石漠化 防治模式与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省石漠化防治布局

强度、极强度石漠化:贵州强度、极强度石漠化面积达4572.65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2.60%。主要分布在黔西、黔西南、黔南等地的峰丛洼地和峰丛峡谷地区。石山多坝子少、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已发展到相当严重程度,环境退化极为突出。人与环境的关系严重失调,形成了“贫困-掠夺资源-环境退化与恶化-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缺水少土缺能源,“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导致脆弱生态系统因不堪重压而呈现濒于崩溃或已经崩溃的局面,成为脆弱生态环境下区域极贫的典型代表。要解决强度、极强度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矛盾,首先是减轻人口对这个地区的生态压力,减少人类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使得生态有喘息和恢复的生机。因此,强度、极强度石漠化地区主要通过自然恢复与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治理模式,环境移民、植树种草、封山育林、自然恢复等是首抓的重点工作。但如果直接植树种草,成活率势必很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一些工程技术,如铺设人工土,喷注草种泥浆等,推动植被顺向演替,加快生态环境恢复进程。

中度石漠化:贵州中度石漠化区面积达10868.95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17%。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部分黔西北以及少数黔东北的峰丛山地、峰林谷地和高原分水岭地区。这些地区一方面喀斯特发育典型,形成峡谷、山沟、陡坡,造成自然冲刷强度大,成为天然的脆弱环境;另一方面目前仍在开发利用中,人们通过向林灌山地放火的方式开垦土地,荒地上失去地表植物的根固,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贫瘠、产量不高,环境承载力低下。历史上,坡耕地数量的增加对解决山区群众的温饱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生态角度看,过度垦殖却是加剧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陡坡开垦和顺坡开垦,通常一旦下雨就会因为无农作物遮挡、截留降水,而引起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贫瘠,形成石漠化,甚至导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治灾在于治水、治水在于治源、治源在于治山、治山在于育林,治山治水并重、治山为本。因此,中度石漠化区采取治理为主的生态战略,主要通过控制人口数量、进行农民技能培训与富余劳动力转移,劳务输出减小人口压力;加大坡改梯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承载力;在满足群众温饱的基础上,选择“石生、耐旱、喜钙”的经济林种,确保退耕还林还草“退得下、还得上、保得住、管得好、效益高”,并通过发展庭园经济在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

轻度石漠化:贵州轻度石漠化区面积达22155.7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2.58%。主要分布在黔西北、黔东、黔东北和部分黔南等地的峰林谷地和峰林溶原地区。这些地区土地资源具有多样性,开发利用方式多元化。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中低产田面积比重大,生产方式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土、水、肥及人地矛盾突出,仍属落后的传统农业区。虽有一定土地资源,林灌木也较多,但群众的温饱仍主要依赖于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有的农民为温饱而毁林(草)开荒;陡坡开垦直接种植,不采取任何梯化保土保水保肥措施;耕作时,为省力方便而顺坡种植,使降水流速加快,冲刷力度增大;交通不便之地,为解决能源问题而砍伐林灌。目前,此等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处于初期,生态系统功能较强,若继续开荒、乱砍滥伐及不合理利用土地就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与石漠化。因此,轻度石漠化区采取治理为主、加强预防的生态战略,主要通过提高人口素质、盘活人力资本存量、开拓多种经营的劳务市场;走资源节约型、生态型等“三高”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节水型混农林业模式为切入点,以产业化发展为核心,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手段,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为条件,改变高消耗资源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喀斯特脆弱生态区生态恢复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结合环境特点实施以改土、配水、节水、配肥为主的耕地土地改造、坡改梯、退耕还林还草、水利水保工程等,大力推行包括立体农林复合型、果药为主的林业先导

型、林牧结合型、牧农结合型、节水型混农林业复合型等生态农业和草地畜牧业模式,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潜在石漠化:贵州潜在石漠化面积达34026.58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9.31%,主要分布在黔中、黔北和黔东北等地势起伏平缓峰林(丘陵)谷地、盆地及高原地区。这些地区开发历史早、交通较便利、城镇发展快、人口密度大、耕地以坝田、坝土为主,集中连片,土地垦殖指数较高,农业集约化初具规模,农业商品经济发展,是贵州的产粮区。但目前的土地利用严重错位:一方面因城镇扩建、集市和开发区建设等对好田好土的大量侵占,特别是分布极有限的喀斯特平原坝子逐渐减少;另一方面,人们为解决土地问题又陡坡开垦,不惜毁林毁草开荒,造成陡坡耕地面积大增。虽然还没有明显表现石漠化现象,但仍然有较难利用土地,主要处于山地中下部的草坡丛地,一经破坏治理也相当困难。因此,潜在石漠化地区必须以保护和预防为主,边防治边利用,采取预防、治理并重的生态战略,加强森林培育工作,保证活立木蓄积量和其经济价值,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土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系统,按市场经济规律改革经济运行机制,使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