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呼唤本色回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呼唤本色的回归
摘要: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语文课堂,充斥着语文课堂,语文课成了综合课。

如何让语文课回归本色?我觉得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朗读。

本文针对我校朗读教学和学生朗读的实际,从设定目标,立足课堂,培养语感三个方面,对如何让语文课真正回归本色做简要阐述。

关键词:本色;回归;朗读;设定目标;立足课堂;培养语感
何谓语文课的本色,又何谓本色语文课?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先生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现如今,为了丰富语文课堂内容,大量的非语文的东西源源不断地涌进语文课堂,充斥着语文课堂,语文课成了综合课。

如何让语文课真正回归本色?我觉得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在朗读中领悟语言文字的美,在朗读中感受情感的激荡。

朗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之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我针对我校朗读教学和学生朗读的实际,从三个方面对如何让语文课真正回归本色做简要阐述。

一、设定目标:决定学生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

作为教师的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自觉关注朗读,让他们在朗读实践中获取语文能力。

由于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影响,我们不愿意把过多的时间放在无法通过考试检测的朗读教学上。

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朗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现实的情况是,教师们在设定朗读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时,常常简单地概括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很显然,这个目标是不确定的,其目标的实施过程也往往没有详细预设。

要想使朗读教学有效就必须明确朗读的目标。

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知道自己将要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

这样,学生和教师的课堂行为才会朝向同一目标,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在每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告诉学生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读什么,那样很可能使语文课的魅力荡然无存。

朗读教学目标的设定,其实也就是朗读教学的预设问题。

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明确“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

“读什么”就是要明确读的内容,并不是所有的文章或一篇文章的所有内容都适合重点朗读。

“读什么”应该是能够表现作者感受的句段,自己最有共鸣的句段,最能给自己启发的句段,抑或是最有表现力的句段。

“怎么读”就是朗读方法的指导,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自己会读,能够领读或者范读。

教师以身示范的诵读,是发
挥教师引领作用的关键,学生在听教师范读的过程中,获得了对文章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观的印象和认识,从而激发起自己的诵读欲望,唤起阅读期待。

“为什么这么读”就是对文章的鉴赏与评价了,或联系作者的感受,或联系自己的共鸣,得出不同的感受和评价。

文言文教学更应以“读”为本。

比如,我在《三峡》教学设计中扣准“读”字,按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懂文意、读赏美景四步骤设计思路来组织教学。

这样由浅入深,从音到字到节奏到文意把握到重点美句欣赏。

整节课让“读”作主,读一遍要有一遍的目的,有一遍的效果,而且要有一定的层次,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感知语言材料,促进知识内化,涵泳文意,陶冶情操,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我觉得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课的味,我们应该大力提倡有目标的朗读,有效果的朗读,有层次的朗读,有感情的朗读,真正做到让语文课回归本色。

二、立足课堂: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调动学生的朗读情感,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精心指导朗读,强化朗读训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保证学生朗读的时间,不要使朗读成为教学中的过渡环节。

长期以来,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5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训练往往是来去匆匆,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再加上,我校取消早读课,教师们感到时间不够,于是这个过渡环节也被“讲问教学”取代。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相反,我们若能在课堂上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然后再通过读后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诊断和调节。

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充满活力,学生也会通过实实在在的指导,得到充分的语言和技能训练。

教师要善于营造朗读氛围,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更善于引导学生交流朗读感悟,这样的朗读才是实实在在的朗读。

在课堂朗读训练中,我们还应根据课文内容灵活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让朗读成为一种乐趣。

朗读的方式灵活多样,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我们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朗读的乐园和学习的佳境。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让书面的无声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艺术,让朗读串起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朗读才会得到实实在在的施行。

三、培养语感: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感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领悟能力。

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感训练。

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的积累,敏锐的语感,是靠读书读出来的。

文化品位、审美能力、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也是靠读书读出来的。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些话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的私塾教育都是从朗读入手的,让学生在朗读中“习得”,在朗读中“涵泳”。

所以,语文教学可以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感知文章语言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朗读”来感知课文、了解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

学生对课文字词的理解、内容的把握、感情的体会、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容的探索和领悟,甚至独特的感受能力,艺术的创新能力,都可通过“朗读”这一教学环节来实现。

就一篇课文而言,感知能力是通过“朗读”发展起来的。

一个感知能力强的人,在读语言文字的同时,不需经过思考过程,凭着感知就能迅速领悟其中丰富的内蕴和情味。

可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当学生达到这种感知程度时,阅读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自然达到了一个较高的程度。

语文课呼唤本色的回归,倘若我们的语文课真正充满了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当然,朗读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立足课堂,明确朗读的目标,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朗读中不断提高,真正做到让语文课回归本色。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 2003年.
2.史绍典著.《语文永远是语文》.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年.
3.史绍典著.《高中语文新课程高效创新教学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