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散文史

浅论中国散文史
浅论中国散文史

浅论中国散文发展史

论文摘要:中国散文史,源远流长。如果从《尚书》中初步成型的作品算起,至今也有近四千年的历史。期间经历古代、近代、现代这样几个大的发展阶段,积累的散文精品和相关典籍,浩如烟海;各阶段涌现的散文作家,灿若星群。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无论古代散文、近代散文,还是现代散文,都是作家们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和感悟的结晶,也是我们观察世相,观察人生的窗口。这些散文,尤其是那些散文精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体裁万殊,章法各异。而这其中的演变更是一个长远而复杂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散文史古代现代影响

散文史中国文学中最大的一个家族,种数繁衍最为庞杂,甚至古今散文概念也不一致,但是中国散文史在中国社会和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有半封建办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各自形成了散文的若干特色,也积淀了一些共同特质。

具体来说,中国的散文史可以分为四个大时期:上古期(先秦、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现代期(“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一、上古期(先秦、秦汉)

先秦

首先,是先秦时期。先秦这个历史时期,是中国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文章由简而繁,由质而文,由简单记事到长篇大论,由官府独占到百家争鸣,这是一次飞跃的发展。

散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从现有的材料看,中国的文字记事,大约是从商代开始的。这是不仅有了甲骨刻辞,而且有了铜器铭文。《尚书?盘庚》等篇章,虽有后代润色附益的辞语,但那文章基本事实,也是写于商代的。这些卜辞和铭文的特点是单纯,质朴,据事直书,无所文饰。

到了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极盛时期,但物盛而衰,由于礼乐大备,这时的文章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内容增加了历史经验和道德说教,形式也更重文采了。一志一文,可以说是从殷商到西周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在这以后,质文递变,也是散文发展史上的一条合乎规律的现象。春秋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阶段。这时礼坏乐崩,王纲解纽,原来王公贵族曾经独占的文化,这时再也不得专擅了。这时候私人讲学,处士可以横议。由于讲学和横议,散文便得到了划时代的发展。例如代表孔子之文的《春秋》和《论语》。总的看来,春秋之文是周朝尚文的继续。由春秋到战国,社会的变革更大,战国时代,社会的各方面都发生了比春秋时代更大的变革。文化上甚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巨变,因此在这个历史时期,文章的变化也是空前的。从文体的发展变化看,这时的文章,已经由《论语》那样的语录、对话发展为长篇大论以至专门论著,如《荀子》、《韩非子》、《孙子》、《吕氏春秋》等;由《春秋》那样简约的记事发展为《国语》、《左转》、《战国策》等近于纪传的史籍。从文风的发展变化看,这时各家的论著,有的虽然“尚文”,有的则已开始“尚质”。文质并存的情况出现了。孟子、荀子、庄子是尚文的,而墨子韩非子是尚质的。这反映了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对文、质的不同需求。而在百家争鸣中,其中压倒一切的是论辩文章。战国文章在用语方面还有一个特征是:散文杂而韵语。后代所谓散文与韵文、散体、骈体,在战国时代,还没有区分。特别是诸子的论说文章,常常是韵、散并用的。这也是这

个时代的特征。从晚周到战国,从王纲解纽到百家争鸣,先秦文章已经发张到极盛的程度。但是物极必反,文盛至极,也复归于质。

秦汉

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秦世不文”,是一大特点。秦代文化专制的制度施行后,百家争鸣的局面也就结束了。此后,秦王朝统治时期,几乎们没有产生什么文章。但秦二世而亡,天下又归大乱。当楚汉之际,百家之学再兴,游学之风复起。

在这一个时期里,学术思想相当活跃,百家之学都无禁忌。当时尤为时人所重的是纵横之学。由于从横之学曾经极盛,所以汉初文章的一大特色,就是纵横驰骋,尚有战国之风。但到了武帝之时,此风开始变化,因为这时的国家形势变了。武帝将儒学作为新的统治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这样一来,文章发生了新变化,而另外,武帝文政的另一个特色就是立乐府,用文人,爱辞赋,因此汉代辞赋特别发达,达到一个高潮。从文章的形式看,秦汉以后尤其是东汉以后,也有变化。首先是秦汉以后,文章的篇章结构比较严整了。不仅论说文章已经完整成片,史传之文也以纪传体而自成篇章了。其次是,这时的文章,尤其是东汉的文章,用语造句,已开始注重工丽,逐渐出现了骈俪之体。还有,先秦的文章主要记言、记事和说理,尚少刻画和描写,而到了汉代,则逐渐出现了着力刻画描写的汉字。这一时期的散文代表作有:说理散文《吕氏春秋》《淮南子》;政论散文《过秦论》《贤良对策》;传记散文《史记》《汉书》;记叙文和小说《说苑》《韩诗外传》。这就说明,叙述、说理、描写的文章,终于汉代,已经“大备”了。

二、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散文发生又一次大变化的时代。首先政权变了,由于曹操实掌政权,因此他对当时文章的明确要求直接就导致了“魏初章表,指事造实”而不“靡丽”的特点。在曹操的“勿得浮华”这类指令的影响下,魏初文章颇有“不尚华词”的倾向。但是到了曹丕以后,文风又趋向浮华。而到了两晋时期“精明理”“善论难”是两晋的共同特点,而“析理”之类,则东晋超过西晋。其特点是“清通简要”。此外晋人独擅的文章还有“哀吊:之辞,文辞之茂超过前代。总的看来,晋代文章最商场的仍是议论。虽然没有嵇康阮籍那样的长篇大论,但多种多样,思想相当活跃,形式也有特色。

到了南朝,文章的发展更加多样。总的趋势是由质到文,文章更像骈偶发展。南朝之文,是文章由单体向骈体发展的高峰,这是这个阶段的文章最主要的特点。但骈体文章不便于议论,所以这时的论难之文仍多是散体。至于被炒,文章的变化也受南朝影响。这是因为北方各族的文化水平较低,早期又值战乱相寻,文化受到很大破坏。但值得注意的是,北方作者虽少,而当南北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之际,也产生了一些很有特色的文章著作。例如庾信和颜之推的文章,还有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隋朝

隋唐五代是文章变化的又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其中隋朝年代虽短,二世而亡,其历史地位,与秦相似,但“秦世不文”,隋则颇有文章。而且唐承隋制,唐文之发展变化,亦与隋制有关。

隋制对于文章影响最大者,是废除九品中正的官人之法,而行科举取士,为布衣之士开了入仕之门。在这之后,作者发生了变化,文章自然也要变化。唐宋的“古文运动”,主要就是一些布衣之士从政治活动在文学上的表现。还有,隋文帝初并天下,政策曾是比较开放的。隋世文章,大概曾有四类。一是歌功颂德之文,如李德林的《天命论》。二是献策献计之文。三是牢骚怨愤之文,作者可推刘炫和王通。四是消极厌世之文,如萧大圆的《闲房之

言》。

唐代

文章发生根本变化,是在唐朝。唐承隋制,开科取士,选拔了大批的布衣之士。所不同者,是隋时作者,歌功颂德;而唐初作者,直言极谏。这是唐代文章的第一个变化,很值得注意。但人们论及唐文之变,往往舍此不谈,而专讲文章复古的经过。

现在看来,唐文之变,似可划分更多的阶段,就文风而言,变化之始,可以上溯到贞观年间。在这以后,从唐末到五代,文章都有变化。

在唐代,散文的发展变化与诗歌的发展变化并不同步。当诗歌已经高度繁荣的时候,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才开始。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把它称为“古文运动”。

在安史之乱以后。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使盛唐时代强大繁荣、昂扬阔大的气象一去不返,代之而起的,是藩镇割据、佛老蕃滋、宦官专权、民贫政乱以及吏治日坏、士风浮薄等一系列问题,整个社会已处于一种表面稳定实则动荡不安的危险状态。面对严峻的局面,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思欲变革,以期王朝中兴。陆质、王叔文、吕温、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裴垍、李绛、裴度等都在贞元、元和之际挺身而出,参政议政,研讨治国方略,与邪恶势力斗争,表现出改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与强烈的中兴愿望相伴而来的,是复兴儒学的思潮。韩愈、柳宗元将复兴儒学思潮推向高峰。韩愈最突出的主张是重新建立儒家的道统,越过西汉以后的经学而复归孔、孟。当然,韩愈弘扬儒家道统的基本着眼点,不是想在理论上有大的建树,也不是想当孟子之后儒学的第一传人,而是在于“适于时,救其弊”(《进士策问》其二),解救现实危难。在韩愈看来,当时最大的现实危难乃是藩镇割据和佛老蕃滋,前者导致中央皇权的极大削弱;后者作为儒家思想的对立面,以紫乱朱,使得人心不古,同时寺庙广占良田,僧徒不纳赋税,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因而都在扫荡之列。围绕这一核心,韩愈撰写了以《原道》为代表的大量政治论文,明君臣之义,严华夷之防,对藩镇尤其是佛、老进行了不遗馀力的抨击。

由通经致用到改革现实,是此一时期的一大变局。中兴的愿望促成了儒学的复兴,促成了政治改革。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体文风的改革得到了发展。换言之,是经世致用的需要促成了文体文风改革高潮的到来。

韩愈、柳宗元明确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韩愈一再说自己“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其主要目的,除了致力于建立儒家道统外,便是用“道”来充实文的内容,使文成为参预现实政治的强有力的舆论工具。柳宗元最初“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语书》),将全副精力都投入到了更具实效性的政治改革运动中去,待到改革失败、被贬南荒之后,才不得已而主张以文来明其“道”。由此可见,出于相同的政治目的,韩、柳二人不约而同地走向了以文明道、反对不切实际的文体文风的路途。他们将文体文风的改革作为其政治实践的组成部分,赋予文以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现实品格,去其浮靡空洞而返归质实真切,创作了大量饱含政治激情、具有强烈针对性的感召力的古文杰作。在这一过程中,韩愈还以文坛盟主的地位,对从事古文写作的人予以大力扶持和称赞,在他周围,聚集了张籍、李翱、李汉、皇甫湜、樊宗师、侯喜等一批古文作者,声势颇为强盛。柳宗元当时身在南方贬所,创作古文的声势和影响虽不及韩愈,却也不是默默无闻。至此,由儒学复兴和政治改革所触发、以复古为新变的文体文风改革高潮便到来了。

五代

唐代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时期。这时期,军阀割据,彼此互相攻代,政权皆由军人所掌,政局十分的混乱。

这个时期唯美文风高涨,散文没落,不受重视。这时期重要的散文作家有杨夔、沉颜、牛希济、孙郃等。

杨夔,为文学《春秋》,精通《文选》,所作叙议兼擅,肉容以关国事,反映现实为主,形式上多为小品文。又善写寓,言想丰富,下笔琳瑯,至风格之幽隐,则与陆龟蒙类类似。沉颜,著《聱书》,他十分崇仰元结,工议论,如《象刑解》、《时日无吉凶解》等文章,内容皆与政教有关,善于破除迷信,而且逻辑严密,风格爽朗,颇具特色,故清圣祖誉其“清拔之气,矫然自异”。洪迈亦把他与孙樵、刘蜕并称。牛希济所存散文,全为论辨体,是针对当时时政、文学的积弊,提出一连川改革的方针文采博辩,洞识深刻,有助于教化生民。孙郃,为文慕韩愈,所作议论侃侃,譬贴,切法度尤为严谨。

这些作家作品所存数量多寡不一,风格亦迥然各异,然而作品体类样,结构严密,有的技巧灵活,有的文采勃发,在五代是较为突出的作家。

一般而言,五代时期的散文成就,比不上前代的唐,及后继的宋。

宋代

宋初,承唐末五代的陋习,“四六文”盛行,学者只知道雕琢字面,堆砌辞藻,外型虽然装饰得美丽,但却没有真实的情感,在文学上实在没什么价值。柳开、穆修、尹洙等,要变更当时的文体,只因能力薄弱,没有多大影响。直至欧阳修出,倡导师法韩愈、柳宗元,力扫雕琢堆砌之弊,才使宋初华丽的风气为之一变。

晚唐温庭筠、李商隐、段成式所倡导之三十六体骈文乘韩派散文衰败而起;至北宋初,与西崑体诗歌并行,形成华美文风之再度全盛。李商隐名其文集为樊南四六甲集、樊南四六乙集,四六文遂承唐末、两宋骈丽文字之定名,且隐然与六朝骈文有别。

四六文至宋初臻于鼎盛,实得力于西崑诗之推波助澜,两者体制虽异,然其重视对偶用典,致力于雕琢字句,则并无二致,故能相得益彰。仁宗庆历以后,欧阳修所领导之古文运动大盛,文坛开始出现散文独尊的局面,四六之势渐衰,然两宋应用文字仍以四六为之,终宋之世,此体不废。北宋散文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人,皆有四六之作。南渡之后,犹有汪藻,洪迈、周必大、綦崇礼、叶适等工为四六。不过,“组织繁碎,文格日卑”,较北宋之作又有逊色。

元代

元代的散文,仍是沿袭着唐宋古文的发展,虽不能有宋代那样辉煌的成就,但散文作家仍是不少。元初的散文,虽没有各树旗帜,互相攻击,却也没有一个公正是非作一般的标准。元代中叶的散文,以吴澄的弟子虞集、许衡的弟子姚燧以及马祖常等最为知名,为文仍承袭元初路线。此时期出现了文学四杰:虞集、杨载、范谆、揭徯斯。四杰为诗本源于江西,而稍著之以清丽,为文亦各有其特色。

元代中叶以后,则以柳贯、黄溍、吴莱三人最为重要。而中叶文人,亦即明文所自出。他们三人,一方面承受元初前辈的文学余润,另一方面又开启了其后的文路,也为王伟、戴良、宋濂作了良好文学典范。其中,以吴莱的成就最高。

到了有明一代,文学辉煌,其散文创作领域,亦高手如林,风格多样,流派分呈。不过,明初较佳的散文,多以前人为模式,时或别出心意,但仍旧不脱昔人窠臼; 较下等的散文则多剽窃抄袭,或务艰涩,或饰外华,较不具文学价值。

明初至中叶

明初的散文承继元末的文学,而后出现的台阁体,其弊流为散冗,遂引起了七子的文学复古运动;但后来却又走回句模字拟的方式,食古不化,遂发生了王唐之主唐、宋,规矩谨严,结果这两派一起一伏,直到明末,影响到清代的文学发展。但是,不管如何,明代散文无论是在思想内容的表现上,或是艺术形式的创造上,都有其不容忽视的地位。

明代的散文,大致经历了洪武、永乐、弘治、嘉靖、万历和崇禎六次显著的变化。这期

间,出现了众多文学派别,或着意于传统的恢复,或致力于新形式的创造,或强调心灵世界的开拓,或力主对现实社会的反应。总而言之,明代散文大致有如下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对“文以载道”、“温柔敦厚”传统文学观点的突破,把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作为文章的第一要义,而不是代圣贤立言。李贽的“童心说”、公安派的“性灵说”都传达此种文学精神,这是我国散文史上的重要发展之一。二是扭转了宋、元以来唯“道”是尊,轻文贱艺的衰颓文风,恢复并振兴了古文传统。注重师法唐、宋,同时博取先秦、两汉、六朝,拓宽了古文创作的途径,增强了散文的艺术表现力。三是晚明小品文的产生:它突破了正宗古文的传统,使古老的文体出现了新的生机及气象。

中国传统古文的发展到了中唐、北宋,已进入其辉煌的顶峰,“唐宋八大家”正代表它伟大的成就。南宋以后,程、朱理学统治了思想文化界,重道轻文,视辞章为末技的观念弥漫文坛。许多作品呈现出一副道学家的面孔,内容陈腐,质木无文,又模仿语录体的腔调,读来令人生厌。而明代散文的发展,正好把散文创作从宋、元古文的死胡同中解放出来,重新使传统的古文闪耀出艺术的光辉,就成了明代散文的重要责任了。

明代著名的散文家,以宋濂、刘基、高启、方孝儒等人为代表。他们携带著一股清新刚劲的文风。他们大部份从事创作于元末,多起于民间或下层官吏,亲身感受过民生的疾苦、社会的疮痍,抱有匡时济世的理想,并且学识渊博,善著文章。虽然在学术思想上仍为脱离宋、元理学的轨辙,但由于他们有着较深厚的生活基础,故能超越理学的束缚,写出反应时代精神的作品。这些作品或感叹人生变故,或渴求天下治安,或记叙高人奇事,或探索兴衰之道,将元明之际的社会生活毕现其中。其文风苍劲悲凉,闳深雄丽。

三、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

明后期

面对明末的社会现实,古文家们怀着匡时济世的抱负和亡国易代的悲痛,奋发挥毫,感时而作。一时之间,文坛上名手四起,雄文如林。当时的散文风格,多的是正气凛然之作。明代近三百年来的散文创作,就在明末国破家亡,异族入主的情形之下,悲壮的结束了。明朝的遗民孤臣在清初文学创作上,便继续着雄健高迈,慷慨激昂的散文风格,直到另一种散文革新出现。

清朝

清代是女真人入主中原所建立的朝代,而清初的文学发展乃承袭着明末的文学风格,充满复国中兴的思想。不过,在清朝开国皇帝的良好奠基之下,清代的发展逐渐走上轨道,而散文的发展也产生另一番局面。大体而言,清代是一个学术昌盛的时代。于各种思想与学派在清代都找到它的继承者。因而清人一般以治学为第一要务,清代文人要立足于士林,首先便要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而清代的散文在桐城派的领导之下,自成一格。这是很值得我们去探究的散文发展史之一。清代的散文,可说是桐城派的天下。除了清初时候的几位名士,以唐宋八大家为宗。清中叶以后,受到桐城派影响的先后有阳湖派与湘乡派。而桐城派文人以他们鲜明的文学主张与创作风格形成一个文学流派,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学术思想,便是格守程、朱理学的立场。桐城派在清初不满阳明之学,与颜、李学派立异,迎合了统治者提倡理学的意图;嘉靖时期,他们不受世风所染,笃守宋学,与以考据为特点的汉学派对峙;道咸年间,则于程、朱理学中融入经世致用的思想,与洋务派、改良派有某些共通之处;在清末,他们又以程、朱理学为武器对抗新思想、新文化。桐城派历时两百多年,几与清朝的统治相始终。前期桐城文人的经历体现了清初统治者对文人恩威并施的政策,而清代中叶之后,桐城派文人与政治的关係更为密切,其中有像曾国藩这样的辅弼大臣,历次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 也有向薛福成、吴汝纶这样的洋务派成员;还有像严复、林紓这样对于传播西方思想

起过重要作用的翻译家。总之,桐城派文人在清代史中留下一段不可磨灭的痕迹,这是相当肯定的。研究桐城派的文学历史,也就相当于研究清代散文的发展史。

清代后期,正值西方文化入侵的时期,许多传统的文化都遭受到严重的冲击。散文发展到此,已经准备迈入另一个新阶段了。民国建立,白话文学运动的提倡,使得散文由传统的古典散文进入到白话散文的时代,一直影响到今天的散文创作。

四、现代期(“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现代

中国现代散文三十年丰富多样、起伏变迁的发展,反映了现代中国社会整个生活面貌,而且从各种典型的散文作品中,都可以发现出作家的心灵轨迹,个性特色,郁达长说:“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出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散文的发展变迁深受时代的推动和制约。现代中国社会在各方面所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革命是时代发展的主流,现代散文作家队伍在时代的变迁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次次的分化的组合,各人的选择不一,在历史上起的作用也就因人而异、对现代的中国文学,现代的中国散文史作出的贡献也不同,这一时期作家有:林语堂、周作人、郁达夫等,可以说,鲁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最主要的奠基人,鲁迅的散文,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无与伦比的艺术成就,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的奇葩。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1949年间的文学,中国现代散文也同样如此,在这三十多年中,散文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19-1927,以反帝反封建为主题,从五四新文学革命至1927年,这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开创时期。开创了现代散文关注人生、参与历史变革,其基本主题是反帝反封建,艺术上创建了各式各样;有效表达现代人思想感情,适合现代读者审美需要的散文,奠定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基础,这一时期在中国的散文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第二阶段1928-1937,以阶段斗争为主题,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形势的逆转,新文学阵营地也在这个历史转折关头发生了新的分化和组合,广大作家的创作面临了新的考验和选择,这一时期散文取材的范围扩展,写实性,战斗性增强,社会政治思想主题深化,使现代散文沿着反帝反封建的方面继续前进,并为下一阶段的服务于民族,民主革命的战争提供了宝贵经验。

第三阶段,1937-1949,以抗日战争、抗日救亡主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社会进入了战时大动荡、大变迁的状态,由于这一时期客观上不同政治区域,文化据点不同,作家的创作也因时因地而异,比如上海的“孤岛”时期,国统区,解放区各地的散文创作及特点也有不同。

在“文学革命”的呐喊中就有散文变革的呼声。刘半农首先提出“文学散文”的概念。周作人率先把文学散文称为“美文”。这些理论观点,更新了散文观念,在散文的语言形式、文体格式、思想内容诸方面提出了革故鼎新的任务和要求,对现代散文的创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五四”时期的新型散文以性质和功用区分,主要包括议论性散文和记叙抒情散文两大类型。抒情性散文小品的勃兴发生在“五四”运动爆发之后。

散文诗跨过幼稚的试作阶段,出现了鲁迅《野草》这样的艺术丰碑,和焦菊隐《夜哭》、高长虹《心的探险》、于赓虞《魔鬼的舞蹈》以及不少单篇的成功之作,标志着散文诗这种新创的抒情文体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在短短五六年间,抒情性散文小品领域就出现了名家辈出、佳作连篇、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盛况。

“五四”记叙抒情散文率先发展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创作和独立的文学形式,形成了以它为文学散文主体的新的发展格局。这是“五四”散文艺术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另一个重

要方面是,散文的语言形式发生了根本变革。人们不仅用白话写作议论文、杂感文,而且用白话创作叙事抒情散文,不仅写得平易畅达,自然活泼,而且也能写得简洁缜密,优美隽永。在20世纪20年代末,杂感短评因为形势严峻,不能不由正面交锋变为旁敲侧击,由锋芒毕露变为隐晦曲折。散文小品领域也发生明显的分化和变化:茅盾等人的抒情小品曲折表达自己对大革命失败的情感经验和理性反思,沉郁顿挫,含蓄蕴藉;周作人等人开始改弦易辙,往闲适、趣味一路发展。游记方面出现了流亡、避祸、销忧之类的新内容。这种种变迁的迹象预示着20世纪30年代散文将迎来一个更为丰富复杂、五光十色的发展前景。

进入30年代,伴随民族民主革命浪潮日益高涨,散文界重新趋于活跃。以1932年底黎烈文接编并改革《申报·自由谈》为重要标志,散文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兴盛期另外,在20世纪30年代这热闹繁杂的散文界,存在着两种主要艺术倾向、两种流派的鲜明对立,即“论语派”和“太白派”的抗争:以林语堂、周作人为代表的“论语派”。他们在趣味、游戏、幽默、闲适中改变了20年代散文“问世”的路径,从意兴湍扬的激扬文字走向了沉潜适世的生命关怀与日常人生的吟味咀嚼。所谓“太白派”,指的是团结在《太白》杂志周围,以左翼作家为骨干,积极提倡反映现实生活斗争的“新的小品文”,促进了30年代散文写实精神的发展和深化。

超然于“论语派”和“太白派”之外,有些名作家独自拓展个人的创作道路,如朱自清、谢冰心等,或絮语家常琐事,领略人生情趣;或记述异域文化风习,陶写古国山水名胜;或回忆个人经历,怀念师友亲人;大多回避政治性题材和尖锐问题,但又不流入消闲玩世之类,主要以益人心智的知识、情趣和自然美吸引读者,在随笔、游记、传记和抒情散文等方面取得很高艺术成就。

东北作家群,代表作家有萧军、萧红等。“东北作家群”的散文创作以反映东北沦陷区人民的生活斗争和自身的逃难经历为主要内容,充满着血泪的控诉、悲愤的呼号和对白山黑水、父老同胞的刻骨镂心的思念,开了抗战文学的先声。

当代散文

当代散文同样渊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母体,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语言形态,以及隐含在语言之中的民族性格、心理、情感、思维方式和浮现于语言之上的道德规范、价值取向、人格理想、生活态度、审美观念,因此,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当代散文史堪称“一部民族文化性格的演变史,一部民族审美性格的变迁史和发展史”。

新时期散文的创作在内陆主要继承了四十年代解放区以记实为主的记实性散文和古典散文,导致建国初期“通讯”、“报告”极盛一时,后者则促成六十年代“诗”化的散文创作的热潮,在前二十七年的时间里,散文创作缓慢而有限地发展,无论创作方法,艺术个性,还是品种样式,风格流派,都比较单调,甚至趋于雷同化、模式化、公式化。为了摆脱这样的框架和模式,一辈散文作者回归“五四”散文创作传统,他们在作品中高扬个性意识、文体品位和文体意识,使现代散文得以薪火相传,只有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思想个性的解放,封闭体制的打破,艺术视野的扩大,才使大陆散文经历了长时间的徘徊与停滞之后,迎来了真正的转机,散文创作形成热潮。

在台湾,散文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和“五四”文化余韵,成为台湾文坛最能保持中国传统中国气派的一种文体,台湾早期散文出现软硬两种主要倾向。“硬性散文”即是带有强烈反共意识,文章中有口号式的宣言;“软性散文”即继承冰心《寄小读者》风格的“闺秀散文”,随着政治禁忌的减少,散文中意识形态的杂然并呈,实为七十年来所未见,出现了“山林/乡土散文”、“生态环保散文”、“政治散文”和“私散文”。

正是在振兴散文创作的诉求下,一直被认为是超稳定结构的散文文体从八十年代开始在台海两岸掀起变革热潮。在大陆,首先是一批老作家突破了散文“简约”、“抒情”的审美规范,接着是一批学者、小说家、诗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大散文”的理论主张,重新恢复

散文的大度和洒脱。真正给传统散文美学观念带来天翻地覆的变革,并在散文文体的创新发展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是唐敏、赵玫、黄一鸾、斯妤等女作家和曹明华、胡晓梦、元元、苇岸、钟鸣、张锐锋等新生代散文家。

在台湾,散文文体求变革新的追求一直未曾中断。早在六十年代,余光中就提倡过“散文革命”,他的散文文体革新,从理论到创作实践都比较全面。八十年代兴起的都市散文不再耽溺于以抒情为主流的叙述模式,突破抒情散文第一人称的主体中心,改以知性的角度观察人生的感官世界,发掘其背后潜藏的多重形而上意义,因而越来越趋近于当代小说形构的思维,并明显地寓言化。

内陆作家在散文文体实践上最大胆也最有创新的是钟鸣,他的《旁观者》被认为“是九十年代以来最具个性的散文作品之一”。

进入九十年代,一股散文文体革命潮正悄然勃兴于台海两岸文坛,这就是文类的跨越与整合。

第二个十年的散文继承和发扬“五四”文学期刊的传统,适应时代需要,在现实生活土壤中不断拓展散文的疆土,充分发挥了散文反映现实轻便自由的特长,在现代散文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至此,中国散文的流变发展已有了一个大概的梳理。在这里,将明清时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散文文体八股文单独提出来介绍一下——

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是在中国语言、文字、考试制度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萌芽、产生、发展形成的。它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首先,在古代散文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也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主要表现就是科举所用的时文,其前期为骈文,后期为八股文。且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可为后人借鉴同时也后世提供了文精意赅的典范。但是另一方面,明清时期,由于程朱理学占了人们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甚至成为官方哲学,因此八股文在作为科举之法的同时也就成了士子功名富贵之所系,成为官方文体,占了文坛的统治地位,其他散文虽也流行,毕竟难与八股文抗衡。明代的唐宋派散文、清代的桐城派散文,都未免受到理学的影响。明清散文流派始终是在时文(八股文)这一强势文体存在的文化环境中谋求发展,导致多数散文流派与诗歌流派同体,有的流派(如秦汉派)的领袖人物,实际上是长于诗而短于文。因此,明清之文已难以有新的开拓,八股文已将古文引入将死之路成为散文发展的巨大的阻碍,知道五四运动时期白话文运动才将其取代。由此看来,八股文对我国的散文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的散文产生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影响,虽然有积极的成分在,但总的来说还是弊大于利的,因为八股文的存在不但限制了人们的创作形式也禁锢了人们的创作思想,这是极不利于文学作品的创新和发展的。

参考文献:《中国散文史》郭预衡著,《中国散文史纲》刘衍著

现当代散文欣赏

现当代散文欣赏 中国的文学、文化博大精深,徜徉其中,时时都会感到它的丰美和璀璨;深入其中,则会在学识、修养,乃至气质上得到熏陶、冶炼和熔铸。 一、什么是现当代散文 现、当代散文,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现代散文,是指由“五四”到建国这30年间的散文创作;当代散文,则是指开国后至今天的散文创作。 中国现代散文,发端于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郁达夫曾说:“五四运动的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正是这种“发现”,沟通了我国新文学和世界现代文学的精神联系,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激活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散文的写作从此变得面貌一新:不仅“白话”替代了“文言”,在文字媒体的使用上完成了一次全新的转换;而且,由“代圣贤立言”变成“表现自己”,从内容记写上实现了和世界文学的同步对接;同时,由“文章”上升为“文学”,则又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现代散文石破天惊般地辉煌发展与巨大业绩,是继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之后中国散文史上又一次思想、文体的大解放、大突破! 当代散文,在“十七年”(1949-1966)期间,由于“颂”的抒情基调的确立,同时,也由于写作“主体”的被置换(“自我”被“工农兵新人”所置换),散文似乎是有“得”有“失”,但实际在个性和艺术表现上都呈现了严重滑坡的趋势。新时期,在“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精神滋润下,散文在静悄悄中“魂兮归来”,真正实现了和现代散文的精神衔接。90年代散文,更以新的探索态势,开拓着新世纪“中华散文”伟大复兴的前程! 二、现当代散文特点 1、以“我”为主

夫说:“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可以这样说:散文,是一种最适合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 巴金,在总结他自己写散文的“经验”时说道:“我自己有一种看法,那就是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都有我自己。”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就是以“我”为主的散文名篇——作者真实“自我”的个性,特别是其思想感情、内心波动、情绪变化、心理体验等,都被表现得具象而生动,使“我”成为全文“表现”的主角;此外,而《背影》等散文,“我”虽非主角但有很深的介入,是一个重要人物;鲁迅的《“友邦惊诧”论》(杂文)、汪曾祺的《胡同文化》(随笔)等,也还有个一切皆“着我之色”的问题——不管情况如何,“无我”是断不可取的! 所谓“散文笔调”,其实正是以“我”为主角、以第一人称娓娓“告白”的亲切口吻所写出的叙述文字。有“我”是其灵魂!因此,欣赏散文,看其是否真的写出了鲜明的自我个性,是很要紧的。 2、因“实”出“虚”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所谓“实”,指的是显示生活中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我)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生出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样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个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这种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作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 而这即是写“虚”。 写“虚”,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 杂文和随笔是极其亲近的两姊妹:它们都是说理性散文,重哲理,崇个性,富理趣,有文采等,二者都是共同的。其区别仅为:在取材上,杂文“硬”些,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之论,战斗色彩强烈;而随笔则“软”些,多为逸闻旧事、风花雪月之谈,文化意蕴深厚;在笔调上,杂文十分犀利,善“取类型”“画眼睛”,且常以“寸铁杀人”,仅以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被誉为“投枪、匕首”,而随笔则“软”些,较为闲适,常取即兴的“絮语”笔调,随心而谈,无所拘碍,见个性、浮神情,从容不迫,温文尔雅,不失“绅士”风度,被尊为“美文”或讥为“小摆设”;在语言色彩上,杂文辛辣,擅长讽刺,读之使人解气,而随笔惬意,推崇幽默,读之使人解颐。总之,二者的共同性大于差别性。也可以这样说:杂文是硬性的随笔;而随笔则是软性的杂

免费在线作业答案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在线作业二15秋100分答案 (1)

福师《中国现当代散文》在线作业二15秋100分答案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鲁迅杂文的内容,可以用广泛、持久、冷峻、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来概括。其中“冷峻”是指()。 A. 从广袤性、广度上讲,鲁迅杂文的内容包罗万象,他的笔锋对准了千奇百怪的病态社会的方方面面。 B. 从时间上讲,指其持久性和韧战精神。 C. 从感情态度上讲,指其冷峻无情、尖锐泼辣,大憎表示大爱。 D. 指其观察、分析问题深刻,逻辑上无可辩驳,而且挖到历史的根脉、现实的底蕴、人的灵魂深处。 正确答案:C 2. 香港学者散文文笔优美,辞采飞扬。如()的散文名篇《车喧斋》,我们就可以充分感受到其中的语言艺术魅力。 A. 黄维樑 当代中国经济作业答案 B. 梁锡华 C. 董桥 D. 金耀基 正确答案:A 3. ()是沈从文1934年冬重返阔别十一年之久的故乡时,所见所闻的实录,共十三篇,各篇以作者的游踪为总的贯穿线,但又各自独立成篇。 A. 《湘行散记》 B. 《水车》 C. 《小草与浮萍》 D. 《生之记录》 正确答案:A 4.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女性散文在澳门文坛崛起,它的标志是()的出版。 A. 《澳门笔汇》 B. 《七星篇》 C. 《澳门日报》 D. 《澳门文学论集》 正确答案:B 5. ()不再像一般的女性爱情散文那样热衷于描写痴迷的旷世之爱或缠绵的闺阁之怨,而是更执着于“灵魂牵手,异地同心”的精神恋爱或忘年之交、隔世之爱的命定缘份。她的《四月裂帛》是一篇大胆表白新女性爱情的心路历程的长文。 A. 张秀亚 B. 琦君 C. 张晓风 D. 简媜 正确答案:D 6. ()以学识、才情为基础,表现对社会、文化、人生深刻的思考和领悟,用余光中的话说,就是“融合情趣、智慧和学问的文章”,“反映一个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的心灵”。 A. 学者散文

中国文学史唐宋时期复习整理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诗歌创作上,他们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 王孟: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的并称。二人都善用五言诗描写自然景物,诗歌艺术风格也相似 高岑:唐代诗人高适、岑参的并称。二人都长于写边塞诗,风格相似 温韦:温庭筠和韦庄,都是花间派的代表词人,故并称为“温韦”。但二人词风不尽相同。温词浓艳、缜密、含蓄;韦词清丽、疏淡、直率。 唐传奇:唐代文言小说,小说的内容、情节往往离奇曲折,故称之为传奇。唐传奇是文人有意识创作小说的开始,标志着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其代表作有《柳毅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 花间派:后蜀赵崇祚编辑了一个词集,名为《花间集》,其中收录了十八位词人的五百余首词作,后人称其中的作家为“花间派”。该派继承了温庭筠的词风,重要词人有韦庄、欧阳炯等。词风多为浓艳香软,内容多为离别相思和男欢女爱 上官体:唐初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其特色为“绮错婉媚”。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重视诗的形式,追求诗的声辞之美,在唐诗发展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诗学李商隐,艺术特征是整饰典丽。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等。“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诗集称《西昆酬唱集》 稼轩体:一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以豪放悲壮为主导风格的词。代表人物是具有英雄气慨的词人辛弃疾,号稼轩 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唐时期,以韩愈、柳宗元等为代表,以儒学复古为号召,反对骈文,力倡古文,一改六朝以来文风之浮靡。主张文章要能够做到“文以明道”、“不平则鸣”、“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 新乐府运动:以白居易、元稹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有感于中唐以后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要求改革政治,用诗歌宣传自己的主张。他们大量创作“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诗,以反映民瘼,讽谕时事,于是新乐府运动应运而生 诗文革新运动:一场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运动。代表人物有欧阳修以及他提携的王安石、曾巩和三苏,他们积极从事古文创作,甚至使诗歌创作领域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 山水田园诗派: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以诗人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人物,因此也叫王孟诗派。其中的王维成就最高,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边塞诗派:唐代诗歌流派。以诗人高适、岑参为代表人物,因此也叫高岑诗派。他们的诗歌诗风悲壮,格调雄浑。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 韩孟诗派:中唐的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等。主张“不平则鸣”,

唐宋散文研究教学大纲(康震)

唐宋散文研究教学大纲(康震)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唐宋这一散文发展高峰期中各阶段各类型散文的介绍和分析,以及散文史发展的系统讲授,并精要评价重要文学现象、重要作家及其作品,使学生全面了解唐宋散文的发展概况,熟悉这一时期的散文流变,理解唐宋散文的流派和文体特征。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古代散文的能力和运用正确的观点、适当的方法分析认识唐宋散文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应达到: 1 )掌握唐宋散文发展的基本轮廓和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 2 )配合“作品选”的讲解,能够凭借工具书或注解阅读文学作品,并体会领悟蕴涵在作品中的人文情怀; 3 )能运用正确的观点、适当的方法分析评述文学现象、作家、作品,把握其思想、情感、审美、艺术等特征; 4 )能够熟读并背诵一定数量的作品。 二、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总论学时1 主要内容: ?“散文”的定义 ?“古文”的定义及其特点 ?介绍唐宋散文研究现状 ?现代学者对古代散文“文学性”问题的争论 ?如何学习唐宋散文 教学要求: 1 、了解:(1 )古人对唐宋散文的研究,如元末明初朱右编选的《八先生文集》、明代唐宋派、清代的桐城派 (2 )近现代学者对唐宋散文的研究,如钱冬父的《唐宋古文运动》、郭预衡《中国散文史》等 2 、了解:古文的特点 3 、掌握:根据清代古文家、朱自清、林慧文、郭绍虞、姚鼐、方东树、张裕钊、刘大櫆等人的观点分析“散文”与“古文”的异同。 4 、掌握:学习古代散文的方法。 重点、难点: 古人和今人对唐宋散文的研究;当今学术界对“散文”与“古文”的比较分析;学习阅读古代散文的方法。这三点是这部分的重点与难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可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对学习唐宋散文的兴趣。 注意学习本章对以后学习的指导作用,并且可适当介绍唐宋散文的学术研究前沿状况。 (二)第一章初盛唐散文的发展学时3 主要内容: ?唐以前散文革新思想的萌芽 ?唐初魏征、王绩的改革 ?陈子昂:(1 )陈子昂“兴寄”与“风骨”的文学革新主张 (2 )由《谏用刑书》分析陈子昂散文的三个特色: A 、政治性、现实性

自考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笔记

第七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一节李商隐 1.识记:李商隐的生平。 李商隐,少时艰苦清贫。中进士后卷入党争,仕途坎坷。 理解:李商隐的政治讽谕诗和咏史诗。 李商隐的政治讽谕诗直诉胸头愤慨,悲壮沉郁;更多的是通过个人的身世遭遇的歌咏,表现自己对现实重大政治问题的肯定或批判。在精深、婉丽的辞藻中,含有丰富的感情和爱憎,多忧危凄苦之词,充满着浓厚的感伤气息。李商隐的咏史诗的深刻性,在于能够从政治着眼来看待一些历史现象。许多都是借托史事,寄其吊古伤今之意,具有深刻的讽刺性。能注意构思的凝练、取材的精当,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性。将自己的感情和议论自然地寓含在鲜明的形象中,达到审意的深刻性与形象的鲜明性,情味的隽永和谐统一,增强了咏史诗的艺术表现力。 理解:李商隐的无题诗主要分两类,寄托说和爱情说。《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 李商隐的无题诗主要分两类,寄托说和爱情说。他的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凄凉体验和若有所失的情感,可以理解为爱情诗,又不仅仅是爱情诗。如《无题二首》(凤尾香罗薄几重)写青年女子与对方邂逅,渴望相见而不得见的心情,寄寓了作者仕进机缘稍纵即逝后落拓不遇的感伤。大部分无题诗属于纯粹的情诗,作者运用比兴象征手法写爱情生活中的种种感受。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伤别复伤春,明知别后会合无望,仍痴心不改、生死不渝,这种执著于苦恋的怨旷之情,已近于爱情绝唱。《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风)写两心相应一点通,但徒留回忆,非常失意。 简单运用:李商隐无题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①李商隐的无题诗对后代有很大影响。晚唐韩偓等人、宋初西昆派诗人,直到清黄景仁、龚自珍等,都在诗的风格上受到他的影响。唐宋婉约派词人、元明清许多爱情戏曲作家都不断向他学习。 ②李商隐表现感伤情调的诗歌,追求一种细美幽约的美,诗而词化的特征较显著,在诗与词之间搭起了一座过渡的桥梁。 综合运用: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他灵心善感,一往情深,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李商隐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 4.“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之美。 二、他的诗歌是一种纯属主观的生命体验的表现。他的绝句反映了衰败时代的士人心态,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可以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很伤感。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感伤唯美文学的典型。 第二节杜牧、许浑 1.识记:杜牧的生平。 杜牧,字牧之,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有《樊川文集》。 2.识记:杜牧大量以七绝写史,其咏史诗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 理解:杜牧《泊秦淮》、《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诗的悼古伤今情

浅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特色

浅析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特点 【摘要】:说到现当代中国文坛,余秋雨是一位始终绕不开的作家。特别是他 标志性的历史文化散文,更是引领了文坛一股鉴史伤古的散文创作潮流。其《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霜冷长河》等散文集更是成为近一二十年年来经久不衰的畅销书,余秋雨可以说是现当代历史文化散文的开创者和领跑者。本文结合余秋雨散文的具体描写,试通过对其文章的探究以及写作笔法的剖析,浅析其历史文化散文的特点和特色。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特色 中华散文,源远流长。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言志、成状景、或怀人……莫不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中华散文的这些优良传统在二十世纪以降的新文学那里,不仅得到了全面传承,且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便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余秋雨是中国现代文坛最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著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中国文脉》等文集,被公认为全球华人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多从“历史文化”视角写人状物,余秋雨总能注入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传达对民族文化命运的深刻思考与文明批判,将人、自然、历史与文化浑然融为一体,具有广博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但其一些历史散文中也不免为了突出情感而故作矫情,给人一种虚假做作之感。下文将从历史的追忆、人文情怀、主体意识和诗意的语言、以及部分片段的做作矫情等几个方面对余秋雨的散文特色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对历史的追忆 作为历史文化散文,对名胜古迹的凭吊以及对历史的追寻与反思自然是第一位的。余秋雨的散文都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对历史的追寻。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永远无法也不能为人们所忘却的文化传承,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有写史的传统,可见历史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以及独特情感。余秋雨在散文作中将历史与文化相融,使其作品散发出强烈的历史厚重感。 在余秋雨笔下,历史并不是没有生命的,而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漫漫长河,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在文化历史中紧密相连。余秋雨写过敦煌,写过都江堰,但写到最后一篇却是《这里真安静》,是一片荒凉的坟墓。余秋雨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写道:“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悠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在《莫高窟》中,他写道:“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这是何等的气魄,在余秋雨的笔下,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前人留下的骨架,而是充满了血肉、永远不会凋零的生命。在《道士塔》中,余秋雨面对面前的断壁残垣,想起了:“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

浅论中国散文史

浅论中国散文发展史 论文摘要:中国散文史,源远流长。如果从《尚书》中初步成型的作品算起,至今也有近四千年的历史。期间经历古代、近代、现代这样几个大的发展阶段,积累的散文精品和相关典籍,浩如烟海;各阶段涌现的散文作家,灿若星群。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无论古代散文、近代散文,还是现代散文,都是作家们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和感悟的结晶,也是我们观察世相,观察人生的窗口。这些散文,尤其是那些散文精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体裁万殊,章法各异。而这其中的演变更是一个长远而复杂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散文史古代现代影响 散文史中国文学中最大的一个家族,种数繁衍最为庞杂,甚至古今散文概念也不一致,但是中国散文史在中国社会和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漫长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还有半封建办殖民地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各自形成了散文的若干特色,也积淀了一些共同特质。 具体来说,中国的散文史可以分为四个大时期:上古期(先秦、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现代期(“五四”运动以来至今)。 一、上古期(先秦、秦汉) 先秦 首先,是先秦时期。先秦这个历史时期,是中国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殷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文章由简而繁,由质而文,由简单记事到长篇大论,由官府独占到百家争鸣,这是一次飞跃的发展。 散文的产生,始于文字记事。从现有的材料看,中国的文字记事,大约是从商代开始的。这是不仅有了甲骨刻辞,而且有了铜器铭文。《尚书?盘庚》等篇章,虽有后代润色附益的辞语,但那文章基本事实,也是写于商代的。这些卜辞和铭文的特点是单纯,质朴,据事直书,无所文饰。 到了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极盛时期,但物盛而衰,由于礼乐大备,这时的文章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内容增加了历史经验和道德说教,形式也更重文采了。一志一文,可以说是从殷商到西周散文发展的基本情况。在这以后,质文递变,也是散文发展史上的一条合乎规律的现象。春秋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历史阶段。这时礼坏乐崩,王纲解纽,原来王公贵族曾经独占的文化,这时再也不得专擅了。这时候私人讲学,处士可以横议。由于讲学和横议,散文便得到了划时代的发展。例如代表孔子之文的《春秋》和《论语》。总的看来,春秋之文是周朝尚文的继续。由春秋到战国,社会的变革更大,战国时代,社会的各方面都发生了比春秋时代更大的变革。文化上甚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巨变,因此在这个历史时期,文章的变化也是空前的。从文体的发展变化看,这时的文章,已经由《论语》那样的语录、对话发展为长篇大论以至专门论著,如《荀子》、《韩非子》、《孙子》、《吕氏春秋》等;由《春秋》那样简约的记事发展为《国语》、《左转》、《战国策》等近于纪传的史籍。从文风的发展变化看,这时各家的论著,有的虽然“尚文”,有的则已开始“尚质”。文质并存的情况出现了。孟子、荀子、庄子是尚文的,而墨子韩非子是尚质的。这反映了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对文、质的不同需求。而在百家争鸣中,其中压倒一切的是论辩文章。战国文章在用语方面还有一个特征是:散文杂而韵语。后代所谓散文与韵文、散体、骈体,在战国时代,还没有区分。特别是诸子的论说文章,常常是韵、散并用的。这也是这

黄庭坚散文研究

黄庭坚散文研究 【摘要】:“元祐文章,世称苏黄。”黄庭坚的散文创作,生前就享有声誉,流传甚广。本文为首次对黄庭坚散文进行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对黄庭坚近2900篇散文编年的基础上,将其创作分为游学期、下僚期、馆阁期和贬谪期。游学期为嘉祐五年至元丰二年(1060-1079),黄庭坚散文创作起点较高,直抒胸臆,挥洒自如,但有仿效的痕迹。下僚期为元丰三年至元丰八年(1080-1085),黄庭坚沉沦下僚。散文理念的形成,个人风格的追求,标志着散文创作的自觉。馆阁期为元祐元年至绍圣元年(1086-1094),黄庭坚和苏门盟主苏轼,以及同门汇聚京师,创作富于激情,散文数量首次超出同期的诗歌,呈现奇崛顿挫的艺术特色。贬谪期为绍圣二年至崇宁四年(1095-1105),黄庭坚受到党争的牵连,被贬荒凉之地,散文创作达到了鼎盛。黄庭坚对人生和散文创作的真谛领悟深刻,为文无意而意至,语言质朴,蕴藉有味,形成了平淡、老成的创作风格。黄庭坚的散文理论自成体系。《答洪驹父书》三首为黄庭坚散文理论的代表作,丰富了北宋的散文理论。黄庭坚把“治心养性”当作文学创作的关键所在,注重自我修养,塑造理想的人格,将外在的伦理规范化为内心的自觉要求。其次,黄庭坚强调师古独创,学习文学大家的优秀作品,特色鲜明,自成一家。第三,黄庭坚讲究作文,提出了著名的“点铁成金”之说,强调自作语,务去陈言。黄庭坚具有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重视散文创作的艺术表现技巧。黄庭坚的散文创作具有蕴藉有味

的艺术特征,倡导散文的本以新意,强调以理为主,将经术、议论和性理融为一体,言理不言道。在散文创作中有意于奇,立意谋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等有不同凡响之处。黄庭坚散文创作必谨布置,终始关键,曲折致意。强调创作的整体性和有机性的结合,表现手法丰富多彩。黄庭坚工于语辞,注重散文的声韵之美,善于运用比喻、对仗、比拟等艺术手法,给人以审美的趣味和愉悦。黄庭坚在辞赋、序跋、杂记、书简、碑志、铭文和字说创作中有突出的成就,成为北宋后期散文创作的优秀成果,在中国散文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关键词】:黄庭坚散文分期理论艺术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7.6 【目录】:论文摘要6-7Abstract7-10前言10-14第一章黄庭坚散文研究综述14-27第一节黄庭坚散文之流传15-22第二节黄庭坚散文研究概况22-27第二章黄庭坚散文创作分期27-41第一节游学期28-30第二节下僚期30-33第三节馆阁期33-37第四节贬谪期37-41第三章自成体系的散文理论----以《答洪驹父书》为中心41-55第一节治心养性43-48第二节师古独创48-51第三节讲究作文51-55第四章蕴藉有

中国散文发展史之隋唐散文

中国散文发展概述 提到中国散文的辉煌,人们不由得联想到先秦时期、唐宋时期和新文化时期。同时,这三段时期也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开创与变革时期。 中国远古至秦统一前的无韵文即是散文的雏形。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同时,也出现了以卜筮为主要内容的巫书,如《周易》。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由此可见,先秦散文的形成和发展,有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基础。 先秦散文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的衰落和封建制的兴起,使阶级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而打破了贵族官府垄断文化的局面,使文化由贵族转移到了“士”这一阶层手中。私家著述和私人讲学的风气随之兴起。由于“士”阶层比较复杂,在讲学和著述中所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出现了不同的学派。各家学派相互展开辩论,活跃于政治舞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为宣传自己的主张纷纷著述立说,遂产生了九流十家丰富多采的诸子散文著作。于是,在这个社会制度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文化学术空前辉煌璀璨的时代里,出现了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以《尚书》为标志的成熟散文就此形成。而先秦诸子的散文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在我国散文史上独树一帜,是源头,又是高峰,而且包含许多特色,对后代有产生了显而易见的影响。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没有巫、史之官的文化垄断,也没有秦朝“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和汉儒经学的禁锢,作家思想解放,敢于发表各自的见解和主张,这正是诸子散文争奇斗艳、风格各异的原因。类似地,唐宋时期的科举制度和开明贤君,推动了中国散文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彼时,“古文运动”出现,直接推动了散文的繁荣和发展,涌现了唐宋八大家和不少优秀散文作品。 唐代散文,既革除六朝旧习,又开辟了宋、元以后散文的发展道路。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占有重要地位。唐散文风格多样。名篇佳作数量可观。韩愈的《师说》《杂说》《送孟东野序》是议论文的上乘。《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记叙名篇。《祭十二郎文》是颇具感染力的佳作。柳宗元的《封建论》被称为“古今至文”,“永州八记”最为脍灸人口,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唐散文作家除韩柳外,魏征、王勃、刘知几、李峤、刘禹锡、杜牧、白居易、孙樵等,也都有名篇传世。 宋代散文有显著的成就和重要特色,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北宋初年第一个起来提倡古文的是柳开,欧阳修是宋代散文的第一位大师,是宋代散文的奠基者。北宋后期是宋代散文发展的黄金时代。活跃在这时文坛上的有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等人,其中苏轼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是北宋最杰出的大作家。南宋时期的文天祥、郑思肖、谢翱等人的散文迸发出爱国主义的光芒。 所以唐代古文运动,不仅改变了当时文风,更影响宋代的古文运动,以及明清的古文运动,使我国的散文,开拓更广阔、更康庄的大道。 当代散文同样渊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母体,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语言形态,以及

中国古代文学知识点

先秦文学 一、《诗经》 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 2编辑成书的方法: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最不可信) 3《诗经》中的诗篇分为《风》《雅》《颂》。 ①《风》是乐歌的曲调 ②《雅》分为《大雅》《小雅》两部分,“雅”也是乐曲名。③《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颂”与“容”古字通用,“颂”即“形容”。 4.《诗经》的艺术成就 强烈的现实主义 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诗经六义指的就是:风雅颂(诗之体)赋比兴(诗之用)。 复叠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丰富、形象、生动的语言 5.赋、比、兴这三种艺术表现方法,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按照宋朱熹《诗集传》中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二、《楚辞》

4.《战国策》大约是秦汉间编纂起来的一部史书,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等不同名称,是一部国别体记事的史书 五、诸子散文 1.《孟子》是一部语录体着作。 2《孟子》的艺术特色/说事特色: ①《孟子》文章雄辩,充满论战性质 ②《孟子》文章逻辑强,很有说服力 ③《孟子》文章还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来说明事理 秦汉文学 一、汉赋 1.李斯本是一个政治家,他有一篇《谏逐客书》很有名 2.汉赋的发展: 汉赋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形成、兴盛、衰微三个阶段 从汉初到武帝即位初年的七十余年间,是汉赋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大赋也开始出现,枚乘模仿宋玉的赋,创作出了《七发》。司马相如在梁孝王处作有《子虚赋》,这两篇作品,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正式形成。 从汉武帝到东汉中叶的二百多年间,是汉赋的鼎盛时期。 东汉中期至汉末的一百多年间,是汉赋衰落和转变时期。 3.《七发》虽然没有以赋名篇,但却标志着汉大赋的正式形成,在汉赋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4.《子虚赋》和《上林赋》是司马相如的的代表作,也是汉赋的最高成就 二、司马迁与史传文学 1.《史记》是中国第一步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由十二本纪(叙帝王)、十表(系时事)、八书(祥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七十列传(志人物)五个部分组成。 2.《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

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 【篇一: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 明初散文以朱元璋开国功臣宋濂,刘基为代表.宋濂论文力主宗经其散文以传记文成就较高.刘基则是诗文兼善的作家,他的散文以寓言杂文最有特点.明中叶散文和诗歌的发展一样,出现了前后七子与反前后七子的激烈论争,此期散文流派众多.“前后七子”主张复古,独倡秦汉古文,由于模拟过甚,被后人斥为“伪体”,仅“后七子”之宗臣以散文名,他的《报刘一丈书》是明代散文中少有的一篇好文章.明嘉靖年间,“唐宋派”兴起,他们继承南宋以来尊崇“八大家”,(韩柳欧曾王三苏)古文 的既成传统,自觉提倡唐宋散文,与“前后七子”相抗衡,故有“唐宋派”名之.其散文使明代散文出现了转机,最有成就的作家是归有光.万历年间的“公安”,“竟陵”两派散文,抒写“性灵”.各有特点,二者文学革新运动 的直接产物是散文创作中,出现了的小品散文,这是对传统散文的一个发展,代表了两派散文的创作成就.明末散文上承明中叶余绪,出现了大量的小品散文.张岱散文汲诸家之长,兼“公安派”之清新和“竟陵派”之冷隽又独具风貌,成为晚明散文大家.同时主张复古的“复社”,“几社”, 由于使古学务为现实所用,故其散文于拟古之中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现实性很强,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夏完淳的《狱中上母书》等均是明道散文中很有思想容易的佳作. 清代散文,初承明代“唐宋派”一脉,代表作家有候方域,魏禧等人.候方 域散文被时人推为第一.清中叶以后“桐城派”古文一统天下,势力极大,蔚然成为清代古文正宗.“桐城派”古文一布局严谨语言雅洁著称.这是唐宋八大家古文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影响达远至于民国初年.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管同,梅曾亮等人,骈文在清代也十分流行.清初的陈维崧便是骈文名家.清中叶以后骈文屡与古文争胜,出现了著名的骈文作家汪中,他的《哀盐船文》,“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是一篇 十分动人的佳作. 明清两代,不以文名的思想家的散文值得注意.明代有嘉靖万历年间的李挚,其散文思想性强,极富鼓动性, 揭露假道学最见功力.清代则有清初的黄宗羲,唐甄(?)等人,其散文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对封建帝王,封建君主专制进行猛烈的抨击,对于开通民智,进行思想启蒙起到很大的作用. 【篇二:明清散文和五四散文的传统】 略论明清散文流派演变的特点及意义熊礼汇内容提要明清散文,流派众多,更迭频繁,风格多样。它们极大地丰富了古代散文理论, 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创作经验,贡献出了一大批特色显著的散文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讲-推荐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讲 参考文献书目 先秦文学教学参考书: 1、《先秦大文学史》赵明主编·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 2、《先秦文学史》禇斌杰、谭家健主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3、《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选·北京:中华书局,1962 4、《先秦诗鉴赏辞典》姜亮夫等编写·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5、《神话研究》茅盾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6、《先秦散文选注》罗根泽编,戚法仁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7、《诗经今注》高亨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8、《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9、《庄子集释》郭庆藩辑,王孝渔整理·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楚辞今注》汤炳正、李大明、李诚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两汉文学参考书目: 郭茂倩《乐府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大中文系《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 王伯祥《史记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费振刚《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文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中华书局 姜书阁《汉赋通义》齐鲁书社

曹道衡《汉魏六朝辞赋》上海古籍出版社 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曹明纲《赋学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聂石樵《司马迁论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可永雪《史论文学成就论稿》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韩兆琦《史记通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直《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闻一多《乐府诗笺》三联书店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新探》人民文学出版社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 王洲明《先秦两汉文化与文学》山东大学出版社 魏晋南北朝文学参考书目: 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两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 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华书局 颜之推《颜氏家训》(王利器集解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陆保如《中古文学系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曹道衡《南北朝文学编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乐府诗选》、《三曹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 北大《中国小说略》人民文学出版社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一)人民文学出版社 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公骥《中国文学》(第一分册)吉林人民出版社 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一)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说明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的教学任务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与古代文学史的教学中,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概况,了解古代各历史时期的作家、作品、文艺思潮与文学走势,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欣赏与研究古典文学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高等学校的古典文学教学,能够从事古代文学的研究工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的教学内容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它包括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近代整个古代文学的历史与各个历史时期的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的教学方法是:在史与作品比例方面,采取以史串线,以作家、作品为主的讲授方法,两者的比例原则上应当是3:7,即“史”占十分之三,作家、作品占十分之七,主讲教师也可根据所讲内容的情况适当调整。在具体教学中,应采取分段讲授的办法,即划分五段:1、先秦;2秦汉魏晋南北朝;3隋唐五代;4宋金元;5明清近代。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总课时为252课时,分五个学期完成,第一、二、四、五学期51课时,第三学期48课时。

教学内容 先秦部分 (本部分51课时) 第一章上古文学 第一节文学的起源、歌谣、神话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节六大神话的文化解析及其文化蕴意。 1、女娲补天 2、后羿射日 3、鲧禹治水 4、黄帝擒蚩尤 5、夸父逐日 6、精卫填海 第三节上古人类的思维特征 第四节歌谣、神话的地位和影响 (本章4课时) 第二章古代诗歌总集——《诗经》〖CX〗 第一节《诗经》的概述 1、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2、《诗经》的名称及传授 3、《诗经》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4、《诗经》的文化意义

散文写作基础知识

散文写作基础知识 散文在取材和艺术表现的要求上, 形象化和抒情性自然是重要的, 更要注意 记实性。 以下, 小编为大家介绍散文写作基础知识, 供大家参考借鉴, 欢迎浏览! 第一节 散文概述 中国是一个散文大国。古今的散文大家和作品,享誉很高。新时期以来,我 国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 散文创作持续热闹火爆, 涌现了一批专 事散文的作家,一些学者、诗人、小说家、评论家、艺术家也跻身其中,众多的 大学生也喜爱读写散文。“‘五四’以来的中国散文史,无疑是继先秦、两汉、 魏晋、唐宋、明清散文这一座座峰峦之后的又一个高一峰。它最为重大的意义是 企图号召整个民族,彻底地走向人性*的解放,树立科学和民-主、平等和自一由 的现代文明观念。多少散文家都通过自己洋溢着独特个性*的笔角,在不同的领 域之内,从种种不同的视角,程度不等地完成着这个神圣的使命。”(林非《傅 德岷主编〈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序》) 1998 年 6 月,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研讨会认为:我国当代散文发展到今天,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发表、出版了一大批优秀的散文,它们坚持对人生的始终关 怀,坚持文学应该有益于人心世道,应该净化、美化和慧化人心,艺术上坚持众 美并具、雅俗共赏的原则,成为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品位的精神食粮。同时, 当代散文也面临创新与发展的问题。 如今的读者对各类散文家及其作品褒贬不一, 文坛上存在多种声音,表明散文创作同样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散文作者 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对待他人和自己。 散文作者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 关注社 会人生,要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打动读者。散文属于高雅的精神产品,在经济大潮 的冲击下,应当有一个清醒的对抗“商品”的精神。散文的开放是精神的开放、 境界的开放,对于境界的把握,应比读者高出一个层次。中外散文名家的成功经 验 证明, 散文创作必须讲究风格和形式, 没有风格的写作最终会失去创作的个 性*。 学习散文写作有两条途径,其一是从摹仿入手,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这 种没有理论的盲目实践,往往事倍功半。其二是在阅读了一些散文,有了些感性 *认识,然后学习散文写作理论,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再阅读 名家范文, 然后从事写作实践, 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 我们应取第二条途径, 即: 阅读→研究→阅读→写作。
1 / 11

唐宋散文比较

唐宋散文比较 苗卫昆 【摘要】: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辉煌的阶段。这一时期,文学体裁丰富,文学流派纷呈。尤其是唐诗宋词,达到了发展的高峰期。散文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也取得重大收获。 古代汉语在问题意义上使用的“散文”一词,出现在南宋。散文是一种具有实用功能的文体。唐宋散文诗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期。散文发展到唐宋,可谓真正从经史子中分离出来,有应用性向文学性转变。散文于传统的著书立说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了写景、抒情、言志的广阔园地,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有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笔者在此仅从唐宋散文产生的时代背景、唐代散文的特点、宋代散文的特点、唐宋散文的比较做分析。 【关键词】:唐代宋代散文比较 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尤其是唐朝,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繁荣的经济,开明的政治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于是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孕育而生,唐宋散文一改六朝浮靡的文风,提倡更接近生活的“古文”,是秦汉散文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文学史上里程碑似的时期。 一、唐宋散文产生的时代背景 从汉代发端一直到魏、晋时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体,后人称它为骈文。骈文跟古文很不相同。古文是散行单句、不拘格式的。骈文却讲究字句的对称,全篇以偶句为主;还要讲究音律(协调平仄)、

辞藻和运用典故。骈文作品也有不少优秀的名篇,这些作品既言之有物又富有文采,历久传诵不绝。但是骈文发展到末流,过分追求形式,句子字数和对仗越来越要求工整精巧,辞藻的华丽浮艳也十分惊人。据有人统计,六朝骈文用得最多的是颜色、金玉、灵禽、奇兽、香花、异草等类的词语,有些骈文仅颜色一类的词语即占全文被除数的十分之一以上。至于用典之多更是不在话下,有的骈文通篇都是典故的堆砌,几乎成了文字游戏。这就不能不影响它去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极大地限制了思想内容的表达。特别到了齐梁以后,君主荒淫,贵族和官僚腐化,骈文往往成为他们表现自己腐朽堕落的思想和生活的工具。骈文的浮艳文风和形式主义的恶性发展,终于使它走进了死胡同。 在韩愈、柳宗元之前的一百多年间,已经有许多有识之士起来探索改革文风的道路。有的提出了古文的理论,但往往是空洞的、缺乏现实内容的儒家教义,并且否定屈原、宋玉以来的诗文辞赋。有的进行了古文的创作实践,然而还只是发端,如唐李子昂,但是成就并不显著。那时,改革的途径还不很清楚,时机也不成熟,所以不能扭转风气,形成一个有力的运动。 韩愈、柳宗元所处的八世纪末到九世纪二十年代,是唐代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衰落后转向中兴的时期。当时,社会危机仍在深刻发展,所谓“中兴”也只是一种苟安的太平局面。不过被安史之乱严重地破坏了的社会经济,毕竟暂时地重趋稳定并有所发展,使得唐王朝能通过两税、盐政、漕运、矿冶等方面的收入维持它的统治地位。当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韩愈(768-824) 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南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苏东坡称赞他为”文起八代之衰”。他的文章气势宏大、豪逸奔放、曲折多姿、新奇简劲、逻辑严整、融会古今,无论是议论、叙事或抒情,都形成独特的风格,达到前人不曾达到的高度。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祖籍河东,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和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反对六朝以来笼罩文坛的绮靡浮艳文风,提倡质朴流畅的散文。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祖籍江南西路吉州永丰县(今属江西)号”醉翁”、”六一居士”,杰出博学的散文家,宋代散文革新运动的卓越领导?,唐宋八大家之一。由於忧国忧民,刚正直言,欧阳修宦海升沉,历尽艰辛,但是创作却”愈穷则愈工”。他取韩愈”文从字顺”的精神,极力反对浮靡雕琢、怪僻晦涩的”时文”,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风格,作品内涵深广,形式多样,语言精致,富情韵美和音乐性。许多名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已千古传扬。 三苏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人。苏洵和他儿子苏轼、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的散文主要是史论和政,他继承了《孟子》和韩愈的议论文传统,形成自己的雄健风格,语言明畅,理反复辨析,很有战国纵横家的色彩;有时不免带有诡辨气息,是其短处。著有《嘉佑集》。

散文写作的基础知识

散文写作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散文概述 中国是一个散文大国。古今的散文大家和作品,享誉很高。新时期以来,我 国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 散文创作持续热闹火爆, 涌现了一批专 事散文的作家,一些学者、诗人、小说家、评论家、艺术家也跻身其中,众多的 大学生也喜爱读写散文。五四以来的中国散文史,无疑是继先秦、两汉、魏晋、 唐宋、 明清散文这一座座峰峦之后的又一个高峰。 它最为重大的意义是企图号召 整个民族,彻底地走向人性的解放,树立科学和民主、平等和自由的现代文明观 念。多少散文家都通过自己洋溢着独特个性的笔角,在不同的领域之内,从种种 不同的视角,程度不等地完成着这个神圣的使命。 (林非傅德岷主编〈中国现代 散文发展史〉序) 1998 年 6 月,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研讨会认为:我国当代散文发展到今天,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发表、出版了一大批优秀的散文,它们坚持对人生的始终关 怀,坚持文学应该有益于人心世道,应该净化、美化和慧化人心,艺术上坚持众 美并具、雅俗共赏的原则,成为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品位的精神食粮。同时, 当代散文也面临创新与发展的问题。 如今的读者对各类散文家及其作品褒贬不一, 文坛上存在多种声音,表明散文创作同样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散文作者认识 到这一点才能正确对待他人和自己。 散文作者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 关注社会人 生,要以自身的人格力量打动读者。散文属于高雅的精神产品,在经济大潮的冲 击下,应当有一个清醒的对抗商品的精神。散文的开放是精神的开放、境界的开 放,对于境界的把握,应比读者高出一个层次。中外散文名家的成功经验 证明, 散文创作必须讲究风格和形式, 没有风格的写作最终会失去创作的个 性。 学习散文写作有两条途径,其一是从摹仿入手,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这 种没有理论的盲目实践,往往事倍功半。其二是在阅读了一些散文,有了些感性 认识,然后学习散文写作理论,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再阅读名家 范文,然后从事写作实践,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我们应取第二条途径,即:阅 读研究阅读写作。 首先,要明白散文的定义。什么是散文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 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总术篇写道:今之常 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谓笔,就是指韵文以外的一切 记叙性和议论性的文体,这些文体就散文。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 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
1 / 1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