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卫第八版病理生理学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卫第八版病理生理学最新最全总结
疾病概论
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即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二、疾病(Disease)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功能、代谢、形态的异常变化,并由
此出现临床的症状和体征。
三、亚健康(Subhealth) 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确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减退,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
状态,又称次健康状态或“第三状态”
病因学(Etiology)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性的因素。
1、生物性致病因素 2.物化因素 4.营养性因素(机体必需物质的缺乏或过多) 5.遗传性因素
6、先天性因素
7、免疫性因素
8、精神、心理、社会因素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能影响病因对机体的作用,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的各种体内外因素。
如环境、营养状况、性别、年龄等。
诱因:作用于病因或机体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发病学(Pathogenesis)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一)损伤与抗损伤(二)因果交替(三)局部与整体
疾病转归
(一)康复(rehabilitation )(二)死亡(Death)
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停止,即脑死亡。
传统的临床死亡标志: 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各种反射消失
脑死亡(brain death):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意义:有利于判定死亡时间;确定终止复苏抢救的界线;为器官移植创造条件
标准: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散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水、电解质代谢障碍
第一节水、钠代谢
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60%
包括血浆5%、组织液15%和细胞内液40%,因年龄、性别、胖瘦而不同,
二、体液渗透压
l晶体渗透压:晶体物质(主要是电解质)引起的渗透压。
数值上接近总渗透压。
2胶体渗透压(colloid osmotic pressure):
由蛋白质等大分子产生的渗透压。
其中血浆胶体渗透压仅占血浆总渗透压的0.5%,但有维持血容量的作用。
正常血浆渗透压:280~310 mmol/L
三、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平衡
正常血清钠浓度:130 ~150mmol/L 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正常血清钾浓度:3.5 ~ 5.5mmol/L 排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四、.水、钠正常代谢的调节
渴中枢作用:引起渴感,促进饮水。
刺激因素: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
抗利尿激素(ADH)作用: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促释放因素:1)血浆渗透压↑2)有效循环血量↓3)应激醛固酮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Na+,排H+、K+ 促释放因素:(1)有效循环血量↓(2)血Na+降低(3)血K+增高心房利钠肽(ANF)
作用:1)减少肾素分泌2)拮抗血管紧张素缩血管作用3)抑制醛固酮的分泌4)拮抗醛固酮的保钠作用。
促释放因素:血容量增加
第二节水、钠代谢紊乱
一、脱水(Dehydration)
概念:多种原因引起的体液容量明显减少(>2%体重),并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变化的病理过程。
(一)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特征:失盐大于失水,血钠小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小于280 mmol/L。
原因和机制: 体液丢失,只补水而未及时补钠
1、经消化道和皮肤等失液,只补水未补盐;
2、经肾丢失
(1)长期使用利尿剂,如速尿、利尿酸等,抑制髓袢升支对Na+的重吸收
(2)肾实质性疾病
(3)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对机体影响: 脱水,只补水而未补盐,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细胞外液进入细胞内,细胞外液减少为主
防治原则:1.治疗原发病 2.补液先盐水后糖水,二盐一糖
(二)高渗性脱水/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ertonic dehydration)
特点:失水大于失钠,,血浆渗透压大于310 mmol/L,血钠高于150mmol/L的脱水。
原因:失水过多加上饮水不足。
对机体的影响: 失水多于失盐,使细胞外渗透压升高,细胞内液进入细胞外,细胞内液减少为主。
防治原则:1.防治原发病 2.补液先糖水后盐水,二糖一盐
(三)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
特点:水盐成比例丧失
血清[Na+]=130~150 mmol/L 血浆渗透压=280~310 mmol /L
对机体的影响:脱水,水盐成比例丧失,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均减少
防治原则:1.治疗原发病
2.补液先盐后糖,一盐一糖
二、水肿(Edema)
(一)概念
1、水肿:过多液体(等渗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2、积水(hydrops):液体在体腔内过多积聚。
3、细胞水肿(cellular edema):细胞内液积聚增多
(二)水肿的发病机制
1 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组织液生成↑)
(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常见原因:静脉淤血、阻塞、受压迫;动脉充血
(2)血浆胶体渗透压↓常见原因:血浆蛋白减少(合成障碍丧失过多分解代谢增强)(3)微血管壁通透性↑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常见原因:各种炎症性疾病过敏性疾病
(4)淋巴回流受阻常见原因:淋巴管阻塞或摘除主要淋巴结
2 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水、钠潴留)
(1)肾小球滤过率(GFR)↓
原因:广泛的肾小球病变(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滤过面积明显↓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如充血性心衰)→肾血流量↓(2)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
原因:①心钠素分泌↓②肾小球滤过分数(FF)↑FF=GFR/RBF(肾血浆流量)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
原因:①醛固酮增多②ADH增多
(四)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三、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高容量性低钠血症
概念水摄入过多或排出减少,使水在细胞内外大量潴留,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并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特点体液明显增多,水潴留血浆渗透压<280mmol/L,血Na+浓度<130mmoI/L
原因: 过多的低渗性体液在体内潴留。
1 水摄入过多 2 水排出减少
第三节钾代谢障碍
一、正常钾代谢
血浆钾:3.5~5.5mmol/L
钾生理作用:维持细胞新陈代谢;维持神经肌肉兴奋性及心脏正常功能;维持细胞渗透压及酸碱平衡
钾平衡
1.来源:食物 2. 去路:肾脏排泄(90%)-主要部位:远曲小管、集合管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3. 钾的跨细胞转移
影响因素:激素细胞外液钾浓度酸碱平衡渗透压
二、钾代谢紊乱
?低钾血症(hypokalemia)
(一)概念:血清[K+] < 3.5mmol/L,并伴有低血钾的症状和体征,称为低钾血症。
(二)原因和机制
1、钾摄入不足胃肠梗阻、手术禁食
2、钾丢失过多经肾丢失(利尿剂、肾小管病变、醛固酮增多、镁丢失)
经消化道丢失(呕吐、腹泻、肠瘘)经皮肤失钾(大量出汗)肾小管性酸中毒
3.细胞外钾向细胞内转移碱中毒、应用胰岛素或输入葡萄糖过多、毒物
(三)对机体的影响:
1.神经肌肉的兴奋性降低:精神萎靡、肌无力、呼吸肌麻痹、胃肠运动功能减退;
2.心律失常:主要表现:心肌兴奋性增高、传导性下降、自律性增高、收缩性升高→心律失常(三高一低)
房室早博、心动过速甚至室颤;心电图:T波低平,出现U波;
3.代谢性碱中毒;反常性酸性尿;
4.肾功能障碍:尿浓缩功能障碍-多尿、低比重尿。
(四) 防治原则
1.防治原发病
2.补钾
尽量口服,必要时静脉滴注;见尿(尿量>500ml/d)补钾;低浓度、缓慢补
三.高钾血症(hyperkalemia)
(一)概念:血清[K+] > 5.5mmol/L,并伴有高血钾的症状和体征,称为高钾血症。
(二)原因和机制:
1.摄入过多
2.肾排钾减少(1)GFR下降(2)醛固酮分泌↓
3.细胞内钾转移到细胞外大量溶血或严重创伤;酸中毒;胰岛素缺乏和高血糖;药物影响;高钾血症性周期性麻痹
(三)对机体的影响:
1.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先高后低
2. 心律失常,停搏
心肌兴奋性(轻↑重↓)、传导性下降、自律性下降、收缩性下降→心脏停搏
心电图的变化:T波高尖,Q-T间期缩短,P波、R波压低,QRS波增宽
3、对酸碱平衡的影响——酸中毒
机制:细胞内H+释出,肾小管排泌H+减少(反常碱性尿)
P波压低增宽或消失、P-R间期延长、R波压低、T波高耸、QRS波增宽
(四)防治原则: 1.防治原发病 2.降血钾 3.采用钙及钠剂,拮抗钾对心肌的毒性作用。
酸碱代谢紊乱
Henderson-Hassalbach方程式
pKa:H2CO3平衡解离常数的负对数,37℃时为 6.1
[H2CO3] = PaCO3 ×CO2溶解度
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血液缓冲系统的调节
※肺的调节:速度最快
※肾的调节:缓冲能力强,但速度最慢
※细胞内外离子交换的调节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代谢性酸中毒(me tabolic acid osis)
(一)概念:
由细胞外液血浆H+增加和[HCO3-]丢失引起的[HCO3-]的原发性减少所而导致的pH下降。
(二)原因
主要原因:固定酸过多, HCO3-丢失↑
1.HCO3-丢失过多
(1)直接丢失过多:(2)血液稀释,使HCO3-浓度下降
2. 固定酸过多,HCO3-缓冲丢失:
(1)固定酸产生过多:①乳酸酸中毒②酮症酸中毒
(2)外源性固定酸摄入过多:
(3)固定酸排泄障碍
3.高血钾:
K+与细胞内H+交换
远曲小管上皮泌H+减少(反常性碱性尿)
(三)分类
1.AG增高性代酸
特点:AG升高,血氯正常
机制:血浆固定酸↑
2.AG正常性代酸
特点:AG正常,血氯升高
机制:HCO3-丢失↑ (四)机体的代偿调节
高血钾性酸中毒时:
肾小管K+-Na+交换增加
H+-Na+交换减少,泌H+减少
酸中毒病人排出碱性尿
指标的变化趋势
SB AB BB均降低, BE 负值加大
继发PaCO2下降 AB<SB
(六)对机体的影响
1心血管系统
(1)心律失常(血钾增高所致)
酸中毒→高钾血症
?细胞外H+进入细胞内,细胞内K+进入细胞外,血钾升高;
?肾小管上皮细胞内H+增多,故H+/Na+交换↑,K+/Na+交换↓,排K+↓导致血钾升高。
(2)心肌收缩力降低(与钙竞争结合肌钙蛋白;抑制钙内流;抑
制肌浆网释放钙)
(3)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
CNS:中枢抑制GABA生成增多;ATP生成降低
电解质代谢:高钾血症
细胞内外氢钾交换增加;肾脏排氢增多,排钾减少。
(七)防治原则
1 防治原发病
2 改善微循环,维持电解质平衡
3 应用硷性药
呼吸性酸中毒(r espir ator y aci dosis)
(一)概念:
由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PaCO2(或H2CO3)原发性升高所导致的pH下降。
(二)原因
主要原因:肺通气障碍,CO2吸入过多。
1.肺通气障碍
呼吸中枢抑制、呼吸肌麻痹、呼吸道阻塞、胸廓、肺部病变;呼吸
机使用不当
2.CO2吸入过多
(三)机体的代偿调节
1.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急性呼酸主要代偿)
(1)细胞内外 H+-K+交换(2) RBC内外HCO3--CL-交换
结果:血pH增高,血钾增高,血氯降低
2 肾的代偿调节(慢性呼酸主要代偿)
(四)对机体的影响:基本同代酸,较代酸严重。
(五)防治原则
1 同代酸宁酸勿碱
2 加强呼吸机管理。
代谢性碱中毒(metab ol ic alkal osis)
(一)概念:
由细胞外液碱增多或H+丢失过多引起的血浆[HCO3-]的原发性升高导致的pH升高。
(二)原因
主要原因:H+丢失,HCO3-过量负荷
1.H+丢失
(1)经胃丢失
丢失H+
丢失CL-(低氯性碱中毒)
丢失K+-(低钾性碱中毒)
丢失体液
(2)从肾丢失利尿剂、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
2.HCO3-过量负荷
3.H+向细胞内转移
低血钾:K+与细胞内H+交换、远曲小管上皮泌H+增加(反常性酸性尿)
(三)机体的代偿调节
各调节机制相继发挥作用。
1.细胞外液的缓冲作用
2.肺的代偿调节
3.细胞内外离子交换
4.肾的代偿调节
(四)血气特点
pH,SB, AB BB均升高,PaCO2升高, SB <AB
继发 BE 正值加大
(五)对机体的影响
1 CNS:中枢兴奋
机制:(1)GABA减少
(2)氧离曲线左移→脑组织缺氧
2.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血游离钙减少)
3. 低钾血症
呼吸性碱中毒(r esp ir ator y al kalosis)
(一)概念由于肺通气过度引起的PaCO2(或H2CO3)原发性减少导致的pH升高。
(二)原因主要原因:通气过度。
1 低张性缺氧
2 肺疾患
3 呼吸中枢受刺激
4 人工呼吸机使用不当(三)分类
1.急性呼吸性碱中毒2.慢性呼吸性碱中毒
(四)机体的代偿调节
1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急性呼碱主要代偿)
(1) 细胞内外H+-K+交换
(2) 红细胞内外HCO3--CL-交换
结果:血pH降低,血钾降低,血氯增高
2肾的代偿调节(慢性呼碱主要代偿)
(五)血气特点
pH升高,PaCO2 下降,SB >AB
继发SB 、AB、BB降低, BE负值加大
(六)对机体的影响
基本同代碱,手足搐弱,在急性呼碱时更易出现;脑血管收缩,脑
组织缺氧加重。
(七)防治原则
1 同代碱;
2 急性呼碱可吸入5%CO2混合气体。
单纯型ABD小结
1 概念:根据原发变化因素及方向命名。
2 代偿变化规律:代偿变化与原发变化方向一致。
3血气特点:
呼吸性ABD,血液pH与其它指标变化方向相反;
代谢性ABD,血液pH与其它指标变化方向相同。
4 原因和机制:
代酸:固定酸生成↑及HCO3-丢失↑→[H2CO3]降低。
呼酸:CO2排出减少吸入过多,使血浆[H2CO3]升高。
代碱:H+丢失,HCO3-过量负荷,血HCO3-增多。
呼碱:通气过度CO2呼出过多,使血中[H2CO3]降低。
5 对机体的影响:
CNS 离子改变其它
酸中毒抑制性紊乱血钾增高血管麻痹,心律失常,收缩力降低
碱中毒兴奋性紊乱血钾降低肌肉痉挛
6 代偿调节
(1) 代谢性ABD,各调节机制都起作用,尤其是肺和肾;
呼吸性ABD,细胞内外离子交换是急性紊乱的主要机制(两对离子交换),肾调节是慢性紊乱的主要机制。
(2)代偿是有限度的。
(3)pH值取决于代偿能否维持[HCO3-]/[H2CO3]比值为20/1。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mixed acid-base disorders)
概念:同一病人有两种或三种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
缺氧hypoxia
缺氧hypoxia——由于氧的摄取、携带、运输障碍导致组织
供氧不足,或由于组织中毒或损伤导致氧利用障碍,而引起代谢、机能、形态结构异常。
常用描述指标:1、★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PO2)
——物理溶解于血浆中的氧所产生的压力。
血液运输氧气有
两种形式:物理溶解(占1.5%)、化学形式结合(占98.5%)。
其中,氧分压是由物理溶解的那部分氧气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