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期的研究分析的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期的研究分析的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期的研究分析的论文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期的研究分析一、现代文学时期首先,白话文的现代文学。

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为中国文学史树立了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以文言文表现形式的古典文学结束、现代文学的开始。

“五四”后,各地爱国学生团体纷纷效仿《新青年》、《每周评论》,创办白话报刊,仅1919年就出版400多种。

由陈衡哲1917年创作了白话短篇小说《一日》,以“莎菲”的笔名发表于《留美学生季报》,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只不过影响较小。

中国大多以鲁迅《狂人日记》为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也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

它发表在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五号上,后收入《呐喊》中,其内容与形式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

而在五四运动之后本文由收集整理,中国短篇小说大抵是新的智识者登了场。

白话文的出现改变了文学的创作形式,为今后中国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表现手法。

其次,各种体裁、题材类型争相涌出。

随着清末废科举、兴学堂,新式文化教育得以发展,造就了一大批具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生力军,为了适应文化思潮运动,思想进步的有识之士对旧有的文学体裁进行大胆的创新写作,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都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

其中代表有,郭沫若的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其中包含《卓文君》、《王昭君》、《聂嫈》三个剧本),在历史人物的“骸骨”里吹进了“五四”时代精神;五四新诗运动,胡适提出了“诗体的解放”、“诗体的经验主义”,他的《尝试集》,显示出从传统诗词中脱胎、锐变,逐渐寻找、试验新诗形态的艰难过程;第一批白话文诗人如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隐默、俞平伯、康白情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骨干;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作品《青春》、《今》、《新的!旧的!》、《新纪元》等开创了散文流派,以及大量的白话文小说出世。

各种体裁也在现当代文学中深深扎根,中国在现代文学时期也正是在这样的探索尝试过程中,产生了一批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大师。

中国文学名著欣赏论文

中国文学名著欣赏论文

中国文学名著欣赏论文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成绩:(论文首页纸)—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中国文学名着欣赏任课教师:亢巧霞论文题目:品《阿Q正传》学号:MDA08049姓名:景亚旭年级: 3专业: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班级: 1提交日期:2011年 1 月 4 日内容摘要:鲁迅先生的这边《阿Q正传》描述了阿Q这一个典型人物来反应当时社会状态,通过阿Q主义讽刺了人的劣根性。

小说的心理描写是一大特色,很好的刻画出了人物的思想。

关键词:阿Q主义艺术表现心理描写一阿Q的悲剧是时代的必然我们读完《阿Q正传》这篇小说,或许会觉得阿Q这人一生很悲惨,有点同情。

然而我们有不难发现,阿Q这人物的悲剧又是当时时代的必然所趋。

阿Q主义这种思想意识与阿Q阶级属性及其自身利益是相矛盾的,但阿Q却反而把它当成护身法宝,这正表现了阿Q的不觉悟。

鲁迅写农民的不觉悟,正是表现了他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他要考察农民和革命的关系,寻找妨碍他们起来革命的原因。

他批判阿Q的阿Q主义,也是批判农民的落后性,教育人民认识到封建阶级的精神毒害以及阿Q主义消极、落后的本质,使被压迫人民懂得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摆脱它的道理,同时也提醒革命者注意,必须高度重视启发农民的觉悟,因为这是关系到民主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

阿Q是一个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物,阿Q主义是阿Q这个人物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特征。

鲁迅写阿Q,不仅仅是要暴露农民思想的弱点,他所要鞭挞的不仅仅是表现在农民身上的阿Q主义,而是为了“提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精神胜利法”既然来自统治阶级,是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这种思想就在不同的阶段、不同阶层的人们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是在清末民初的历史条件下的国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样,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包含了更为深广的内容。

阿Q的阿Q主义,即“精神胜利法”,就是它找到的国民的弱点,即他要画出的国民的魂灵。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城市化与社会文明秩序的重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进城"问题.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8年1期.邵宁宁.[2].再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以莫言获“诺奖”为契机.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王玉珠.[3].经典性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典律构建”的基石.《天津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1期.黄万华.[4].民间叙事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主流话语的建构.《人文杂志》.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8期.王玉珠.[5].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美食怀旧”书写——以陆文夫为个案.《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4期.冯进.[6].世界华文文学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作用和价值——以战后中国文学转型为例.《广东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3期.黄万华.[7].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探究与讨论式教学评价.《教育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2期.董慧.[8].延安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进程中的复调与对话.《人文杂志》.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4期.李林荣.[9].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研究概述.《湖南社会科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8年3期.陈岚.[10].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期的再思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3期.张卫中.二、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文学中的上海想象.被引次数:27作者:张鸿声.中国现当代文学浙江大学2005(学位年度)[2].叙事的智慧:当代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被引次数:19作者:陈林侠.中国现当代文学浙江大学2005(学位年度)[3].选择与接受:新时期以来电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改编.被引次数:7作者:朱怡淼.中国语言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南京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4].伍尔夫诗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作者:杨音.英语语言文学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学位年度)[5].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儿童形象研究.作者:华爱芳.中国现当代文学南京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6].小说到电影——中国现当代文学转化研究.被引次数:13作者:金真徽.中国现当代文学青岛大学2004(学位年度)[7].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捷克的接受史.作者:皮亚杰.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西南大学2014(学位年度)[8].建国后三代导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电影改编.被引次数:2作者:吴桐.中国现当代文学辽宁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9].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困境.被引次数:10作者:冯果.中国现当代文学华东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10].“孤岛”时期文学期刊研究.被引次数:10作者:王鹏飞.中国现当代文学华东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QuantitativeResearchontheOriginsofContemporaryChineseVocabular yBasedonTheGreatChineseDictionary.XueyangLiuBinLiYingjieZhangLiuLiu2014[2]AnInvestigationontheUrbanFormTransformationsinContemporaryChin eseCities.LIZeZHANGTianjie2012[3]AnInvestigationontheUrbanFormTransformationsinContemporaryChin eseCities.LIZeZHANGTianjie2012[4]PrevalenceofpsychologicalsymptomsincontemporaryChineseruraltou rbanmigrantworkers:Anexploratorymetaanalysisofobservationalstudiesusi ngtheSCL90R.Zhong,B.L.Liu,T.B.Chiu,H.F.K.Chan,S.S.M.Hu,C.Y.Hu,X.F.Xiang,Y.T.Caine ,E.D.《Socialpsychiatryandpsychiatricepidemiology》,被SCI收录SCI.201310[5]TheSuccessorstoConfucianismoraNewGeneration?AQuestionnaireStud yonChineseStudents'CultureofLearningEnglish.LijingShi《Language,cultureandcurriculum》,20061[6]Chapter29StudyofHeritageTrackofTaijiquanBasedonContemporaryCom municationStrategy.JianjunWang2013[7]TheEmergenceofContemporaryChineseEnterprise:TheHeterogeneityof NationalCulture,CorporateControlsandIntegrationApproachesinM&As. JayChatzkelArtieW.Ng《Thunderbird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135[8]Theeraafterreformandopeningup:developmentsinEnglishtranslation sofChinesefictions,19792009.ShuangYu《Perspectives:studiesintranslatology》,20104[9]ThecreationofcontemporarypublicartFiveElementsconcept. WeiLuLvShanshanXU2011[10]ContemporaryLeadershipApproachesinChineseOrganizations. 2009四、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强化史料意识穿越史料迷宫——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问题的几点思考.张志忠,2009中国现代文学新史料的发掘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博物馆与展览公司的合作模式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展》筹办过程解析.沐定胜,2001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3]谱系学视野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基本理论反思.傅莹,2014中国文学理论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百年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话语”学术研讨会[4]民国校园文学的里程碑论西南联大学生创作.李光荣,2012“民国社会历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5]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模子”以顾彬先生《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为例. 周晓风,2009中国当代文学六十年国际学术研讨会[6]"现代性"视野下的苦难叙事——以"文革"后小说为考察对象.吴雪丽,2007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中国语言文学[7]走出文学史"迷思"世界华文文学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的作用和价值.黄万华,2010第十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8]俄罗斯文学对中国文化的深层影响.吴俊忠,2005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9]数学诗人蔡天新的旅行文学创作.宋嵩,2011两岸青年文学会议[10]历史从心上流过齐邦媛《巨流河》阅读札记.周立民,2011两岸青年文学会议。

平凡的世界论文

平凡的世界论文

平凡的世界论文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由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论文旨在分析《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揭示。

首先,论文将对小说《平凡的世界》的情节进行概述,并介绍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

小说以陈平为主角,通过他的一生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命运,以及他在社会变革中的追求和抗争。

同时,小说中丰富的人物形象,如郝淑雯、陆亦可、孙少平等,也突出了作者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描绘。

其次,论文将探讨《平凡的世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作为一部以农村为背景的小说,它深入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与冲突。

此外,《平凡的世界》还对当时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追求幸福的梦想以及现实的压力进行了深度的反思,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

进一步地,论文将分析《平凡的世界》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揭示。

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们的成长历程、人际关系和内心矛盾,反映了社会角色、阶级差距、人际关系等问题。

小说以一种直接而真实的方式展现了现实社会的种种不公平现象和挫折,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最后,论文将总结《平凡的世界》的独特魅力及其对当代社会和人性的启示。

小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对幸福的追求,以及传达了一种关于坚持和希望的力量。

同时,它也提出了许多
值得思考和深思熟虑的社会问题,对读者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思考。

总而言之,《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通过其丰富的情节和形象刻画,深刻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种种问题,并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论文将在这些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这部杰作的价值。

余华活着解读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1)

余华活着解读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1)

余华活着解读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1)余华的小说《活着》是关于一个普通村民福贵的生命历程,不仅展现出中国农民的艰辛生活,也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

下面,通过对《活着》的解读,来探讨其中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一、题材的挑选余华选择农民生活为题材,并选取一个普通农民福贵的生命历程为故事主线,向读者展现农民的苦难和抗争。

这种题材和主线选择避免了过于深奥的哲学探讨、社会政治阶级斗争等话题,而是从其中一个普通人的生命中剥离出来的经验和心路历程中,体现出人性之美、尊严之重,以及在面对曲折命运时的勇气和乐观精神。

二、叙事手法小说的叙事方式非常简洁明了,以福贵的视角展开。

余华采取显而易见的人物刻画、事件铺陈方式,让读者对角色和场景一目了然。

通过叙事来呈现这一段历程及其中的感受,比如叙述父亲挂在树上、弟弟死在水塘等痛苦体验,阐述了一个农民家庭在现实中,所面对的无情、不幸及命运的残酷和无常。

三、人物塑造在小说中,福贵是一个不断遭受苦难但依然坚强的人。

他经历了种种磨难,失去了父母、妻子、儿子,却还是要面对生活。

小说没有描述他是一个英雄、甚至没有表现出英雄主义,在他的行动中反映出他对生命的憧憬,对幸福的渴望,对坚持的决心。

小说让人们能够感悟到生命的本质和价值,也同时展现贫困人民的心路历程。

四、深层含义整个小说中,福贵被人们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逼迫离不开吃、喝、拉便便等基本需求,是中华民族土地灵魂的体现。

而他所经历的苦难,在合理的制度下是完全不应该出现的。

福贵在小说中的经历可以说是一个挑战文明的人性悲歌,同时自然界对人性的惩罚与教育。

福贵的遭遇意义着中国社会进程的一笔记载,更着重阐释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背后隐含着政治动乱和历史重压、大时代的生动描绘。

总之,余华的小说《活着》以一个普通的农民生命为视角,通过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呈现出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和苦难,并深刻阐释了人性的主题。

小说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为中国的现实面貌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思考。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范文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范文

浅谈古代文学论文范文古代文学作为我国文学教学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古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一:古代文学《试论中国帝王文学》从类群的角度来划分中国古代文学,长期以来我们看到的有民间文学、妇女文学、宫庭文学或者贵族文学等,还有臣妾文学和圣哲文学等提法。

然而,一个十分显著的文学类群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是帝王文学。

不过,主要从经济效益着眼的世俗的看重如出版帝王诗集、文集的现象也有一些,但都谈不上深入的理论认识评价。

在中国文学经二十世纪初开始质的大变革至今历经百年、正待飞跃发展为新的中国文学伟大形态的今天,应当从文学自身本质规律出发来解析这一独立于中国文学主流但又起着特殊作用的文学类群。

一、一种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学类群中国古代帝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类群是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客观存在。

在先秦文学中,帝王文学的现象已经非常突出。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有名姓的文学作品竟然是帝王文学。

《古诗源》一书的开头,第一篇作品就是舜帝的《南风歌》。

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是,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画"出了我国哲学和文学融为一体的最早作品——八卦。

在我国第一部政治议论散文集《尚书》中,收集了孔子这个伟大的教育家和编辑家之前历代帝王中产生的最有名的文章,如《尧典》、《大禹谟》、《秦誓》等。

而在孔子编辑的文学教材《诗经》中,包含了不少帝王所作的诗歌。

在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社会中,皇帝重视“文武之道",大都有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

诗歌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表情达意的工具,作为“万物皆备于我"的帝王自然也不例外。

从中国文学史上看,封建专制社会自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起,汉高祖刘邦、楚霸王项籍、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有名的帝王,尽管“稍逊风骚"、“略输文采",但还是大都有诗歌创作传世。

帝王之中,也应当包括农民起义领袖中自立为帝的黄巢、洪秀全等人。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文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论文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摘要早期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盲目跟从西方激进派的偏激理论,阻碍了中国式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

而应该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和国情,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的精髓,不断建立并完善自己的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理论。

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相关内容,这对于发挥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在建设两性和谐的局面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判本土文化两性和谐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发展简史长期以来,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外界隔绝。

而早在1970年,西方就产生了女性文学思潮及其批判主义;而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才出现了女性文学研究的萌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没有开设女性文学相关的课程。

而直到80年代后期,才有部分高校开设了研究女性文学及其批判主义的课程。

而直到今天,中国的女性主义及其批判思想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基础之上,对于女性主义文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造诣。

通过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进行深入研究以后,扩充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新内涵和新思想。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有了更大的进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思想的视角和方向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出现了大量的女性主义文学著作,至此中国的女性主义批判文学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二、主要的研究内容在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发展的基础之上,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判包罗万象,涵盖了女性主义文学的方方面面。

中国女性主义从一种整体格局的形势出发,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各个命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学者贺桂梅提出了“不放弃历史唯物论中的阶级批评思想,讨论基于性别歧视制度的女性主义”的观点,开始成为中国女性主义批判文学的基本研究资源之一。

与此同时,结合马列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应用,我们可以将马列主义中的阶级及其斗争理论与西方女性主义提出的性别理论以及女性文学写作理论相结合,结合中国的本土文化和国情,女性主义文学就有了深厚的发展根基。

当然,这对于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99-2003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现当代文学)

1999-2003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现当代文学)
2012
周惠
李继凯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灾害书写
陕西师范大学
2013
沈杏培
朱晓进
小说中的“文革”:当代小说对“文革”的叙事流变史(1977-2009)
南京师范理与形态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1999-2013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中国现当代文学)
年度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姓名
论文题目
学位授予单位名称
2004
姜涛
温儒敏
“新诗集”与新诗的发生研究
北京大学
2005
李怡
王富仁
“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北京师范大学
2010
冷川
杨义
20世纪20年代的外交事件与中国现代文学民族话语的发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论文范文:论现代中国文学中民族资本家形象及其当下意义

论文范文:论现代中国文学中民族资本家形象及其当下意义

论文范文:论现代中国文学中民族资本家形象及其当下意义绪论于是茅盾从这个观点出发构思了《子夜》,并且从1932 年到1948 年塑造了一系列民族资本家形象,包括1932 年《子夜》中的吴荪甫、朱吟秋、陈君宜、周仲伟、孙吉人、王和甫等人,以及1936 年《多角关系》中的唐子嘉,1938 年《第一阶段的故事》中的何耀先,1942 年《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的王伯申,1945 年《清明前后》中的林永清和1948 年《锻炼》中的严仲平等。

虽然作品中的细节很多是茅盾根据理论需求虚拟出来的,但是仍成功地把某些人的阶级性铸成了人物特殊的性格。

陈平原教授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指出:“不能说某一社会背景必然产生某种小说叙事模式;可是某种小说叙事在此时此地的诞生,必然有其相适应的心理背景和文化背景……”瞿秋白评价《子夜》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长篇小说,称茅盾能够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

此后,涌现出了描写民族资本家形象的一个小高潮,宋霖于1945 年发表了《滩》,塑造了萧鹤声这一有理想抱负而又刚直不阿的企业家形象。

甘永柏于1946 年出版了《暗流》,描写了“善良而热烈,有抱负而又带着先天的矛盾的”顾频。

曹禺于1946 年推出了《桥》这一剧本,塑造了钢铁公司的总经理沈蜇夫的形象。

这些人物构成了三四十年代资本家形象的风景线,他们自身的阶级地位与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对立的尴尬状态,所以几乎演绎着相同的命运,在生不逢时的困境中挣扎反抗却难以避免地走向失败的悲剧。

继茅盾的《子夜》之后,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以史诗般的气势呈现了在新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下民族资本家的命运以及融入新社会的改造过程,塑造了在新的历史话语语境下的资本家形象,如城府极深的潘宏福、“铁算盘”徐义德、“智多星”唐仲笙、八名玲珑的冯永祥、积极运作的马慕韩等等。

经过了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经济纳入国家经营的范围,开始以一种新的方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沈从文文学作品研究论文

沈从文文学作品研究论文

沈从文文学作品研究论文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其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诗歌、剧本等多种文学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深受读者喜爱和赞赏。

本论文旨在对沈从文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探讨其艺术特色和意义。

沈从文的创作生涯可分为两个阶段,即抗日战争前和抗日战争后。

抗日战争前,他以写实主义手法创作了许多小说,如《背影》、《边城》、《白草原》等,将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巧妙融合,表现出人性的复杂和人类的悲欢离合。

而抗日战争后,他开始走向更加抒情的文学风格,创作了许多散文、诗歌和戏剧,如《木兰诗》、《尚方宝剑赋》、《茶馆》等,表现出他的独具匠心和文学造诣。

在沈从文的文学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散文。

沈从文的散文具有浓郁的古典气息,其笔触细腻却不失沉重,表达出的情感深刻而自然,令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文学魅力。

比如在《边城》中,沈从文以瑰丽的语言写出了小人物的生命历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迷惑,表现出对人性的尊重与敬畏。

而在《尚方宝剑赋》中,他用豪放的文字表现了自然的神秘与深邃,赋予了文学以超凡的意义和价值。

另外,沈从文的诗歌和戏剧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品味。

他的诗歌常常探讨人类之间的感情和情感,如《木兰诗》便表达了女性坚强、勇敢、和尚武精神的主题。

而他的戏剧则更为丰富多彩,揉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元素,展现出了他的多元文化视野和深邃的思想世界。

总的来说,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家,其创作体现了文化多元和文学开放的特征,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对沈从文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发现其艺术特色和意义,进一步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学创作的深邃内涵。

孙悟空形象分析论文

孙悟空形象分析论文

孙悟空形象分析论文孙悟空无疑是中国文学中最为著名和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形象深入人心,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孙悟空的形象在《西游记》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一形象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具有重要意义,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论文将分析孙悟空的形象构建,从其外貌、特征和行为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孙悟空的外貌给人以深刻印象。

他被描绘为有黄色皮肤、盖着金箍的顶牌以及狮子尾巴等特征。

这些独特的外貌特征使得孙悟空鲜明地脱颖而出,让读者对他的形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此外,孙悟空的外貌也暗示了他过人的能力和非凡的身份,让读者对他产生敬畏之情。

其次,孙悟空的性格特点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

他天生具备聪明才智和极高的智慧,善于解决各种难题和战胜强敌。

他狡猾机智,善于变化和策划。

与此同时,孙悟空也有一颗善良热心的心,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这些性格特点使得孙悟空成为一个备受尊敬和喜爱的角色,与读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此外,孙悟空的行为也为他的形象增添了丰富性和意义。

他在西天取经的旅程中,不断面对各种危险和挑战,但始终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他的斗志和勇气激励了读者勇敢追求自己的目标。

此外,在他与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孙悟空也展现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亲情的执着,体现出他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物具有的多样性。

最后,孙悟空的形象在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他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智勇双全的追求和对正义的坚守。

他的形象能够通过与读者的情感共鸣和认同,传递出积极的价值观。

此外,孙悟空的形象在各种文艺创作中被广泛使用,如电影、电视剧、动漫等,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综上所述,孙悟空作为中国文学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形象,通过其外貌、特征和行为形成了一个丰富而立体的形象。

他的形象不仅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深入展现,也对中国的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对孙悟空形象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中这一经典形象的美妙之处。

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

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

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繁荣,文艺界整体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那么现代文学的论文我们要怎么写呢?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现代文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析鲁迅对现代文学发展的贡献鲁迅先生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鲁迅先生在中西方文化进行猛烈撞击时所形成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不仅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建设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

一鲁迅对现代文学题材方面的贡献文学题材,简单来说就是写什么,关于这一问题鲁迅先生曾有明确的论述。

鲁迅先生认为新文学应该对人们各式各样的生活进行描写,所以说题材就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强调文学题材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多样化,所以他特别鼓励作家要对自己的生活天地进行扩大,并且逐渐开拓新的文学创作题材领域。

鲁迅在对台静农的小说进行评论的时候,就特别对题材新颖进行了强调,他说:“要在他的作品里吸取‘伟大的欢欣’,诚然是不容易的,但他却贡献给了文艺;而且在争写着恋爱的季节,都市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

”可见,他对台静农所采用的新颖题材抱有极大的赞赏。

对于萧红的《生死场》进行评价的时候说:“自然这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鲁迅先生所说的采用新颖的题材,并不是说让作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去有意的猎奇,而是对他们所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事进行真实的描写。

鲁迅先生不只是提出扩大题材领域这一文学理论,他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也非常注重实现题材的广泛性和多样化,其小说就开创了“表现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这两大现代文学创作题材。

在鲁迅先生以农民作为题材的小说里,不但对我国乡村里各种各样的农民形象进行了描写,还深刻地挖掘出了他们灵魂中所存在的复杂性和麻木性,把中国人所特有的国民性进行了表现。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国古代文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江汉论坛》.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5期.王兆鹏.[2].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3期.吕蔚.[3].论大学本科教学中的学术规范教育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为例. 《中国大学教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11期.苗怀明.[4].中国古代文学的口语传播形式.《当代传播》.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5期.郑艳玲.[5].新教育理念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问题及策略.《黑龙江高教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1期.姜丽华.[6].“中国古代文学苑”网站的创新特点与功能.《中国大学教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7期.郭英德.谢琰.[7].谈高师本科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内容改革.《中国大学教学》.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12期.刘生良.[8].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设计与实施.《黑龙江高教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12期.宋娟.[9].陌生化与中国古代文学手法论比较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5期.杨浡伟.[10].文学传播学的创建与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期.曹萌.二、中国古代文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中国古代文学对《本朝文粹》中汉文序的影响研究.作者:王玉珏.中国古代文学天津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2].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被引次数:11作者:渠红岩.中国古代文学南京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3].论西方汉学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学与园林的关系——以宇文所安对唐代文学与园林的研究为主.被引次数:2作者:王艳照.中国古代文学华东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4].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忏悔意识.被引次数:1作者:刘培培.美学山东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5].中国古代文学狐神形象研究.作者:丁俊杰.民俗学中南民族大学2012(学位年度)[6].历史名胜与中国古代文学.被引次数:17作者:俞明.中国古代文学南京师范大学2003(学位年度)[7].中国古代文学“脉”论研究.作者:熊湘.中国古代文学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大学2010(学位年度)[8].中国古代文学水仙意象与题材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朱明明.中国古代文学南京师范大学2008(学位年度)[9].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被引次数:15作者: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上海师范大学2004(学位年度)[10].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大同思想研究以互文性角度切入.作者:王海峰.中国语言文学;文艺学南京师范大学2014(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国古代文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Ancientmedicalliteraturesemanticannotationusinghiddenmarkovmod els. HengWengWenxinHeAihuaOuLiliDengChongHeHuihuiLiShixingYan2014[2]AncientChineseliteraturerevealspathwaysofeggplantdomestication .WangJXGaoTGKnappS《AnnalsofBotany》,被SCI收录SCI.20086[3]Ancienttermsofchronicrenalfailure:Thekeytoancientliteraturemin ing.Zhang,LeiLi,YinZhu,DeliLiu,Xusheng2013[4]AknowledgerepresentationmethodofancientChinesemedicalliteratur ebasedontheconceptofknowledgeunit.2004[5]GiftsfromChineseMedicinefordiabeticnephropathy:Ancientformulas inmoderntimes.Zhang,LeiMao,WeiLi,YinSu,GuobinLiu,Xusheng2012[6]DesigningandrealizingofdatabasesystemofChinesemedicineancientl iterature.YaoLiuXueFeiChenYangZhouZhenguoWang2009[7]SentimentanalysisbasedontransferlearningforChineseancientliter ature.HuidongZhaoBinWuHaoyuWangChuanShi2014[8]CharacteristicsofTraditionalAlcoholicBeveragesMadewithKofiDesc ribedintheClassicLiterature,Chiminyaoshu,oftheAncientChinese. MakotoKanauchiToshitakaKakutaTakeoKoizumi 《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ofBrewingChemists》,被SCI收录SCI.20072[9]Studyonthelawofancientherbsinthetreatmentofosteoarthritis. Zhang,BinshanLi,JianCao,XueweiPan,JiankeGuo,Da2012[10]DesignandImplementofChineseMedicineSystembasedonMachineTransl ation.XinxinChen2014四、中国古代文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鲁迅对整理中国古代文学文献的重大贡献.陈建根,2004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生命本体的反省与忧虑中国古代惆怅审美范畴研究.黄南南,2009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暨“新中国美学六十周年”全国学术会议[3]文学解读的世界性以中国古代文学国外传播与研究为例.顾伟列,2009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4]略论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张次第.曹萌,2002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5]当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评三卷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彭玉平,2000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国际学术研讨会[6]文学研究应该是研究历史的文学——以欧洲文学发展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方铭,2009中国文学史学科百年学术研讨会[7]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特点述要——为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一种宏观的文学背景.唐永芬,2008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8]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图象文学.黄伟豪,20082008年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国际研讨会[9]论古代汉语的“诗性”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性”——以《关雎》“今译”为例.高玉,20042004年中国文学古今演变学术研讨会[10]中国古代文学审美观念发生与流变述略.陈良运,2005复旦大学第二届中国文论国际研讨会。

中国文学经典论文2100字_中国文学经典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国文学经典论文2100字_中国文学经典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中国文学经典论文2100字_中国文学经典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中国文学经典论文2100字(一):展望当前中国文学发展论文【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走向国际已是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中国文学的发展也逐渐被世界人民所关注。

文章主要讨论了当前文学走入世界的发展之路,重点分析了文学作品的翻译;并展望了其在世界文学发展旅途的前景。

【关键词】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经典我国虽然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但她又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以说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和世界各国的发展已融为一体,特别是经济发展已不言而喻。

说到文学发展,这不得不谈及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虽然中国在各国人民心中已有一席之地,但是了解中国的人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多,那么要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的发展,中国文学可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如何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让世人对文学作品有所熟知,不仅仅是对“大家”的作品的了解,如若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

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学习和研读。

一方面中国文学传递着本国的文化发展、人文社情等。

另一方面,它是一种精神的传递,中国文化底蕴的传递。

只有在软文化方面对中国的了解,才能更好的使本国文化被各界所接纳。

但是文学不同于科技或者物质经济,它的传播不得不借助于语言这一载体。

因此,中国文学走出国门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文学作品的翻译。

这将是长期以来影响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复杂问题,我们必须积极面对解决这一问题。

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汉语和其他国家语言的相通性存在很大的不同。

汉语表达注重整体感悟,追求的是一种语言的意境;而不求眉须毕现的分析,不讲滴水不漏的逻辑,是意境性语言。

其他语言则呈现别样风景:它讲逻辑,重分析,追求条分缕析,漠视所谓的整体感悟。

由于英汉语模糊性在审美地位、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因而造成汉语因模糊而生成的美感在翻译过程中多有磨蚀。

让国外读者没有办法体会我国文学的用词优美。

滕王阁序论文

滕王阁序论文

滕王阁序论文引言滕王阁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建筑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名篇《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

该序文是唐代文学家王勃所作,被誉为千古第一楼台之文。

从滕王阁序从文本到阐述,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以及王勃的文学才华。

本篇论文将分析《滕王阁序》,探讨其主题,文学特点以及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一、《滕王阁序》的主题《滕王阁序》以写景入手,形容了滕王阁宏伟壮丽的场景,同时将滕王之所以被后世传诵的原因借指为其才华和治绩。

文中揭示了作者对当时政治家和文人士大夫的期待和要求,主要表达了以下主题:1. 高官贤能的推崇滕王阁作为一座供奉贤能之人的巍峨阁楼,通过描述其宏伟、气势磅礴的景象,表达了对高官贤相的推崇和敬仰。

王勃将滕王之能被后世称道的原因,置于滕王阁的壮美之中,体现了对于真正的贤能之士的赞颂。

2. 反对贪污腐败王勃从书中滕王“能狐疑则住,能驰突则行”之言中,表达了他对于治国方略的期望。

滕王之能并非肆意狂奔,而是谨慎思考后行动,使滕王阁成为遏制贪污腐败的象征。

王勃以此批判当时贪官污吏的贪婪行径,希望借此唤醒教化之意。

3. 文人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滕王阁序》中还呼唤文人士大夫肩负起社会责任,以其才华和智慧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

王勃通过描写滕王阁的辉煌场景来暗示文人士大夫应当以此为榜样,争取更大的格局。

二、《滕王阁序》的文学特点1. 辞章煌煌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运用了大量的辞章,赋予了整篇文章一种煌煌的气势。

他运用了众多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排比等,使整篇文章极具感染力。

2. 用典广泛《滕王阁序》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历史人物的故事,展示了王勃深厚的学识和广博的知识。

通过这些典故,王勃表达了对于历史和文化的景仰,也更好地铺垫了后续的议论。

3. 傲慢情感在文中,王勃表达了一种傲慢的情感。

他对于滕王所作所为的赞美中,似乎带着一丝不屑。

这种傲慢情感也体现了王勃的个人特点和思想。

4. 唤醒社会意识通过《滕王阁序》,王勃试图唤醒社会中的一些痛点。

西游记论文

西游记论文

西游记论文西游记,它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该小说以孙悟空等主要角色为主线,讲述了他们的冒险旅程,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普遍问题和人性的弱点。

本论文旨在探讨《西游记》中的一些重要主题和意义,并分析它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西游记》中的主题之一是人性的弱点。

通过描绘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本书揭示了人性的贪婪和自私,以及面对诱惑时的无法抵抗的弱点。

在小说中,孙悟空因为贪图天上的仙果而被困在五指山下五百年,这是对他自身欲望的惩罚。

这种揭示人性弱点的描写在中国文学中非常常见,它提醒人们要警惕自己的欲望,不要被它们所控制。

此外,《西游记》还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亲情的力量。

主人公孙悟空虽然有着贪婪和自私的弱点,但在接受唐僧师徒的任务后,他展现出了无私和勇敢的一面。

他为了保护唐僧等人,不惜与恶魔搏斗,最终取得了取经成功的胜利。

这种展现人性善良和亲情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传统观念。

另外,《西游记》也通过描述主人公的冒险旅程,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在小说中,主人公们经历了各种艰难险阻,遇到了各种困难和挑战。

这种描写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同时也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通过这些描写,小说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状况,同时也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勇往直前,战胜自己。

《西游记》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道德教育的典范。

小说中展现的人性的善良和亲情的力量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它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带来了娱乐和启发。

总的来说,《西游记》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它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形象和冒险旅程,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善良的一面,并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反思,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同时,它也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对《西游记》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文化意义。

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题目选题参考中国近代文学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晚清时期到当前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

在这片广袤的文学土地上,许多有趣而独特的主题和选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些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选题的参考,帮助您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题目。

1. 反映社会变革的文学作品分析中国近代历经了许多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这些变革和动荡对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您可以选择某一时期或某一作家的作品,分析其中所体现的社会变革的特点和反映的社会问题。

例如,可以探讨晚清末年小说《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其对当时封建社会的反映和引发的社会争议。

2. 主题与风格的变革:新文学运动和白话文学新文学运动是中国近代文学的一次重要变革,标志着白话文学在文坛上的崛起。

您可以选择某一位作家、某一篇作品或某一种文学形式,分析其在新文学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也可以比较不同时期的作家或作品,探讨其主题和风格的变革。

例如,可以对比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和梁实秋的散文《狂人日记》的主题和风格的异同,以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意义。

3. 性别与身份的探析:女性文学研究女性文学在中国近代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很多女作家以个人的视角和经历,刻画出生动的女性形象,并发表对性别与身份的思考。

您可以选择一位女作家或一篇女作品,分析其中对女性问题的探讨和对社会的影响。

例如,可以研究康梁之间的女性小说,探讨其对女性自我认同和性别平等的表达。

4. 文学与社会思潮的交汇: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之相应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学形式。

您可以选择某一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或现实主义作家,分析其理论观点或文学作品对文学和社会的影响。

例如,可以研究鲁迅的文学思想和小说作品,探讨其对中国当代文学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5. 文学与民族文化传统的交融:传统文化在近代文学中的表达中国近代文学作为一个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林清玄散文中的人文情怀
院系
学号
姓名

摘要:林清玄先生是当代台湾著名的散文作家,其散文的灵感来源多为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但先生善将平凡化为不凡,从中感悟玄妙的哲理,领略生活的真谛,怀悲悯之心,关注现世
人生。同时,其散文蕴含了奥妙精深的佛教禅理,将佛教与文学巧妙结合,不仅提升了文字
的精神高度,而且运用佛教智慧批判和审视现实,进一步表现了林清玄先生对人类社会的终
极关怀。其散文中浓厚质朴的人文情怀和清新超然的语言风格交相辉映,取得了温婉澄澈、
净化心灵的美学效果。本文将浅析林清玄散文中是如何体现人文情怀的,并对人类社会和中
国文学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关键词:林清玄 散文 人文关怀 文学影响

一、 林清玄散文中的人文情怀

(一)怀乡土恋情,抒人文情怀
1953年,林清玄出生在台湾省高雄市旗山区的一户普通的农民
家庭,本就家境贫寒,十八个兄弟姐妹使生活负担变得更加沉重,为
了维持生计,尚未年幼的林清玄也不得不在上学读书的同时,替父母
分担繁重的农活,提早便感受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对广大的农
民阶层充满了悲悯之情,同时从小便善于用心感受和领悟的他,在日
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耕耘和劳作中,充分建立起了自己和土地之间深
切的感情,加深了对脚下土地无限的热爱之意和眷恋之情。所以,留
在林清玄心中最深刻的,并不是繁杂沉重的农活,也不是无休无止地
劳作,而是台湾淳朴清新的民风民情,闲适浪漫的田园生活,以及无
忧无虑的童年岁月,也正是这些藏在心底的美好和对未来的向往,奠
定了日后林清玄散文的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林清玄曾借《故乡的水
土》一文抒发了自己的乡土情结。文中通过叙述母亲为即将出国的我
捎带了家门庭院中的土和水,以愿所到之处即为故乡,祈求平安幸福
这一小事,深情表白故乡水土,抒发满怀眷恋之情。他在文中写道:
故乡的水土生养我们,使我们长成顶天立地的男儿,即使漂流万里,在寂寞的异国之夜,也
能充满柔情与壮怀。

由此可见,林清玄对故乡的水土是充满感激和敬畏之

情的。而在《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一文中,作者讲述了一位在异乡
颠沛流离、苦渡一生的老人,文中有歌词这样写道:
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
去看望祖国的土地,你用你的足迹,我用我游子的乡愁,你对我说,古老的中国没有乡愁,
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

在作家林清玄的笔下,乡愁是一抹淡淡的忧伤,是

贯穿每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一生的哀愁。其实,乡愁作为文学作品中
永恒的主题,从古至今有太多的文学作品都有乡愁的身影。而在林清
玄描写乡愁的散文作品中,多通过对过去诸多美好事物的眷恋抒发内
心深处的乡愁,其中以感怀父母亲情、回味家乡美食、回忆家乡美景
和怀念童年生活等四大主要情感流露点。在抒发乡愁的字里行间中,
尽显林清玄先生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充分体现了散文中的人文情怀。
(二)参佛教禅理,抒人文情怀
林清玄散文中有一个区别于其他作家散文的显著特点,即充满佛
教禅理,蕴含佛家智慧。通过分析林清玄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便不难
发现,他整个家族是受到了很深的佛教文化的熏陶的,宗教信仰气氛
非常的浓厚,包括过节时全镇居民入寺上香礼拜,以及家中留出房间
专门用来供奉神像,在这潜移默化中,使得学生时代的林清玄便可以
在寺庙中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情怀。佛教禅理之所以能在林清玄身上得
以传扬,除年幼时期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外,与他青年时接触到的文
人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有许多先进的知识
分子,如陈独秀、鲁迅、丰子恺等,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
响和触动。而林清玄也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之下,意识到将佛教思想与
文学创作相结合,把自己从佛学中悟出的人生哲理渗透至文字表达中
去,宣扬佛家智慧,崇尚心怀慈悲。但值得注意的是,林清玄更加注
重的是人世间积极美好的事物,在本质上是明显区别于同一时期其他
文人所主张的悲观厌世的消极人生态度。同时,由此可见,林清玄对
于佛教文化是批判继承,而非全盘接收的,带有鲜明的自我主题色彩
的选择吸收。以人为本,积极入世,始终贯穿了林清玄宣扬和主张的
佛学哲理。在《论林清玄散文中的佛教意蕴》一文中,作者这样写道:
宗教与文学的联结点在于人本学。作为一名作家,林清玄始终应该关心的是现实人生,是人
类的生存困境及解脱之道。这就决定了其散文中佛教意蕴的鲜明人间指向。

以佛教思想

为底蕴,将晦涩难懂的宗教原理渗透至文学创作中,使芸芸众生感受
温暖,净化心灵。而在1985年,正值林清玄事业的高峰期,他毅然
决然地辞去工作,选择成为一名佛教徒,潜泳浩瀚佛教经典,然而,
强烈的入世情怀总是在阻挡他成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毕竟,他骨子
里充满对乡土的热爱,对现世的关怀,由此可见,林清玄作品中体察
人情冷暖,饱含人文关怀。
(三)感父母之爱,抒人文情怀
从小生活在家庭氛围非常浓厚的环境中,使得林清玄对于父母亲
情十分的重视和感恩,而这些情感在散文作品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
体现和发挥。林清玄出生在一户清贫的农民家庭,排行十二,共有十
八个兄弟姐妹,如此庞大的家族体系,生活重担可想而知。而研究林
清玄的写作生涯可以发现,他是在高中时期确立了想要成为作家的目
标与理想,同时写作的初衷也正是希望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为向父母
一样劳苦的农民阶层发声。在如此艰苦地生长环境下,林清玄见证了
父母坚忍勤劳的美好品质。但无论是父亲的质朴踏实,还是母亲的坚
强善良,都对他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是父母之爱,深刻决定了林清玄散文中时刻散发的人文情怀。在
《飞入芒花》一文中便不难看出林清玄对母亲饱含深情。林清玄认为,
自己与母亲的因缘从自己出生的那一刻便开始了。无论是母亲教给自
己的一手好字,不顾一切供姐姐读大学,还是夏日的夜晚,母亲给孩
子们讲的小故事,都令作者感到心中温暖,满怀感恩。每每谈及母亲,
林清玄无疑都是骄傲的,但同样的,面对母亲的老去,更是加倍的心
痛与无力。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
我的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无数的平凡人之一,却

也是这个世界上无数伟大的母亲之一。④
他认为,自己母亲那一代女人的生活
目标尤为单纯,一心为了丈夫与孩子,忧病与快乐均源于他们,而非
自己。所以,其实林清玄对父母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但千万种感情
汇成一个“爱”字。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都使得在
爱里长大的林清玄对现实生活是饱含热情的,对人间冷暖也是格外关
注的。
二、 林清玄散文产生的影响
(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林清玄通过文字表现了自己对人类社会的关注,充满了人文情怀,
产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林清玄散文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正
值台湾经济复苏时期,虽然都市人享有丰厚的物质财富,但生活节奏
加快,日夜疲于奔命,身心俱疲,而与此同时,陈旧的思想观念已经
无法抚去人们内心的疲乏,慰藉劳顿的心灵,急切需要新的思想和精
神引领,以求在喧闹嘈杂的城市获取内心的宁静。而林清玄清新隽永
的文字恰好飘然而来,填补了人们内心的空虚,镇定了躁动不安的心
灵。读他的散文,仿佛有一种心灵净化的感觉,让人们不再停留于单
纯盲目的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占有,而是更多地去发现生活本质的美
好。他曾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一文中写道:
清欢是什么呢?它几乎是难以

翻译的,可以说是“清淡的欢愉”,这种清淡的欢愉不是来在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
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

正是这种平静美好的文风和意境和当时的社会

环境产生了鲜明的对比,人们也纷纷从林清玄的文字中获取生活的力
量,感受生命的真谛。许多身患重病、身处逆境的人就是靠着林清玄
的书帮助自己度过难关;更有杀人犯罪的牢狱之人在服刑期间在读过
林清玄的书之后,只祈求自己能在有生之年见林一面。还有许许多多
被林清玄的文字感化的人们,前行在属于自己的漫漫人生途中。
(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作为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
林清玄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其作品更是多次打破出版
记录,获得文学界的高度肯定。而在林清玄成为佛教徒之后,他成功
地将佛学智慧与文学创作相结合,用文学的语言宣扬佛教禅理。正如
楼肇明先生曾在文章中指出:
林清玄散文艺术风格中最为醒目的创造性贡献,是

他将东方的审美智慧与佛家的哲学情怀引到散文艺术中来了。

受佛家思想的影响,
林清玄在散文艺术之林中创立了自己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禅理
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中国文学散文的
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参考文献:
林清玄散文集《故乡的水土》《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飞入芒花》
论林清玄散文中的佛教意蕴
书写文化和被文化书写 楼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