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一词多义

桃花源记一词多义
桃花源记一词多义

1、一词多义

寻:①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②寻病终(副词“不久”)舍:①便舍船[舍(shě),动词,舍弃。)②屋舍俨然[舍(shè),名词,“房屋”)

中:①中无杂树(“中间”)②晋太元中(“年间”)③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①处处志之(动词,“做记号”)②寻向所志(志,独字译为做标记.与所连用,译为'所做的标记')

之:①忘路之远近(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②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③处处志之(助词,起协调音节作用,无实意)

为:①武陵人捕鱼为业(读wéi,动词,作为)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读wèi,介词,对,向)

遂:①遂迷,不复得路(“最终”)②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向:①寻向所志(原来)②眈眈相向(看)

得:①便得一山(出现)②得其船(找到)

闻:①鸡犬相闻(听见)②闻有此人(听说)

乃:①见渔人,乃大惊(就)②乃不知有汉(竟然)

2、古今异意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多指植物);今义:滋味好)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四通八达;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间隔—(古义:隔离;今义:距离)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

津----(古义:渡口。问津指探访。今义:口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局外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完整word)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桃花源记 原文: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以捕鱼为生的武陵人。(有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前行,忘记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溪流两岸几百步内,中间没有夹杂其它的树,花草遍地鲜艳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渔人)又向前走去,想走完这片林子。桃林在溪水源头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极其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洞口)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有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互相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村落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服饰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乐在其中。(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有这样的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与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桃源人,(桃源人)都感叹惋惜起来。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讲。”(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立即去拜见太守,(渔人)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没有实现,不久生病死了。此后(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1.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2.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3.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4.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5.缤纷:繁多的样子. 6.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7.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8.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9.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明亮的样子。10.俨然:整齐的样子。11.属:类。12..纤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13.相闻:可以互相听到。14.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15.黄发垂髫:特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16.要:通“邀”,邀请。17.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8.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19.具言:详细地说出。20.叹惋:感叹,惋惜。21.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延.顺着。向,从前的.旧的。22.及郡下:到了郡城。郡,指武陵郡。23.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4.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25.遂:终于。26.南阳:郡名,治所在河南南阳。27.刘子骥:名磷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28.规:计划。29.未果:没有实现。30.寻:随即,不久。31.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试论词的兼类与词类活用

试论词的兼类与词类活用 (王苗 2011134103 文学院对外汉语) [摘要] 文章对古汉语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这二种不同类型的语言现象的本质,分析了它们的联系、区别及辨识的方法。并强调指出,词类活用既是语法问题,又与词义、语用等因素密不可分,必须从多方面考虑这一语言现象。 [关键词]古代汉语; 词类活用; 兼类; 语用; 语法; 词义 一、兼类词的界定与判断 黄伯荣、廖序东指出:“词的兼类是某个词同时具备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1]邵敬敏认为:“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A类和B类这两类词的语法功能。”[2]胡裕树概括为:“从归类的角度看,有些词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这就是词的兼类。”[3] 博采各家之长,我认为汉语词的兼类标准可以简单的归结为以下六条:在形体方面:必须是一个词,即字形相同;在词性方面:归属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词,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特点;在词义方面:基本意义又有某种联系;在字音方面:读音(身母、韵母、身调)完全相同;具备经常性的特点。 二、词类活用的界定与判断 词的活用的含义:(1)词的活用是一类词活用为另一类词,语法功能发生改变,其功能在动态的言语环境中体现。(2)这种改变是临时的、不固定的、受现实语句的制约。其稳定性弱。使用频率低。适用范围有局限性。(3)活用往往有修辞的性质。(4)词的活用是指某一类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的语言现象。 胡裕树认为:“甲类词在特定条件下,为了修辞的需要,偶尔用作乙类词,是活用。”活用是暂时的,具有不稳定性,要靠依句辨析来认识。要注意三个点:明确本义,不要把本义当活用;考查词义的演变过程;不要以古律今。 词类活用,早在清代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中就已谈到。192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承泽所著《国文法草创》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词类活用”说,这在汉语词类分析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近数十年的研究者一般认为,某类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可以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

桃花源记重点虚词

桃花源记重点虚词 《桃花源记》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下面是的桃花源记重点虚词,一起来看看吧。 1.重要实词: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 2.重要虚词: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2)乃不知有汉:竟然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 其(1)欲穷其林:这 (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 3.多词一义(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 (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 (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 (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 4.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鲜嫩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 "注: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不足挂齿")间隔(古义:隔绝; 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 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缘(古义:沿着 ;今义:缘故,缘分) 津(古义:渡口。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 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 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 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 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 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 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 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 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 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 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 对…) 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

桃花源记翻译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

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行:前行,走。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见。夹岸:溪流两岸。 杂:别的,其他的。 芳草鲜美:花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复:继续。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 欲:想要。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林:代指桃花林。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失(词类活用)便:于是,就。得:发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若:好像……似的。 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初:起初,刚开始。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仅。复:又,再。行:行走。

词类活用(一)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 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 如何判别词类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就是划分句子 成份,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一、名词活用 (一) 名词作一般动词 1、两个名词相连,必有一个活用。“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滕王阁序》)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 “置人所罾z ēng 鱼腹中”。(《陈涉世家》) 罾z ēng 本义是渔网,活用作动词“网起”。 3、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 “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触龙说赵太后》) 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称王)。(《荀子?天论》) 遵海而南(向南)。(《孟子?梁惠王章句下》) 败楚汉,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向西)。(《史记?项羽本纪》) 5、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代词不受名词修饰,所以代词(通常为“之”、“者”)前面的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 “辱而逐之,折而族之”的族。(侮辱他,扭逐他,打倒他,消灭他的家族)(《原谤》) 以故其后名(命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6、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荆轲刺秦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齿。(《师说》) 7、 能愿动词“能、欲、可、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公子怒,欲鞭之”的鞭。

桃花源记重点词语解释

桃花源记重点词语解释 缘:沿,沿着。 为业:以……为生。 为:作为。 行:划船上行。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两岸。 芳:花。 鲜美:鲜嫩美丽。 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地散在地上。 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甚:非常。 异:惊异,诧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惊异”。 欲:想要。 穷:尽,走完,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形容词动用。 林尽水源: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 得:发现。 仿佛:隐隐约约,看不真切。 若:好像……似的。 舍:舍弃。 才:副词,仅仅,只能。 才通人:仅仅容得下一个人通过。 通:使……通过。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豁然,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旷:空阔,宽阔。 俨然:整齐的样子。 之:这。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通达。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 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得见。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种作:耕田劳作。 着:穿着。 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表征,借指老年人。 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借指儿童。髫,小孩下垂的头发。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的样子。怡然,快乐的样子。 乃:竟然 所:……的地方。 从来:从……地方来。 具:同“俱”,详细 要: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打听消息。讯,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的总称。 邑人:同县人。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 焉:谦词,于之,“从这里”。 隔绝:不通音信。 今:现在。 乃: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叹惋:感叹惋惜,叹息。 惋:惊叹。 延:邀请,聘请。 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 具:通“俱”,完全,详尽。 辞去:辞别离开。 语云:对(他)说。“语”后面省略了代渔人的“之”字或告诉桃花源不足为:不值得向。足,值得。 为,向、对。 既:已经,以后 便扶向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 扶:循,沿着、顺着。 向:原先的,旧时的,以前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名词作动词,作标记。 诣:到。 说如此:说明了像这种情况。如此,判断句,像这样的话。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所志,做的标记。志:做标记。 遂:终于。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计划,打算。 未果:没有结果,意思是没有实现。 果:实现。 寻:随即,不久。 问津:问(通往桃花源的)路,文中指探访访求。 津:渡口。 ●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具答之(具通“俱”,完全,详尽。)

《桃花源记》教师用书译文

《桃花源记》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 前行,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 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 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在那里)就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 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 阔明亮。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 园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相互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来 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象桃花源外的世人。老 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吃一惊,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 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 详细地诉说,(他们听罢)都很惊叹。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地路回去,(一路上)处 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自己进桃花源地情况作了禀报。 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迷了路,再也没找到 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 没有实现,不久他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点词精编版

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古义:约定。今义:日期,期限。) 2.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屈,曲折,确实) 3.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4.下车引.之:(古义:来。今义:引导。) 5.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引导。) 6.与儿女 ..讲论文义:(古义:指家中的侄子辈。今义:子女。) 7.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古义:家庭。今义:内心。) 8.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顺。今义:因果。) 9.撒盐空中差.可拟:(古义:大概。今义:差别。) 10.不亦君子 ..乎:(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11.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能够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12.饭疏.食饮水:(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13.匹夫 ..不可夺志也:(古义:普通人。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14.吾日三.省吾身:(古义:多次。今义:数词,三。) 15.学而不思则罔.:(古义: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今义:蒙蔽,没有。) 16.思而不学则殆.:(古义:有害。今义:危险,几乎。) 17.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18.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9.不知其旨.也:(古义:甘美。今义:意义。) 20.教然后知困.:(古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21.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22.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古义:岸。今义:与湿相对。) 23.并.沉焉:(古义:一起。今义:并列。) 24.阅.十余岁:古义:经过,过了。今义:看。 25.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物理学。) 26.盖.石性坚重:(古义:句首发语词,原来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27.是.非木柿:(古义:这。今义:表判断的动词。) 28.转转不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29.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当时,却。) 30.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本来。今义:坚固。) 31.不筑.:(古义:修补。今义:建筑。) 32.居.数月:(古义:停留,这里是“经过”的意思。今义:居住。) 33.人皆吊.之:(古义:指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慰问。今义:指祭奠死者或对遭到丧事的人家、团体给予慰问。) 34.胡人大.入塞:(古义:指大规模。今义:指在面积体积容积等方面超过通常情况或特定的比较对象。)

《桃花源记》字词解释、句子翻译专项过关练习(含答案)

《桃花源记》字词解释、句子翻译专项过关练习(含答案)班级: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 一、重点字词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________________ 2.落英 ..缤纷落英:________________ 3.仿佛 ..若有光仿佛:________________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________________ 5.悉.如外人悉:________________ 6.具.答之具:________________ 7.此人一一为具言 ..所闻具言:________________ 8.便扶向 ..路扶:________________ 向:________________ 9.及.郡下,诣.太守及:________________ 诣:________________ 10.处处志.之志:________________ 11.寻向所志 ..所志:________________ 12.欣然规.往规:________________ 13.未果 ..,寻病终未果:________________ 寻:________________ 14.后遂无问津.者津:________________ 15.豁然开朗 ....豁然:________________ 开朗:________________ 16.屋舍俨然 ..俨然:________________ 17.阡陌交通 ....阡陌:________________交通:________________ 18.黄发垂髫 ....黄发:________________ 垂髫:________________ 二、重点字词归纳: (一)一词多义 1.寻: ①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__ ②寻.病终________________ 2.舍: ①便舍.船________________ ②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字词解释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字 词解释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桃花源记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东晋太元中,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循,沿着)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有多远。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地上青草鲜红美丽,落花繁多。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异:对……感到奇怪) 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林在溪水发源地地方就到头了,于是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7、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才:仅) (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8、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9、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的景物。)

(完整版)《桃花源记》课文、字词翻译及全文翻译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7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字词翻译。 1、缘.溪行顺着、沿着。 2、夹岸 ..数百步两岸。 3、芳草鲜.美鲜嫩美丽。 4、落英 ..缤纷落花。 5、落英缤纷 ..繁多的样子。 6、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7、复.前行又,再。 8、复前.行向前。 9、欲穷.其林走到……的尽头。(形容词作动词) 10、便.得一山于是,就。 11、仿佛 ..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12、便舍.船舍弃,丢弃。 13、才.通人仅。 14、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15、土地平旷 ..平坦宽广。 16、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1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18、阡陌 ..交通田间小路。 19、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20、鸡犬相闻 ..可以互相听到。 21、悉.如外人全,都。 22、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 23、黄发 ..垂髫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24、黄发垂髫 ..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25、并.怡然自乐全,全都。 26、并怡然 ..自乐愉快、高兴的样子。 27、具.答之详细。 28、便要.还家通“邀”,邀请。29、咸.来问讯全。都。 30、妻子 ..邑人妻子和孩子。 31、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2、乃.不知有汉竟然。 33、无论 ..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34、为具言 ..所闻详细地说出。 35、皆叹惋 ..感叹、惋惜。 3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37、辞去.离开。 38、此中人语.云告诉。 39、不足 ..为外人道也不值得。 40、既.出已经。 41、便扶.向路沿、顺着。 42、便扶向.路从前的、旧的。 43、处处志.之做标记。 44、及.郡下到达。 45、诣.太守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46、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立即。 47、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派。 48、寻向.所志从前的、旧的。 49、寻向所志.标记。 50、遂.迷终于。 51、欣然 ..规往高兴的样子。 52、欣然规.往计划。 53、未果 ..没有实现。 54、寻.病终随即,不久。 55、后遂无问津 ..者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56、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二、全文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卖油翁》 1.但微颔之“颔”转化为动词“点头”。 《三峡》 2.每至晴初霜旦“霜”转化为动词“下霜”。 《黔之驴》 3.驴不胜怒,蹄之“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 《口技》 4.妇抚儿乳“乳”转化为动词“喂乳”。 5.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转化为动词“说出”。 6.其夫呓语“呓语”转化为动词“说梦话”。 7.会宾客大宴“宴”由名词“宴席”转化为动词“宴请”。 《满井游记》 8.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 “泉”“茗”“罍”“歌”“红装”“蹇”等分别转化为动词“汲泉”“喝茶”“端酒杯”“唱歌”“穿着艳装”“骑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人恒过“过”转化为动词“犯过失”。 《曹刿论战》 10.神弗福也“福”转化为动词“保佑”。 11.公将鼓之“鼓”转化为动词“击鼓”。 《狼》 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转化为动词“打洞”。 《公输》 1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也“寇”转化为动词“入侵”。 《捕蛇者说》 14.然得而腊之以为饵“腊”转化为动词“风干”,这里译为“把……晾干”。 15.又安敢毒耶“毒”转化为动词“怨恨”。 《约客》 16.黄梅时节家家雨“雨”转化为动词“下雨”。 《送东阳马生序》 17.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袍敝衣”是“穿缊袍敝衣”的意思。 18.腰白玉之环“腰”转化为动词“腰佩”。 (二)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很少作状语。古代汉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以作状语。由于名词的这种作用和副词相似,所以有的人称之为名词用如副词。普通名词作状语,有的表示处所或工具,有的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有的表示比喻。 1.表示方位或处所。例如: 《山海经·夸父逐日》河渭不足,北.饮大泽。(表示方位) 《荀子·劝学》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表示方位)

桃花源记词语解释

词语解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重庆酉阳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缘:沿着,顺着。 行:划行。远近:偏义副词,这里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夹岸:夹在两岸。 杂:别的,其它的。芳:芳香的。 鲜美:鲜艳美丽。(古今异义)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甚:很,非常。 异:意动用法,“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诧异。(词类活用) 复:再次。前:向前(词类活用)。 欲:想要。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完,“走到……尽头”。原指处境困难。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失(词类活用)便:于是,就。得:看见。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若:好像。 舍:舍弃,丢下。初:起初,刚开始。 才:刚好,仅。通:使......通过。(使动用法)复:又。行:行走。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而明亮。 平:平坦。 旷:宽阔。 舍:房屋。

俨然:整齐的样子。(古今异义) 之:之(这里用原来的意思)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互相通达。(“交通”一说互相交错。)(古今异义)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种作:耕种劳作。 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有更好的翻译: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一直与世隔绝)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竟然。 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详细、详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通假字) 咸:副词,都,全。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对照翻译及相关问题

《桃花源记》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之:的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水往前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夹岸:溪水的两鲜美:鲜嫩美丽英: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4)渔人甚异之。 异:对……感到诧异。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5)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尽其:那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尽:消失。仿佛:隐隐约约,见不真切。若:好像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了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光。 (7)便舍船,从口入。 舍:舍弃,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渔人)便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8)初极狭,才通人。 才:仅 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9)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渔人又往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10)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平旷:平坦、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这类。(11)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1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往来:来来往往的人悉:全,都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都怡然:快乐的样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1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乃:竟然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 (15)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具:同“俱”,完全,详尽。要:同“邀”,邀请。 (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1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咸:全,都问讯:打听,探问。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1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焉: 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和外界的人隔绝了。 (1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了,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1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为:给具:同“俱”,详细叹惋:惊叹 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桃花源记 文言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完整版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字词解释节奏划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 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yāo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循,沿着)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异:对……感到奇怪)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7、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才:仅) 8、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9、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词类和词类活用

词类与词类活用 一、古代汉语得词类划分 词类就是根据词得语法意义与语法功能划分出来得类别。 古代汉语得词类,跟现代汉语得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下边分别叙述。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得名称得词。例如: 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木兰诗》)?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得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得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谍报敌骑至。(《冯婉贞》)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得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得状态得词。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4、数词,表示数目得词。例如: 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口技》)?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得单位或动作行为得词.例如: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冯婉贞》)?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得词,叫做代词。例如: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7、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得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旮说赵太后》) 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8、介词,同它后面得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得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 9、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得单位连接起来得词,例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冯婉贞》) 10、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诸将请所之(《李恕雪夜入蔡州》) 11、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 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12、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得词。例如: 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