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 以人文视角 回望二战人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骏以人文视角回望二战人物

李俊兰2005年04月21日

■2004年夏获博士学位时与女儿合影

■与电视台编导交流

马骏以人文视角回望二战人物

■马骏:法学博士,大校军衔。曾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国防大学和北京大学,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军事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外国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研究工作,现执教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为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会理事。著有《世界经典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风云人物》等47部著作。

京城四月天,花木恣意地舒展筋骨,和畅的春风有如一位浪漫的画师,在京城的每个角落点染着鹅黄、翠绿、桃红。

挟一路花香,马骏教授从颐和园西北处的国防大学驱车“南下”,向长安街边的中央电视台驶去,尔后同电视观众一起,向60年前的血雨腥风、烽火硝烟走去。

频频在央视的节目中“亮相”,一周几次如此这般地“赶场”,有人笑称52岁的马骏教授为“电视明星”:有时在《国防时空》栏目中,出任“二战经典战役”的军事评论员;有时则做客新闻频道的《国际观察》,与主持人水均益一起回望尸骨成山,惨绝人寰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不过最“吃重”的活路当属科学教育频道的《百家讲坛》,一位位声名赫赫的“二战”人物,在他的讲述中从历史的深处走到岁月的前台:巴顿、艾森豪威尔、罗斯福、丘吉尔以及希特勒、隆美尔……

常常地,着深色西装戴一副近视镜“出镜”的马骏教授予人一种学者气质;有时一身戎装登场,镜头前便是一位英武的四星大校。《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说:“在我的记忆中,马老师可能是来《百家讲坛》授课的第一位军人学者。”

把怎样的“二战”人物讲给观众听

·人性视角从生命本体切入

·历史人物因个性而鲜活

·反思需抵达民族文化心理层面

湛蓝的幕景下,暗红色的地毯上,《百家讲坛》的三尺讲台前留下中国学术界一位位名师大家的足印。

马骏教授第一次站在这讲台前,面向现场观众和摄像机镜头,他拿起一帧两岁儿童的照片,那照片因年代久远、多次翻拍显得有些斑驳,然而孩子面庞的清秀、眼眸中的纯真,依然清晰可见。

只听马骏老师讲道:“今天的欧洲是世界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尽情地享受他们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然而,六十多年前,这个地区却被战火和血泪浸润,到处是断垣残壁,硝烟炮火,到处是痛苦的呻吟、尸体与血泊,而造成人类这场最大战争灾难的就是这个童年时看起来非常可爱的———阿道夫·希特勒。

“这么可爱的一个男孩儿,后来是怎么成为战争魔鬼的呢?他的人生是在什么时候出现变异了呢?从心理学上讲,童年与少年生活有时会深深影响人的一生。那么,希特勒的青少年轨迹是什么样的呢?”

于是,从这“一张童年照片”开始,希特勒生前避而不谈、谜一样的身世,被一一摆放到观众

面前,这个少年时期即立志成为画家、艺术家的人,在1930年德国特定的历史境况下,一步步地走上德国的政治舞台,由此构成了“二战”这场人类空前灾难的“前因”。

有61个国家参战、20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曲波澜壮阔的反法西斯史诗,与侧重全景式、宏大叙事的节目不同,马骏教授与《百家讲坛》编导们的共识是:注重故事性,以小故事带出大事件;避免脸谱化,历史人物更注意人性化的“切入口”。

譬如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这位哈佛大学毕业生,战前即以残疾之身竞选成功入主白宫,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续四届当选的总统。因其在“二战”中对美国和同盟国的杰出领导作用,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给予高度评价:“就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而言,富兰克林·罗斯福无疑是美国第一人。”

马骏教授如此讲述:“罗斯福终其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而其第一次战斗开始于娘胎。这是怎么回事儿,难道胎儿也能战斗?不错,如果从生命的意义来说,罗斯福从他出生那一瞬间就与死亡开始了第一次战斗。因为,他出生时是难产。

“罗斯福的母亲萨拉非常漂亮,美中不足是下巴有些大,不过西方传记学者说:萨拉下巴大表明她性格倔强。罗斯福长得非常像他的母亲。他也有一个大下巴。”

———絮絮如家常话语,是听众无分老幼都能接受的叙事方式,而由这样的细节出发再去理解罗斯福总统在珍珠港事件后,面对惊涛骇浪所表现出的勇气、镇定与坚韧,也就更加“人本”。

美国名将巴顿素有“血胆将军”的美誉,他是美国历史上最具有个性的一名将领。这一单元的片头语即介绍:“高贵的出身,使他身上带有贵族式的天性,缺乏保持沉默的自制力。这种秉性成就了他出人头地的愿望,却也是他人生仕途上的障碍。即使在军纪严明的部队,巴顿的自制力也没能受到束缚,他偶尔的一时冲动,就会让他的上司难以消受。可是在娇小的妻子面前,巴顿却善良敦厚,侠骨柔情,与战场上的他判若两人。”

接下来马骏老师分析道:“他看起来是一个缺点与优点都很突出的将领,但是却很难具体分

清他的某个个性在什么时候是优点,在什么时候是缺点。”

他热衷战争,熟读兵书,钻研军事史,临战时却也能机智灵活,攻无不克,战功显赫;他治军严格,行为粗鲁,满口脏话:“我对任何一个不立刻执行我命令的兔崽子都不会容忍”,但他也热爱士兵,关心士兵的生活起居,信任部属,民主作风极浓;他有西部牛仔风格,不受羁束,古巴雪茄几乎不离嘴,但却生活讲究,军容整洁,一丝不苟;他爱出风头,傲慢偏激,说话口无遮挡,但却是虔诚的基督教徒,遇功都推到部属身上;他作风顽强,敢打硬仗,但却耳根软,“惧内”到普通人都少有的程度……马骏教授说:“正是由于他这种矛盾的个性,所以巴顿才备受争议,军事生涯几经沉浮。”

美军的军礼,就是巴顿的“原创”,他以西部牛仔风格马鞭一捅帽子的动作,就演绎成沿袭至今的美国军礼;他是美国装甲部队的创始人;“二战”中他率领第二军驰骋北非战场、指挥第三集团军参加诺曼底登陆。

他也曾打过士兵耳光,不时有人到艾森豪威尔处告状;他最严重的“错误”,是在一次战役中没有上级命令就擅自出击,暴露了美军坦克部队,几乎被“遣送”回国……

这些连天炮火的经典战役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鲜活、生动,普通观众也能听出兴味。与此同时又不是单纯的就事论事,而是将深层思考贯穿其中,从而在历史中寻求智慧。

譬如在希特勒一讲中,马骏老师提出问题:恩格斯说过,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富于思辩的民族。但是这样一个富于思辩的民族为什么会选择希特勒这样一个可以说有人格缺陷的人呢?是历史选择了希特勒,还是希特勒改变了历史?

实际上这样就将观众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何以爆发?”的命题。熟悉这段历史的人知道,传统的教科书大多围绕“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之间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进行阐释,而今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60周年的日子里,这种反思也随60年的“时间差”而逐步深化。

马骏老师分析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