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变迁论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变迁论略 

张 建 民 

明清时期,在大量流移人口进山的推动下,秦岭—大巴山区的资源开发出现了一次空前的高潮,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藏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无不远超前代,对山区的经济增长及社会变迁亦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今日山区的农业经济格局乃至山地生态恶化贫困区的形成等,多与此次开发高潮有关联。其间,生态环境变迁是这次全面开发的主要后遗症之一,值得深入考察①。本文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述论如下,重点是生态环境与山区经济的互动关系。 

一、森林资源的耗减及相关生物资源的破坏 

明清秦巴山区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这就是主要行业的生产都离不开对森林资源的利用耗费,木材采伐业自不必说,其余如农业垦殖的扩张,老林、林地是重要的垦辟对象。“山中开荒之法,大树巅缚长緪,下缒巨石,就地斧锯并施,树即放倒,本干听其霉坏,砍旁干作薪,叶植晒干,纵火焚之成灰,故其地肥美,不须加粪。”

②在林木丛密的商洛山中,“远人之种山者,先燔其树而倒之,故枯槎焦卉,攲侧岩谷”①。不①本文所论“秦巴山区”的范围,以川陕楚交边的保宁府、夔州府、太平厅(四川),汉中府、兴安府、商州(陕

西),郧阳府(湖北)为主,兼及周边相关的州县。研究清代秦巴山区经济开发的成果较多,如李蔚《清乾嘉年间南巴老林地区的经济研究》(《兰州大学学报(人文学科)》1957年第1期);傅衣凌《清代中叶川陕湖三省边区手工业形态及其历史意义》,(《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钮仲勋《明清时期郧阳山区的农业开发》(《武汉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4期);谭作刚《清代陕南地区的移民农业垦殖与自然环境的恶化》(《中国农史》1986年4期);萧正洪《清代陕南种植业的盛衰及其原因》(《中国农史》1988年4期);蓝勇《历史时期三峡地区的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1期);(荷)费梅尔《清代大巴山区山地开发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2期)等,其中亦有论及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化的。

②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11。

191

知几多田地乃由林地变成。再如造纸业,“择有树林、青石、近水处方可开设。有树则有柴”不仅造纸的原料多用竹木,烧灰煮料,皆用柴木。铁厂亦恒开老林之旁,因为,必须利用老林之树木烧出煽铁炭方可冶铁。煮盐亦如是。他如木耳香菌诸厂,原料皆以林木为主②。山区资源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像是一幅“六斧伐树图”。结果一片片千年老林在“就地斧锯并施”或“伐木声丁丁”中倒下,山中景观为之一变。 

史称“昔之鹿豕与游,上巢下窟者,今则市廛麟接,百堵皆兴矣;昔之林木阴翳,荆榛塞路者,今则木拔道通,阡陌纵横矣(宁陕)。”宁陕厅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建置之初是“层峦叠巘,密箐深林历四百八十里”,而发生如此变化仅仅用了三十二年③。有人记述山内的繁荣道:“林开则地广,地广则人繁,往时郭外即山,地不逾百里者,今则幅员千里;往时户口仅数千者,今则烟火万家。”④变化可谓巨大,然究其实质,变化的根本在于森林资源的耗减,所谓幅员千里也改不掉郭外之山,能改掉的,只是山上之林。 

明代数百万流民进入秦巴山区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对森林的开发、消耗是可想而知的。嘉靖年间抚治郧阳的徐学谟对郧阳山区的山有如下观感:“环郧之山以千万计,离列差互,萦亘绵络,目尽不知其所之。士人方斸其岨以耕,以故草木罕翳,望之童如也,熁如也。”⑤远安、兴山一带山区,由于“河洛秦楚流民之集殆倍蓰”,以致“生息渐繁,流寓亦聚,遂更竭力于农事,虽穷崖绝谷,人迹罕到之处,悉为桑麻之区矣”之类的记载⑥。在川东井盐业中

①王昶《商洛行程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

②参见拙作:《清代秦巴山区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待刊)。

③《新建宁陕厅城记》,见道光《宁陕厅志》卷4。

④《三省边防备览》卷14。

⑤徐学谟《春雪楼记》,见同治《郧县志》卷10。

⑥嘉靖《湖广图经志书》卷6。

192

“常有各省流民一二万在彼砍柴以供大宁盐厂之用”①,此砍柴之处即川陕楚三省交边山中的万顷柴山。嘉靖《云阳县志》卷上载有“百里负薪图说”及“客舟贩柴图说”,略谓“盐之所自成者,薪也,国初四山皆为林,取之易致,……四山濯濯,未免取于数百里之外,用工难而价贵,得薪之难如此。”“取之近地既艰,商之有力者每以大船浮载,来自大江涪州等处”,于是有“两岸林木芟薙童然”之说。涝峪水发源秦岭,两岸周至、鄠县山区森林资源丰富。康熙《鄠县志・地理》有“近山场将尽,土人入山贸木者无所利”之语。从这样一些记载中,我们已能初步把握明代山区经济增长过程中对森林开发、耗费的基本趋势。清代山区的开发较之明代又迈出了一大步,森林资源的变化尤其引人注目,山中各地无不有森林剧减乃至枯竭的记载。紫阳县设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位于大巴山中东部,据光绪《紫阳县志・山川》记载:“紫境山林,乾隆末年尽已开垦,群兽远迹。石骨梭嶒,向之森然蔚秀者,今已见其濯濯矣。”黑河流域栈坝林在嘉庆年间受到大规模砍伐,如柴关岭,“往时岭旁尚为老林,开垦人众,见在濯濯矣。”②栈坝林区的开发,远不止于柴关岭一处。自乾隆三十年以后的数十年间,“沿栈山林开垦略尽,”“父老言,数十年前古木丛篁,遮蔽天日,异花奇木,芬馥泉岩,近为川楚棚民开垦,路增崎岖而风景不复葱荟矣。”③王志沂之《栈道山田》诗中所述“伐木焚林数十年,山川顿失真面目”之精要,即在于森林、林地为山田所代替。本区中之凤县“境内跬步皆山,数十年前尽是老林,近已开空。”①道光《留坝厅志・物产》云:“木宜松柏柳椿桑拓楸槐椴桐榆漆紫柏青木冈,其它杂木昔所常有,数十年来,客民伐之,今已荡然。惟

①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65。

②嘉庆《汉南续修府志》卷4

③严如熤:《栈道图说》、《栈道》参见《留坝厅足征录》卷1;光绪《凤县志》卷1。

193

太白河、菜子岭、光化山尚有老林”。存有老林之地,已是秦岭最深处所,不易采伐的极少数地区。 

秦岭山中,清代先后设置宁陕、佛坪、孝义诸厅,所垦土地多深山大林,到道光初年,已是“虽深山密箐,有土之处,皆开垦无余。”“南北两山老林,皆垦伐殆尽。”② 川东北山区,井盐业仍是耗费森林资源的大项之一。大宁县盐厂发展的结果之一便是“斧斤频使,尽成童山矣。”③ 

鄂西北山区以及商州靠山区东部边缘一带,森林资源在明代之开发、耗费较之山区西部为甚,许多森林在明代已化为乌有,清代开发幅度亦大,如商南县,“跬步皆山,久经开垦,并无老林。”④房县、竹山等县,“房居万山中,林木阴森,刚卤交错。自国初以来,日渐开垦。小民择高陵大阜凡可树艺处,几至无地不毛,开垦过多,山渐为童。”⑤同治《郧阳府志》载:“五方杂处,渐至人浮于土,木拔道通,虽高岩峻岭,皆成禾稼。”经历了嘉庆、道光时期的进一步开发、消耗,山中有更多的地方感受到了森林消耗严重过度、林木紧张。光绪《大宁县志》曾比较道:“严如熤所谓逼近老林,柴薪甚便,今非昔比矣。”查“逼近老林,柴薪甚便”一语,出自严氏《三省边防备览・山货》,是针对大宁盐厂的生产条件而言的。与森林资源破坏伴随者为生物资源的数量乃至于物种的减少。秦巴山区是世界六大生物起源中心之一,生物物种资源异常丰富。我国现有的许多珍稀野生生物都分布在这里,当年应该远较今

①卢坤《秦疆治略》。

②《秦疆治略》。

③光绪《大宁县志》卷3。

④《秦疆治略》。

⑤《查核民田被水漂没议》,载同治《房县志》卷4。

1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