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应对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师范大学一周的学习,我体会最深的是“新”字。浙江新高考试点改革是中国统一高考建制以来幅度最大、力度最大、影响也最为深刻的一次改革,堪称统一高考制度的一场“革命”。作为试点地区之一的浙江省,其新高考招生制度具有多重突破性价值,诸如增加学生选择权、终结文理形式分科、增加高校招生自主权、激活高校专业与学科调整等等。
浙、沪新高考试点改革是新中国统一高考建制以来幅度最大、力度最大、影响也最为深刻的一次改革,堪称统一高考制度的一场“革命”。作为试点地区之一的浙江省,其新高考招生制度具有多重突破性价值,诸如增加学生选择权、终结文理形式分科、增加高校招生自主权、激活高校专业与学科调整等等。随着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新制度的利弊效应也逐渐得以显现,并且越来越清晰。
改革前采取文理分科,考试科目共四科,包含语文、数学、外语、理综(物理、化学、生物)或文综(历史、地理、政治)。改革后采取“3+3”的考试模式,即: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剩下的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政治六科限选三科进行考试,成绩计入高考;并取消文理科考试区别。
改革前九科集中在毕业当年六月份一次性考试,考试作为高招毕业和少数高考专业录取的参考;改革后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考科目,合格性考试在高二、高三期末各组织一次(含补考),为高中毕业的依据;选考科目考试时间为高考结束之后,选三科考试计入高考总成绩。
改革前现行高考,英语参加统考,只考一次且成绩计入总成绩。且由于以6门总分录取,理工类考语数外和理综,文史类考语数外和文综,总分750,语数外总分150,文综和理综300。所以即使你某一门科目跛腿,基本影响还不大,因为可以通过文综或者理综来弥补。改革后高考增加英文听力考试内容,高中阶段会组织考试两次外语,取成绩最高分计入高考总成绩.
改革前大家根据文理科的选择,都在一个班级上课,有固定的教室、教师、同学。改后由于3+3带来学生学科选择的变动,大部分学生选考的科目组合不同,所以学校不再也无法安排在统一的班级上课,理论上改为走班制,就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选考的科目选择自己的课表,然后每天按照自己的课表找对应的老师去上课。理论上不存在同班同学和班主任。原先的跟班制改为走班制,要求学校具有更高的管理能力和师资能力。但是现在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看,估计很难实现真正的走班制,最多做到半走班制。
改革前记录学生高三学习成绩基本情况,除了自主招生学校审核参考外,无其他用处;改革后根据学生三年在校表现记录成案,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内容,不仅是自主招生要参考《素质评价表》,高考录取也会参考。
一、新高考解决的困惑
新高考符合“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的教育规律,有利于全面实现学生的学习选择。解决了课表编制、选课走班、生涯规划、教师潮汐、教室不足的五大困惑。而且加强了课程的领导力与建设力、教学创新力、考试的适应力。
二、新高考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最终目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普通高中的“三新”
1、新定位,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2、新任务,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新目标,课程建设目标: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国际发展趋势、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目标: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我们了解了新高考其实就是进一步完善弥补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在日趋完善的教育改革中,让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我们目前面临的新困难、新挑战。
1、教育是要成就人
立德树人是目标,教育不能单纯追求分数,在育人方面核心素养里面要求德育的教育,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扑下身子多学习,触类旁通,提高自身素质和涵养。
2、教育的关键是教师
面对新高考,新挑战,我们教师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做有魅力的优秀者,而不是教书匠,讲课照本宣科,没有新意,如果不与时俱进,也许会被学生淘汰。
3、教育的主题是创新
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而做好此项工作需要深厚文化底蕴的熏陶,如果工作没有创新意识,很难达到这个要求,变则通,通则达,只有不断创新,学生才不会有厌倦情绪,才能有兴趣去学习。
当然课改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学生学业负担方面
“减负”是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但其成效却一直不理想甚至可以说收效甚微。多年以来,高考被视为学生负担过重的
一个根本决定因素,因此在高考改革中“减负”成为一个基本价值导向。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一个重要方面;《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则直接指出“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故“减负”也是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新高考试点改革的这一出发点无疑值得充分肯定,而且也是社会大众的一个期待。浙江新高考制度设计的一个基本初衷是将学业负担与考试压力分散到整个高中阶段,希望借此减少学生的学业负担与考试压力。但问题在于,“多次分散考试”制度下学生有关学业负担的体验是否一定优于“一考定终身”下的学业负担体验?学生在学业负担与考试压力方面果真可以相对更轻松?更幸福?“多次分散考试”与“一考定终身”,究竟哪种制度设计下学生学业负担与考试压力更重?这恐怕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重要问题。表面上看,浙江新高考制度通过选考科目制度设计,将原来统一、集中的“高考”部分地分散至高二与高三阶段。但实际上,“多次分散”考试具体到教育教学实践后,其复杂性远远超乎当初的预想。高考压力不是一种总量固定的压力,而是一个可以无限裂变的变量;其并不随着分散设计而减少,相反分散至哪一阶段,哪一阶段就引发学生的高度重视,并由此而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与考试压力。不仅如此,高考选考、学考虽从高二年级才开始,但在当年10月底,也就是高二上学期开学不久即进行。而学生为了准备这种选考、学考,尤其是前者,不得不在高一下学期乃至暑假期间辛苦备考。结果不是减轻了学业负担与考试压力,相反而是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