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 小说与电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与电影的区别
——以《苏菲的选择》为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颇有水平的小说家对写剧本发生了兴趣,但在他们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后,写出的东西却常常无法拍摄,或者即使拍摄了也不是什么好作品。那是为什么呢?小说和电影剧本虽说都是用比在纸上写故事,但叙事的方法、手段和构思的规律却是有差别的。写小说和电影剧本虽说都需要运用形象思维,但电影的形象思维特殊一些,它叫做电影思维。这种思维要求剧作者在构思的时候,时时刻刻站在摄影师的立场和视点展开艺术想象。他的脑海里总是张挂着一个银幕,构思中的一切生活都只能在这个四方框框里出现。这就好像戏剧家在构思的时候,脑海里总有一个舞台是一个道理。我们知道,凡是出现在电影银幕上的一切内容都是十分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如果一辆车迎面驶来,那就一定是一辆汽车或是一辆火车,不可能又是汽车又是火车或随便什么车。这一特点与小说相去甚远,小说的文字描写需通过读者头脑中的想象才能变成形象。
电影《苏菲的选择》是根据威廉•斯泰伦同名小说《苏菲的选择》而改编的。《苏菲的选择》是一部激情洋溢悬念丛生令人心醉神迷的精彩小说,本书的叙述者斯汀戈,一个不谙世事的南方年轻人,把我们带回到了1947年布鲁克林一栋公寓里。在这里,他遇见了内森,一个具有超凡魅力的犹太知识分子,以及苏菲,一个美丽非凡,脆弱的波兰天主教徒。然后,随着他与内森、苏菲的友情的发展,他渐渐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那种爱得死去活来、能彼此摧毁对方的奇妙关系。终于走到苏菲的心灵深处,看到了过去的黑暗经历:对波兰战前的回忆,集中营以及她可怕的秘密。最后,令人惊讶的是,内森在其光华的外表下竟然是个吸毒的精神病人。而苏菲最后的选择也是他,而不是“我”,最后与内森一起服毒自杀。
小说与电影千差万别 ,但小说和电影都具有叙事性 ,正是叙事使得小说和电影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罗兰·巴特曾说 ,叙事遍存于一切时代、一切地方、一切社会;它超越国度、超越历史、超越文化 ,犹如生命那样永存着。正是叙事把小说和电影这两门艺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小说和电影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具有不同的艺术特质 ,在叙事上也就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小说的叙
事着眼于语言文字 ,让读者在时间的流程中发挥想象 ,而产生某种形象的想象;而电影的叙事着眼于声音和画面 ,具有较强的物质的空间显现能力,给观众带来的是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享受。安德烈·勒文孙说过“: 在电影里 ,人们从形象中获得思想 ,在文学中 ,人们从思想中获得形象。”
《苏菲的选择》最令人称道的是小说依修辞性叙述性技巧将各叙事层严丝合缝地融为一体。小说叙事的修辞性维体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小说的第一人陈叙事,叙述者的回顾性叙事视角和经验视角交替出现,赋予整个叙事文本以张力和反讽的基调。小说分三个叙事层面:第一个是由以斯汀戈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讲述他的工作经历、生活状况,与苏菲和内森的认识以及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第二个是由苏菲讲述她自己的故事,包括二战前在家乡的生活、二战期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经历以及战后在美国的生活;第三个是由叙述者斯汀戈通过回顾性视角,也就是说通过斯汀戈来转述苏菲的故事。同样的,在影片中,斯汀戈、苏菲也是以第一人称向观众讲述自己的故事,把斯汀哥和苏菲各自讲述的故事穿插着形成的效果。
对同小说和电影,现在大部分人会以先入为主的态度对待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人的喜好都各不相同,也许为之多数的人喜欢画面的存在感和三维视觉的冲击力,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电影所营造的气氛固定、扎根于脑海中,成为一种思维定向,像是小说本来的套路一样。所以,先看改编之后的电影的人,再去回味小说,会觉得索然无味,甚至是,会觉得是本来的套路,只是用文字表现出来罢了。
《苏菲的选择》作为一部历史性的作品,字数的庞大是可想而知的,可是把它改编成电影之后,也只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向观众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相比之下,作为电影,人物的一个动作甚至是每一个镜头所包含的内容都是极其丰富的。就像在小说中,在开头介绍斯汀哥在没有搬到到曼哈顿区前的生活的时候,用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描述,小说一直到“6月里晴朗的一天,我提着在海军陆战队用过的挎包和手提箱,深吸着弗兰特布西略带咸味的清新空气,走出了位于教堂街的地铁站。我走过一大片刚刚抽芽的梧桐树,来到耶塔齐墨尔曼夫人的公寓前。”这是的主人公才进入到故事发生的地方,而电影只用了不到三分钟。或许这样的段落会让读者觉得很乏味,认为完全
可以省略掉的,但是改编形式是不能表现出原著本来的感觉,文字所营造出来的氛围是读者与作者之间文字与体会的交流,需要我们用心地去感受。
我们都知道小说的文字是充满魅力的,而它的魅力所在就是能让人们通过文字来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如果在写一个人的性格的时候,小说家企图通过文字描写使读者对人物的特征有个正确的想象,往往需要对人物作十分细致入微的描绘,有时甚至是连篇累牍的。小说中,斯汀戈看到了苏菲和内森的吵架,对内森进行了描写:“宽宽的肩膀,强壮的体魄,头发竖着,犹如戴着一顶皇冠,皮肤有如苏族印地安人一般黝黑。他简直就是疯狂艺人约翰加菲尔德的翻版,同样英俊,同样被扭曲的和蔼可亲的脸庞--我应该说如果它和蔼可亲的话,因为这张脸现在因极度愤怒而阴沉着,充满了暴力,毫无和蔼可言。他穿着一件薄毛衣和一条休闲裤,大概二十七八岁的样子”。这么长得一段文字只为描述斯汀戈第一次见到内森的外表以及他与苏菲吵架时的神态和表情。可是,对于里面文字中提到的“约翰加菲尔德”是什么样子的?衣着、神情、年龄等如果单纯地根据作者的文字我们是不可能想象出他的样子的。还有作者对苏菲的描述:“在昏暗的灯光下,我几乎看不见苏菲,她在内森的身后,只露出了小半张脸。我只能看见她那散乱的金黄色的头发,一道惊恐的眉毛,一颗小痣,淡褐色的眼睛,以及斯拉夫人那宽宽的颧骨的迷人曲线,上面还挂着一颗晶莹的泪珠。”人物的描写很详细,也很生动,但是看完了我们还是不知道他们到底张的是什么模样的。在电影中一个人物的造型最终还要由导演、演员、化妆师、服装等一系列创作人员的合作展现在银幕上,过于具体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只需要抓住关键的、能从某一侧面反射出人物个性特征的细节具体表现出来就可以了。这样能给观众一个直观的视觉感受,只要人物一出现我们就能看到其模样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人物性格。这是小说和电影的区别之一。
但是从字面上了解的东西,直至越往后看越能体会到的感情,再在脑海里串联成整幅的画面,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我确信人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所以,想象和画面体现出来的,定不相同。就如是说,电影是饰演后的结果,而对于读书的体会,就是个人思维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