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道疏浚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初巴拿马运河的开通;
(2)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苏伊士运河的 扩建和中东地区深水港口的建设; (3)第三个时期则是90年代初开始持续10多年 至今的东南亚出现的大型填海造地工程,创造了世 界疏浚业发展有史以来最辉煌的时代。
国际疏浚业的大工程
香港竹篙湾迪士尼公园填海工程
国际疏浚业的大工程
荷兰鹿特丹港马斯平原港区二期吹填工程吹填量:3亿m³
国际疏浚业的大工程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陆域形成工程
国际疏浚业的大工程
阿联酋迪拜棕榈岛工程 (24.35亿m3)
棕榈岛工程耗资140亿美元,由①朱迈拉(Jumeirah)棕榈岛、②阿里山(JebelAli)棕榈岛③代拉(Deira)棕榈岛④世界岛(theworld)等4个岛屿群 以及后期的(14)滨水滩(waterfront)项目组成。计划建造1.2万栋私人住宅和1万多所公寓,还包括100多个豪华酒店以及港口、水主题公园、餐 馆、购物中心和潜水场所等设施。此外,一个水下酒店、一栋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一处室内滑雪场、一个与迪拜城市大小相当的主体公园, 也在计划之内。人们可以通过乘船、驾车甚至乘坐单轨火车到达棕榈岛。棕榈岛计划完成后,迪拜的海岸线将增加720公里。
国际疏浚业的大工程
阿联酋迪拜棕榈岛工程(吹填)
THE END
二、抛泥区选择
疏浚土的处理: ①陆上吹填
②水下抛泥
二、抛泥区选择
用边抛法抛泥,应慎重研究水流的流速、流向能 否将边抛的泥土带出挖槽及航道之外,尽量减少对挖 槽及附近航道产生淤积。
吸扬船14号
二、抛泥区选择
抛泥区选择一般原则:
1、航行要求:抛泥区应选择在不碍航处,如出口深槽、
凸岸边滩下部。
航道整治
第五章 航道疏浚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疏浚工程的任务及特点 挖槽定线及抛泥区选择 挖槽设计及水力计算 疏浚对环境的影响
疏浚的历史与大型疏浚工程
第五章 航道疏浚
第一节
疏浚工程的任务及特点
1.疏浚工程
采用挖泥船或其他机具以及人工进行水下挖掘土石方 的工程。 (1)对于沙质和沙卵石河床: 采用挖泥船挖除碍航的泥沙堆积物,增加航道水深。 (2)对于石质河床: 采用爆破的方法(常称 炸礁)炸除碍航的石嘴、石 梁、孤石、岩盘等。
一、疏浚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3.疏浚施工过程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迁移影响主 要表现:
(1)水中污染物在水体中变化 机械迁移。 物理-化学转化 生物性转化 (2)抛泥和弃土过程中污染物的变化 水体中吸附的污染物由水相转化为固相形成新的污染 形态在抛泥区的氧化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污染物新的扩散 条件和范围,可造成二次污染。
第五章 航道疏浚
第三节 挖槽设计及水力计算
1.根据挖槽定线,确定挖槽的大致位置 2.挖槽横断面设计:形状、挖槽宽度和深度
3.挖槽稳定性校核 4.挖槽水面线计算
一、挖槽断面设计
1、挖槽断面设计的要求: (1)挖槽宽度和深度满足航道尺度要求 (2)使挖槽回淤量小,稳定性好
图5-5 挖槽断面示意图
2.挖槽的最佳尺寸
2
3
2.挖槽的最佳尺寸
U 0 B0 h0 U n Bn hn U 0 ( B0 Bn )h0
h U 0 B0 h0 U n Bn hn U n h n 3 ( B0 Bn )h0 a2/3 km 1 b ba 5 / 3
4、环保要求:
应避免在养殖场、取水口等工、农、渔生产 地区选择泥区,防止对环境产生污染。
三、典型浅滩挖槽布置
三、典型浅滩挖槽布置 基建性挖槽的布置
挖槽应靠近主导河岸,挖槽方向于主导河岸一致,以便 利用主导河岸在各级水位时的导流作用,维持挖槽稳定。 当浅滩河段一岸为基岸,另一岸为宽阔边滩时,挖槽应 选择靠近基岸,以造成环流维持挖槽稳定。 当浅滩河段两岸均为宽阔的边滩且变化较大时,单靠基 建性疏浚很难根本改善浅滩航行条件,必须配合整治以稳定 挖槽。
二、疏浚污染的控制 1.施工过程中的控制
(1)在挖泥时采取措施,不使泥浆及有害气 体扩散。 (2)采用沙帘的方法。 (3)建立不渗漏的抛泥区,以容纳废物。 (4)研究采用旁通、边抛等施工方法的地点 和时间,尽量减少污染物对人类的危害。
二、疏浚污染的控制 2.减少弃泥二次污染的措施
(1)采用化学或生物方法,将疏浚泥土变成不污染的 陆域土地填充料。 (2)将河底泥烧制陶瓷和粘土砖。 (3)利用疏浚淤泥作为城市绿化材料。 例如:根据中国-挪威两国全用开展的《苏州河水环境 综合整治规划研究》成果表明,苏州河市区段河底泥沙中 铬、铜、汞、锌、铁、砷等均高于正常的环境背景值,苏 南大运河二期工程即采用疏浚弃土作为绿化用土壤。
(完成疏浚及吹填工程量约3000万m3,形成陆域400万m2。)
3.疏浚的特点
(1)通过疏浚,航道尺度即刻增加,通航条件即可改善, 无需要大量的工程材料和人力;不会产生引起不良后果。 (2)疏浚方法不但常常被单独使用,而且能与利用整治 建筑物改善航道的方法结合。
4.疏浚工程的主要问题
挖槽内的泥沙淤积 (?)
三、挖槽断面形状
• 横断面对称梯形:两侧边坡系数m
• 挖槽纵断面底坡宜与挖槽后的水面线一致。
四、挖槽后水位降落计算
按均匀流公式计算
1 2 1 v= H 3 J 2 n
B H 挖前总流量: Q Bo H o v 0 o 0 n
5 3
Zo 12 ( ) L
挖后总流量:
Z 5 3 Bo ( H o H o ) Z Z o Z 12 2 Q Bo ( H o H o )v n ( ) 2 nn L
第五章 航道疏浚
疏浚的历史与大型疏浚工程
近百年来疏浚设备及疏浚技术三个阶段:
1.十八世纪末叶英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引发了以蒸汽 机为动力的机械式挖泥船的问世。当时主要是斗式及刮板式 挖泥船,从此疏浚工程开始了从人力为主变为机械为主进行 的新时代。
2.十九世纪中叶发明了离心泵,出现了一代新型的、应 用水力疏浚原理进行疏浚工程的吸扬挖泥船。十九世纪末叶 发明了柴油机,替代了蒸汽机的地位,为大吨位、大功率、 高效率的自航耙吸船、绞吸船的出现提供了动力条件。
2
式中: k m
Un U0 h a n ,相对挖槽深度 h0
Bn b ,相对挖槽宽度 B0
dkm 0 da
k m ~b 曲线
求 k m 的极值,得挖槽内获得最大流速的条件为:
1 b 0.6 a 0.786 ( ) b
(5-8) (5-9)
相应可得 k m 的最大值为
0.51 km (1 b) 0.6 b 0.4
2、航道稳定性要求:疏浚泥土抛置后,应不回淤至挖槽 或附近的航道。 (1)下深槽沱口 (2)抬高边滩 (3)不通航汊道
二、抛泥区选择
抛泥区选择一般原则: 3、施工要求:
图6-6 抓斗挖泥船
(1)抛泥区应有足够水深,使抛泥船能打开泥门正常 抛泥。 (2)挖槽至抛泥区应有安全航道可通。在条件许可下 挖槽至抛泥区的距离尽可能缩短,以提高工效。
5.航道疏浚工程分类
• 基建性疏浚 • 维护性疏浚 • 临时性疏浚
第五章 航道疏浚
第二节
挖槽定线及抛泥区选择
一、挖槽定线的基本原则
1、挖槽的方向与主流方向交角不应超过15°。 2、挖槽应通过浅滩凹鞍,并位于主流线上。 3、挖槽在平面上常设计成直线,挖槽不可避免出现折线时, 其转弯半径应满足要求,并适当加宽。 4、在满足航道尺度的条 件下,挖槽断面宜窄而 深,不宜宽而浅。 5、挖槽应选择最短线路。 6、考虑施工的可能性。
1、超深、超宽 2、工程量计算
第五章 航道疏浚
第四节
疏浚对环境的影响
一、疏浚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包括:对施工区域水力条件改变的影响,对水域底 部形态变化的影响,对水质带来的变化,施工区域空 气质量的变化(即气味等的变化)。
2.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包括:施工期机具噪声水平提高的干扰,弃土与抛 泥沿程带来的泄漏影响,在挖泥和排泥操作扰动水底 沉积物并使之重新悬浮时,造成二次污染对船体磨蚀 和人群健康的影响,水体污染异色,使人产生反感失 去旅游观光的价值等。
图6-2长江最大清淤船“海翔号”挖泥船(8m3
2.在航道和港口工程中,疏浚的主要任务
• 开挖新的航道、港池和运河; • 改善航道的航行条件,维护航道尺度,消除对船舶有 影响的流态; • 开挖码头、船坞、船闸及其他水土建筑物的基槽; • 与开挖相结合的吹填及疏浚物综合利用工程。
图6-4 秦皇岛港吹填造地工程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船迅速向大型化发展,大型耙 吸船、绞吸船的出现不仅使深水港区的建设及维护成为可能, 改变了历来疏浚只能在内河、湖泊进行的地域限制,而且也 给传统的疏浚工程增加了新的主体内容,那就是挖泥与造地 相结合或单纯为造地所需的吹填工程。
国际疏浚业的大工程
20世纪的疏浚的大工程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Q Q 假设:nn no
(1
H o Z 10 / 3 Z ) (1 ) 1 Ho 2H o Z o
(4-4)
2、 上游河段的水位降落值
Z 1 Z 2 10 / 3 Z 1 Z 2 (1 )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 2H o Z o
五、挖槽土石方量估算
假定挖槽前后糙率 n 不变:
1 2 / 3 1/ 2 挖槽前:浅滩上平均流速: U 0 h0 J 0 n 1 2 / 3 1/ 2 挖槽后:挖槽内平均流速 U n hn J n n 假定挖槽内外比降相同, 1 1 挖槽外平均流速 U 0/ h02 / 3 J n / 2 n
h / U0 Un h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