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石器时代中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 中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原始的居住形式
从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巢居——干阑式建筑
原始居民点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 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半坡村原始村落示意图
居民点的位置的选择 居民点的分区 居民点建筑的分布
城市的产生
社会背景:
这一时期,冶铜技术、手工制作水平有了较大的 进展;还出现了货币;创造了版筑技术。
夏城遗址
殷商时代的城市
偃 师 商 城 遗 址 平 面 图
郑州商城
宫殿区
居民区
殷墟
王懿荣
罗振玉王国维ຫໍສະໝຸດ 墟恒河殷商
殷墟范围:目前发现的达30平方公里。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部的洹河两岸。
周代的都城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
考古年代 旧石器时代初期 生产、生活情况 简单使用石工具;生活依附自 然 石器制作技术提高;狩猎生活 穴居、巢居 为主;形成原始群居 生产能力进一步发展;会制造 火;形成母系的原始氏族部落 发现细石器;会制陶;开始有 了农业; 固定居民点 农业逐步发展,后期成为主要 形成 生产方式; 居住情况
《周易》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 1、创立了“象天法地”象征主义规划方法。 2、“形胜环境规划观念的形成。 3、“象”“数”关系重要性的建立。
《周礼》对城市规划的主要影响: 1、将等级制度思想全部贯穿其中。 2、城市规划独特的艺术观——礼乐思想观念的建立。
倪塘
南京历代城址变迁图
周王城
周武王时期, 由于政治中心在 黄河上游,对于下游的商业中心不便 统治,于是周武王时期在洛阳附近建 周王城。 “方九里”、“王城居中” ,城 址北邙山一代有大量周代墓葬群。
周代的城制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
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市:指交易买卖的场所,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 相当于墟、场等。 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邑,四野农夫 居住的邑为小邑; 城:“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 王 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 民; 内为之城,外为之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 或 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 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管子》中城市规划思想
3、 “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商工之乡六, 士农之乡十五。 ” “五家而伍,十家而连,五连而暴, 五暴而长,五长命之曰某乡,四乡命之 曰都,邑制也。” ——《小匡》
“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 工贾近市。” ——《大匡》
曲阜县鲁城
燕下都
外城(廓)
内城(城)
燕下都都城遗址示意图
周原遗址
周原是周室发祥之地,距今已三千多年。 周原遗址,是周王朝最早的京城所在地。 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范围约200 多平方公里,岐山、扶风两县的北部是其中心 地区。
周原凤雏遗址
凤雏周原遗址甲组建筑复原图 后室
西厢房
大殿 西门房 中院 东厢房
东门房 前院
出周 土原 文凤 物雏 遗 址
周代的筑城技术和理论:《周易》、《诗经》 《尚书》等
赵邯郸
小结:
东周都城(王城)
曲阜鲁城
战国雍城
齐临淄
郑韩故都
楚都郢
吴都阖闾
燕下都
赵邯郸
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的总体特征
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 的经济 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 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 都城一般由城与廓之分,城与廓形状较规则;但城与廓的关 系有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合,燕下都城与廓并列,内城为 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 城市的手工业、商业繁荣,集中在城廓地带。 城市中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 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 些城市引 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 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 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 水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
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
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曲阜县鲁城、郑韩故都 等等
《管子》中城市规划思想
1、 “相地而衰其政,则民不移矣 ” ——《管子· 小匡》 “万乘之国,中而立市,东南西北度 五百里。” ——《八观》
《管子》中城市规划思想
2、 “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 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 内为落渠之泻,因大川而注焉。” “归地之利,内为之城。城外为之 郭,郭外为之土閬。” ——《度地》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 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 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 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乘马》
齐临淄


齐 临 淄 故 城 遗 址 示 意 图


临淄是战国时代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据《战国策· 齐策》记载:“临淄之中七万 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 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鞠者;临淄之 途,车磬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 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虽有夸张,但也不致远离事实。 7万户,按每户5人估计,城市总人口 当在30万以上,从城址之大,也完全有此 可能。从所描写城市内的繁荣拥挤,可见 当时就已有商业性的街道。
春秋战国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 也是中华文化形成和丰富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百家争鸣,商业发达,战争频 繁使筑城与攻守城技术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的高潮。 这一时期铁器工具出现并广泛运用于生产,标志 着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手工业、商业发展也促进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规模、数量增加,出现了不少 商业都会。
城市必备的条件
作为城市,就其基本性质和特点而言,必须同时具备 三个方面的条件。 1、聚集性 上海:4.1万人/km2 广州:2.95万人/km2 天津:2.0万人/km2 北京:1.3万人/km2 2、经济性 第二、第三产业为主,非农人口比重大 3、社会性 一定的复杂社会关系所组成
第二章 殷周时代的城市
原始居民点 生产发展,产生里剩余
城郭沟池 (城)
产生了私有制
固定的交易场所(市)
剩余产品
湖北省灃县的城头山
城市的产生
城市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 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 能的双重特征。 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 业从农业中分离 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 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 和阶级。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 没有完整的城墙及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夯土墙; 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 定的比例; 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间有空 白地段,无建设; 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城市建设及发展概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