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教育为视角 转变高校学生工作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生命教育为视角转变高校学生工作模式

当前高校学生工作模式面临许多困境,以生命教育为视角,突破这些困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尝试。生命教育与高校学生工作有着一致的教育目的、协调的教育基础和协同的教育价值,因此,可以借鉴生命教育理念,推进高校学生工作模式转变,具体包括:重视个体生命,工作观念人文化;提倡多元思维,工作方法多样化;突出主体地位,工作过程自主化;推崇平等对话,师生关系双向化。

标签:生命教育;学生工作模式;转变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是指在高校教学以外的领域中形成的一套关于如何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学生的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工作组织、工作方法的体系。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使得我国高校学生在规模、构成、层次等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同时以“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年轻人对高校学生工作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将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重要取向的生命教育[1],给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转变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启示。因此,本文以生命教育为视角,进一步探析高校学生工作模式转变的相关问题。

一、以生命教育为视角透视高校学生工作模式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一)在环境上,文化和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打破了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局面

现如今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其特点是文化和价值的多元化,这就打破了意识形态在高校学生工作中一统天下的局面,许多一贯被遵从的标准和价值观念受到了怀疑或否定,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增加了教育管理和指导的难度,比如,市场经济文化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得他们比较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培养,与学术性活动关联不紧密的学生工作得不到大学生应有的重视。

(二)在对象上,作为生命个体的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增加了高校学生工作的难度

时代的发展使得当今大学生重视自身个性的发展与培养,在教育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更大的自主性。与此同时,在大众化教育下,我国高校逐步实行了学生交学费上大学的政策,实际上是在学校和学生之间建立了某种平等化的“ 契约关系”,这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因此,当今大学生强调个体的存在与认可,注重个体价值目标选择的自由度,常常以审视和质疑的态度面对高校学生工作,对传统学生工作中权威型的教育管理模式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三)在功能上,服务个体生命成长功能的不足使得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缺乏和力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高校学生工作相对偏重服务于社会与政治的意识形态功能,而缺乏为生命成长服务的功能。受其影响,当今仍有不少的高校学生工作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学生看成是被动接受政治思想观念和价值伦理规范的容器,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个性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发展也受到限制,这种漠视个体生命成长需求的高校学生工作在大学生的心理层面产生了疏离感,使得大学生对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四)在内容上,相对忽视学生的精神情感需求,使得高校学生工作显得干瘪和枯燥

从实践层面上看,高校学生工作仍然比较注重政治性和管教的一面,感性和生活化的成分相对较少,因此在内容上缺少鲜活性,比如每到清明节就开展缅怀先烈的活动,而未能及时、灵活地纳入一些具有代表特色的内容,如生命教育、环境教育等[2],导致高校学生工作因缺乏生命与生活基础而显得干瘪和枯燥,与富于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不匹配。

(五)在方法上,缺乏对大学生作为鲜活生命个体的理解和尊重,削弱了大学生参与高校学生工作的热情

在应然状态下,高校学生工作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积极、正面的影响力量,但在当今高校学生工作实践中,强制灌输的工作方法仍然存在,给学生的多是指令性要求,且注重统一,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强调一种声音,追求一个步调,导致学生培养格式化,缺乏对大学生作为鲜活生命个体的理解和尊重,使得高校学生工作中大学生参与度不高。

二、高校学生工作与生命教育的内在关联

为了讨论以生命教育为视角转变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观点,有必要先讨论一下高校学生工作与生命教育的内在关联。生命教育概念自1968年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首次提出后就被各国教育界所广泛接受,它从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状态开始,引导个体认识和理解生命;在倾听和满足生命个体的需求中尊重生命,帮助个体认知生命的意义和珍惜生命;在此基础上引导个体在自己生命成长的体验中学会关注和尊重他人的生命,积极创造生命价值,优化和提升生命。

(一)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根据教育发生学的观点,生命是教育的原点,因此,有很多学者认为生命教育或全人教育是教育的应然状态。但在实践过程中,生命教育往往是作为现有教育体制的矫正和补充,换句话说,生命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不仅学到以未来工作为导向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学到关乎整个一生幸福的道德水准、人文精神与艺术修养,等等。而高校学生工作自诞生之日起就是要弥补高等教育中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不足,通过一系列非教学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说二者有着一致的教育目的。

(二)教育基础的协调性

生命教育是综合性教育:从生理层面看,它是教育学生在认识生命的基础上珍惜生命;从心理层面上看,它通过教育学生感受生命从而引导学生确立健康的心理状态;从伦理层面上看,它教育学生敬畏生命、发展生命,从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健康发展。而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心理教育等,也是从不同层面对学生的个性、知识、技能给予全方位的培养。因此,从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来看,生命教育与高校学生工作的基础是相互协调的。

(三)教育价值的协同性

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生命教育的价值在学界尚未取得一致性的意见,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是通过实践培养关爱生命的情怀,强调在生活中体现生命教育的内涵,如重视生命的照料、人际调适、社会能力和道德良心等情感的培养。第二是强调生命的本体价值,教导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第三是强调生命的终极关怀,探索终极归依,批判过度工具理性化,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正在向服务型学生工作模式转变,全面发展也成了高校学生工作的新理念[3]。

三、借鉴生命教育理念,推进高校学生工作模式转变

(一)重视个体生命,工作观念人文化

高校学生工作改革中遇到的阻力主要在于工作理念问题[4],因此,推进学生工作模式的转变,首要的便在于工作理念的调整。

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关怀生命、引导生命、提升生命,从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理念就是教育的人文关怀,因此,高校学生工作也要借鉴生命教育的这一理念,把鲜活的个体生命作为学生工作的起点,实现工作观念的人文化。学生工作观念的人文化,就是学生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要确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充分关注作为“人”的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与需要,关注学生作为“人”的生成与完善,把学生工作与学生的生命发展联系起来,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协助学生生命体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为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尽到自己的职责。

(二)提倡多元思维,工作方法多样化

在传统的学生工作模式中,工作方法以灌输和说教为主,容易激发学生的抵触情绪。因此,转型中的学生工作者必须基于关爱的原则和发展的理念,尊重学生的生命个性,多样化、多角度地思考学生工作方法,例如最近有学者提出的“无判断”价值标准和方法论就值得借鉴[5]。所谓“无判断”即在处理学生工作中的问题时,摒弃以往由学生工作者从自身角度出发作出个人的主观判断,继而采用“说教式”或“管教式”方法解决问题的传统方法,代之以通过参照心理学中心理咨询师的态度,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进行换位思考,理解学生此时的内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