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刘宓庆2005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本书是本人挑选有兴趣,有用的章节来看!
第二章论中国翻译传统
2、2 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
◆折衷调和论-----梁启超评鸠摩罗什
【我国后世的翻译主张,也没有脱离圆满调和或和合调谐的传统主旨。


严复:三元调和论(信达雅)
傅雷:审美调和统一论(重神似不重形似)
---ps:此乃典型的中国学者,中文特点就是“以神聚行”。

钱钟书:强调译者在意义、形式、效果、功能等方面与原作者的整体性与和合均衡。

P50-51
Ps:看来“和合翻译”的理论是源自刘宓庆总结的中国译论传统。

2、3 关注意义,兼顾审美
◆“质—文—用”三元统一观,相当于墨家的“三表法”,是中国传统译论嵌合在美学中的意义观的基本理念。

◆传统译论是将翻译在三个层面上的综合努力---求义之功,求达之功和求美之功嵌合调和,使之相融相济、相辅相成于整个的翻译过程中。

P52
Ps:传统译论十分注重与美学的结合,大可从传统译论观与美学角度去论述问题。

◆汉语独特的美学素质:重意念、重形象、重感性、重神役(神和)、重了悟。

汉语的美学素质是气质性的、结构性的,同时又是功能性的。

汉语属于审美形态的语言。

P55
◆中国的哲学思维源于【人本主义】思想,中国古代哲学家无不从一开始就权利投入关于人的生命、存在、意义、价值的思辨。

P56
Ps:【人本主义】可以与申小龙的“语言的人文性”联系在一起,论述汉语的人文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汉语文字结构不具备形态(inflexion)发生学机制,重意念而不重规则,所谓“以用寓意,以意出律”,“意”是主轴,一切都靠“意念”来维系。

Ps:东方文化是感性的文化,非常注重人的主观感受和直觉,东方的哲学上认为人们获得知识,明白道理是靠“顿悟”。

只有瞬间的了悟才能明白个中真理,这使得东方文化更加神秘,更有深入挖掘的必要。

◆【悟】,即直觉经验感应的凸显。

汉语中以意统形的思维方式和风格,就形成了与审美
结合的定势。

马建忠称之为“心悟神解”(1894),严复称为“神理”,“融会于心”(1898),林纾则云“口述神会”,此皆为【悟】。

◆在中国人看来,“和合”、“中和”之美是最高的美。

◆儒家中庸,老子与刘勰的“中和论”;庄子“是非不确定论”,不能一边倒。

P 61
◆关于中国的翻译思想,尽管各家都有自己不同的表述,但在中国文化大传统的历史语境中,翻译思想都没有偏离允执其中,圆满调和论的主轴。

P77
3、4、4 汉外互译审美理论
◆中西语言比较的审美视角
◆汉语审美与语言教学
◆中国传统美学命题与翻译
【象与意、意与言、意与思、文与质、形与神、隐与显、雅与俗、繁与简、正与反、通变、意境、意象、神思、神悟、观览、玄览等】
◆移情论与翻译审美
语言审美与翻译
1、翻译与审美态度问题:翻译审美的目的和要求
2、汉语审美的美学论证与认知论证:汉语审美的理论指引
3、翻译审美意识系统探讨
◆情(情感)
◆直觉与审美
◆翻译审美移情论
◆意境、意向与翻译
4、翻译与审美经验探讨
◆翻译表现法的审美角度
◆翻译审美程序论
◆翻译形式的审美理论【模仿原汁原味等】
◆文体与审美
5、翻译审美的价值观论
◆翻译审美与文化心理
◆翻译审美的若干原则指引
◆中国翻译美学学科架构及学科建设问题
第四章翻译学呼唤新的传统观:翻译学与墨家思想
◆刘宓庆认为应该继承并发扬墨家思想中对翻译学建设意义重大的理论和学术思想或原则第一,墨家重用,重经验,重身体力行(致用之学,求实效之学);第二,墨子重知性思维、逻辑思维:三表法【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表”指表达方法。

“本”指史实,史例;“原”指感觉经验;“用”指付诸实践。

第三,重语言哲学探讨;第四,重兼蓄包容;第五,重艰苦自持,独立无畏的志气。

◆新直译论(Neoliteralism)或者再生直译论(rebirth of literalism)
M.G. Rose于1993年提出,不再像传统直译论那样执着于word for word (字对字,词对词),而是努力打造一种“语际目的语”(interliminal TL),这种目的与使读者既可体验到原语气质,又可体察到译者的语言功力。

罗宾逊认为此观点与后现代主义者福柯Foucault 的观点遥相呼应;新直译论者提出应发挥“translator-function”(译者功能)与福柯提出的“author-function”(作者功能)并无二致。

但新直译论很难避免落入老直译论的陷阱,因此一直只是一种倾向或思潮,并未形成稳定的群体意识的“流派”。

Ps:根据本人的理解,中国文化负载词英译的拼音化可称之为“新直译”。

既然此种观点为形成稳定的群体意识流派,不知道是否能以此角度论述。

第十章维根斯坦的意义观与翻译研究
◆从经验上考察语言(维的前期语言观)
生活形式:后期维根斯坦语言观和意义观的支柱---概念根植于人的生活。

语言游戏根植于生活、用生活去解释语言:生活形式是认识的基准,也应该是人的共识的基准。

概念根植于生活:
生活形式的基本要素是“用”。

“用”是维根斯坦“生活形式”论的基本要素。

第十一章翻译是一种“语言游戏”【略】
第十二章本杰明翻译观试析【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