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议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议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议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伟大而曲折的。陈独秀作为党的早期领导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做了更为艰辛的探索。本文就陈独秀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历程以及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做出的贡献与失误做了实事求是

的评价,并对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失误对新时期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做了简单探析。

关键词:陈独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伟大而曲折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我们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我们在中国化道路上继续前进的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陈独秀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发起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不容抹杀的历史贡献。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不得不研究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陈独秀作为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长期以来,人们将他及他的思想作为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避而不谈,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们才对他的是非功过做出了较为客观的评判。

一、陈独秀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陈独秀一开始并不是以一位马克思主义者而是以民主主义者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陈独秀年少时就对封建专制制度深恶痛绝,1900年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大大刺激了陈独秀,他下定决心要为中国人民找到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陈独秀认为西方之所以船坚炮利,是由于它们的器物远远优越于中国,应该全面引进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指出:“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内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1]1901年始,陈独秀先后5次东渡日本,在日本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洗礼并亲眼目睹了民治维新后日本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出“民主主义乃是人类社会进步之一种动力”的结论。

1913年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而告以失败,辛亥革命后,陈独秀敏锐度地觉察到,中国虽然成立了民国,但民国是徒有其名的,因为辛亥革命对封建主义批判的力度不够,没能从观念上彻底清除纲常名教对人们的束缚,没有真正地建立民主制度,致使大多数国民缺乏自由民主的觉悟和国家主人翁的意识。1915年他回国后,首先启图对国人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革命,以此来启蒙国人的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于是,陈独秀以《新青年》为阵地在思想界树起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先后还发表了《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等多篇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文章。1918年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本理应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可是,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上的失败给陈独秀当头一棒,让他用资产阶级民主救国救民的信念走向幻灭,更让他看清了帝国主义国家民主的虚伪面孔。正在他迷茫徘徊之际,“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他的注意力由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转向了社会主义的俄国。他在《新青年》七卷一号上发表了《本志宣言》,《本志宣言》的发表,是陈独秀由民主主义者转向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宣言》明显地含有社会主义的思想因素。”、“综观《宣言》的全文,它是一位激进民主主义者在向共产主义过渡时期的作品,也是《新青年》从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开始转向宣传马克思主义时的作品。”[3]

二、陈独秀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一)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1、《新青年》杂志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第2卷起更名为《新青年》),《新青年》启蒙了社会上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思想解放的风暴,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扫清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的思想障碍。五四运动之后,他又借助《新青年》杂志的影响,发表了大量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如《共产党宣言》就是在那个时期在国内第一次被翻译发表的,影响较大的还有李大钊的论文《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陈独秀的论文《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等,它们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呼唤人性的觉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新青年》创刊9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上,学者

们充分肯定了《新青年》在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的地位和作用。“《新青年》自1915年9月创刊起,即引领时代潮流,执思想界之牛耳,现由它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是任何报刊所不及的。”1、“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组织上作了准备,功不可没。”2任何一个研究陈独秀的人,都不得不研究《新青年》,历史将陈独秀与《新青年》二者的名字永远连接在一起。

2、陈独秀走进工农群众,注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走向大众并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大革命运动前期,陈独秀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者更是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陈独秀领会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他明白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必须要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以马克思实际研究的精神,研究社会上各种情形,最重要的是现在社会的政治及经济状况,不要单单研究马克思的学理”[4] 。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成员瞿秋白同志评价陈独秀贡献时说到:“在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当中,只有陈独秀同志在革命的实践方面,密切地与群众的社会运动相联结……力求应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的所谓国情。”[5]陈独秀运用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学说在分析了我国各阶级状况之后,得出我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和工人。“农民占中国全人口之大多数,自然是国民革命之伟大的势力,中国之国民革命若不得农民之加入,终不能成功一个大的民众革命”、“社会上各项人,只有做工的是台柱子”[6]。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工人、农民的实际状况,他经常深入到工厂开展实地调查;为了启蒙工人阶级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他既主持了《劳动界》、《伙友》、《劳动周刊》等工人们通俗易懂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还经常到工地、夜校去演说,与工人打成一片。1920年在他的组织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这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卓有成效,工人的觉悟提到一个新的水平,更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开始紧密相结合,为革命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很好的阶级基础。

(二)策划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

为2004年11月在《新青年》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学术研讨会上任建树和龙念对《新青年》的评价。

1920年初,陈独就开始思考建党问题。1920年4月,陈独秀趁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来华考察之际,共同讨论了根据布尔什维克的经验组织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1920年5月,陈独秀邀约李汉俊、李达等人多次商谈建党的相关问题并决定采用“共产党”作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名称。在陈独秀组织张罗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8月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历史》对上海共产党组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写信联系、派人指导或具体组织等方式,积极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实际上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1920年10月,陈独秀让李大钊、张国焘在北京建立共产党组织;陈独秀写信给济南的朋友王乐平,和他商讨济南的建党问题;1920年秋,刘伯垂被陈独秀介绍入党,并派回武汉与董必武发起组织建党;毛泽东在上海与陈独秀多次商谈后返回湖南,陈独秀委托毛泽东在长沙组建共产党小组;陈独秀对广州无政府主义组织进行改组,建立了广东共产党支部。到1921年,国内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等地陆续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在日本和法国,陈独秀委托张申府、施从统组织先进的知识分子也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陈独秀积极创办工人刊物,开办工人学校,领导工人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了统一建党思想,陈独秀将《新青年》杂志改为党的公开刊物,还创办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刊《共产党》,就在创办《共产党》月刊的那些日子里,由陈独秀执笔,起草了一个纲领性的文件——《中国共产党宣言》。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有了充分准备后,1921年7月1日,在共产国际的支持下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初期的最伟大成果。

三、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失误与原因分析

(一)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的失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过程。在这条道路上,我们积累了不少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923年到1927年大革命中,陈独秀在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和对复杂局势的错误估计下,犯了右倾主义错误3。关于什么是右倾,毛泽东曾有过精辟的论述:“过去我们讲过,

3胡锦涛在纪念任弼时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将陈独秀在大革命中所犯错误由传统的“右倾投降主义”、“右

事物在空间、时间中运动。这里主要讲时间,人们对事物的运动观察得不合实际状况…总而言之,事物在时间中运动,到那个时候该办了,就要办,你不准办,就叫右倾”。[7] 右倾主义错误是一种违反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和正确路线的思潮,从方法论上讲是理论脱离实际,主观脱离客观,表现形式是思想落后于实践,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形势把革命推向前进,拘泥保守,甚至企图开倒车。陈独秀在大革命运动后期,错误估计了我国各阶级的实际状况,贬低无产阶级的革命力量,过高估计了敌人的力量,看不到革命形势的有利因素,散布悲观情绪,在《资产阶级革命和革命的资产阶级》一文中指出资产阶级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社会基础和领导力量,“一切工作归国民党”,一再妥协退让以求维持国共合作关系,最终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革命的领导权。这种只顾眼前的、暂时的局部利益,而不顾工人阶级长远的、全局的利益的做法最终成了革命的绊脚石,给中国革命带来巨大的损失。1943年,周恩来在重庆中共中央南方局干部会上做的《关于一九二四年至二六年党对国民党的关系》报告中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概括为三点:一是政治上的大让步,二是军事上的大让步,三是党务上的大让步。[8]三次大让步以1926年1月国共二大会议的召开、3月的“中山舰事件”和5月“整理党务案”为标志。从此中共中央失去了领导权,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走向了失败。

(二)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出现错误的原因分析

陈独秀所犯的错误,是由于当时复杂的历史环境和个人认识局限等主客观双重原因造成的。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姚金果对此深以为然:“陈独秀在大革命中所犯的错误不能全归咎于他,有共产国际的原因,加上党太年轻,缺乏经验,所以他所犯的错误应该是集体错误。”

1、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前前后后,共产国际给与了很大的支持与帮助。中共二大,中国共产党加入了共产国际,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所有的事务都必须向共产国际请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直接来自莫斯科的指示或通过莫斯科驻华代表指导中共中央工作。由于中国的国情并不同于俄国,共产国际错误估计了

倾机会主义”重新表述为“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中国的具体情况,共产国际实行的又是高度集中制原则,中国共产党只能无条件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因此,大革命失败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共产国际应该对大革命的失败负直接责任。

2、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尚不明确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9]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面对新的复杂的局势,中国共产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加之对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的狂热迷恋,党内许多人士也没有看清我国的具体国情,整个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都不高,革命运动受挫是必然的。“由于近代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和革命的复杂性,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具体的实践并非轻而易举之事,更不是还处在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所能胜任的”[10]。因此,大革命的失败不能将错误全部归之于陈独秀,不成熟政党应该负一部分责任。

3、陈独秀个人失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作为中央最高领导的主要代表,陈独秀个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由于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全面、不系统。陈独秀接受马克思主义时间较短,刚一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就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并没有彻底摒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阶段,作为中国共产党幼年时期的领袖,陈独秀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但不是坚定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者。”[11]其次,与陈独秀个性有很大关系。陈独秀性格顽固、刚愎自用,对于他一开始的一些错误观点,当时党内瞿秋白和毛泽东等人已有觉察并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可陈独秀在党内以家长自居,视其他同志为小辈,“遇不同意见动辄拍桌子、砸茶碗”,根本听不进其他声音。

四、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失误对新时期的启示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总结历史,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12],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上的失误对新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正确认识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在大革命中,无论是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还是陈独秀都犯了没有具体分析中国具体国情的错误。毛泽东所说过:“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3]认识中国国情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和依据,如果不顾中国的具体国情,盲目照搬他国经验,不但是徒劳的、更是有害的。

(二)完整、系统理解马克思主义,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能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一切问题,“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14]由于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理、方法做了教条化地理解,对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做了错误的判断,导致革命失败。我们应该树立对待马克思的科学态度,要用中国的实践去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不是用马克思主义来框中国的实践,只有这样,才真正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陈独秀在大革命后期低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使蒋介石等反革命集团钻了空子。“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的各项事业就开展的顺利;什么时候党群关系紧张,党脱离了群众,各项事业就要受挫甚至失败。在新形势下,切实依靠人民群众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先锋队作用的凸显必须由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完成。目前,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我党的实际状况与肩负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要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武装全党,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学习越来越成为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越来越成为提高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基础。”

(五)推进党内民主和法制建设

大革命失败与陈独秀个人专断作风有很大关系,由于当时党内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一元领导体制,最高领导一人的指令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全党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要吸取历史上党内缺乏民主而给革命、建设带来巨大损失的教训,不断推进党内民主与法制建设,建立最大限度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意志和要求、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的制度,促进党的民主和科学决策,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水平。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辛的探索。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再次深入研究陈独秀,实事求是地评价他的功过是非,这不仅是对陈独秀个人的尊重,更是对党的历史的尊重。

参考文献:

[1]陈独秀.独秀文存[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8—39页.

[2]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册[Z].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06页.

[3]任建树.陈独秀大传[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7—198页.

[4]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中[z].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77页.

[5]瞿秋白.瞿秋白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10页.

[6]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第2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5页.

[7]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下[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6页.

[8]周恩来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8页.

[9]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高教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第6页.

[10]张文学陈独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的失误及其原因分析[J] 世纪桥2009年第6期.

[11]姜金林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J]南都学坛 20101第30卷第4期.

[1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1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

浅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点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点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特点中国化反思 论文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为彻底反思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基本特点创造了一定的历史条件,并且这种反思又直接构成科学合理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深度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反思的辫证运动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良性运行机制。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和经验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等等特点在理论的现实化过程中表现出具体的丰富性、鲜活的生命力、内在的调节与发展的机制等独特的理论品质,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获得创造性发展的内在的直接根据所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点的“中国化”反思,应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运用与证明,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反思、科学坚持、创新发展的过程,其中面对中国现实的深刻的理论反思既是科学合理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前提和基

础,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与现实国情寻找“结合点”与“平衡点”的关键环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特点的“中国化”反思应是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大课题,这既是将马克思主义全面具体化的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化的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基础性环节。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阶级性等基本特点,进行“中国化”反思的具体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何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传统的理论解释主要定义为三点:一是马克思主义有一个科学的研究对象,实现了研究对象的革命;二是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彻底的唯物主义与彻底的辩证法;三是有一个完整严密的逻辑体系。由此马克思主义被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根据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化的实践,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仅仅由其理论的内在逻辑特性决定是抽象的不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必须在实践中获得历史性的具体化的证明、充实与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是被给予的,而是在人类的文明长河中和永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明确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定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虽然可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崭新武器,却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还需要做到将马克思基本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也就是如何认识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最终在党的七大上,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客观实际问题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古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古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集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第一,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时,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家安设的理论也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个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认真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最新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这个“承”和“进”恰恰就体现在这些新的思想、观点和论断上。第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也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共同的理论基础。同时,他们都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坚持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绝不意味着贬低或抛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是体现和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当代中国又有了新的成果,体现和强调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有了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

一、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所以我们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中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

【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陈独秀与五四运动 蒋文祥 【论文提要】五四运动前,陈独秀首创《新青年》杂志,明确提出“民主”、“科学”两大口号,他是当之无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帅和旗手;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先后撰写各类文章和随感录多达四十篇,还亲自起草并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他是当之无愧的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五四运动后,陈独秀首倡成立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并“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组织支部”,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共产党的设计师和创始人。 【关键词】陈独秀五四运动总司令 毛泽东在1945年《七大工作方针》的报告中曾经盛赞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今天我们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的时候,当然不能忘了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陈独秀。本文仅就陈独秀与五四运动作些研究与探讨,以求教于识者方家。 一、五四运动前,陈独秀首创《新青年》杂志,明确提出“民主”、“科学”两大口号,陈独秀是当之无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帅和旗手 说到五四运动,不能不说到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又是以《新青年》杂志的创办为标志的。《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这个刊物起初完全由陈独秀个人主办。1917年1月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邀请陈独秀到北大任教并委以文科学长,这样《新青年》编辑部便随之由上海移到北京。1918年1月由个人刊物改为同人刊物。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参加了编辑部工作并成为主要撰稿人,这样就以《新青年》为中心,大体形成了一个新文化阵营。 《新青年》创办伊始,由于马克思主义还没有在中国得到传播,在中国思想界当时影响最大的还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即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这是五四以前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 进化论的基本观点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陈独秀宣扬的就是这种思想。他在《新青年》创刊号首篇文章《敬告青年》中说:“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1]他在《抵抗力》一文中又说:“万物之生存进化与否,悉以抵抗力之有无强弱为标准,优胜劣败,理无可逃。”[2] 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于生物科学的贡献,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导师曾经给以极高的评价。列宁明确指出:“达尔文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种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物种的变异性和承继性。”[3] 当然,陈独秀的功绩并不在于宣扬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而在于向西方寻找真理,明确提出了“民主”、“科学”两大口号,即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陈独秀明确宣告“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以指导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诠释;成果;经验 近代以来, 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诠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早在1938 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践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命题,马克思主义所要结合的对象不仅仅是中国当今时代的某个具体实践问题,从理论的价值意义、传播方式诸视角看,这个对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系统。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须认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形成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科学理论。若要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首要一点就是要通过文化背景的移植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融合,成为一种从形式到内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优秀因子带有模糊、猜测、玄想的非科学成分,又与封建宗法的、封闭狭隘的小农意识因素混杂在一起。而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的本质特征,高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无法比拟的先进性和现实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因子的相融合之处,因此,一方面能够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融合中得到认同,另一方面能够改造、提升中国传统文化,这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之间相结合的、互动的融合关系。 2.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的相互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又切合于中国社会实践的根本要求。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不仅指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实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文选题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 当代重大问题研究 选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脉络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历史使命及其在每一个阶段上的具体表现与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脉络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阶段的相关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经验教训。 选题二: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关系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主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认识、实践、经验与深化,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及其与西方发展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理论的关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分析 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促进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历史经验,尤其就是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等方面积累的历史经验,概括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选题三:中国共产党人的社会公正观及其实践与发展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公正的主要观点及其在我国的最初实践,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观的认识与实践过程及其特点,社会结构变化条件下实现社会公正的条件、机制。 选题四:中国古代太平盛世的分析及其对建设与谐社会的借鉴主要研究内容:中国古代太平盛世的历史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分析;主要经验,借鉴历史经验,建设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应特别注意的重大问题。 选题五: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入研究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精神实质与实践基础。 选题六: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 立足于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理解、准确阐述与正确运用,结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选题七: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战略思想相互关系研究 全面总结十六大以来,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研究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大战略思想的相互关系。 选题八: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研究 深入研究树立科学发展观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探索把科学发展的要求转化为提高党的领导干部治国理政实际能力的政策措施。 选题九: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推进改革开放研究 深入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全面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深入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提出的新要求、新思考。 选题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法制建设研究 深入阐述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深入研究“以人为本”、“五个统筹”思想对中国法治发展的指导意义,系统分析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法治观念与法律制度的重构、可持续发展与法治变革、生态文明与法治、以及各部门法律如何协调推进。 选题十一: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研究 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立足于当前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着眼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总结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018195062.html,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作者:李理哈刚 来源:《科技资讯》2015年第21期 摘要:具有深厚底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决条件,为马克思主义中 国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同时它也是构建中国国情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符合客观规律性,同时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最后提出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c)-0208-02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作为中华民族血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中唯一经历数千年、持续至今而未曾中断的文化,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务实性、崇尚统一、伦理道德至上的特征,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推动着中华文明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由毛泽东同志最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并作出了科学阐述的。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过程。同时又将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的运用和传承不是简单地将马克思主义机械移植,也不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消融,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这广袤的土壤中滋生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被中国人民所接纳必须要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也必须要依托马克思主义。 2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 2.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本质上具有相通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过碰撞、对立及融合,所以作为外来思想文化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存在相异之处。但马克思主义既然可以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萌芽、结果也正说明了二者在本质上除了相异性也存在相通性。如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的文化融合,马克思主义逐渐中国化。但是这个过程是复杂的,其有自身的内涵和特征。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不断显现,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价值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党执政的指导思想,在我党执政为民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党的实践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在传入到另一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当中时,都要在坚守自己本身的同时与当地的文化环境逐渐融合。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和政治环境当中逐渐产生和发展完善的。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 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结合”有着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说,近现代的中国革命没有马克思主义不行;二是说,有了马克思主义不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不行。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应从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上来把握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不能把形式和内容分开,比如说,把内容看作是马克思主义,而把形式看作是中国化。另一方面它是道路和形态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又是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现形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小论文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征途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成果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早在1930年,毛泽东同志就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这一精辟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最早觉醒。然而由于毛泽东的地位和所处环境的限制,他的全新思想没有能够在党内起到决定作用,在当时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内依然存在着严重的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神圣化倾向,本本主义依然在党内屡屡泛滥成灾,终使土地革命的成果毁于一旦,红军被迫长征北上。“左”倾错误领导不仅使包括中央苏区在内的广大苏区几乎全部丧失,而且在战略转移的长征途中又几乎使党和红军濒临绝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惨痛教训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不平凡经历,使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认识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极端重要性,成为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进程的基本出发点。长征开始后,围绕着红军的战略方针,在党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实质,就是要不要实行适合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的战略指导方针。在长征途中,通过胜利和失败的尖锐对比,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毛泽东所代表的正确方向逐渐为党内的多数同志所认识。“从黎平往西北,经过黄平,然后渡乌江到达遵义,沿途争论更烈。在争论的中间,毛主席又说服了中央许多同志。”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遵义会议。在遵义会议反对“左”倾教条主义之时,党和红军正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会议以革命的全局和党的根本利益为重,集中全力解决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使党的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首先转入马克思主义轨道。会议对李德和博古的批判,始终限制在党内斗争的范围,一方面,对他们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严重错误,进行了严肃的有说服力的批评,取消了他们对红军的最高指挥权;另一方面,没有单纯追究个人责任,在进行严肃批评之后,博古在党内不再负总的责任,但仍保留在中央领导核心内。这样就集中解决了当时最为紧迫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将政治路线问题留待以后时机成熟再逐步解决。既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又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在改组中央后,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主要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的拨乱反正,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实现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伟大转折。 长征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马克思主义不可战胜的强大生命力在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长征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正是在长征中实现了党的历史性转折,也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历史地看,包括长征在内的党在各个时期的成败得失,都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问题上的成功与失误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作为一种外来文化,马克思主义要解决中国的问题,要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红军长征所蕴含的历史启示,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长征为毛泽东思想在整个中国革命战争全局范围内得到检验,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正是通过惊心动魄的长征风云,毛泽东被全党推举到党和红军实际的领导核心位置上。“如果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这句话道出了全党全军经过长征而形成的坚定共识。如果说红军被迫进行长征原本是一种不幸,那么,在这一不幸之中的万幸就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问题和指导理论终于在全党范围内得到了解决。 1938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深刻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

西学东承 ——浅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二者之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几代领导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反复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历史和实践证明,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巨大进步的致胜法宝;同时,从文化传播的规律来看,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传播到一个新的民族或地区中,要为该民族或地区的人民所接受并得到发展,都必须与其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相结合,在坚持自身基本思想和根本性质的前提下,采取该民族或地区人民所认同的方式,回答和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的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对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了新民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伟大成果才得以全面展开并达到成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伟大的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之业。他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真正实事求是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它是我们党实现的第二次理论飞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推进到邓小平理论的崭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成果是: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正确应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勇气和求实精神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理论飞跃,体现了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四个成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

陈独秀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 本文探讨了陈独秀认识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分析了他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论述了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实施过程及其影响,认为陈独秀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宣传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践行者。 标签:陈独秀;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内涵;实施;影响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他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宣传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践行者。为了追溯我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起源,通过研究马克思中国化的问题及影响和不足等多方面问题,来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远意义。 一、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识过程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他较早的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并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提炼出一套适合中国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并指导着中国革命。同时,他的思想也在不断变化,经历了从早期民主主义阶段向马克思主义者阶段的转变,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主要表现在: 1、早期民主主义者阶段 1911年的辛亥革命爆发,陈独秀提出了必须通过思想革命的方式,来改造我国国民思想,因而创办了《新青年》。在那一时期,陈独秀并未对马克思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只是在他的部分文章中谈到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观点不谋而合。例如,陈独秀曾提出过:不进则退,中国之恒言也。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1]这是他首次提出要有发展的眼光来看社会,指明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他还提出:“举凡一国之经济政治状态有所变更,其影响率被于世界,不啻牵一发而动全身也。立国于今之世,其兴度存亡,视其国之内政者半,影响于国外者恒亦半焉。”[2]这点是从全球化发展的角度来谈中国的问题,说明他已经认识到全球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不能再自给自足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者阶段 俄国十月革命,促使陈独秀逐渐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立场。在1919年《新青年》七卷一号上发表了《本质宣言》。该《宣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该作品表现出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明确向导,也是首次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行传播的明确标志。1920年,陈独秀开始调查中国工人的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指导意义 一、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个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新时期的新思想。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用以指导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经验 三、正文:近代以来, 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历史。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也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诠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拓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早在1938 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实践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审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命题,马克思主义所要结合的对象不仅仅是中国当今时代的某个具体实践问题,从理论的价值意义、传播方式诸视角看,这个对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系统。因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要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必须认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内容由以下阐述: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具有其独创性的丰富理论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其基础性部分。所谓基础性,就是说这一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创造性的独特贡献,搭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根本性、奠基性的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所谓开创性,就是说这一重要思想面向新世纪,着眼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都具有各自的相对独立性。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是关于中国建设的理论,主要用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它们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整个历史过程,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根本性的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总目标总方向。能否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制约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条件,是关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兴衰成败的决定因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总目标总方向的应有之义、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不会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没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失去了本意。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两者的实质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结合”是它们的灵魂和精髓。当然,其前提和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原因,那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结果。在这个意义上,两者之间有着因果联系和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伟大事业和实际运动,是需要不断推动、推进和实现的问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理论成果,是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问题。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实践过程,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特指马克思列宁主义,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泛指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思想观点;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和任务,党的七大才首次提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强调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并使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要突出它的中国属性,强调从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二者共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陈独秀是怎样一步步走向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革命的? 创办《新青年》,提出20年不谈政治 1915年,陈独秀从日本回到上海,9月15日,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初春,发生了一件叫陈独秀头痛的事。因为嫉妒《青年杂志》的影响,上海青年会气冲冲地写了一封信到群益书社,指责《青年》杂志和他们的《上海青年》杂志雷同,奉劝《青年杂志》及早更名。上海青年会态度硬,陈子沛、陈子寿胆子小,陈独秀执拗了几个月,没有办法,只好同意改名。9月复刊吧,《青年杂志》到9月正好一周年。这年夏天,陈独秀把编排更名后的《青年》杂志2卷1号,新杂志取名《新青年》。 关于为何办《新青年》,陈独秀认为:当时的中国人“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他还提出20年不谈政治,要在此时间里造成巩固共和的“国民总意”。 《新青年》面世之初,标榜“不谈政治”,以写“两个蝴蝶,双双飞上天”(胡适诗)一类白话诗为时髦,凸现了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色彩,而不是一场社会改革运动。这一时期的陈独秀,也是激情澎湃的启蒙思想家,而非社会革命家。 接受了蔡元培的聘请,到北大任文科学长 1916年12月26日,北洋政府对蔡元培的任命正式下达,当天上午,蔡元培即亲赴到北京办事的陈独秀所住的旅馆,请陈独秀到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据说,陈独秀一开始是推辞的,但蔡元培连续几天登门,并答应可将《新青年》移至北京,陈独秀才接受了蔡元培的聘请。 1918年,时任北大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先后在《新青年》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的胜利》等文章表达对十月革命的欢呼。由于胡适和陈独秀说过,《新青年》坚持只谈文化,不谈政治。但这不意味着陈独秀个人不谈政治,李大钊的这两篇文章就是陈独秀当主编时发表的。为了照顾尊重胡适的意见,也为了自己和李大钊的政治上的兴趣,他与李大钊共同创办了“专谈政治”的《每周评论》,便是改弦易辙的产物。 仲甫(陈独秀)越来越左倾了 1919年4月20日,胡适翻着《每周评论》18号刊登的陈独秀《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一文,大吃一惊:“仲甫越来越左倾了。”上次见陈独秀写《贫民的哭声》这样纯苏俄式的文章,胡适心里就不是滋味。陈独秀写道:“20世纪俄罗斯的社会革命,当时的人都对着他们极口痛骂;但是后来的历史家,都有要把他们当作人类社会变动和进行的大关键。”胡适记得陈独秀在《每周评论》4号上批评十月革命“用平民压制中等社会,残杀贵族及反对者”,那时他看了这样的文字,心里是多么高兴啊!没想到短短数月,仲甫变了。除了汤尔和等人唆使蔡元培免去陈独秀的职务原因外,就是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发生的直接影响了。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运用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始终面临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即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并科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也就是说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使其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说明马克思主义要实现中国化必须适应中国国情,特别是要具有中国的民族形式。因为从文化形态上看,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它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理论特点有差异的。只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文化改造,使其理论具有中国特点和民族形式,使之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部分,才能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才能为中国人民所接受。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冲突、融合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民族形式,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现代化的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从文化视角进一步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这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