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悬棺——古代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家酸味食 在通道的侗族

口D
山乡,至今仍流传
例如腌鱼,应先将 鱼洗净破肚,去内
这样一句民谣:住 不离山,走不离盘
李娟子
脏,搓盐,盐要处 处搓到,不漏一缝
(即盘山小路),穿不离带,食
一隙,沤三四天,使盐溶化后,
不离酸。这是对当地侗族同胞
提起凉晒半天,然后用糯米甜
Baidu Nhomakorabea
住、行、衣、食的真实写照。“三
酒糟或糯米饭精拌细抹,使糟
象谜一样地吸引着山外神往已久、纷至沓来的游客, 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信仰与风俗。溯酉水而上,
令人产生不可思议、难以释怀的惊奇魅力。
在保靖县龙马咀至铁城墙河段的绝壁上,布满了大
迄今,已在湘西地区发现了上百座悬棺,主要 大小小的洞穴,不下二十余处岩葬,有的两米见方,
集中于酉水流域。其中,在武水白沙至浦市之间, 有的难以容身,有的内雕花纹,有的粗糙简陋。远
日月轮回,春秋迭序。多少世纪以来,面对悬 棺,民间一直流传着种种神异怪诞、扑逆迷离的说法。 为了揭开这个长久悬在人们头顶上的“千古之谜”,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重庆博物馆和四川民族研究 所的专家学者,曾多次赴湘西进行实地考察。结果 表明,这些悬崖上的旷世奇观,确属武陵地区土家 先民的一种悬棺,并与四川古代巴人的“古夔悬棺” 的墓葬方式非常吻合。不难想象,在那遥远的年代里, 湘西的土家先民,就通过沅江和酉水航道,与其他 少数民族进行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大猪,是腌肉的季节。平时有 保醇期可超过30年之久。
的酸食,醇香扑鼻,风味独特,
什么荤素就腌什么。一家有婆
素酸腌制方法比较简单, 是侗家的珍品美食。
有媳,腌事一般都让婆婆主持, 只需将腌品拌盐沤好,拌上糯
如果家中来了贵客,侗家
这不仅是老者有经验,手艺好, 米饭或甜酒,装进坛里,放足 人常常会拿出最辣手的酸食来
悬棺于上。三是凿岩为穴,然后再将棺木放入洞中。 清历代均有,民国终止。悬棺,是我国古代一种比
一般悬棺多临江河刀削斧劈的百丈悬崖或隐匿于人 较奇异而又神秘的丧葬方式,历史文献中最早见
迹罕至的高山峡谷,距地面数十米至百米之问。正 于宋齐梁陈间顾野王(公元519——518)“地仙之
如沈从文先生在他回忆“浦市”的一文中写道:“最 宅,半崖有悬棺数千《太平御览》卷四十七引”一
有人不禁要问,当时科学技术非常落后,这些 土家先人为何要将棺木悬于万古绝壁之上呢?经过 考证,原因有三:其一,有利于更好地保存遗体, 而不受畜兽的侵犯。其二,源于他们对鸟类的图腾 崇拜。认为只要把死者存放在高高的洞穴之中,其 亡灵就能到达天堂,与鸟融为一体。这也与土家族 人崇拜鬼神巫术和奉信“灵魂不灭的”观念有关。
古代楚巫文化的 “活化石’’
左超林
几千年来,湘西长期处于封闭的自然环境,其
世人眼中,古典湘露,素来就是一个民风彪悍、
区域文化深受各少数民族宗教习俗的侵润与揉和, 巫风横行,且颇具神话般传奇色彩的地方。千百年
保留下了较多的原始文化遗存。如今,那仍遗留于 问,祖祖辈辈,繁衍生息在这里的土家先民,不但
沅江流域和酉水两岸的奇佳人文景观——悬棺,就 创造了丰富多彩、灿烂绚丽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
年四季都腌制酸食,三月青菜 腌,荤酸坛、桶都用。陶坛腌 要制一布袋装上糟饭,平铺在
熟,是腌青的季节:夏收后宰 素酸只能保醇两年左右。桶腌 腌品上,在桶盖上压几十斤重
鸭群,是腌鸭的季节;八月田 保醇时间较长,腌肉类可保醇 卵石,将腌品压下桶底,使盐
鱼肥,是腌鱼的季节;大年杀 5到lo年;腌鱼类,特别是草鱼, 水浮面,隔绝空气。这样腌制
天不吃酸,走路打老圈”,此话
饭的粘液糊满腌品外面,然后
意指侗家人喜好酸食,若隔一
装进坛或桶中,并将拌抹剩下
段时间不吃酸,就会觉得身体
的饭糟盖在腌品上面。
不适应。
‘腌制管理也是关键,坛腌
侗家酸味食品种类繁多,
的坛沿要长期保持有足够的水,
制作方法也比较特别。侗家一 有用木桶腌。一般素酸用陶坛 不能干涸,以免漏气。桶腌还
其三,就是他们始终遵循“弥高者以为至孝”这一 古训的理念。如唐代张鹭的《朝野佥载》卷十四上 所述“五溪蛮(湘西的旧称)父母死,于村外阁其 尸,三年而葬,打鼓踏歌,亲属饮晏午戏,一月余日, 尽产为棺,于临江居高山半助凿龛以葬之”。先民以 为,放的位置越高,便越是对父母尽了孝,让死者 的鬼魂,能够归返天上的“极乐世界”。
那些五彩斑斓、陡峭险峻的高大岩壁上,就能看到 远望去,如同打开着的一扇扇历史之窗,在向今人
一排黑黝黝的洞眼,绵延三、四里。其悬置方式, 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世事的嬗变。
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天然式,利用岩壁
翻开典籍,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湘西一带,就
洞穴置棺于内。二是木桩式,在峭壁处插入木桩, 有罅葬、船葬的习俗,反至汉、晋、唐、宋、元、明、
时至今日,尽管考古界已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悬 棺之“谜”,但仍有一些质疑无法作出令人完满的解 释,这一座座神秘莫测、悬念重重的湘西悬棺,就 成了研究古代楚巫文化的“活化石”,也构成了一道 道撼人心魂、叹为叫绝的独特边地风景。★
万方数据
湘西悬棺——古代楚巫文化的"活化石"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下载时间:2010年9月14日
古云“崖有千年骨,墓有万仞棺”。每当人们 在仰望着那一具具漆黑斑驳、尽显沧桑的古老棺木 时,难免困惑不解,是怎样被古人“悬”上去的? 比较流行的说法有“搭架法”、“提升法”、“凿岩法” 和“悬吊法”等。考察发现,在不少崖葬出土的棺 木两头有四个洞眼。显然,这是悬吊时穿绳用的。 而从发掘出来的文物看,里面仅有一些陶器、瓷器、 玉器、铁器和丝麻织品等随葬品,并非象人们传得 神乎其神地说有什么金银财宝和无字天书。
左超林
档案时空 ARCHIVES SPACE 2007,""(5) 0次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ask200705020.aspx 授权使用:延边大学图书馆(wfser27),授权号:57459790-3eeb-4765-ad5c-9df1013b4e0f
引人注目的还是那半空石壁罅穴处悬空的赫色大木 语,它曾广泛分布于两湖、两广、贵州、四川、重
柜,上下沾天,下不及泉,传说中古代穴居者的遗迹”。 庆、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十三个省区以及东南亚各地。
这便是沈老笔下闻名于世的“箱子岩”。
盛行于古代濮、苗、巴、僚、壮、布依、仡佬等少 41
万方数据
斗}【i囡隔_譬—jlI-,
还含有尊重长辈的意思。
坛沿水密封,十天半月即可食 招待客人,以表示对来宾的尊
腌制酸食有用陶坛腌,也 用。而荤酸腌制就比较讲究。 敬。★

k圜墨田圈|一Ilj}J1{iI|lj,
42
数民族之中。尤是那些遇水而安,择水而居,靠渔 猎为生的土著先民,独木舟既是他们生产、生活中 不可缺少的工具,也被当作一种理想的葬具,让死 者在阴间继续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