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考辨研究【文献综述】

“春秋”考辨研究【文献综述】
“春秋”考辨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春秋”考辨研究

“春秋”一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一个常用语辞。我国的文化在漫长的发展中对“春秋”这一个语辞进行不断的发展与补充。从而形成了现在“春秋”这一语辞丰富而复杂的内涵。而也正是因为此语辞的不断发展与时代的不断变迁,使很多人并不清楚此语辞最初的本意与它诸多的引申。

纵观现如今的语言,关于“春秋“的应用还是相当的普遍,人们对于这一个词还是非常的熟悉的。比如“春秋笔法”、“春秋五霸”、“春秋鼎盛”、“春秋无义战”等等语辞,人们还是经常会与此打交道。

然而当问起“春秋”这一次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怎么产生的,最初是什么意思,大多数的人只能凭一己之见而进行猜测臆断,而很多字典词典当中给出的解释则比较片面或是有某些误解,不能给以很好的引导与诠释的作用。这也对学者等的研究加大了难度。

现今学者对于春秋这一词主要执着于对于《春秋》书的理解与研究,对书中的很多项内容与部分的语辞进行了相当谨严的考究,也的确得出了很多有目共睹的成就。然而对于“春秋”这一语辞本身给予的关注却并不多。很多专业书籍只是给出了一个模糊地大意,对于其中的精妙之处未能充分体味。因此,在资料的收集和考辩中存在着很大的难度。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学术空间尚待开发。

根据对资料的整理与归纳发现,一般的认为,春秋的词条为春秋指的是春季和秋季。在历史上《春秋》是儒家五经之一,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修订的,借由记载各诸侯国重大历史事件,宣扬王道思想。由此,春秋一词又被用作指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笔者认为这样的认识是还不够的,还有需要补充与完善的地方。

综合现今汉语的关于“春秋”的词义,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春季与秋季

《礼记·王制》①:“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晋陶潜《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沉从文《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春秋二季农事起始与结束时,照例有老年人向各处人家敛钱,给社稷神唱木傀儡戏。”

二、两季的祭祀

《国语·楚语上》②:“唯是春秋所以从先君者,请为‘灵’若‘厉’。” 韦昭注:“春秋,言春秋禘、祫。”

三、指祭祀

《左传·僖公十三年》③:“春秋窀穸之事。”

四、泛指四时

《诗·鲁颂·閟宫》④:“春秋匪解,享祀不忒。” 郑玄笺:“春秋犹言四时也。” 汉张衡《东京赋》:“于是春秋改节,四时迭代。” 南朝梁刘孝标《辩命论》:“今以其片言,辩其要趣,何异乎夕死之类,而论春秋之变哉。”

五、光阴;岁月

《楚辞·远游》⑤:“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留此故居。”《汉书·晁错传》:“刻于玉版,藏于金匮,历之春秋,纪之后世,为帝者祖宗,与天地相终。” 郭小川《登九山》诗:“望一望,想一想,谁不感到虚度春秋。”

六、年纪;年数

《战国策·楚策四》⑥:“今楚王之春秋高矣,而君之封地,不可不早定也。”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⑦:“皇帝晏驾,春秋十九。” 李广田《老渡船》:“他在这种情形中已渡过了五十几个春秋。”

七、编年体史书名

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凡二百四十二年。叙事极简,用字寓褒贬。为其传者,以《左氏》、《公羊》、《谷梁》最着。《孟子·滕文公下》⑧:“ 孔子惧,作《春秋》。” 宋范仲淹《近名论》:“ 孔子作《春秋》,即名教之书也。善者褒之,不善者贬之,使后世君臣,爱令名而劝,畏恶名而慎矣。”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十节:“《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历史。”

八、古编年史的通称

如周之《春秋》燕之《春秋》等。汉以后有《楚汉春秋》、《吴越春秋》等。亦泛指史册、历史。《史记·乐毅列传》:“臣闻贤圣之君,功立而不废,故着于春秋。” 唐刘知几《史通·六家》:“ 墨子曰‘吾见百国春秋’,盖皆指此也。” 康有为《闻徐子静侍郎即奉赦免喜倒泪下》诗:“寃狱两年悲党锢,维新元老记春秋。” 光未然《英雄钻井队》诗:“誓为祖国献石油,甘洒热血写春秋。”

九、春秋、战国诸子之书

春秋、战国诸子之书,也有以“春秋”为名的,如《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

十、指褒贬

《春秋》用字,意寓褒贬,因借其意。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泾渭,皮里自具春秋。”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郭生》⑨:“ 王(王生)谛玩之,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十一、时代名

孔子《春秋》记事,从周平王四十九年,至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22年-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史称春秋时代。今多以周平王东迁至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共二百九十五年,为春秋时代。《孟子·尽心下》:“ 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正纬》⑩:“ 春秋之末,羣经方备。” 唐韩愈《进士策问》:“ 春秋之时,百有余国。”

注释:

[1] 《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徐元诰:《国语集解》,:中华书局,2002年6月第1版

[3]《春秋左传正义》,杜预注,孔颖达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

[4]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

[5]褚斌杰.楚辞要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13

[6]何建章.战国策注释[M]:中华书局,1990:

[7]范祥雍.洛阳伽蓝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8]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9]任笃行(辑校)·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齐鲁书社, 2000: 1815

[10]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考古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一、甲骨文著作: 1.《殷墟卜辞综述》作者:陈梦家中华书局 1956年出版。 2.《卜辞通纂》作者:郭沫若科学出版社 1983年出版 3.《殷契粹编》作者:郭沫若科学出版社 1965年出版 4.《殷墟文字甲编》作者:董作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社 1948年出版 5.《双剑誃殷契骈枝》作者:于省吾中华书局 1940-1943年出版 6.《古文字学初阶》作者:李学勤中华书局 1985年出版 二、金文著作 1、《商周金文录遗》作者:于省吾中华书局 2009年出版 2.《商周彝器通考》作者:容庚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出版 三、战国文字著作 1.《春秋战国金文字体演变研究》作者:张晓明齐鲁出版社 2006年出版2.《战国文字编》作者:汤馀惠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1年出版 下面我着重介绍一下张晓明的《春秋战国金文字体演变研究》(文字训诂与书法文化研究丛书) 本书除了前言绪论和结语之外一共分为四章。前言主要向我们说明了三个问题:即作者为什么以“文字训诂与书法文化”来命名该丛书;“文字训诂与书法文化”的含义;还有最后就是说说本丛书出版计划及其由来。这三点可以让我们对该丛书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绪论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关于汉字发展演变的有关问题,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当中,汉字的两大内容———汉字结构和汉字字体成为最主要的研究对象。然后作者关于金文的定义、分布、特征、以及金文在商周、春秋、战国的演变规律,金文的著录与研究、金文字体的研究进行了简略的分析与介绍。最后着重的写了该书的基本研究程序:首先对字体学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与数量统计;再后分析各个阶段的字体特点与演变现象;最后通过分析春秋战国金文字体演变的种种现象,描述字体演变的脉络,与甲骨文、简帛文、秦小篆等字体现象进行比较,判断春秋战国金文字体演变的特点,总结其间的规律与原因,并力求从汉字字形内部、汉字字体本身、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理论阐述。而这些基本研究程序是在汉字字体学的方法、系统的方法、借鉴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书法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比较的方法、统计量化的方法的指导下形成的。而作者考究写作该书的方法,给我们研究金文字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实质有效的指导。 第一章汉字字体研究与春秋战国金文字体研究综述这章总共分为四节。第一节汉字字体学建立的背景。首先作者从三方面来说明汉字字体学的建立是汉字科学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三方面包括:汉字研究的本体化使字体研究的地位逐步确定;汉字结构研究的进展对汉字字体研究提出了新要求;汉字字体学的建立标志着汉字研究的深入发展。以上三个方面是汉字字体学建立的内因。当然除了内因之外还有三个外因因素:汉字规范工作;汉字信息化处理以及汉字教学。第二节汉字字体学科的定位。这节里作者从汉字字体学在汉字学中的地位、汉字字体学的研究内容、汉字字体学正式的建立的三个方面来说明汉字字体学研究

关于信任的文献综述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文献综述 概念界定 信任 在社会科学中,信任被认为是一种依赖关系。信任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行动者通过对人对物的认知累积、在互动过程中面对风险或困惑时的选择,是一种冒险、投资、期望或判断,发源于复杂的社会结构之中,并变化于复杂的社会结构之中。 韦伯:特殊信任-普遍信任 齐美儿:坚信 卢曼:人际信任-制度信任 政府信任 政府信任是公众在期望与认识之间对政府运作的一种归属心理和评价态度,政府信任高低的原因在于公众对政府的认知与公共期望之间的落差大小。 腐败 腐败的定义不仅仅局限于它对公共权力滥用,对公共职位的失职,而是将其视为是对于社会法律法规和道德原则的违反和背离。因此,腐败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越轨行为,这是一种个人或群体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下,违反社会中法律法规及道德原则,不合理使用自身所掌握的公共资源,为自己或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其行为主体就是掌握公共权力和资源的公职人员。 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 国外对政府信任的研究的主要着手点是腐败,8篇外文文献中有6篇直接研究腐败现象,探讨腐败行为对政府信任的影响;1篇研究丑闻对政府和制度的侵蚀作用;1篇研究特定环境下教育对制度信任的影响。 国外研究的注意力通常集中在腐败带来的负面效果。L Ionescu(2013)认为,腐败对人际、政府和机构间的信任有着强烈的侵蚀作用,对宏观和微观经济也有着潜在的影响,制约了GDP的增长以及福利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进行。丑闻是腐败的派生物,丑闻对于政府和政治机构同样有着强烈的侵蚀作用,作用形式为降低对政治家和领导人的看法。Shaun Bowler和Jeffrey A. Karp(2004)通过对美国和英国数据的分析,将公共机构的评价与机构本身的行为联系起来,通过建立公共评价模型与英国数据的模型进行对比,得到更为广泛的结论,丑闻是导致政府信任程度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Park H 和Blenkiasopp J基于在韩国收集到的数据作了透明度和信任在政府腐败与公民对公共服务满意度间关系和发生的作用的研究,指出腐败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通过透明度和一定程度上的信任调解。 更多的学者通过地区性的腐败现象说明腐败对于政府信任的影响。Juha Tapio K??ri?inen在16个欧洲国家中进行了经验观察,旨在找到公众对警察信任程度产生差异的背后的原因,认为社会资源投入公共秩序和安全领域的程度的提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关于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受众心理的关注及营销策略、传播方式的使用 文献综述 姓名:王丹 20090257 曾艳 20090261 杨斯琦 20090259 唐梦佳 20090256 余颂庆 20090260 张文 20090262 吴霜 20090258 班级:市场营销03班 指导老师:杨代福 时间:2012-03-1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行业竞争加剧等原因,商业片植入式广告异军突起,事实上,这种广告模式由来已久,也并非中国特色。植入式广告源于欧美,发展较为成熟,我国的植入式尚处萌芽阶段,负面问题频发,饱受舆论质疑。但不可否认的是,植入式广告不但比传统硬广告更有优势,而且也是快速收回投资成本、降低商业风险急加速媒介产业循环的好方法,作为产业链上重要一环,其存在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良好的发展前景。那么,如何使商业片的植入式广告快速的进入其下一个发展阶段成为现阶段的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影响植入式广告效果的重要因素(营销手段、传播方式以及受众心理),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我们。 【正文】 一、植入式广告的文献研究现状 植入式广告于上世纪20年代至20年代末开始萌芽、2000年以后才真正进入蓬勃发展期,虽然相对于传统传播形式的广告,植入式广告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是以商业片植入式广告为代表的植入式广告已经成为广告发展的一股不可抵挡的趋势,而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植入式广告发展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植入式广告产业发展发挥了作用。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看,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对于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体系依据研究 关于植入式广告所依据的理论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播学理论的体现与运用;张金海在《20世纪广告传播理论研究》一书中指出,植入式广告在现代广告业的发展中越来越引人注目,体现了现代广告逐渐将目光放在广告传播的社会文化关注,而巧妙地利用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和“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理论,则可以将这种关注的社会化效果扩大;而吕善锟在其论文《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理论依据》中则明确提出,植入式广告之所以比传统的商业广告有更好的说服效果,正在于其运用了传播学中的归因理论、两级传播理论、“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以及模仿理论等。

古文字研究现状

一、古文字系統整體研究的現狀 自1899年殷墟甲骨文發現之後,百餘年來大量先秦和秦漢的文字資料相機被發現,很多學者對古文字進行了整理和研究,現在已經形成了專門的學科——古文字學。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中國古文字學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古文字編和字典的編纂 百年來,甲骨文字學研究成就斐然,1920年王襄的第一部甲骨文字典《簠室殷契类纂》出版以後,主要的成就還有商承祚的《殷墟文字類編》(1923年)、朱芳圃的《甲骨學文字編》(1933年)、孫海波的《甲骨文編》(1934年初版,1965年修訂)、金祥恒的《續甲骨文編》(1959)、徐中舒的《甲骨文字典》(1989年)、李宗焜的博士論文《殷墟甲骨文字表》(1995年)、日本島邦男的《殷墟卜辭總類》(1967年)、姚孝遂和肖丁合作主編的《殷墟甲骨刻辭類纂》(1989年);另外,沈建華、曹錦炎合編的《甲骨文字形表》(2008年)是現階段對甲骨文字形整理的最新、最具參考價值的研究成果,也是本文的參考材料之一。 西周春秋金文字編及字典主要有:容庚的《金文編》(1925年初版,1985年第四次校訂出版)是一部相當完備的研究金文形體方面的字典,全書共收金文計一萬八千余字,是根據歷代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中的三千多器的銘文拓本或影印本臨摹的。已考釋的約兩千多字左右,大體依據《說文》的次序編排,每個金文都注明出處,書末附器目和檢字,以便檢查。周法高的《金文詁林》(1975年)、陳初生的《金文常用字典》(1987年)和戴家祥主編的《金文大字典》(1995年)等這些研究成果都為我們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堅實的材料基礎,開拓了我們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對戰國文字作了系統性的研究的有湯馀惠主編,福建人民出版社初版的《戰國文字編》,中華書局出版的由何琳仪主編的《戰國古文字典》(上下冊),將眾多零散的戰國文字資料彙集一處,為研究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另外,戰國時期的文字以楚文字為主,對楚文字研究的學者也比較多,字編類就有曾憲通的《長沙楚帛書文字編》(1993年)、郭若愚的《戰國楚簡文字編》(1994年)、滕壬生的《楚系簡帛文字編》(1995年)、商承祚的《戰國楚竹簡彙編·字表》、張守中等人共同編寫的《包山楚簡文字編》(1996年)、《郭店楚簡文字編》(2000年)、

基于信任机制的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算法研究文献综述(全)

基于信任机制的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算法研究文献 综述 一、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把我们带进了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信息的同时呈现,用户很难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传统的搜索算法只能呈现给所有的用户一样的排序结果,无法针对不同用户的兴趣爱好提供相应的服务。信息的爆炸使得信息的利用率反而降低。同样,随着电子商务迅猛发展,网站在为用户提供越来越多选择的同时,其结构也编的更加复杂,用户常会迷失在大量的商品信息空间中,无法顺利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个性化推荐,被认为是当前解决信息系统超载问题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推荐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代替用户去评估其从未看过的产品,使用户不只是被动的网页浏览者,而成为主动参与者。准确、高效的推荐系统可以挖掘用户的偏好和兴趣,从而成为发现用户潜在的消费倾向,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个性化推荐系统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营销手断,更重要的是可以增进用户的黏着性。但是推荐系统存在各种缺陷,Rashmi等人提出,相对于使用推荐系统来说,人们更愿意从自己认识的朋友或者熟悉的人那边获取推荐信息[1]。这体现了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更加倾向于从自己信任的人获取推荐信息。 本文对文献的综述包括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概述、常用的个性化推荐系统算法分析以及信任概念、信任模型。 二、个性化推荐系统概述 个性化推荐研究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来。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正式定义由Resniek&Varian在1997年给出: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系统是利用电子商务网站向用户提供产品信息和相关建议,帮助用户决定购买什么产品,通过模拟销售人员帮助用户完成购物过程的系统。这个定义现在已经被广泛的应用。推荐系统的使用者是用户(电子商务活动中的用户),推荐的对象是项目。项目是推荐系统提供给用户的产品和服务,也即最终的推荐内容。 个性化推荐系统是指根据用户的兴趣特点和购买行为,向用户推荐用户感兴趣的信息和商品。它是建立在海量数据挖掘基础上的一种高级商务智能平台,以帮助电子商务网站为其顾客购物提供完全个性化的决策支持和信息服务。购物网

政治信任研究的理论综述

政治信任研究的理论综述 【摘要】政治信任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治理实践和国家与社会间关系的洞察力,它日益成为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话题。论文从政治信任的涵义出发,分别探讨了以政治信任为因变量,现有研究中的三种解释路径,及以政治信任为自变量,其产生的影响与后果,最后评述了当前中国政治信任研究的现状,及西方政治信任理论的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政治信任政府绩效社会资本 自20世纪70年代美国兴起政治信任的研究以来,政治信任逐渐引起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利维和斯托克(Levi& Stoker,2000)概括了推动政治信任研究在美国兴起的三重因:一是1965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和1968年盖森《权力与不满》的公开出版;二是1960年代和1970年代早期的社会和政治动荡,包括种族关系和公民权利运动,也包括越南战争;三是关于美国全国选举调查(National ElectionSurvey)政府信任问题的调查中,美国公民的信任百分比长期急剧下滑,尤其是1964-1972年间。这些因素都使得20世纪70年代早期出现了对政治信任的大量研究。政治信任的研究因此在西方政治学界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政治学和社会学关注的重要领域。 本文从政治信任的涵义出发,分别探讨了以政治信任为因变量,现有研究中的三种解释路径,及以政治信任为自变量,其产生的影响与后果,最后评述了当前中国政治信任研究的现状,及西方政治信任理论的可借鉴之处。 一、何为政治信任? 当代社会政治信任的学术研究呈不断增长趋势,然而我们必须首先厘清的问题是,政治信任的涵义到底是怎样的?应该如何看待公民对政府的这种政治信任? (一)政治信任的涵义 对政治信任进行研究,首先要明确政治信任的概念。政治信任首先是信任的一种。政治信任只是信任的一种,它和所谓的信任文化(福山, 2001;尤斯拉纳, 2006;佩雷菲特, 2005)及其引起的信任社会(佩雷菲特, 2005)、社会资本(帕特南, 2001)等概念的涵义截然不同。虽然也有学者认为,政治信任包括公民间的人际信任,即社会信任(宋少鹏、麻宝斌, 2008)。但是奥弗也认为,不能简单地对信任政府与信任他人进行类比(沃伦, 2006)。奥弗将大众/精英和水平/垂直的二分法结合在一起,得到信任四个维度的内涵: (1)公民彼此间的信任,这在社会资本研究的相关著作中有丰富的阐述; (2)公民对政治精英的信任,这是政府信任研究中经常出现的主题; (3)政治精英对其他社会精英的信任;(4)政治精英对公民的信任(Yang, 2005)。其中,第二个维度的信任即本文所提到的政治信任的涵义,即公民对政治精英的信任。但是政治精英只是政治系统中的一种。 卢曼(2005: 73)所言,政治信任是在两个不同的普泛化层面上被要求和给出的。一方面,公民珍爱他们对将要决定下来的事的期待;另一方面,公民留在该国家,指望能过上一种合理的生活,这就已经表明对政治系统的信任。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绝大多数文献肯定了政治信任或是不信任这种态度的存在,并据此提出了一些理论假设。“信任被看成是和不信任相反的,就像是一盏灯,或者是亮的,或者是不亮的一样。”(Tucker, 2004: 53)由此导致了公民和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被纳入到一种二元的分析框架中。但有趣的是,哈丁直接指出了这个议题的荒谬性:“有关当代社会公民应该信任政府(如果公民不信任政府的话,那么要么公民要么政府中的一方就是有问题的)的看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它同传统自由主义截然相反”(沃伦, 2004: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可行性研究文献综述 一、可行性研究简介 可行性研究一词源于英语feasibility study,字义就是行得通,有可能成功的意思。自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种组织管理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评价,使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项目获得成功之后,可行性研究这种仅限于经济评价的报告在工业发达国家成为建设项目开发程序的一个环节。 工业项目可行性研究就是投资工业项目决策前的活动,就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就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与结果的估计,具有预测性。因此,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充分的占有资料,运用切合实际的预测方法,科学的预测未来前景。 对于投资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内外协作配套关系较多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期较长,为了节省投资,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对早期就应淘汰的项目做无效研究,一般将可行性研究分为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有时也叫详细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决策四个阶段。机会研究证明效果不佳的项目,就不再进行初步可行性研究;同样,如果初步可行性研究结论不可行,则不必再进行可行性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在不断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可行性研究理论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至今已成为世界公认的项目评价方法。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进行可行性研究,不但有助于减少或避免项目投资失误,而且有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与推进,总的说来,可行性研究对于项目投资决策有着以下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项目建设立项的依据,作为向银行申请贷款或筹资的依据,作为工程设计与建设的依据,作为向当地政府与环保部门申请建设执照的依据,作为本工程建设补充基础资料的依据,作为项目与各有关部门签订合同或协议的依据,作为核准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计划的依据,作为企业安排项目计划与实施的依据。 二、国外可行性研究的发展历史 西方最早推行可行性研究方法的就是美国,通过采用这套方法,实现了对河流流域地区良好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二战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科学的高度发展,技术经济问题越来越复杂,为了开发新产品,减少投资风险,需要采用科学方法对项目实施进行预测、分析、论证。因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可行性研究迅速成为投资决策前的一个普遍工作阶段,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理论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在以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经济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贷款或援助项目中迅速推广。 在19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外主要就是运用简单的财务评价方法通过对项目的收入与支出进行比较来判断项目的优劣。随着社会的发展,简单的财务评价已不能满足社会、政府与企业对项目投资决策的多元化需求。于就是,法国工程师让尔·杜比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思想并在1844年发表了“公共工程效用的评价”一文。之后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正式提出了“消费者剩余”的概念,这种思想发展成为现在费用-效益分析的基础,构成了

文献综述范例

文献综述的格式通常包括: 文献综述如下 包括选题的缘由、意义、范围、题目和摘要; 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如下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寻求研究的进展、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遗留问题、当前影响和发展趋势的重点和说明,它不仅能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能使他人了解研究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基础上的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如下 文献研究结论指出了研究观点、不同观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文献综述附录: 本文列举参考文献,并对文献综述所依据的数据进行说明,以提高文献综述的可信度,方便读者进一步查找。

1文献综述不应是对现有文献的重复、列举和概括性介绍,而应是对前人研究的优缺点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和评述。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分析和评论。 文献综述实证文章1:“问题探究与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个教学模式,下载了200多篇关于教学模式的文章,研究了50多篇文章。综上所述,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为三类 (1)“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它的缺点是(2)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发展迅速。它的优点是…,它的缺点是(3)优势互补的教学模式是“学科主导论”。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它利用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优点,扬弃了它们的不足,即对“以教师

第四章 金文

第十二章殷周金文 第一节殷周金文研究概况 一、殷周金文研究概况 金文又叫做“钟鼎文”、“吉金文字”等。有铭文的先秦铜器历代都有发现,早在宋代就有人专门搜集研究。估计已著录的和现存未著录的先秦有铭铜器约有万馀件。由於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青铜器里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过去有人称金文为“钟鼎文”。也有称作“款识”(kuǎnzhì)的。《汉书·郊祀志下》:“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见於宗庙”。唐颜师古注:“款,刻也;识,记也。”宋代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清代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等书,就是专门著录铜器铭文的。 关于“吉金文字”这一名称,有人释“吉金”之“吉”是“吉利”之义,这其实是不对的。朱剑心早在1930年8月出版的《金石学》一书中解释说:“今人称金曰吉金,……盖亦有所本。周代彝器之铭,多曰‘吉金’,吉,坚结之意也。”(3页)这是正确的。70年代扶风出土的伯公父瑚上的铭文中有“其金孔吉”一语(《陕西出土青铜器(二)》,意思是铸器之铜非常坚实。《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八著录的周代石磬铭文中有“择其吉石”之语,吉石也就是坚实的石头(参看《古文字论集》645—646页)。 据现在所看到的材料,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最早见於商文化的二里岗期,即商代早、中期。其时代上限早於殷墟甲骨文。不过,那时的铭文字数仅一二字而已,多为器主的族氏或名字。到商文化的殷墟期,即商代晚期,铭文字数逐渐增多,不过最长的也未超过50字。到西周时已达到鼎盛期,这时期的铭文多为长篇巨制,最长的是西周晚期的《毛公鼎》,有497字。该鼎据传于清道光末年在陕西岐山出土,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铸刻在先秦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 西周毛公鼎及铭文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至今已逾百年,而金文的发现与研究比甲骨文要早得多,一直可以追溯到汉代。《说文·序》:“郡国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古文”。《汉书·郊祀志上》记载:汉武帝时,在汾阴掘出了一个大鼎,没有铭文,但有漂亮的纹饰。文武大臣认为这是“天祚有德”的一种详瑞。为此,武帝把年号改为元鼎,并把鼎荐於宗庙。到西汉晚期宣帝时,在美阳(今陕西武功县)又出土了一个西周铜鼎。大臣们又说是祥瑞,主张援引武帝的旧例,以鼎荐於宗庙。当时有一位古文字学家张敞站出来反驳道:“他们说得不对!这鼎的铭文是‘王命尸臣,官此栒邑,赐尔旂鸞黼黻琱戈。尸臣拜手稽首曰: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美阳是西周的王畿,可见这鼎是尸臣的后人为要表彰尸臣受到周天子的封赏而刻立的,现在鼎的出土,只是旧藏的发见,而不是祥瑞的天降!”张敞认为今天天子把周代大臣之器视为祥瑞是没有道理的,不宜荐於宗庙。他的理由确凿有力,揭穿了以得鼎为祥瑞

附录金文编失收的春秋金文出处表

附录:《金文编》失收的春秋金文出处表 说明:本附录给出《金文编》失收的春秋金文的频率出处,每字分别给出如下信息:所属字头的《金文编》编号,所属字头,失收字形的器铭出处。器铭出处的标记方式为:著录(凡《殷周金文集成》简称“集成”,《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简称“近出”),“/”前数字为著录号,“/”前数字为铭文的字序数。 一、《金文编》已有字头下失收的春秋金文字形的228字。 0005吏:集成271/159 0009旁:集成197/40 0037三:集成272/52 集成272/84 集成273/46 集成275/18 集成285/52 集成285/84 集成285/130 集成285/255 集成2826/118 集成4245/14 集成9733/31 文物1993年04期21页图三/18 0045璜:集成4612/16 0080墪:集成9730/5 集成9729/4 0080樜:集成4501/5 0103小:集成2214/2 集成2391/2 集成4379/3 集成4659/4 集成9632/7 集成10342/92 0116審:江汉考古1992年02期68页/4 近出1022/4 0118牛:集成11824/1 0119牡:集成9733/140 集成9733/147 0125犀:集成4569/4 0126厅:集成193/21 集成196/27 集成198/19 0127告:集成1219/1 集成11131/5 集成11200/6 0131吾:夏商周青铜器研究東周上549/2 近出1197/19 0135召:集成195/55 集成2826/33 集成4582/3 集成4583/3 集成4584/3 集成4585/3 集成4586/3 集成4587/3 集成4601/6 集成4602/6 集成10342/78 近出0029/7 0145周:集成11309/1 0146唐:集成275/62 集成285/299 集成4589/5 集成4590/5 0150各:集成4315/87 0154唬:集成270/64 0189止:集成10284/18 0221通:集成2826/69 0222徙:集成59/9 0224還:集成11503/4 0229遹:近出0028/11 0237逐:近出0344/6 0240遠:集成2826/89 夏商周青铜器研究東周上540/16 0256傤:集成210/38 集成211/38 集成217/30 集成219/28 集成220/27 集成222/38 0266復:集成4128/1 集成9681/1 集成9663/16 集成9664/16 近出0010/17 近出0018/17 0301柨:文物1989年04期54页图四/16 近出0354/16 0309倝:近出0060/20 近出0061/20 近出0062/20 近出0063/20 近出0064/20 近出0065/20 近出0066/20 近出0067/20 近出0068/20 近出0069/20 近出0070/20 近出0071/20 近出0072/20 近出0075/20 近出0076/20 近出0077/20 近出0085/20 0312囂:集成11400/7 近出1014/1 0319古:集成4544/14 0322千:集成273/58 集成285/142 集成2826/59 近出0051/44 近出0053/17 近出0100/45

研究综述的几个基本问题及范例

研究综述的几个基本问题及范例 ●研究综述的几个基本问题 研究综述,又叫文献综述。 对综述的理解和表述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综述,就是根据需要,把收集到的反映某一时期、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或某项课题、某项研究在某一时期内的研究发展状况、研究成果的材料进行系统全面的归纳、整理、分析、研究而写成的综合叙述。它的特点是“述而不评”,即不加评论地综合介绍已取得的某一专业、学科、课题、专项研究的实际情况或研究成果,属于三次文献。另一种认为:综述,是对大量文献经过阅读、思考后,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再把这些看法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就是综述。它不仅仅是对文献的综合概括,而且在表述过程中加进了自己的评论、观点和见解。综述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能真实地反映某一学科、专业、课题项目研究的整体状况,参考利用价值高,特别有助于研究人员开拓视野,把握关键,做好选题,避免重复,节省时间,利用线索,深入研究。 一、综述的类型 综述一般有以下几种: 综合性综述。是指根据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某一问题、某个会议等文献材料情况作出综合性的叙述。如某一学术会议的综述,就是根据某一学术会议的大会发言材料、上交的论文材料,以及讨论情况而写成的综合性报告。 专题性综述。是指对某项课题或某项研究的研究状况或研究成果的系统阐述。如撰写某项课题研究的综述,可在全面系统地介绍该课题的研究背景,主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过程的方式、方法,当前研究的进展情况,或已取得的成就,在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该项成果的各种意见和看法等如实叙述出来。 文摘性综述。是根据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某一问题、某项研究在某段时间发表的文献信息内容,用少量文字摘录出来,然后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综合排列和叙述。文摘性综述要求逐一标注所引用的文献。 二、综述的基本内容、结构与写法 1、综述的基本内容 一般来说,综述要包括以下内容:标题、综述的主要问题、原因、目的、使用对象、收集资料的范围、主题内容,文献材料的主要观点、成就、各种看法、发展趋势、基本结论、附录、作者等。 2、综述的基本结构与写法 (1)标题。标题应是综述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能鲜明地表述该综述的主要问题,重点一目了然。 (2)提要。简单扼要地阐明本综述的主题内容,包括目的、背景、意义、现状、解决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以及本综述所收集的资料的范围和来源。 (3)正文。是综述的主要部分,必须全面系统地从各个不同的面把所收集到的文献材料的观点、做法进行详细的叙述,包括所要叙述的某个学科,或某个专业、某个课题、某项研究的历史,目前状况,主要观点、措施和方法,突出成果、发展趋势,并综合阐明各种不同观点,还有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等等,让读者对他所要了解的学科、专业、课题或研究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4)结束语。是作者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及综述的主题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所作出的结论,并概括性地阐明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尚待解决的问题,发展趋势等。 (5)参考文献。一般来讲,要求详细逐一列出本综述所引用、参考的文献,也可以在综述过程中引用的时候加以说明材料的出处。标引参考文献要符合国家著录标准,标明作者、篇名、出版单位、时间,等。 综述可在标题的下面或全文的最后标上作者的姓名。 3、综述应注意的问题 定好题目。定题前要充分考虑读者的需要,选取当前读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充分考虑它的时代性、针对性、创新性、理论性、学术性和价值性。 选好材料。确定主题后,迅速确定收集材料的范围、检索途径和方式方法,尽可能做到大量地占有较全面、系统的,与主题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

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了解,认为对方不会采取机会主义的行为或者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是小概率事件。Robert认为信任是一种资源,它以共同资产的形式存在,运用得当则可获得巨大竞争优势。McKean认为信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如果在交易活动中缺乏信任,就必须花费大量资源,进行度量与监督以防受骗。 Sako把信任分为契约型信任、能力型信任和善意型信任,契约型信任是一种依赖契约的信任。契约越细致,越能形成交易当事人的信任。Margreet F. Boersma 等从公共信息考虑,把信任分为能力的信任、承诺的信任和友善的信任等类型[5]。 Nigel Slack等(2002)认为信任有一个过程,从计算的信任,经过认知的信任再到感情的信任[6]。Giddens认为信任关系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交易双方甚至更多方共同建构起来的;zucker认为信任的出现与这三个因素分不开:制度背

文献综述该怎么写有范例

文献综述该怎么写? ——文献综述写作技巧 何为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怎么写呢?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①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②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③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④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 “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

金文和青铜文化研究的新理念、新思维、新基础汇总

金文和青铜文化研究的新理念、新思维、新基础 ——介绍新书《吉金文字与青铜文化论集》 李让 中国文物报20041110第4版 最近,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遴选青铜器和金文研究著名学者、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杜遁松先生近几十年在海内外杂志、报刊上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50余篇,结集出版为《吉金文字与青铜文化论集》(以下简称《论集》)。《论集》整体内容丰富,为金文和青铜文化之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维,开拓了广泛的空间,奠定了新的研究基础,是一部在吉金文字考释与释读,建立青铜器分期断代、发展演变的理论体系和分区的研究,青铜工艺与青铜器鉴定方面都有独到精深见解的好书。 一、吉金文字考释与释读 据笔者所知,《论集》作者在长期工作与研究中,注意全方位掌握有关金文研究的古文字及其多种相关实践与文献。《论集》所收的不少文章中,都可看出作者对金文考释研究的严谨态度,论述中常常是有的放矢地将实物资料与经典、训诂、古音韵、金文语句的语法结构等相互联系与运用,以得出所考之字形音义等的正确解释,使能读通金文某些语句,以至产生使某篇金文得以释读的实际效果。 作者参加了上个世纪90年代由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文物鉴定系统工程,并负责金文与青铜器的鉴定,得以对全国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传世金文和近年新出金文进行全面考察,《全国铜器鉴定所见金文考察》就是在此基础上写成的。全篇论述以宏观和微观的方法相结合,阐明某些金文,尤其是新发现的一些金文内容的特殊价值,从而可使读者对先秦至两汉金文的意义、价值的认识上有一个全方位的提高。 在考释金文的疑难字上,例如:商代长铭器毓祖丁卣铭被隶定成的“铅”字,《谈毓祖丁卣等三件商代长铭铜器》对该字进行了全面分析,解决了全铭的释读问题。又如:《金文容字考释》一文,对金文“容”字的起“庸”假借为“容铲”,直到汉代“容’字的写法才与今天的“容”字写法接近。 在吉金文字研究上,《论集》作者将古文字研究的多方面知识融会使用,努力架构金文研究的方法和规律、商周金文内容的理论体系。 二、建立青铜器分期断代、发展演变的理论体系和分区研究 以往的青铜器学者,在研究方面为后人奠定了丰厚的基础,但由于多方面的局限性,他们的研究多侧重在商周金文上。《论集》作者在一定意义上超脱、打破了这一旧有模式。《论集》中收录的和尚未收录的不少论述中,都能看出作者在研究青铜器分期、断代和发展演变方面的功力和成果。将近年考古发现的铜器和众多传世名器相结合,依据考古学类型学和古器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首先对青铜器进行分期断代,并提出青铜器分期按王朝划分的方法和意义。依据青铜器内涵和它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将青铜器发展演变定位为原始社会后期萌芽,夏代初步发展,商周鼎盛,春秋战国繁荣,秦汉变革中兴,两晋南北朝走向衰落,宋元明清仿古,建立青铜器发展的理论体系。这一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青铜器之发展谱系,无疑更有着重要意义。在一些青铜器具体断代上,作者严谨地以有科学依据的可靠的标准器为核心,确定一些器物的相对或绝对年代。《青铜器分期与断代》一文,作者以较大的篇幅论述了自夏代至两周青铜器在种类、造型、装饰、铭文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演变,是值得一读的文章。 《论集》中有不少文章都具创见和特色,例如:《青铜器定名的几个理论问题》,作者结合近年发现的器物和金文的新资料,提出青铜器定名的几个重要的理论,如:“时空变化对铜器名称的影响”、“器种相同,用途不同的青铜器在定名上的区别”、“自名铜器与同种铜器的异名”等等。在《论列鼎制度》一文中,作者从近年考古出土的大量西周至战国的列鼎资

战国金文研究概述

2010年1月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an.,2010第33卷第1期Journa l of Shanx iUn i v ersity(Ph il o sophy&Soc ial Science)Vo.l33No.1 #语言学研究# 战国金文研究概述 樊俊利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20世纪以来,战国金文大量出土,其研究内容的丰富及研究成果的丰硕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文章从战国金文的著录、字典编纂、分域和断代研究、文字的考释及理论研究等五个方面对20世纪以来的战国金文研究做了一个简单梳理,并评介其得失,有益于为今后战国金文的研究辨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战国金文;研究成就;局限 中图分类号:K8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35(2010)01-0050-06战国金文是战国时期列国诸侯及卿大夫所铸造的青铜 礼器及兵器上的文字,其使用时间,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 前221年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0,历时260余年,是继殷 商、西周和春秋金文之后金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 段,和同时期的简帛、玺印、陶器、货币、石刻等等载体上的文 字共同构成了战国文字系统。 传统金文研究多将战国金文和春秋金文放在一起研究, 合称东周金文,如郭沫若5两周金文辞大系6分上、下两编, 上编收西周器,下编为东周列国器,以列国为次,而不分春秋 战国。李学勤在其5战国题铭概述6云/中国先秦的题铭,按 照时代演进,应分为殷、西周至春秋、战国等三个阶段0[1], 也是将春秋战国金文合为一个阶段。但实际情况却是金文 发展到战国时期,呈现了与春秋金文显著不同的特征,其主 要表现为若干兵器文字字形草率,笔画省简,已呈隶变趋势, 礼器文字因国别不同而呈现的地域性特点也较之春秋时期 更为明显,这些都表明战国时期的金文出现了显著的阶段性 特征。因此,对战国金文进行断代研究,并与西周、春秋金文 及秦汉篆隶比较,上验下校,从而探索其构形上的特点,揭示 其发展演变规律,对于金文考释及正确认识汉字发展史有重 要意义。再者,战国金文是庞大的战国文字系统的重要组成 部分,与其他品类的文字虽然可能因书写材质、方式或用途 方面的不同而表现出形体的差异性,但因处于同一历史时 期,其形体演变应具有相似性。因此,对战国金文进行断代 研究,有利于提高对战国文字的释读及整体演变规律的 认识。 建立在出土材料基础上的战国金文的研究状况与其科 学化进程是和田野考古学的建立及发展密切相关的。在20 世纪初现代考古学从西方传入中国以前,金文研究尚属于传 统金石学范畴,研究内容多局限于铭文著录及释读。这一时 收稿日期:2009-10-15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战国金文字形全编及相关问题研究0(08XNG039) 作者简介:樊俊利(1972-),女,山东聊城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字学、出土文献研究。

政治信任研究(20110614)

政治信任研究 ——北京初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政府信任的衰落成为西方国家公共治理和政治生活的一个突出问题,据最近世界经济论坛对47个国家的调查显示:全球41亿民众对诚信问题存在忧虑,对各类机构的信任程度下降,对政府机构表示不信任的人占到47%。政府信任缺失问题已经对各国政治的稳定性和社会的安定团结产生了很大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增长速度,2011年初北非各国所发生的政治动荡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于我国而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政府在诸多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可。但在经济体制转轨,政治制度转型过程中,我国社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因素。经济发展与制度革新间的差距逐步拉开,有些制度不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求,再加上政府贪污腐败等现象的出现,民众质疑精神开始浮出水面,质疑的声音愈发增多,政府的信任水平和权威性日益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各种形式的政府信任危机事件不断发生,从孙志刚案、SARS爆发初期政府公布疫情不实事件、陕西虎照门事件、贵州瓮安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巴东邓玉娇案到听信谣言抢购食盐事件等此起彼伏,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其发展态势基

本可以概括为:数量迅速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涉及面不断延展。而这均反映了公众对政府质疑感和不信任感的增强,积极的一面是它彰显了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的觉醒,是对政府的有效监督,为社会进步的体现。而消极的一面是它对政府权威性产生了极大的损害,从而增加了社会风险,使得社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显著下降,于2011年3月发生的抢购食盐事件便是例证。 基于上述考虑,对政治信任流失这一现象进行综合审视,归纳其形态和特点,分析其内在机制和演变趋势,对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和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对其进行探究。 一、概念界定 政治信任这个概念由于使用层次的不同,不同的学者给出的定义也有不同的侧重,不少西方学者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中国政治学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其研究的范式是参照西方政治学研究范式。因此首先梳理了西方政治学领域学者的观点,对研究问题和维度作了基本界分,并在随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参考了我国学者关于政治信任的研究。综合一些著名学者的观点,政治信任更多地被定义为公民对于政府或者政治系统将运作产生出与他们的期待相一致的结果的信心或信念(Easton,1965;Miller,1974;Hetherington,1998;Citrin,1974)。政治信任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它指公民对待整个政治共同体的态度(公民所属国家),此可以由对国家政治理念的信任体现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