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 以人文视角 回望二战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骏以人文视角回望二战人物
李俊兰2005年04月21日
■2004年夏获博士学位时与女儿合影
■与电视台编导交流
马骏以人文视角回望二战人物
■马骏:法学博士,大校军衔。
曾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国防大学和北京大学,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军事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外国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研究工作,现执教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为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会理事。
著有《世界经典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风云人物》等47部著作。
京城四月天,花木恣意地舒展筋骨,和畅的春风有如一位浪漫的画师,在京城的每个角落点染着鹅黄、翠绿、桃红。
挟一路花香,马骏教授从颐和园西北处的国防大学驱车“南下”,向长安街边的中央电视台驶去,尔后同电视观众一起,向60年前的血雨腥风、烽火硝烟走去。
频频在央视的节目中“亮相”,一周几次如此这般地“赶场”,有人笑称52岁的马骏教授为“电视明星”:有时在《国防时空》栏目中,出任“二战经典战役”的军事评论员;有时则做客新闻频道的《国际观察》,与主持人水均益一起回望尸骨成山,惨绝人寰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不过最“吃重”的活路当属科学教育频道的《百家讲坛》,一位位声名赫赫的“二战”人物,在他的讲述中从历史的深处走到岁月的前台:巴顿、艾森豪威尔、罗斯福、丘吉尔以及希特勒、隆美尔……
常常地,着深色西装戴一副近视镜“出镜”的马骏教授予人一种学者气质;有时一身戎装登场,镜头前便是一位英武的四星大校。
《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说:“在我的记忆中,马老师可能是来《百家讲坛》授课的第一位军人学者。
”
把怎样的“二战”人物讲给观众听
·人性视角从生命本体切入
·历史人物因个性而鲜活
·反思需抵达民族文化心理层面
湛蓝的幕景下,暗红色的地毯上,《百家讲坛》的三尺讲台前留下中国学术界一位位名师大家的足印。
马骏教授第一次站在这讲台前,面向现场观众和摄像机镜头,他拿起一帧两岁儿童的照片,那照片因年代久远、多次翻拍显得有些斑驳,然而孩子面庞的清秀、眼眸中的纯真,依然清晰可见。
只听马骏老师讲道:“今天的欧洲是世界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尽情地享受他们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明。
然而,六十多年前,这个地区却被战火和血泪浸润,到处是断垣残壁,硝烟炮火,到处是痛苦的呻吟、尸体与血泊,而造成人类这场最大战争灾难的就是这个童年时看起来非常可爱的———阿道夫·希特勒。
“这么可爱的一个男孩儿,后来是怎么成为战争魔鬼的呢?他的人生是在什么时候出现变异了呢?从心理学上讲,童年与少年生活有时会深深影响人的一生。
那么,希特勒的青少年轨迹是什么样的呢?”
于是,从这“一张童年照片”开始,希特勒生前避而不谈、谜一样的身世,被一一摆放到观众
面前,这个少年时期即立志成为画家、艺术家的人,在1930年德国特定的历史境况下,一步步地走上德国的政治舞台,由此构成了“二战”这场人类空前灾难的“前因”。
有61个国家参战、20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曲波澜壮阔的反法西斯史诗,与侧重全景式、宏大叙事的节目不同,马骏教授与《百家讲坛》编导们的共识是:注重故事性,以小故事带出大事件;避免脸谱化,历史人物更注意人性化的“切入口”。
譬如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这位哈佛大学毕业生,战前即以残疾之身竞选成功入主白宫,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续四届当选的总统。
因其在“二战”中对美国和同盟国的杰出领导作用,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给予高度评价:“就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而言,富兰克林·罗斯福无疑是美国第一人。
”
马骏教授如此讲述:“罗斯福终其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而其第一次战斗开始于娘胎。
这是怎么回事儿,难道胎儿也能战斗?不错,如果从生命的意义来说,罗斯福从他出生那一瞬间就与死亡开始了第一次战斗。
因为,他出生时是难产。
“罗斯福的母亲萨拉非常漂亮,美中不足是下巴有些大,不过西方传记学者说:萨拉下巴大表明她性格倔强。
罗斯福长得非常像他的母亲。
他也有一个大下巴。
”
———絮絮如家常话语,是听众无分老幼都能接受的叙事方式,而由这样的细节出发再去理解罗斯福总统在珍珠港事件后,面对惊涛骇浪所表现出的勇气、镇定与坚韧,也就更加“人本”。
美国名将巴顿素有“血胆将军”的美誉,他是美国历史上最具有个性的一名将领。
这一单元的片头语即介绍:“高贵的出身,使他身上带有贵族式的天性,缺乏保持沉默的自制力。
这种秉性成就了他出人头地的愿望,却也是他人生仕途上的障碍。
即使在军纪严明的部队,巴顿的自制力也没能受到束缚,他偶尔的一时冲动,就会让他的上司难以消受。
可是在娇小的妻子面前,巴顿却善良敦厚,侠骨柔情,与战场上的他判若两人。
”
接下来马骏老师分析道:“他看起来是一个缺点与优点都很突出的将领,但是却很难具体分
清他的某个个性在什么时候是优点,在什么时候是缺点。
”
他热衷战争,熟读兵书,钻研军事史,临战时却也能机智灵活,攻无不克,战功显赫;他治军严格,行为粗鲁,满口脏话:“我对任何一个不立刻执行我命令的兔崽子都不会容忍”,但他也热爱士兵,关心士兵的生活起居,信任部属,民主作风极浓;他有西部牛仔风格,不受羁束,古巴雪茄几乎不离嘴,但却生活讲究,军容整洁,一丝不苟;他爱出风头,傲慢偏激,说话口无遮挡,但却是虔诚的基督教徒,遇功都推到部属身上;他作风顽强,敢打硬仗,但却耳根软,“惧内”到普通人都少有的程度……马骏教授说:“正是由于他这种矛盾的个性,所以巴顿才备受争议,军事生涯几经沉浮。
”
美军的军礼,就是巴顿的“原创”,他以西部牛仔风格马鞭一捅帽子的动作,就演绎成沿袭至今的美国军礼;他是美国装甲部队的创始人;“二战”中他率领第二军驰骋北非战场、指挥第三集团军参加诺曼底登陆。
他也曾打过士兵耳光,不时有人到艾森豪威尔处告状;他最严重的“错误”,是在一次战役中没有上级命令就擅自出击,暴露了美军坦克部队,几乎被“遣送”回国……
这些连天炮火的经典战役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鲜活、生动,普通观众也能听出兴味。
与此同时又不是单纯的就事论事,而是将深层思考贯穿其中,从而在历史中寻求智慧。
譬如在希特勒一讲中,马骏老师提出问题:恩格斯说过,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富于思辩的民族。
但是这样一个富于思辩的民族为什么会选择希特勒这样一个可以说有人格缺陷的人呢?是历史选择了希特勒,还是希特勒改变了历史?
实际上这样就将观众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何以爆发?”的命题。
熟悉这段历史的人知道,传统的教科书大多围绕“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之间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进行阐释,而今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60周年的日子里,这种反思也随60年的“时间差”而逐步深化。
马骏老师分析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集团通过《凡尔赛和约》,对战败的德国进行了赔款、领土分割的苛刻惩罚,德国经济陷入危机,通货膨胀使得马克几乎完全崩溃。
1923年1月,法国占领鲁尔区时1美元兑换一万八千马克,到该年11月,竟要40亿马克兑换1美元。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大爆发,稍有起色的德国经济再度陷入低谷,大批城市中小资产阶级破产,农业人口严重贫困化,德国社会动荡不安,充满变数。
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弥漫在社会的各个阶层。
德国民众由于战败而产生浓重的失落感、屈辱感,他们认为,德国的衰落是英法等国制裁、掠夺的结果;同时人们内心又怀有根深蒂固的“大德意志”情结,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摆脱国际社会对德国的歧视,整个德意志的民族仇恨犹如一个火药桶。
被希特勒控制的纳粹党利用经济危机给德国民众造成的贫困,不遗余力地煽动这种民族复仇情绪,并对社会所有不满现状的人进行允诺,声称废除《凡尔赛和约》,领土东扩,鼓吹日耳曼种族主义……
马骏教授说:“中小资产阶级有这么一个特点:如果不满现状,并且想改变现状时,他不惜毁灭自己!于是,他们选择了希特勒!”
在议会选举中,希特勒及纳粹党赢得了1300多万张选票,他是在成千上万民众的欢呼声中登上国家元首宝座的,这是他发动迄今为止人类最大侵略战争的社会基础,也使他得以从1939年开始,闪击波兰、灭亡法国、轰炸英国、进军苏联,战火几乎燃遍欧洲。
马骏教授认为,历史是有弱点的。
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善御者自强,不善御者自伤。
后来,德意志民族为他们当年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去《百家讲坛》的路有多远
·因“独见”走上“讲坛”
·被朱可夫元帅感动
·“马歇尔善用人”的现实价值
2004年9月的一天,中央电视台附近一家宾馆的会议室里,由《百家讲坛》栏目组召集的“二战人物”选题策划会正在进行。
尽管距2005年5月8日即“二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日还有半年多的时间,但电视专题节目制作上的繁复性,常常令其编导们“闻鸡起舞”般地“赶早”。
虽然自《夕阳红》栏目来《百家讲坛》赴任不久,制片人万卫也知道,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于沛、张晓华等几位专家为栏目选题、策划“没少帮忙”,发言表示感谢的同时,他也坦率地交流了对“二战人物”这档节目内心的几分“没底”———收视率的压力。
电视是大众媒体,节目再高雅,不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所接受,会被自然淘汰。
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又不能像报摊图书那样以“希特勒的女人们”招徕读者。
将学术性与故事性有机融合是这档节目的难点所在。
着便装与会的国防大学教授马骏,几乎最后才发言,也许是“课堂出身”的缘故,讲起话来声调、手势、语速都像讲台上那般慷慨激昂,他说:“不用特意寻找故事性,希特勒的身世本身就像一个谜。
我们的婚姻法禁止三代以内通婚,为什么?里面有个婚姻伦理问题,而希特勒恰恰就是乱伦的产物。
”
“希特勒的爷爷是个走村串乡、四处打短工的磨房工人。
一次为一个寡妇修理石磨,与寡妇…一夜风流‟后又游走四方了,寡妇却在第二年生下了希特勒的父亲。
这个私生子当时不知父亲是谁,自幼在外婆家长大,成年后有过三次婚姻,希特勒的母亲克拉拉正是他的第三任妻子。
“这个克拉拉是什么人呢?是他堂舅的外孙女,从辈分上讲,希特勒的母亲是他父亲的外甥女。
这还不算。
当希特勒父亲的第一个妻子不能生育时,曾经将克拉拉过继给自己,这就是说,希特勒的父亲是娶了自己的养女作为妻子的。
希特勒就是这个乱伦似的婚姻孕育出来的。
1889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紧靠德国边境小城勃劳瑙的一个名叫波麦的小客栈里。
“现有的史料,还不能证明希特勒欣赏乱伦行为。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希特勒爱上的第一个女人,恰恰是他自己亲姐姐的女儿!他的同母异父姐姐是个寡妇,曾给希特勒当管家,姐姐的金发女儿随母亲住在舅舅家。
希特勒疯狂地追求自己的亲外甥女,这是一件让文明的人类所不齿的行为,而希特勒却不以为然。
气得他姐姐在希特勒当上纳粹德国元首后的1936年离开了他,这个金发女儿后来也自杀了。
“希特勒成名后,不愿意、也不允许别人在自己面前谈论自己的身世,这种混乱的血缘关系有什么可谈的呢?”
———事后证明,这一番发言的内容连同叙述的方式,打动了制片人万卫和编导们。
第二天,马骏老师接到央视通知:准备希特勒的讲稿,领导说就按这个路子先做一期。
于是,就有了马骏教授手持“一张童年照片”,第一次站在《百家讲坛》的一幕。
《百家讲坛》拥有一批比较固定的现场观众,他们中有些人是自带“饭盒”参加节目录制。
“希特勒”一节讲下来,现场观众的反馈是:语言感染力强,有军人的激情;编导们也认为马老师比较符合栏目对主讲人的三点要求:会讲故事;形象有亲和力;观点有现代人视角。
希特勒、隆美尔、巴顿、艾森豪威尔———几个人物讲下来,央视方面节目调整,原本30集的录制计划减少为20集,于是10位“二战人物”的主讲人索性就交由马骏老师一人“包办”了。
由于肩负着学校正常的教学任务,不时地便要跑一趟电视台录节目,马骏老师说准备讲稿的工作都放在晚间进行。
“夜深人静,清茶一杯”,他开始与六十年前的风云人物对话。
这其中,有对一代名将指挥才能的崇拜,有对纳粹分子魔鬼罪行的愤恨,更多时候是被反法西斯战争英雄艰
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所感动。
他说:“准备朱可夫元帅的讲稿时,我真的绷不住了”———
在马骏老师看来“朱可夫是改写历史的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是事实,但是太平洋战争也可能不爆发,这就同朱可夫元帅在…哈拉欣河战役‟后,在前线指挥第57特别军对日作战有关”。
朱可夫元帅一生四次获得“苏联英雄”勋章,是领导苏军对德作战的关键人物,被美国的传记作家称为“…二战‟中斯大林困难的解救者”。
而令马骏老师感叹不已的是这样两件事———
德军闪击苏联,从北、中、南三路发动全线进攻,南方集团军群以50个师抢先包围基辅城,由于苏军兵力相对薄弱,朱可夫元帅力主放弃基辅“收起拳头再打敌人”,遭到斯大林的反对,两人甚至为此发生争吵。
马老师说:“此时的斯大林,是经过三十年代大清洗的铁腕人物,朱可夫是第一个敢与他吵架的人,就好比太岁头上动把土,老虎嘴里拔根毛。
但朱可夫坚持自己的意见,为此被削掉兵权,上了前线。
可事态发展证明朱可夫的意见是正确的,大批增援部队在路上疲于奔命,未与德军作战即已大大削弱了战斗力,斯大林后来也向他道歉,可见这个人多么了不起!”
“朱可夫最初是因家境贫寒、不想挨饿当了白俄士兵,后来在苏维埃领导下树立了…当兵报国‟的理想,他常说…人民是我的母亲‟。
列宁格勒保卫战时他到前沿视察,边视察边啃起一块干面包,这时一对双胞胎小姐妹上前伸出手来,笑着说:…如果将军不介意的话,我们想接您掉下来的面
包渣‟。
朱可夫当时面色凝重,把手中的面包给了小姑娘,并将小姑娘搂在怀里说:…再不能让我们的孩子挨饿了,这是军人的耻辱!‟”———正是这一感人的细节刻画,让同为军人的马骏老师在备课阶段就“绷不住了”———他潸然泪下。
今年3月初,《百家讲坛》播放了马骏老师主讲的两位“二战人物”———巴顿和艾森豪威尔。
令他感动的是,有观众辗转地将电话打到国防大学他的办公室,目的是同他讨论几个问题,其中之一便是:马歇尔的用人之道。
在“二战”中担任盟军统帅、指挥几百万军队协同作战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具有传奇般的经历,譬如他从上校晋升五星上将仅仅用了4年时间,而马歇尔却用了20年;他是唯一一位当上总统的五星上将;退休后出任过哥伦比亚大学校长。
最奇特的是,当马歇尔将军向罗斯福总统提议由艾森豪威尔担任盟军统帅时,他不过是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领率机关的参谋,在美国人民眼中,他是个陌生人。
后来,盟军在欧洲、北非对德作战的节节胜利,证明了他卓越的指挥、协调才能,也证明了马歇尔的好眼力。
马歇尔的最大特点是能够“知人善任”。
他随身有一个笔记本,记录着他耳闻目睹的一些有才华、有培养前途的军官姓名和表现,并且有自己的评语。
比如,他对巴顿的评语是:此人能带领部队赴汤蹈火;要用一根绳子紧紧地套住他的脖子;一有装甲部队,就交给他指挥。
可谓入木三分!
艾森豪威尔就是上了马歇尔笔记本的人。
马歇尔用人选将有六条原则:
一是坚决不用跑官要官的人,即使有人来说好话或施加压力,也不行。
马歇尔对帮忙说情者通常回答道:“如果他是你的朋友,你对他的最大帮助就是不要在我面前提他的名字。
”
二是不用文过饰非,邀功推过的人,
三是不用事必躬亲的人,
四是慎用性格粗暴的人,
五是不用悲观主义者,
六是不用不团结的人。
看过这期讲座的电视观众打电话给马骏老师,认为这六条标准很有现实意义,建议他将这六条标准交给“干部部门”。
战争能使我们变得聪明些吗
·军事战略家要体现国家理性
·妥协是一门艺术
·父女校友学无止境
2001年4月上旬的一天,中山大学阶梯大教室,听说国防大学马骏老师来作报告,教室里座无虚席,后排还站立着很多人,报告后进入学生提问阶段。
此时距中美军机相撞事件不久,一位来自香港的学生很激动地发问:“你们外交部为什么不打?”马骏老师见他操粤语,便说,你的话我听不懂,如果你不会中文,就说英文。
这时旁边一个女生站起来,哭了,她说“偌大一个中国,没有一张平静的课桌,如果毛主席还活着,就不会是这样的”。
教室里响起一片笑声,掌声。
马骏老师回答道:“如果谈对毛泽东他老人家的感情,我比你深。
我在毛主席巨手的领导下,生活了23年。
但是今天的国际形势与毛主席在世时大不相同了,首先苏联不存在了,那时是中美苏三角关系呀。
所以你们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你们不知道自己的今天有多幸福!我上大学的时候,还穿补丁裤子呢!”
后来,马骏老师在一些场合提起这件事,说自己当时即被那两位学生的爱国情怀深深感染。
此后他还应邀到林业大学、农业大学等地讲座,谈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安全,也遇到过类似的提问,马骏老师说:“作为研究军事战略的专家,此时要把握的就是两个字———理性。
所以我不会附和同学们的感性语言,尽管这样做有时会产生一些尴尬。
”他说理性思考的终点,就是国家
利益的最大化。
大庭广众之下,他多次分析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状,认为现在是中美两国关系最好的时期,尽管近年也发生过一些摩擦、矛盾,但是“可以斗志、斗勇,但不要斗气”。
他说,科索沃炸使馆事件、中美军机相撞事件的妥善解决,证明国家领导人娴熟的政治手段。
其实妥协也是一种艺术,列宁就是妥协的大师。
反思“二战”的历史经验,他认为要高度重视民族主义问题,“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善御者自强,不善御者自伤”。
六千万士兵和平民死亡,“如果让这样的历史匆匆而过,历史便没有成为一面镜子。
”
有趣的是,在一些大学讲座时,他总会适时地为军队“做广告”:欢迎喜欢军事的同学从军报国!他以自己为例:“读本科的时候,我还是老百姓呐!”
偶尔,他会谈起自己的一些经历:13岁时,因为喜欢《水浒》,能将一百零八条好汉的绰号一一背出;又因阅读法国小说《红与黑》被工宣队“把头按在椅子上,打!”
农村插队两年,“当过大苦力”,后被抽调文化馆,创作以阶级斗争为题材的独幕剧《鱼塘的秘密》。
1978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因出身师范,又做过“文青”,至今讲课“栩栩如生”。
大学毕业应征入伍,至沈阳炮兵学院任教。
后又考入国防大学读军事学硕士,毕业留校。
2001年以47岁“高龄”就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专业,2004年夏获法学博士学位。
此时,爱女佳佳亦就读该校英语专业,故闲暇时常以“校友”称呼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