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姜夔咏梅词的清雅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姜夔咏梅词的清雅特点
摘要
姜夔是南宋风雅词派的典型代表,其词作的整体风格被后人总结为“清空”、“骚雅”,这种风格尤其在其咏梅词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姜夔词现存八十四首,其中吟咏梅花或者意象中含梅花的的多达二十八首,约占其词总数的四分之一。

其咏梅词的清雅特点主要表现在三点:一、词作情感清高娴雅;二、词作意境清新典雅;三、艺术表现手法清奇幽雅。

关键字:姜夔;咏梅词;清雅;
On Jiang Kui Poem’s Clear and Elegant of Poems on
Plum Blossom
Abstract
Jiang Kui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clear and elegant style of poetry,his overall ci style is summarized as "clear""elegant" by later generations. This style particularly reflected in his chant plum poem.Jiang Kui depositedeighty-fourpoems on plum blossom which chant plum or images contain plum up to twenty-eight,approximately composes a quarter of the total number of his poems.The clear and elegant characteristic of his poems on plum blossom shows on three respects:the noble feeling、the clear prospect and the elegant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of the poems.
Key Words:Jiang Kui;Poems on plum blossom; Clear and elegant
目录
引言 (1)
一、词作情感清高娴雅 (1)
(一)以梅自喻现清雅 (1)
(二)相思之情寄清雅 (2)
(三)君子之交蕴清雅 (3)
二、词作意境清新典雅 (3)
(一)清中含雅 (4)
(二)雅中蕴清 (5)
三、艺术手法清奇幽雅 (6)
(一)搥字用典见清雅 (6)
(二)写梅不现梅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引言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又字石帚,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自幼丧母,在父亲举进士后,随宦于汉阳,往来二十余载。

在父亲去世后,他寄居在已出嫁的姐姐家,后来为了生计往来于江淮一带。

姜夔少时才华出众,不仅能诗善赋,对音乐、文论、书法也颇有研究。

他能吹奏萧和笛,更擅长古琴,还能配合词作自创曲谱,他的《白石道人歌曲》是南宋唯一流传下来的带有曲谱的音乐著作。

姜夔在游走江淮时,认识了诗人萧德藻,萧德藻赏识他的才华,带他结识当时的一流文士并将侄女许配给他,在他的事业上和生活上给予许多帮助。

但姜夔为人清高,虽生活贫苦,却对于好友的赠物买官辞谢不受。

正是由于这种清高的人格,他的词作也凸显出一种清雅的格调。

尤其是他的咏物词,84首词,咏物词有20多首。

咏吟的主要对象有荷花、柳树、梅花,其中咏吟梅花的词占了大部分,可见姜夔对于梅花有一种独特的感情,不仅是他人格的比附,更是他感情的寄托。

清,意味着清高、清空、正气;而雅,则是雅正、尚雅。

清、雅二字是其咏梅词的特点,更是他一生所追求的无上境界。

一、词作情感清高娴雅
沈祥龙说过:“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中,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

”[1]姜夔的咏梅词能占到总数的四分之一必然不是偶然的,只因其品性最与梅相似。

他性格孤僻,常于难眠之夜外出,可从他的咏梅词看出他所咏写的梅多为月下之梅。

多咏梅除了与个人性格际遇有关外,还有对相思之情的诸多寄托,更有与昔日旧友共赏梅之回忆。

(一)以梅自喻现清雅
姜夔的一生并不顺畅,幼时因其父任湖北汉阳知县,往来汉阳二十余年。

其父去世后,寄居于姐姐家,二十多岁后,为谋生机,奔走于江淮一带。

从小的往来奔波与寄人篱下是他形成了孤高冷僻的性格,正是这种个性,使得他不同于一
般的布衣游士,骨子里都有着一种孤高,不像有些江湖诗人用诗歌乞取金钱。

他始终保持高尚情操,初心不改。

纵使家遇大火,一无所有,也不会屈节求得官禄,如同陶渊明一样不为五斗米所折腰。

但他也因而生活困顿,这种困顿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就是一种幽冷的格调,由此他的咏梅之词便带有他的清高惆怅之情。

如《卜算子》(吏部梅花八咏),是其晚年之作,友人一个个离去,自身困屦潦倒,悲凉心境可想而知,这一连八首咏梅词正是他清凉心事的写照。

既有“万股西湖寂寞春,惆怅谁能赋”的寂寥落寞,又有“惆怅西村一坞春,开遍无人赏”的怀才不遇;既有“行过西泠有一枝”的孤高俊逸,又有“梅雪相兼不见花”高洁玲珑。

无怪乎人们赠他“晋宋雅士”的雅谥。

繆钺也称:“姜白石所以独借梅与荷以发抒而不借旁的花……梅花凌冰雪而独开,其格最劲,与自己性情相合。

”[2]梅不仅仅是他咏吟的对象,感情的寄托,更是他孤高人格的自我归类。

(二)相思之情寄清雅
除了借梅花抒己怀以外,姜夔的梅花更多的时候寄托的是对恋人的相思之情。

据夏承焘先生考证:“白石客合肥尝屡屡来往,……两次离别皆在梅花时候,一为初春,其一疑在冬。

故集中咏梅之词亦如其咏柳,多与此情事有关。

”[3]如《一萼红》(古城阴)、《夜行船》(略彴横溪人不度)、《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月下笛》(与客携壶)《鬲溪梅令》(好花不与殢香人),这几首显然是离愁相思之作。

尤其是《江梅引》,“人间离别易多时”,既有离别,必然相思。

而这离别相思,皆是由眼前之梅引起。

忆起昔日几度携手赏梅,而今梦中都无踪迹可觅,没有恋人的梦仿似醒时,醒来亦没有恋人恍惚似梦,辗转反侧,连衾被凉透都没意识到。

转而梦醒,泪水浸湿红笺,恋人昔日的宝筝无人弹奏。

重游旧地,却只剩自己,相思无处倾诉。

又借用“淮南春草赋”,问恋人何时归?接着又回到自身,作为飘零客的自己何时能稳定下来,想到羁旅生涯,不由得泪流满面。

姜夔作为一个极重视自身涵养的文人来说,其感情世界必然是丰富的,合肥恋人在其飘零生涯中给了他无限宽慰,加之后来与恋人无缘再见,使得相思之情愈加浓烈。

然而姜夔的相思之情并不如一般的相思之情那样缱绻缠绵,他的相思多为忧愁,从他淡冷色调的用词可直接看出。

创作恋情词时,姜夔有意识地避免了肉体描写,一改前人恋情词冶艳软媚的特点,其词自然显得格调淡雅,清
空典重。

高峰对其恋情词也评价“往往过滤、省略掉缠绵温馨的爱恋细节,只表现离别之后的苦恋相思,并且用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炽热的柔情,从而将恋情典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情趣和超尘脱俗的韵味” [4],极为恰当。

(三)君子之交蕴清雅
姜夔早年游走于江淮一带,结识了萧德藻、范成大等志同道合之人,他自己也称“四海之内,知己者不为少矣”[5]。

但又由于他漂泊不定,与友人总是离多聚少,闲暇之时,追忆旧情,常由眼前之梅忆起共赏之梅。

如《角招》(为春瘦),“为春瘦,何堪更、绕西湖尽是垂柳”由眼前依依杨柳回忆起已别友人,远远望去,只有朦朦胧胧的山。

他想起以前和友人携手湖上点天评地,赏梅阅水,现今花落人远:“君归未久,早乱落、香红千亩”,一个“久”字、一个“乱”字正是寥落心境的写照。

犹有画舫歌女“相映人争秀”,美人浓妆艳抹,其乐融融,更衬得自己寂寞伤春。

“荡一点”两句“摆脱坐实,又回复白石一贯的清空的词境”[6],将自己的忧思融入吴越琴丝,“问谁识”其意在于寄托冰心,知我者唯卿而已。

此外,《鹧鸪天》也是一首记游词。

虽然是一首祝寿词,却不落祝寿词的俗套,以记游占绝大篇幅。

又逢友人生日,白石忆起去年今日与友人外出游赏的事情。

今年今日亦是与友人度过,酒筵开始,“呼煮酒,摘青梅”,一个“呼”字可以看出两人的亲密无间。

继而想到友人的官事,勉励友人“今年官事莫徘徊”,不要放弃自己的抱负。

结尾两句写友人即将移家,以后可能无再聚机会,表达自己的惋惜与怀念之情。

除《角招》《鹧鸪天》之外,还有《清波引》中的“何时共渔艇,莫负沧浪烟雨”的豪情,更有《玉梅令》中“花长好、愿公更健”的深切祝愿。

这种朋友世俗之间的朴实之情虽未能免俗,但却正是人之常情,虽俗却雅。

二、词作意境清新典雅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7]。

既是情景交融必然有虚实相生,景是我们肉眼所能观察到的,由眼前可见之景引发心中将抒之情,是一个由实到虚的过程。

这不
仅仅是描述出眼前之景,更是一个文人、艺术家心理与外界交融升华的外在展现,是一个文人、艺术家精神世界的外释,因而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常常会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关于姜夔词的意境,前人也做过不少研究,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有宋代张炎“清刚”“醇雅”之说(《词源》),有清代孙麟趾“清超”之说(《词迳》),有清代周济“清刚”“疏宕”之说(《宋四家词选目录绪论》),有清代江顺诒“清空婉约”之说(《词学集成》),缪钺先生也在《诗词散论》中提出了“清劲”之说。

而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对于姜夔词的意境则提出了相互矛盾的两个说法。

一方面他认为姜夔词格调高远,无人能比:另一方面称其不在意境上用力, 其词终缺少意境,并用相同的论据来论证这相悖的两点,令人感到奇怪。

但一切抒情作品既然产生,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必定带着作者的某种情感,带着作者人生观价值观的烙印。

总结前人对于姜夔词意境之商榷,可称姜夔词意境有“清”,亦有“雅”。

(一)清中含雅
张炎《词源》中对姜夔词大为称赞,提出“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8]。

自张炎提出姜夔词“清空”“骚雅”说后,历代大多数人以此为据。

且姜夔写词,秉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传统,多以体现高洁品格之植物来抒写自身,如柳、荷花、梅花之属,而梅花是其最多涉笔的植物。

可以说南宋除了陆游之外,姜夔是最喜写梅花的。

在他的咏梅词中,最为后人称道的就数《暗香》、《疏影》这两首了。

《暗香》一词,上阕由旧时之景唤起记忆:梅边月下,清笛悠扬,情之所至,唤来玉人摘花,夕情夕景仍令人感怀不已。

转而“何逊而今渐老”,今时今地境况大有不同,昔日的美好不再,何等心酸。

竹外疏花,冷入瑶席又添上无尽忧思。

紧接着由伤怀自身转入伤怀念人。

巧用典故咏花并与怀人结合,思及“夜雪初积”,便有“翠樽”之“泣”,梅花虽无言,情却难忘记。

又忆起携手处千树梅花片片凋落,伤心之绪不由得生起,不可谓不落泪。

上阕到下阕始终有清苦之意,“几时见得”,语出铿锵,“实千回百转而后之出,如瓶落井,一去不回,意极沉痛”
[9]。

《疏影》首句便借用范成大《梅谱》和《武林旧事》之梅姿,并加以升华,
写出如玉梅花,接着又用典故承接“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三句。

“无言”一句出自杜甫《佳人》,将梅花喻作佳人,描梅之高洁,进而引起佳人昭君之事,“昭君已没汉使回”“环佩空归夜月魂”,终是化作“幽独”之梅花。

以梅花起,转而写人,后再以花落笔。

下阕首句亦以典故起,“犹记”当年梅花旧事,美人娇憨之态,与前边“幽独”对比,徒显伤悲,愿春风抛却无情,并以“金屋”留住梅花娇嫩之姿。

“还教”蕴含无限惋惜,空有爱花之情,花却最终随波飘零,哀花怨曲吹出阵阵沉痛。

等到重觅幽香之时,却只能于横幅之上忆其旧影。

整首词读来,只“犹记一句”稍为轻快,整体的格调都是清冷、悲苦的。

对于姜夔的词,邓乔彬先生做出这样简明中肯的解释:“姜夔为人清高,他在‘心炼’和‘出笔’的创作过程中,选择与‘清’情相应的景象事物,取其神理特征……用清超之笔,辞意相当地构成完整的意境。

这种意境非但‘骨气清,体格清,辞意清’,而且空灵浑涵,而非板滞凝涩,这就是清空”[10]。

作为姜夔最喜欢的花,梅花无疑是这种“与‘清’情相应的景象事物”,因此梅花凌寒独放的高洁品格亦是其文人雅致情调的象征。

(二)雅中蕴清
梅花自古以来就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诗词歌赋,琴舞书画无不充斥着对梅花的赞歌。

从《诗经》中最早对梅花描述的《摽有梅》可知,很早以前梅花就已成为人们抒情寄托的对象。

到北宋林逋“梅妻鹤子”之美谈,人们纷纷效仿。

至南宋中后期,更是有“梅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11]的说法。

梅花之所以为人们所喜爱,就是由于其具有孤高峻峭的姿态,散之不尽的暗香和凌寒独开的傲骨。

辛弃疾、陆游和姜夔都写过不少咏梅之词,都是借梅花咏志向。

不同的是,辛弃疾除了借梅花言志的意蕴之外,更有对梅的贞士节操的一种赞美;陆游的写梅词多用来描写自身的艰难处境,反衬时局的动荡不安,更多的是一种现实意义。

对于姜夔的咏梅词,不仅有张炎“骚雅”之说,汪森《词综·序》也从词的发展角度肯定了姜夔作雅词的历史地位:“西蜀南唐而后,作者日盛。

宣和君臣,转相矜尚。

曲调愈多,流派因之亦别。

短长互见,言情者或失之礼,使事者或失之伉。

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炼,归于醇雅。

”[12]自宋南渡以后,一股“复雅”潮流在
词坛蔓延开来,姜夔顺应这股潮流,积极推进词的雅化,有意识地向陆龟蒙学习舍弃粗放讲究精致,竭力提高词的格调,就是他所谓的“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13]。

正是由于姜夔提倡的这种雅,他在艺术表达上多用比兴,虽是写俗人俗语,却是将世俗之事经过自身高深学术修养的提炼变为“雅”。

但却由于其具不轻不俗的气度,立意高远,不易让别人猜透其意旨,王国维亦称其词“终隔一层”,这种“终隔一层”使得其词有着一种雾里看花之感,不甚清楚,反倒清远、空灵,这也正是姜夔词的独到之处。

三、艺术手法清奇幽雅
姜夔除了诗词书乐之外,对文论也颇有研究,其著名的诗歌理论著作《白石道人诗说》在诗歌史和文学批评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其词作原理也是与其诗学思想一脉相承的,如《诗说》二十六则“吟咏情性,如印印泥,止乎礼义,贵涵养也”[14]与二十四则“句意欲深、欲远,句调欲清、欲古、欲和,是为作者”[15],这两则都强调了一个文人应具备的修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修养。

一个人文学修养的高低决定着其作品的深远与浅陋。

除此之外,他还讲究作品的写作之法,“大篇有开阖”、小诗要“精深”、短章要“蕴藉”;姜夔还讲究用事用典,既能借古人抒己怀,又能意蕴丰富,惹人遐想。

(一)搥字用典见清雅
姜夔在写梅时善长推敲字句,虽是写梅,却又不是单单写梅,更多的是写人、抒情。

他笔下的梅有许多种,比如红萼、绿萼、横枝、红梅和青梅;其香味有暗香、幽香、冷香;形状有斜横、横枝、疏梅;梅的颜色有椒、香红、“玉”色;有官梅,亦有野梅;有孤单的梅枝,亦有成片的梅林;有松下之梅,亦有藏于岩后之梅,关于梅的方方面面都有涉及。

其咏梅词的基本格调都是清冷的,可从他的选词看出:“不管清寒与攀摘”“香冷入瑶席”(《暗香》)、“背立怨东风”(《玉梅令》)、“今夜梦中无觅处”(《江梅引》)、“十亩梅花作雪飞,冷香下、携手多时”(《莺声绕红楼》等。

其多选用暗冷色彩的词如寒、冷、清、幽,使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一种萧瑟、凄冷,同时也使词的格调显得疏离,
给人清幽高雅之感。

此外,姜夔秉持了江湖诗派讲究用典的做法,将典故巧妙地运用到词作中,其典故运用得炉火纯青主要还是体现在他的《暗香》《疏影》两首词上。

这两首词可以说是一个联章整体,彼此呼应,“前云‘又片片吹尽也’后云‘教一片随波去’;前云‘几时见得’,后云‘重觅幽香’”[16]。

两首词借用旧事典故加起来共有十二处,其中《疏影》一词更是一个典故接一个,令人应接不暇。

而新奇之处却在于姜夔虽用前人旧事典故,却另表深意。

如举昭君魂归之事,不是表现幽怨之情,而是赞扬其高洁的品质“化作此花幽独”;举寿阳典故,并不是单单表现美人的娇憨之态,更是为了体现落梅袅袅轻盈的状态。

正是由于姜夔这种熟词虚用、别开生面的用典方法,使得他的词有一种雾里看花之感,给人清奇新颖之感,无形中提高了词的雅意。

(二)写梅不现梅
姜夔强调文人的涵养,这也是他对自身的一个要求。

他对事物观察入微,在写梅花时对其形状、大小、颜色、生长地等许多方面都做过细细描绘。

细致入微的观察加上他独有的文学修养使得他的创作用词都别具一格。

他的梅花词中,虽是写梅花,但少见梅花的字眼,有的甚至全篇都无梅花字眼,无梅花却巧用别字来代替,借用过的有玉妃、寒香、疏花、茜裙、缀玉、寒花等。

因此张炎谓其“全章精粹,所咏了然在目,且不流滞于物”[17]。

《鬲溪梅令》全词不见“梅”字,若不是词名中点出来,会让人不知所指。

首句以落花起,看到落花残片忆起离人,离人不等己到就已离去,似写杜牧旧事,却暗指自身伤情。

“玉钿何处寻”与“不与殢香人”相照应,同时又点出美人,引起下篇旧时之事。

往日“木兰双桨”何其快乐,而今单身只影寻觅花之影子,实则找寻美人盈盈之姿。

结尾以翠禽收束,暗示事如梦一般,空余翠禽声声啼叫。

整首词笔调虚幻,似是写花实是写人,是人是梅,物我交汇,余味回响。

姜夔着重于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将所见之物拟人化、虚幻化,虚中有实,实中却尽显虚。

“‘高妙’、‘含蓄’和‘一家之风味’是姜夔终其一生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也直接影响到他的词风。

”[18]文人雅士创作大都喜欢委婉地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姜夔亦不例外,他更是将这种婉曲发挥到极致。

如《小山重令》(赋潭州红梅),
首句“人绕湘皋月坠时”点明了人物地点时间,引出自己月夜外出的所见,不直接写出梅花,反而用“斜横花树”间接写出了梅花枝干疏落的姿态。

一个“浸”字将梅花写活了,似一个充满哀愁的女子,其心事谁人知晓。

正如诗人此刻的心绪。

“茜裙”一句借眼前之景写天边之人,东风清冷,佳人何时归,几时才能见面?接着又到眼前,眼前花小惹人爱,又想起梦中惜别依依。

转而以典故起,以湘妃泪尽来展现相思之情。

表面看似拉扯不相干之物,实则意有所指,增加了恍惚迷离的效果。

无怪乎陈匪石说:“盖词之用笔以曲为主,寥寥百字之内,多用直笔,将无回旋余地。

必反面侧面,前路后路,浅深远近,起伏回环,无垂不缩,无往不复,始有尺幅千里之观,玩索无尽之味。

”[19]
结语
姜夔自小才华出众,加上他飘零不定、寄人篱下的生活经历与恋情不顺、宦游不成的遭遇,使他的人格品质沉淀为孤僻清高。

在这种性格的影响之下,姜夔自然把自己和与自己相似的梅花联系在一起。

梅花不仅象征着自己,代表着恋人,更寄托着友情,于是他笔下的梅花必然透露着一股幽韵冷香、清高典雅的韵味。

他在婉约词风中开拓出来“清空”一格,使词之轻灵深婉的特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更使其冰清人格似梅魂般清高、典雅。

加之他自身写作态度严谨,注重艺术锤练,在柳永变雅为俗之后彻底反俗为雅,逐步形成了骚雅一派。

不仅迎合了南宋后期贵族雅士们弃俗尚雅的审美情趣,而且直接影响到清代浙派词人的创作。

参考文献
[1]张璋,职承让.历代词话·下[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1849.
[2]缪钺.灵溪词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61.
[3]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273.
[4]高峰.姜夔词的感官意象及其幽冷词风[J].江海学刊,2011,6:195-200.
[5][6][8][9][16]陈书良.姜白石词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8,93,100,3,111. [7]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17.
[10]邓乔彬.论姜夔词的清空[J].文学遗产,1982,1:33-43.
[11]程杰.梅文化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2007:40.
[12]朱彝尊著,汪森编,李庆甲校点.词综[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
[13][14][15]杜占明.中国古训辞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514,516,516.
[17][19]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262,4951.
[18]石林.从姜夔《白石道人说诗》的美学内涵看其词创作的理想境界及兼论其词风[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1):57-60.
致谢
白驹过隙,转眼四年的大学时光已从指间溜走,思及再也偷不来这样美好的时光,心中一阵茫然与刺痛。

四年了,平西湖的水涨了又落,校园里的花开了又谢,教室的学生来了又走,陌生的、熟悉的面孔如幻灯片般放映,我们这时才真正意识到,我们要毕业了。

同学的欢声笑语仿佛还在回响,老师的谆谆教导还在耳畔,我们这就要离开亲爱的平院了。

犹记得大一初入学时的稚气面孔,而今我们就要背上行囊走向社会。

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王蓓蓓,王老师和蔼可亲,知识渊博,如邻家姐姐一样给我指导,在我还没有定提纲之前就已经给我搜集了相关资料,一次又一次地给我指出错误,帮助我改正。

也感谢田瑞文老师对我论文的修改,你们对我的论文写作给予很大帮助,使我受益匪浅。

感谢大学期间的所有老师,是你们教会了我如何做学问,如何处事,如何做人,给予我闯荡世界的力量和勇气。

感谢我的辅导员和我的同学们,是你们陪着我度过这美好的四年,给我这么多美好的回忆,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并为之不懈奋斗,使我们无愧于自己的青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