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文:我看苏、辛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文主要从作品题材,艺术风格,思想情感,思想内容,写作手法等方面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词作的异同。并着重引用词作具体详实地分析。

关键词:作品题材,艺术风格,思想情感,思想内容,写作手法

翻开厚厚的宋词,我们总是习惯于把“新天下之耳目”东、坡词与“龙腾虎掷”的稼轩联系在一起。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所以,历来人们都并称他们为“苏辛”,但细细品来,懂坡词与稼轩词又有明显差别。就苏辛词的异同,我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共同点

(一)独特多样的艺术风格

1.在作品题材的开拓方面,他们突破了五代以来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丰富了词的内容。苏轼把过去诗家惯

用的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用词来反映表达,给词的创作带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勃勃生机。而辛弃疾进一步发挥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等功能,融合诗歌、散文、辞赋等特长,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正是这种大胆的独创,形成了苏辛词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2.苏辛词的艺术风格又是多样化的,除了豪放派诗词主流外,也有许多缠绵潇洒、淡远飘逸之作。苏轼的悼亡词显得沉痛悲凉,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描写农村生活的词又那么轻快明朗,如《定风波》;抒写寂寞情感的词,显得幽冷,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辛词也是能刚能柔,纵横如意。他的长调婉转激昂,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短调温柔慷慨,依作品内容、思想情感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韵致。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己亥……》,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二)豪壮的思想情感

他们词中都饱含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词人豁达乐观的

人生态度以及建功立业的抱负。例如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又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追缅往事,遥想将来,心潮澎湃。赞扬杰出的历史人物,讽刺苟安求和者,表示了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传达出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词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二.不同点

(一)思想内容上的比较

苏轼浓郁的文人士大夫精神,兼具佛老思想。他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么活泼自然、动荡跳跃、自由奔放、慷慨激昂、铿锵有力。他的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洒脱,如行云流水。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上阙侧重写景,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将浩荡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而“江山如画”引起下阙对历史人物的追忆:用五句集中塑造了卓异不凡的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前贤的追慕之情,以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然而词人“故国神游”后又跌入现实:自己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白发早生,功名未就。因此顿生感慨:“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将一腔热血、慷慨豪迈之情归于潇洒旷达之语,

以期获得精神的解脱。就这首词而言,前面表现了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而结尾回归于道家的豪迈旷达、超然物外。

而辛弃疾则不然,他因国家仇民族恨长期压抑,收复山河的政治理想与处处遭排挤的社会现实的矛盾,注定了他的词无法达到苏词空旷洒脱的风致,读来总有一种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豪放之外又多了杜甫式的沉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表达了词人对人们麻木不仁、消靡颓废现状的不满与痛心。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又使人产生几多悲凉孤苦之意。

又如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泪,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

(二)写作手法上的比较

1.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

苏词有诗化的倾向,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他在语言上一变花间词人镂空错采的作风,多有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的诗歌的吸收,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一幅雄奇壮阔的画面;宣泄的激情以难以遏制之势表现理想抱负。

辛词有散文化的意境,形式松散,语意流动连贯,句子往往较长。他不仅运用古体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甚至大量民间口语入词,形成了新鲜活泼的气息。如《水龙吟》中“落日搂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句意直白连贯,但却顿挫鲜明,铿锵有力。这种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慷慨纵横是其情绪的主流。以炽热的政治情感与崇高的政治理想来拥抱人生。豪爽的英雄本色常常企图与历史上的众英雄相认同。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

2.形象塑造

辛词中突出的一点就表现在爱国形象的塑造上。他的这类词大气磅礴、气吞山河,善于想象,结构上跌宕起伏。这在苏词中是没有的。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