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0 –

现代物业・新建设 2012年第11卷第6期

4 石漠化的成因

造成石漠化的直接原因是大量的水土流失,而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地表植被的过度消耗。石漠化的形成有自然原因,而更多的是人为因素所致。

4.1 自然因素

岩溶地貌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

4.2 人为因素

岩溶地区经济贫困,群众生态意识淡薄,生活能源的大量消耗和频繁而无节制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最终导致土地石漠化。

一是乱砍滥伐。我国西南地区的森林资源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砍伐:大炼钢铁时期的全民砍树炼钢铁、文革时期“以粮为纲”政策下的大量毁林种植、八十年代初划分责任山后对集体山的掠夺性砍伐,导致森林资源大幅度减少。

二是过度砍柴。岩溶地区经济欠发达,群众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耗的能源也在成倍增长,大量的消耗使得山区的森林逐渐减少、消失。

三是过度开垦。岩溶地区经济贫困,土地贫瘠,广种薄收,为解决温饱,当地群众只能通过毁林开垦来扩大耕种面积,以增加粮食产量;加上八十年代“谁种谁有”政策的引导,群众争着开荒占地,以致不论林地或陡坡,只要可以开发利用的地方全被开垦用于农业生产。

四是过度放牧。由于交通不便,山区群众都有放养牲畜的习惯,放养数量不受控制地增长后,使森林生态系

1 引言

石漠化土地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一旦植被受到破坏,其生态系统功能迅速退化,资源调蓄能力迅速减弱,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大面积岩石裸露,江河、湖库被大量泥沙堵塞,道路交通被毁坏,使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石漠化土地广泛分布在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中上游地区,生态位置极为重要。石漠化现象是我国西南地区面临的首要生态环境问题,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石漠化防治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加快治理石漠化的步伐,迅速扭转石漠化扩张的趋势,改进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构建岩溶地区富裕和谐社会,是我们的一项艰巨和光荣的任务。

2 石漠化的概念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地矛盾突出,人类频繁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3 石漠化的危害

由于缺乏地表植被的有效保护,石漠化地区极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加上地下岩溶发育,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几乎连年旱涝相伴;同时,石漠化山地岩石裸露率高,土壤少,贮水能力低,岩层漏水性强,极易引起缺水干旱,而大雨又会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石漠化与水土严重流失已形成恶性循环,造成山穷、水枯、林衰、土瘦,给当地人民的生存亮起了红灯,日趋恶化的脆弱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西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现代建设 Modern Construction

浅析石漠化及防治措施

蒙家明

(河池市林业局,广西 河池 547000)

摘 要:石漠化是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特有的一种荒漠化生态现象,是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造成植被退化、水土资源流失,导致岩石大面积裸露,呈现类似石林的景观,是水土流失的顶级表现。石漠化是岩溶地区的重要生态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它严重制约了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阻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石漠化并研究防治方法,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恢复和维护岩溶地区的自然生态平衡。 关键词:石漠化;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089(2012)06-0010-02

统不甚重负而逐渐衰退、消失,特别是大批量放养山羊以后,森林植被很快就被彻底破坏。

五是盗挖滥采。很多岩溶山区的土壤里都有大量的铁矿石,为了谋利,个体老板私采滥挖铁矿石现象普遍,而且没有必要的水保措施,人为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采挖过后即留下了成片的石林。

六是污染。解放初期大量工厂进山,这些工厂设备陈旧落后,污染严重,排放的废气可以造成大范围内的植被枯死,排放的废水可使沿途的河道及淹没区寸草不生。

七是火灾。群众农事用火频繁、随意,经常失火烧山,烧尽植被就很难得到恢复。

5 石漠化的治理方法

石漠化防治主要以防为主,以治为补。首先是预防,要保护好岩溶地貌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的地方,预防潜在石漠化地区的恶化演变,防止其发生石漠化;其次才是治理,以培育植被为手段,以治理水土流失为目标,把石漠化治理与资源保护、森林植被培育、水土保持工程、扶贫开发工程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综合防治,重点对轻度和中度的石漠化地区进行综合治理,然后对重度石漠化地区进行治理。通过科学合理的植被恢复模式,逐渐恢复地表植被。

针对石漠化的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防治办法。

一是加强依法治林。加强法制宣传,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盗挖滥采、毁林开垦、纵火烧山等违法犯罪分子,确保潜在石漠化地区森林植被安全。

二是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加强农村电改步伐,实现村村通电;加强农村沼气池建设,提高沼气池入户率和使用率;鼓励群众安装使用太阳能源等。改变群众生活能源结构,逐步改变群众对薪柴能源的依赖,逐渐减少、杜绝群众生活能源对森林资源的消耗。

三是加强厂矿技改步伐。更新、淘汰高耗能低效益的设备,减少环境污染;对确实无法改进的厂矿进行关停或迁移,避免工业污染对森林植被造成新的损害。

四是加快产业扶贫步伐。山区群众最缺乏的是致富之路,因此,在基本解决了水、电、路三通扶贫攻坚工作之后,应该把重点转移到产业扶贫上来,重点扶持地区的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建设致富,让群众彻底摆脱对大山的依赖和索取。如广西河池市凤山县经过十年的扶持,在石山区退耕种植核桃,目前八年树龄的核桃树已经挂果投产,效果很好,估计盛产后每亩年收入超过3,000元以上。

五是建立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将岩溶地区的森林、灌木林、封山育林区全部纳入生态公益林区进行严格保护,对公益林区进行国家补偿,并适当提高补偿标准,让群众在生态建设上得到明显的实惠,从而积极主动地保护森林和林地。

六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石山区大部分耕地是陡坡耕地、石缝地,是山区群众赖以生存的口粮地。而正是这部分耕地的水土流失直接导致了石漠化。退耕还林是石山地区防治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措施。既要退耕还林保生态,又要解决群众生活口粮问题。这就需要重启退耕还林工程,或者是类似的补助工程,以保证群众退耕不缺粮。只有群众生活问题解决了,才能保证石山耕地退得下、保得住、不反弹。

七是封山育林。采取封、造结合的方式培育森林植被。对荒山、林缘空地、林中空地以及疏残林地,先进行补植补造,再加以封山保护,禁止放牧,促进成林。对现有的林地也要封山禁牧,确保林地不被进一步损害。

八是生态移民。对于生存环境恶劣,土地过于贫瘠,在当地无增收致富潜能,群众继续生产又严重危害自然生态平衡,加剧石漠化的,应该考虑实施生态移民,然后由政府统一在该地区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

九是实施动态监测、科学防治石漠化。应在岩溶地区设置固定监测样点,收集潜在、轻度、中度、重度等不同程度石漠化土地的动态数据,加以科学分析和比对,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利用岩溶山区的森林资源。

6 结束语

石漠化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家已从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高度来关注西南地区的石漠化问题。已经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珠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等,都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和基础性工程。目前国家林业局正在西部地区着手建立石漠化土地的国家级监测点,以特别监控石漠化地区的动态发展和变化。相信随着国家的高度关注以及各项生态重点工程的建设,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保护和防治措施不断提高,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现象将得到有效扭转,西南地区的石头上在未来的某一天将再次长满森林,山青水秀生态美也将永远是我们西南地区的象征。

参考文献:

李怒云,王娟,林德荣.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评价[1]

[J].林业科学,2004(03).

崔海兴.退耕还林工程社会影响比较评价[J].农村经济,[2]

2008(06).

张富梅.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3]

农业科技,2009(15).

卢卫平.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4]

[J].农村科技,2008(07).

黄富祥,张新时.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的经济补偿问题探[5]

讨[J].生态学报,2002(22).

蒙家明:浅析石漠化及防治措施

– 1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