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之美》读后感(精选多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之美》读后感(精选多篇)
确切的来说,《数学之美》并不是一本书,它是谷歌黑板报中的一系列文章,介绍数学在信息检索和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主导作用和奇妙应用,每一篇文章都不长,但小中见大,从看似高深的高科技中用通俗易懂的案例展示了数学之美,深深的吸引了我。
这一系列文章的作者是google公司的科学家吴军。
他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和电子工程系,并于1993-1996年在清华任讲师。
他于1996年起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并于xx年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
在清华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期间,吴军博士致力于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特别是统计语
言模型的研究。
他曾获得1995年的全国人机语音智能接口会议的最佳论文奖和xx年eurospeech的最佳论文奖。
吴军博士于xx年加入google公司,现任google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到google不久,他和三个同事们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并因此获得工程奖。
xx年,他和两个同事共同成立了中日韩文搜索部门。
吴军博士是当前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
在google其间,他领导了许多研发项目,包括许多与中文相关的产品和自然语言处理的项目,并得到了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的高度评价。
吴军博士在国内外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并获得和申请了近十项美国和国际专利。
他于xx年起,当选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系董事会董事。
正是他在信息检索与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的一系列工作,使他讲述了我所看到的内容-数学之美。
看了数学之美,立即联想到了金庸
小说中的武林高人,总是把一套大多数人都会的入门功夫使得威力无比,击溃众多敌者。
东西放在那,它的威力如何,并键在于使用者,武术如此,数学同样如此。
于我而言,语音视别是一类高科技,作为非专业人土,深觉高奥。
但看完数学之美之后,顿感惊诧,原来如此深奥东西的解决方法自己也学过,并且理工科读过大学的人都学过,那就是统计学中的条件概率p,即b事件发生条件下a 事件发生的概率。
如果s表示一连串特定顺序排列的词w1,w2,…,wn,换句话说,s可以表示某一个由一连串特定顺序排练的词而组成的一个有意义的句子。
现在,机器对语言的识别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想知道s在文本中出现的可能性,也就是数学上所说的s的概率用p来表示。
利用条件概率的公式,s这个序列出现的概率等于每一个词出现的概率相乘,于是p可展开为:
p=ppp…p
其中p表示第一个词w1出现的概率;p是在已知第一个词的前提下,第二个词出现的概率;以次类推。
不难看出,到了词wn,它的出现概率取决于它前面所有词。
从计算上来看,各种可能性太多,无法实现。
因此我们假定任意一个词wi的出现概率只同它前面的词wi-1有关=ppp…p…。
现在有了大量机读文本后,这个问题变得很简单,只要数一数这对词中的数学应用。
现在找文献,搜索期刊一大堆基于数学的专业文献,灰色数学的、模糊数学的、非线性的、系统的,等等,这么多的数学的使用,促进了一大批的文章,但这些数学方法的应用究竟是发现了哪些问题?还是解决了实际问题吗?还是仅发了文章,满足了需求?现实是文章好发,用着难用,解决问题还得传统的方法,那么是这些数学方法不行,还是用的太肤浅,根本没发挥其威力来?如
果没有发挥出威力来,那怎么用?怎么发挥?
《数学之美》读后感
秦佳安
国际华人数学大会的数学家们传递出一个共同信息:“数学很美!”
大数学家丘成桐认为:中国文化倡导的“真善美”和数学追求的“真善美”不谋而合,“这是数学的魅力!”在他看来,大自然中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数学公式来描述。
数学的美体现在作为现代科学大厦奠基的厚重、泰然之美,威力之美。
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几乎是所有学科的基础。
数学的力量是无穷的!数学的美还体现在应用上。
数学是以新方法和新角度,解开自然界的奥秘,数学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复杂的自然界。
数学的美在于简洁。
简简单单一个公式,包含了无穷无尽的内容,掌握了它独有的语言,数学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学好数学,兴趣是关键。
陈老师带我们读小数报,其中有许多有趣的知识。
在我参加的思维训练班上,老师用丰富有趣的题目来培养上课同学的兴趣。
数学真美。
感悟数学之美转载标签:斐波那契数列黄金分割文君螺线宇宙文化数学世界五光十色,数学?——世界之美的原型,即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纳为数的关系。
近代、现代的许多奇异的发现和科技进步,有时是人类先用数学算出了它,然后才有了科学发现。
大到宇宙,小到基因组合,数学都可以通过计算来认识世界,并揭示蕴藉其中的美。
伟大的数学家往往高瞻远瞩,宏伟的构思由美作引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猜测求证,找出整个学问的大方向。
回顾数学的历史,能够将几个不同的重要观念自然融合得出的结果,都成为数学发展的里程碑。
1、感受文学中的数学美
数学家丘成桐喜欢将数学与文学进行比较,他强调的一点是,良好的文化修养,对培养做学问的气质很重要。
解
除名利的束缚,使欣赏大自然的直觉毫无拘束地表露出来,是数学家最重要的一种气质。
他说:“我本人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从《诗经》我看到比兴方法对找寻数学方向的重要性;吟诵《楚辞》和《史记》激励起我对数学的热情,向大自然追寻真与美的感受。
”在文学作品中感悟阅读和写作的乐趣,感受语言和文字对人类智慧的升华,感受美好的文学作品对心灵的净化。
有真才有美。
数学家用简洁严谨的语言解释自然界的纷繁复杂,例如,人类的面部表情或肢体运动都可以用数学来描述,从中发现蕴涵的规律。
以简驭繁,从朴素的外在表现得到美的感受,犹如一幅齐白石的国画,寥寥几笔,栩栩如生的自然美景便跃然纸上。
又好比李白洋洋洒洒的诗篇“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寥寥数字,淋漓尽致地挥洒出胸中的豪情。
我国古代诗词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的瑰宝。
在文学这个百
花园中,有些诗词同数学时有联姻,如把数字嵌入诗、词之中,有的一首诗就是一道数学题。
当你在读词吟诗时,既提高了文学修养,又学会了解题,还能得到美的享受。
例如宋代邵雍描写春天里一路景物的诗,共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部镶嵌其中: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首诗用数字反映远近、村落、亭台和鲜花,通俗自然,脍炙人口,读后使人如沐春风之中。
又如明代林和靖写的一首雪梅诗: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全诗用表示雪花片数的数量词写成,读后如临其境,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难分是雪花还是梅花。
清代纪晓岚的十“一”诗,据说是乾隆皇帝南巡时,一天在江上看见一条渔船荡桨而来,就叫纪晓岚以渔为题作诗一首,要求在诗中用上十个“一”字,纪
晓岚很快吟出一首: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此诗写了景物,也写了情态,自然贴切,富有韵味,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东汉时期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千古流传,家喻户晓。
其中正是数学与文学融合的力量,使他们的爱情峰回路转,绚丽夺目,流芳至今。
风流倜傥的司马相如告别新婚妻子卓文君,到长安求取功名,说是用不多久就来接妻子一同到长安。
可是,几个月过去了,几年过去了,司马相如杳无音信。
卓文君天天想、月月盼,望穿秋水,为伊消得人憔悴,终不见夫君把家归。
一日,倚栏远眺,忽闻马蹄声由远而近,想必夫君归来,文君喜出望外,急奔到门口。
马上跳下一人,不是夫君,而是一个信使。
信使从囊中取出一封信交给文君,文君见是夫君来信,急忙拆开,只有一行数字映入眼帘:“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
”唯独无“亿”,文
君知道夫君已对自己已无情无义,原来这是一封休书,文君顿时百感交集,泪如雨下,万万没想到,日思夜想的郎君,竟要和自己情断义绝!
文君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让信使稍等片刻,转身来到书房,拿起纸笔,一挥而就,写下一首千古绝唱: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焚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
又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翻来覆去,贯穿两阙,如泣如诉,凄婉动人,即便是铁石心肠之人,也会
为之动容!
司马相如看罢妻子的复信,一声叹息,两行泪流,十分羞愧,百感交集,千般滋味,万里相迎;从此后,一生不弃,两心相携,十分恩爱,百年偕老,千古流芳,万世景仰。
2、感受音乐中的数学美
j.j.西尔威斯特曾说:“难道不可以把音乐描述为感觉的数学,把数学描述为理智的音乐吗?”音乐是什么?音乐,是以数为原则,音乐即和谐。
音乐的本质是比例与数的关系。
数学抽象、枯燥、严谨,而音乐则丰富、有趣、充满着情感及幻想。
但二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虽然千姿百态,但都是由7个音符组成,数字1~7在音乐中是神奇的数字;音乐中的节奏、强弱等都存在着数学中量的差异。
旋律中所有甜美的东西,都是数以复杂的关系而产生出来的,而节奏中所有使人愉悦的东西,即在旋律中,也在节奏的运动中,只源于数。
乐谱的书写是表现数学对音乐的影响的第一个显著的领域。
在乐稿上,我们看到速度、节拍、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等等。
书写乐谱时确定每小节内的某分音符数,与求公分母的过程相似──不同长度的音符必须与某一节拍所规定的小节相适应。
作曲家创作的音乐是乐谱严密结构中美丽而又毫不费力地融为一体的和谐曲。
如果将一件完整作品加以分析,可见每一小节都使用不同长度的音符构成规定的拍数。
除了数学与乐谱的明显关系外,音乐还与比率、指数曲线、周期函数和计
算机科学相联系。
毕达哥拉斯学派,最先用比率将音乐与数学联系起来。
传说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有一天外出散步,经过一家铁匠铺,发现里面传出的打铁声响,要比别的铁匠铺更加协调、悦耳。
他走进铺子,量了又量铁锤和铁砧的大小,发现了一个规律,音响的和谐与发声体体
积的一定比例有关。
而后,他又在琴弦上做试验,进一步发现只要按比例划分一根振动着的弦,就可以产生悦耳的音程:如1:2产生八度,2:3产生五度,3:4产生四度等等。
毕达哥拉斯第一次找出了音乐和数学的联系,发现了和谐音标。
13世纪的格鲁赛斯特,提出了更为完美的5种比例关系,他认为,所有协调的东西,其协调与和谐只来自4个数之间,简单的比例关系是:1、2、3、4之间的比例,即1/2,1/4,2/3,3/4这五种比例。
这五种和谐音的比例,在音乐的曲调、运动、节奏中产生出甜美的和谐,音乐稍纵即逝,而数则犹存。
小提琴大师梅纽因所仰慕的巴赫的赋格曲和平均律音阶,正是西方严肃音乐中所有基本逻辑和数学般严密的音响推理的集中体现。
巴赫的48首十二平均律钢琴曲,实际上是数学计算得出的声音的和谐曲。
而许多著名音乐作品,高潮的出现又大多与黄金分割点接近。
3、感受大自然中的数学美
先哲庄子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这两句话是人类学习与研究数学的指导思想和最高美学原则。
一切科学、哲学、数学和艺术的研究对象不外乎,天———大宇宙;地,自然界及其中一切动植物———中宇宙;人———最精密、最完善的小宇宙。
数学追求的目标是,从混沌中找出秩序,使经验升华为规律,将复杂还原为基本,所有这些都是美的标志。
人类的生存是按照美的原则来构建世界的。
发现美、认识美和运用美,是人类生存的要求。
反过来,美又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追求美的实质就是追求自然界的数学美。
人类一步一步地揭示自然界的数学规律,就越了解我们所处的宇宙的美。
希腊箴言说:美是真理的光辉。
因而追求美就是追求真。
英国诗人济慈写道:
“美就是真,真就是美-------这就是你所知道的,和你应该知道的”。
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曲线,荷叶在幼嫩时总是卷曲着,它的展开就是美
丽的螺旋曲线,接近于阿基米德螺线。
在蜘蛛网中,可以看到笛卡尔等角螺线或对角螺线的近似曲线,在蜗牛、鹦鹉螺和某些花朵中,可以看到更为近似的这种曲线。
天地宇宙间,太阳和满月的轮廓线、作旋转运动的物体留下的轨迹,投入水中的石子荡起的一圈圈波纹,都是圆的形象,给人以柔美感。
透过云层的道道霞光、挺拔笔直的树干、坦荡无垠的平原尽头的地平线,都是典型的直线形象,则给人以刚直的美感。
在大自然中许多美妙的东西都是按照黄金分割比所构成,。
植物学家发现,植物叶片上下两层叶子之间相差137.5°,这个度数的奥妙在于,圆周角为360°,而360°-137.5°= 222.5°,137.5:222.5 = 222.5:360 = 0.618。
研究发现,这样便于光合作用。
植物花瓣中也体现黄金比,花瓣数目大多为3,5,8,13,21等,比如:百合花、蝴蝶花、延龄草为3瓣;毛莨属植物、金凤花、飞燕草、野玫瑰为5瓣;血根草、
翠雀花为8
瓣;而金盏草、万寿菊则为13瓣,紫菀为21瓣,它们符合斐波那契数列规律。
另外,向日葵果实排列符合斐波那契数列,兔子繁殖也遵从斐波那契数列规律。
人体中也充满黄金分割数。
比如:以肚脐为界的下半身与身高之比,眉毛到脖子的距离与头顶到脖子的距离之比,下半身中以膝盖为界,上臂以肘关节为界的比值都接近黄金分割数。
黄金分割数也出现在天体中,比如:月球密度3.4g/cm3,地球密度5.5g/cm3,而3.4:5.5 = 0.618。
五角星看起来那么赏心悦目,是因为其中充满黄金分割,它的边互相分割为黄金比,不论横看、竖看,它都是匀称的。
人们在制作五角星时的口诀,如:九五顶五九,五八两边分;一六中间坐,五八两边分等,都反映了五角星中的黄金分割美。
蜜蜂建造的峰房排列整齐,大小一
致,每个峰房的侧面是一个正六棱柱的侧面,底部是由三个全等的菱形拼成,这样的结构是最优结构,因为它用料最省、强度最高。
蜜蜂是“天才建筑师”。
和谐是杂多的统一,是对立的协调,是经过数学变化出现的统一的均衡美。
世界著名建筑,如金字塔,其高与底座的边长之比,艾菲尔铁塔,其最底两层的高与塔高之比均是0.618。
一座雕像,一所建筑物的美,正是取决于各部分适当的联系,这“适当”是具有尺寸的联系,而尺寸取决于数。
鸟和蜜蜂都按照适当的数的关系筑巢,而人类尤应有意识的去这样做。
4、结语
数学具有其美好的地方,也有其令人畏惧的地方。
无论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都是如此。
一种学科的美,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探索之美,它指导人类认识世界;二是应用之美,它指导人类改造世界。
我们在生活中感受数学之美要注
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创设生活情境,感受美,即从自己比较熟悉的情景入手真正认识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感受着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内在美。
其次,创设美好的心境,领悟美,即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主动地、自由地,开放性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美。
再次,创设成功情境,享受美,即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问题,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品尝劳动的过程,享受美的快乐。
平衡、和谐的真义
——《系统之美》读后感
生活、工作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让人纠结的问题,例如:到底是将自己手边的钱拿来存入银行,还是买入现在价格下跌的黄金?工作往往刚解决中出这个纰漏,那边却又“着起火”来,难道我天生就是“救火员”?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这快节奏发展的社会中无端地增加了人们头上的白发,却始终没有很好
地办法去解决、减少这些困扰。
当我刚拿到《系统之美》这本书后,并没有以很认真的态度去研读它,只是当做自己睡前的枕边读物。
可随着翻看页数的增加,作者对我们身边事物站在系统层面深度地、毫无争议地分析深深吸引了我。
作为有着近30年的工作生活经验的我,被作者的智慧所折服。
很多以前感觉不可思议的事情、问题也如拨云见物般豁然开朗。
《系统之美》以深入浅出的事例向我们描述出各种系统,生活系统、工作系统、管理系统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比较爱喝咖啡,没想到书中恰恰就以喝咖啡习惯的养成来说明人们对系统事物认知不恰当的地方。
每每在系统工作中出现“疲软”、“滞后”现象时,我们常态化心理就是及时加入“刺激性”手段,就像人们在出现疲劳时需要从咖啡中获取咖啡因来让神经兴奋起来一样。
其实,万事万物都有其发展规律,就像人的精神,总会有“高潮”有“低谷”,出现精神“低谷”
需要的是补充能量或者美美睡上一觉就能再次饱满起来。
同样,当工作中出现“低谷”时,咖啡因式的刺激只会带来短期成果,而这种成果是建立在对事物前进发展原始能量的透支,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系统崩溃”。
这一原理的认识使我明白了工作中自己为什么常常成了“救火员”,正是因为我的一些工作方法违背了事物系统发展的规律。
《系统之美》对我们解决问题也指出了几点重要思路。
第一:对任何工作开展之前一定要建立一个“大容积”的系统体系,就像水在河道中,遇到大雨天就会四处流溢泛滥,但如果水在湖泊中,只会满而不溢。
所以,工作中要建立有包容性的工作体系,要有一定的容错性,这样才能保证事物发展有良好空间。
第二:对应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找到根源性解决办法,就像人生病了,吃药、打针只能是临时对策,是防止病情恶化的手段。
想要彻底改变
身体健康情况还得靠加强运动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就像我们推行的现场管理,针对发生的问题要从源头对策是非常有道理的。
第三:关注系统的管理不是对结果的管理,要注重过程,尤其要注重事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反馈”性问题。
例如人口管理,人口多了,平均资源分配少了,生活水平就会下降,在相同的生产力下,降低人口,平均资源分配多了,生活水平就会提高。
管控的重点是要考虑人口下降生产力是否也在下降,如果不把握这种过程反馈,一味地为降低人口而去降低人口,会对整个国家经济系统带来灾难性后果。
结合我们工作中常常提到的“省人化”管理一样,想要真正减少作业人员,首先要保证在不降低生产节拍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通过对《系统之美》这本书的学习,让我不但对现有工作、生活体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增加了自己看待事物、看待问题的角度,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习
惯性思维所带来的错误,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以更成熟、更理性、更稳健的方式来面对人生中各种困难与挑战。
所以,作为一名冲压车间老资历的党员,我对学习——进步有了更深的感悟,在今后工作中,要以自己学习的经验积极鼓励车间年轻员工们多花时间投入到学习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人生平衡、和谐发展之路的真义!
植物之美读后感
看第一遍时,翻开目录,感觉到文章的脉络较清晰,从海洋讲到陆地,讲自然世界的原始到人类入侵后对植物的驯化与利用,书录的最后一部分讲的是大自然的未来,是一种暗藏对植物的担心与自然安危忧虑的未来的描述。
这本书还有一个招人喜爱的地方就是他的选图精美。
有很多的获奖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不同的植物,记得有一幅图画拍摄的是一个菌柄笔直的蘑菇属,拍摄者从菌根然后镜头向上进行的
摄影,周围是笔挺的桦树,换个角度对比着高达的树木,它也很雄伟。
植物界有很多智能是未被人类探索和了解到的。
书中介绍刺槐树遭虐后自身及周围树木丹宁量的增加时的标题是:非洲羚羊的神秘之死。
动物所能啃食植物,可植物能杀死动物。
像食肉的捕蝇草、瓶子草等,很多都有对抗动物的神秘本领。
看完这部分,我深深体会植物世界的强大,在极度干旱的沙漠和其他荒芜地带,动物、植物和人类,只有植物,在最寒冷的冰雪之上,也有美丽娇艳的花朵,草本耐寒,树木耐热。
他们是这世上学会忍受干旱,抵御寒冷的唯一,有了他们,才有动物存在的可能,才有人类更好的发展。
其实说到发展,什么样才是我们所谓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一直以经济作为第一位的谋求发展,环境是不可能被高度重视,或和说是从根本上被拿上议题去解决的。
看看我们原本没有我们人类涉足的动植物世界:蜂鸟等吸允花蜜,啃食果肉,
也给他们传播花粉。
美丽的世界才变的四处生机,色彩斑斓。
当人类入侵的时候所有的一切发生了变化。
人类驯化了植物,驯养了动物,村庄创造田野,狩猎、采摘者开始种植烟草,继而开始发胀了农业,人们大批量的种植棉花,棉花创造了曾经衣物的垄断。
在之后,人类更好的利用了植物和动物,美味的菜肴足以见到人类这一高智能的神奇力量。
花木依然美丽,可是更多的玫瑰用在了给贵族铺地毯,只为显示一种高贵。
前言部分有讲一棵树的故事,第一段说人类是动物枝干最后的嫩枝,前言的最后一句说生命的形式多种多样,没有它们,人类的生命也不会有什么前途。
通略的看完一遍时,才有注意到封皮的背面有对这本书的评价,这样写到:作者通过对生命源流的重新审视,对动物界及植物界各种生物的出现、适应、繁殖乃至灭绝的描述,带领我们在游历生命发展进程的同时,进行了植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