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租界对上海的影响
现在的上海,对全国的经济有非常大的辐射影响。如果追溯到近代时期,上海的影响力曾大到让我们难以想象的地步。近代中国,来自浙江、江苏、广东、湖南等各地的著名人物,他们的革命活动、经济活动都与上海有关。
说起上海的近代史,离不开一个话题——上海的租借史。提到上海租界,我们会不自觉地想到打开国门的鸦片战争,想到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等等近代史上的灰暗记忆。上海租界就是在这样的灰暗的历史下产生的:它被迫开放,清政府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主权沦为空话。
但是,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教授也提到了上海租界的另一面:“上海租界,虽然是被迫开放的产物,却像一个被插入蚌贝的细核,孕育出一颗璀璨的东方明珠。”熊教授认为,上海租界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复杂的,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由浙江省社科联、钱江晚报主办,杭州师范大学承办的第332期浙江人文大讲堂,特别邀请了熊月之教授,和大家聊一聊上海租界的那些事儿,他为我们全方位解读了上海租界的影响。
五口通商口岸,上海独占鳌头
上海由一个小县城逐渐发展,不断壮大成为世界大都市的过程,是从1843年成为通商口岸开始的。
上海近代以前的城市范围,在今天的上海黄浦区内,如果看地图,便是由人民路、中华路围成的圆圈,那是上海县城。在老上海的北方,就是租界。上海租界开头是三个,后来合并成两个。熟悉上海的人都知道,两个租界这个分界线在延安东路,以前叫洋泾浜,后来把小河填掉了,就是现在的延安东路。这条线是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分界线。
公共租界是由英租界、美租界合并而成,在苏州河北面是美租界,苏州河南面是英租界,1863年合并为英美租界,1899年改为国际公共租界。上海租界的历史,是从1845年开始的,最早是英租界,然后是美租界、法租界,到1943
年结束。租界一共存在了98年时间。
上海开埠是从五口通商开始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口岸,即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上海是在1843年开埠的,成为了通商口岸,在那以前,外国人不能在这里进行正式的中外贸易。
按照地理位置来讲,广州距离欧美最近,发展应该最快,但事实上上海成为了发展最快的一个口岸。从1852年以后,上海的发展一直远远领先其他城市,
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对外贸易一度占全国总额的80%,这是我们今天的人难以想象的。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英国人从做生意的角度来看,觉得上海港口很好。鸦片战争前,他们已经来考察过了,觉得上海外滩这个地方不错。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清朝在上海的地方政府觉得,将外国人安置在城外,可以省去不少麻烦,于是就将租界设在县城北面。后来,法国人也把租界放在县城的北面,靠近黄浦江边。
奇特格局:一市三治四界
所谓租界,就是把土地租给外国人居住、经商,这个土地还是中国的。不要以为租界是殖民地,租界的土地从来都是中国的,这在租界条款第23条,写得清清楚楚。
在租界里,中国人是不可以住在里面的,但可以进去做买卖,这叫华洋分处。在开头8年时间里,确实是华洋分处,租界也没有很大的发展。为什么?里面居住的外国人太少了,不到两千人,很容易管理。
1853年,上海发生了一个重大的事情,就是小刀会起义,改变了上海的格局。
小刀会占领上海县城以前,上海有35万人,小刀会起义之后,就剩下不到4万人,有一部分就逃到租界里面去了。原来租界是不让华人居住的,但是战乱一发生,租界就不能拒绝华人躲进来避难。于是,租界人口一下子增加到10多万人。这个时候租界的性质就变了,由华洋分处变为华洋混处,并设立了工部局、巡捕房等。这个是上海租界自说自话的改变的,那个时候清朝中央政府没有能力去管这个事情,所以租界就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改变了它的性质。
后来,租界就是变成了国中之国,这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改变的,这个改变对上海来讲,对整个中国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改变。这个改变带来了上海三个大的变化:一、华洋分处变为华洋混处;二、居留地变成了国中之国;三、城市边缘变成了城市中心。
从此以后,上海租界变成了奇怪的格局,叫做一市三治四界,即一个城市,三个管理机构,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各有自己的管理机构,华界又分为南市与闸北。
产生四个效应:示范、缝隙、孤岛和集散
上海租界“一市三治四界”的奇特格局,对城市管理带来了难以想像的影响,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是这样的,巴黎、纽约这些城市可能比上海大,但是没有哪一个城市是这样的格局。这个格局是在那种特殊的环境之下产生的,它对中国的影响是其他的格局所不具备的。
“三治”就是三家分头管理,各有各的政权,各有各的法律,各有自己的文化认同。
公共租界法庭开庭是用英文,法租界法庭开庭用法文;门牌号码,是各有各的编法;各家电车轨道不一样,能源系统不一样,卫生系统也不一样。
因此,一个人从闸北要乘车到南市的话,要经过公共租界、法租界,必须要换车。由于“一市三治四界”给城市带来了极其复杂的影响,我归纳为四个:示范效应、缝隙效应、孤岛效应和集散效应。
先说示范效应,上海租界的体量特别大,人口特别多。
我算了一个帐,上海两个租界有48000多亩地,这是全国其他23个租界面积总和的1.5倍。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影响有多大了。那个时候,外国设在中国的所有银行总部都在上海。正因为外国银行都在这里,经济中心就在这里。那时中国银行的大多数总部也设在这个地方。
当时外国人到上海来,把上海作为自己的家园来经营的,并不是把上海只看成一个旅游的地方。他们很多人一辈子生活在这里,甚至很多人是在这里出生,几代人都在这里。他们把欧美国家的东西都引了进来,包括物质、制度、精神等方面,诸如电灯、电话、教育制度、自治制度等。上海在1846年就有旅馆,1863年有缝纫机,1865年有煤气灯,在物质文明方面远远走在中国其他城市前面。与天津相比,上海煤气的使用早19年,电灯早6年,自来水早14年,晚清人说天津、苏州发展很好,便说它们像“小上海”,是把上海作为现代化城市的一个范本。
第二个是缝隙效应。由于不同的政府有不同的法律,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的全国代表大会,都是在上海开的,开会的地方都是城市管理的边缘地方,就是利用了上海租界的缝隙效应。
第三个是孤岛效应。上海是中央政府管不到的地方,每当上海周边发生战争,上海租界总是宣布中立。中立意味着安全,很多人一遇到战争就往租界跑,平时会到上海买房子投资,所以上海就变成了一个“孤岛”,集聚了很多人才和财富。上海有那么多的名人故居、历史保护建筑,这就是上海孤岛效应的一个结果。
第四是集散效应。上海的人口是全国最多的,1949年有546万人,在100多年的时间里从20多万人发展到500多万人,绝大多数都是从全国各地来的。所以上海形成了一个集散效应。
移民人口发展了上海的文化
今天的上海人口是2480万人,改革开放以后,新来的常住人口是一千万人,原来的一千多万人中有85%不是上海人,或者至少两代以上不是上海人,原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