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品格论文文化论文:大学的文化品格和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品格论文文化论文:大学的文化品格和力量

主持人言:

本刊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专题研究启动以来,从大学校训的哲学理念到大学文化的历史传承,说古论今、格物致知,学人纷纷参与,至今方兴未艾。凡论坛运作,都经历着“从量的发展到质的提高再到目标的优化”。无论是大学校训的讨论,还是大学文化建设其他方面的探索,最终都要不同程度地反映或回答大学文化建设中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些核心

问题,研究一所大学如何给自己定性、定向、定位;如何宣示其信仰,或规范其道德,或升华其历史,或警示其底线,或勾勒其形象……

本期《大学的文化品格和力量》与《高校校训的尚古与维新》继续从实证与思辨的两个维度来探讨大学文化的载体及认知现状,可供关心中国高校文化建设的学者们品味思考,大学文化建设论坛的平台仍热盼大家继续发表真知灼见,以飨读者。

(特约主持人陈敬朴)

摘要:大学因传播文化而生,也因创造文化而在。在文化传播与创造的交互中,大学作为“生长着的个体”,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品格,具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在当前社会转型与发展中,大学对文化品格的坚守和重塑,体现在

“校园人”身上,所采取的举措更应是鼓励性的而非限制性的,这不仅有利于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化身份认同和办学特色优势的形成,还有利于促进新文化的生成,具有引领社会文化进步的力量。本文基于在南京师范大学开展的一项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调查,试着从大学品格构建的角度展开分析,力求对当前的大学文化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大学品格;校园文化;社会文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大学作为国家重要的教育和文化机构,在文化引领、教育大众方面,应该具备自身的文化品格,具有引领社会文化进步的力量。

一、校园文化与大学品格

大学文化渗透在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大学的内在品格。由于大学校园文化覆盖面广,涵盖了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诸多方面,再加上它是以“有意味的形式”具体存在并潜在发挥作用的,因而以往的大学文化研究要么将大学文化具体化为校园里的历史文化遗存、当下正在举办的文体活动等不同方面,导致整个大学文化研究流于琐碎显得主脉不明;要么将大学文化高度抽象为大学教育传统与文化精神等不同范畴,以至于缺乏一定的实践操作性。因此,伴随着对大学文化研究的逐渐

深入,把大学的文化研究和品格研究结合起来,突出大学文化的品格特性,从研究方式上来说,可以较好地实现具体与抽象的结合、历史与实践的统一,使大学成为“活着的历史”和“生长着的个体”。大学正是由于拥有自身的文化品格,才具有一种内在的巨大力量。

大学因传播文化而生,也因创造文化而在,在文化传播与创造的交互中,大学作为“生长着的个体”,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品格。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巴尔诺认为:“一种文化是一群人共有的生活方式,是全部多多少少定型化了的习得性行为模式组成的构型,这些习得性的行为模式凭借语言和模仿代代相传。”[1]大学的品格,从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来看,就是“校园人”的一种“文化习得”。这种“文化习得”,一方面来自于“校园人”对大学品格的创造与坚守,另一方面也来源于“校园人”对大学品格的重塑和发展。总之,可以这么认为,大学品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校园人”对自身校园文化身份的认同,离不开大学对自身历史文化的积淀。世界上有自身文化品格的大学都是有历史的。

与此同时,大学对自身文化品格的坚守和传承,更来源于并体现为对“校园人”的塑造。在我国高等教育前一阶段“大扩招”、“大建设”中,许多大学由于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自身文化建设,自身的传统与精神不仅被“稀释”了,甚至

还在新老校区之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文化“断层”,同一所大学在自己的不同校区,培养出了文化品格迥异的“校园人”,特别是在新校区和分校区培养的“校园人”的文化品格,“成色”明显不足。当前,随着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发展,高等教育已转入内涵建设为主的“大提高”阶段,需要大学对经济文化发展和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做出更大贡献。在这样的关键性时期,大学对自身文化品格的坚守和重塑,体现在“校园人”身上,所采取的举措更应是鼓励性的而非限制性的,这不仅有利于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化身份认同和办学特色优势的形成,还有利于促进新文化的生成,具有引领社会文化进步的力量。

人在培植新文化的同时,也在通过新文化培植自身,人与文化是相互培植的。大学校园文化不仅与“校园人”相互培植,还与社会文化互为表里,共同塑造着大学的品格。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本文通过对在南京师范大学开展的一项关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调查予以分析,进一步了解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品格的塑造和对“校园人”人格的影响,努力探寻大学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引领社会文化进步的力量。本次调查自2007年11月起,截止2009年底,历时两年多;采用了资料分析、问卷调查、访谈相结合的多元方式;调查对象包括在校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工人等“校园人”,调查

范围包括南京师范大学的老校区(随园校区)、新校区(仙林校区)和合并办学校区(紫金校区);在问卷调查中,共发放样本400份,有效问卷387份,回收率96.8%。问卷和访谈均是在“一对一”的自然状况下完成的,由于该课题不易简单量化,所以调查数据的客观性会受到影响,但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二、对校园文化的认知与[jz]对大学品格的认同

大学的品格是校园文化建设理念与实践的结晶。在南京师范大学开展的此项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调查中,参与调查的师生员工由于是最有发言权的主体,因此,对校园文化的认知和对本校文化品格的认同,显得既主观又客观,既感性又理性,有着显著的“非对象化”式的“第三方”立场。

(一)对校园文化的认知

调查发现,南京师范大学师生员工对大学文化内涵的认识较为全面,66%的教职工和50%学生认为大学文化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而有14%的教职工和22%的学生则把大学文化抽象为一种精神氛围,8%的教职工和18%的学生认为大学文化表现为校园里的文体活动,认同校园文化是制度文化的师生分别占总数的12%和10%。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的总和,不同程度地得以体现,同时,更多的“校园人”把大学文化视为“生长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