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源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同源词的性质及确定

语言中的词是音和义的结合体,在语言产生的初始阶段,音和义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用什么样的语音来记录什么样的意义完全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所以,同一个语音可以表达多种无关的意义,语言中因此产生了大量意义无关的同音词;同样,相同或相近的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语音来记录,语言中因此又产生了大量的同义词,语言中的同音词和同义词都反映了词的音义联系的偶然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语言中的词汇不断丰富。在原有词汇的基础上产生新词时,有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原词的意义引申到距本义较远以后,远引申义脱离原词而独立成为新词,这就是词的派生。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的新词,音和义都来源于它的根词,所以彼此之间产生了音近义通的关系,这种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具有历史渊源关系因而音近义通的一组词叫同源词。例如:“言”和“语”是同义词,但两个词并不同源,特点不同。“言”和“谚”、“唁”同源,“谚”是传说,是主动说话,“唁”是慰问,也是主动说话。“语”的同源词有“御”“”、“圄”、“”,“御”、“”、“圄”、都有“抵抗”义,“抵抗”是与对方相反的动作; “”是一种乐器上的装置,可以有开合的相关动作。这几个词都具有“相对”这一特点。由“言”和“语”各自的同源词可以清楚地看出,“言”是主动说话,“语”是与人对答,互相交谈,这一差异正是由于它们不同源而造成的。

“缺”指器皿有缺口;“决”指水有了缺口;“珏”是有缺口的圆形佩玉;“阙”是宫殿,祠庙等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这四个词都指“有缺口”。

“崖”指山边;“涯”是水边。

“枯”是草木缺水;“涸”是江河缺水;“渴”是人缺水。

“张”是张开弓;“涨”是水涨;“胀”是腹胀。

“浓”是水厚;“”是酒厚;“脓”是汁厚;“”是衣厚;“”是花木厚。

“耳”是听觉器官;“”是一种耳饰;“”是割耳的一种刑罚。

“颈”是脖子:“刭”是割脖子。

“舞”是舞蹈、跳舞;“巫”是以舞降神的人。

以上各组词,都具有一个相同的意义中心,声音也相近(或相同),它们之间具有音近义通的同源关系,是同源词。

确定同源词,必须具备以下二个条件:

1一组词必须语音相同或相近。判定语音相同或相近的传统方法是利用古音学的研究成果,从上古音表中确定一组词声母相同或相类。声母相类指发音部位相同,发音方法稍有不同,例如d和l,发音部位都是舌尖前,而发音方法稍异,d是塞音,l是边音,d和l可以称作声母相类。由于上古韵还不能十分准确地归纳出韵母,只能划分出韵部,一般认为同韵部就算同音,韵部相近就算音近。所谓韵部,是指在韵文中可以押韵的韵母合在一起,就算一个韵部,例如ai和uai 是两个不同的韵母,但在韵文中可以押韵,可以视为同一个韵部。某个词属于哪个声母,哪个韵部,哪些韵部算相近的韵部,音韵学家已经作出了可靠的结论,我们一般只需按他们所作出的韵表来查寻就可以了。

2一组词必须意义相通。所谓意义相通是一组词具有共同的内部特点。例如: 半:《说文解字•半部》:“物中分也”。

班:《说文解字•部》:“分瑞玉也”。

判:《说文解字•刀部》:“分也”。

别:《说文解字•部》:“分解也”。

辨:《说文解字•刀部》:“判也”。

片:《说文解字•片部》:“判木也”。

以上“半”、“班”、“判”、“别”、“辨”、“片”六个词,都具有“分开”这个意义特点,读音相近,意义相通,因此是同源词。这里一定要注意,同源词的意义相通与同义词的意义相同本质是不一样的。同源词的意义相通是一组词的内部特点相同,在使用时不可置换,而同义词是使用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畏”和“惧”是同义词,都指畏惧或害怕,在使用时可以连用或交替使用。《史记•苏秦列传》:“此一人之身,富贵则亲戚畏惧之,贫贱则轻易之。”《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根据以上所讲的确定同源词的二个条件,下面举几组同源词加以分析:

空孔口

空空穴。《说文解字》:“空,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俗语所谓孔也。”《汉书•鲍宣传》:“今贫民菜食不厌,衣又穿空。”

孔小洞、窟窿。《尔雅•释诂》:“孔,间也。”郭璞《尔雅注》:“孔,穴也。”《新五代史•前蜀世家》:“(元膺)能射钱中孔。”

口人嘴。《说文解字》:“口,人所以言食也。”王充《论衡•实知》:“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也。”“嘴”的特点是有孔,能自由进出。

中空、空处。《广雅•释诂》:“,空也。”《淮南子•说山训》:“见木浮而知为舟”。

从语音看,四个词声母相同,同为溪母〔k〕,韵部相近,“孔”、“空”为东部〔o〕,“口”为侯部〔o〕,“”为元部〔an〕,韵部相近。

生性姓

生出生,生长。《广雅•释诂》:“生,出也。”《广韵》:“生,生长也。”《广雅•释亲》:“(人)十月而生。”《左传•隐公元年》:“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

性天性,本性,是天生就有的素质。《庄子•庚桑楚》:“性者,生之质也。”《孟子•告子上》:“生之谓性。”《论衡•本性》:“性,生而然者也。”

姓姓氏,上古凭出生的由来赐姓。《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春秋传》曰:‘天子因生赐姓。’”《白虎通》:“姓者,生也。”

“生”、“性”、“姓”三个词同为心母〔s〕耕韵〔e 〕,古音相同。

包胞保抱褓

包包裹,裹束。《说文解字》:“包,象人怀妊,巳(子)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胞胎衣,即包裹胎儿的膜囊。《说文解字》:“胞,儿生裹也”。何坦《西畴老人常言》:“儿脱胞而乳已生。”《汉书•外戚传》:“善臧我儿胞。”

保以手抱持。《说文解字》:“保,养也。”《尚书•召诰》:“保抱携持厥妇子。”

抱怀抱。《说文解字》:“,怀也。”“”即今天的“抱”。《诗•大雅》:“亦既抱子。”

褓襁褓,用来裹覆婴儿的被。《说文解字》:“,小儿衣也。”“”也写作“褓”。嵇康《幽愤诗》:“哀茕靡识,越在襁褓。”

以上五个词,韵部同在幽部〔 u〕,声母相类,“包”、“胞”、“保”,“褓”为“帮”母〔p〕,“抱”为“”母〔b〕。

二、推源和系源

同源词是由同一语源派生出来的,包括根词和同源派生词。最早开始派生出它词的原生词叫根词,在同源词中,直接派生它词的词叫源词,如“立”是“位”的源词。脱离开词的书写形式的局囿而以声音为线索,寻找同源派生词的音义来源,分析同源派生词的词义特点,这需要做两方面的工作:推源和系源。

推源是指在同源词中确定根词和源词。作为一系列派生词最早源头的根词在理论上肯定是存在的,但是由于语言产生的时期距离我们现在已经非常久远,我们已无法考查文字产生之前的语言是什么状态,无从了解最早的根词有哪些,我们所能知道的,是在文字产生以后新派生出来的词,它的源词是哪一个。这种找不出最早的根词,而只是把直接派生某词的源词找出来,推源没有推到底,实际上是一种不完全推源。例如:

古人席地而坐,放置器皿的家具是很矮的“几”,后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的坐席升高,放置器皿的供人伏凭的家具也随之升高,于是语言中产生了“凳”和“桌”这两个词,“凳”来源于“登”,特点是登高;“桌”来源于“卓”,特点是比“几”高。后来又出现了一种有靠背的凳子,叫“椅”,“椅”来源于“倚”,特点是有依靠。至此我们可以进行不完全推源:登(源词)派生→凳(派生词)

卓(源词)派生→桌(派生词)

倚(源词)派生→椅(派生词)

系源是在根词不确定的情况下把同源派生词归纳、系联出来。在可能的范围内,将可以确定的同源词全部归纳到一起,并且把它们的词义发展脉络整理出来,叫做全面系源。实际上,找到根词是不可能的,把全部同源词聚合起来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一般所作的只是局部系源,即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两个或几个词同源并把它的系联起来。例如上面所提的“凳”、“桌”、“椅”三词,经过探寻,我们还会发现,和“凳”有音近义通关系的还有“升”、“蒸”、“腾”、“乘”,它们的特点都是“升高”;与“桌”有音近义通关系的还有“越”、“超”,它们的特点都是“超出一般”;与“椅”有音近义通关系的有“衣”、“依”、“”、“披”,它们的特点都是“附着某物”,我们可以把这三组同源词系联起来:

登、凳、升、蒸、腾、乘

卓、桌、越、超

倚、椅、衣、依、、披

又如“元”是指人的脑袋,人头是人体的最高处;“原”指高而上平之地,如高原;“源”指水源,水的发源地常常在高原;“泉”是水源涌出,“泉”即水源。经过考查,我们发现以上这几个词音近义通,都具有“高、始”的意义特点,是一组同源词,可以把它们系联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