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每日一题(第6周)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含解析)
余秋雨《江南小镇》阅读理解
余秋雨《江南小镇》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小镇余秋雨①我一直想写写“江南小镇”这个题目,但又难于下笔。
江南小镇太多了,真正值得写的是哪几个呢?一一拆散了看,哪一个都构不成一种独立的历史名胜,能说的话并不太多;然而如果把它们全躲开了,那就是躲开了一种再亲昵不过的人文文化,躲开了一种把自然与人情搭建得无比巧妙的生态环境,躲开了无数中国人心底的思念与企盼,躲开了人生苦旅的起点和终点,实在是不应该的。
②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而离他们只有几尺远的乌篷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
它们的前边没有险滩,后边没有荒漠,因此虽然幽僻却谈不上什么气势;它们大多又很有一些年代了,但始终比较滋润的生活方式并没有让它们保留下多少废墟和遗迹,因此也听不出多少历史的浩叹。
它们当然有过升沉荣辱,但实在也未曾摆出过太堂皇的场面,因此也不容易产生类似于朱雀桥、乌衣巷的沧桑之慨。
总之,它们的历史路程和现实风貌都显得平实而耐久,狭窄而悠久,就像经纬着它们的条条石板街道。
③像多数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
在别的地方,河流虽然也可以成为运输的通道,但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行旅来说大多是障碍,在这里则完全不同,河流成了人们随脚徜徉的大街小巷。
④两岸的屋舍越来越密,河道越来越窄,从头顶掠过去的桥越来越短,这就意味着一座小镇的来临。
中国很多地方都长久地时兴这样一首儿歌:“摇摇摇,摇到外婆桥。
”不知多少人是在这首儿歌中摇摇摆摆走进世界的。
人生的开始总是在摇篮中,摇篮就是一条船,它的首次航行目标必定是那座神秘的桥,慈祥的外婆就住在桥边。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6)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014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独木舟之道【美】西格德·F.奥尔森①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
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
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
从他将船桨浸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
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划独木舟的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带着那种轻快如飞的惬意,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
然而,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他荡起船桨时所体验的那种欢乐。
②掌控独木舟需要平衡,要使小舟与灵活摇摆的身体成为一体。
当每次划桨的节律与独木舟本身前进的节律相吻合时,疲劳便被忘却,还有时间来观望天空和岸上的风景,不必费力,也不必去考虑行驶的距离。
此时,独木舟随意滑行,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悠然自得。
倘若你幸而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的平静水面,或许还会有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荡舟。
③如果风起浪涌,你必须破浪前进,则另有一番奋战的乐趣。
每一道席卷而来的浪头都成为要被挫败的敌手。
顶风破浪的一天——巧妙地躲过一个又一个小岛,沿着狂风肆虐的水域下风处的岸边艰难行进,猛然再冲进激荡的水流和狂风之中,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可以确保你晚上睡得香,做个好梦。
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
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
乘风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划桨的技巧,而且要凭直觉判断出浪的规模势头,要知道它们在身后如何破碎。
荡舟之人不仅要熟悉他的独木舟及其路数,还要懂得身后涌起的波涛意味着什么。
现代文阅读探究题2
• 2.深层剖析类 • 例(08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 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 “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 “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 看法。(6分) • 示例: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 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 不理解。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 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还在默 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 你的位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 求而去,当父亲提出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 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 人”。
• 2 启发式 • 这一题型,2007年山东卷——杨明、马小林 《梦碎雅典》:2008年山东卷——张炜《歌德之 勺》、牟宗三《我所认识的梁漱溟》:2009年山 东卷——同国平《记住回家的路》、安徽卷—— 宗璞《董师傅游湖》等均有出现,这里重点分析 海南(宁夏)卷。 • 2009年海南(宁夏)卷——《寻找教育的曙 光》: • 文中说:“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 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 个脚印的实干家,”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 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现代文阅读
• ---探究究 (散文、小说) A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涵的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 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 B 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造动机及作品影响 进行分析。 C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 法
• 2、深层探究和问答题的关系 • 例如(08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 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 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 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 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 谈你的看法。(6分)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31)
周末培优【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汴京的星河叶文玲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
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
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对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
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
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飞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
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得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
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声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
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
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
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朱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
2020版《名师导学》高考语文总复习讲义:第六单元 第四节 探 究 含答案
第四节探究走进高考【p234】例(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微纪元(节选)刘慈欣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
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
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
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
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
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
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
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
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主题意蕴shen
小说专题复习之主题意蕴【考点解读】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真题回顾】2016年《会明》: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6分)2014年《安娜之死》:请探究作品结尾处画线句的意蕴。
(6分)2010年《溜索》: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6分)【考点归纳】1、概括主题;2、整体意蕴;3、局部意蕴一、概括主题(江苏卷至今未设题)【经典再现】方法总结:【针对训练】石榴日本川端康成(1)一夜寒风。
石榴树的叶子全落光了。
石榴树下残留着一圈泥土,叶子散落在它的周围。
纪美子打开挡雨板,看见石榴树变成光秃秃的,不由得大吃一惊。
落叶形成一个漂亮的圆圈,也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风把叶子吹落以后,叶子往往都凌散到各处。
树梢上结了好看的石榴。
(2)“妈妈,石榴。
”纪美子呼喊母亲。
(3)“真的……忘了。
”母亲只瞧了瞧,又回到厨房里去了。
从“忘了”这句话里,纪美子想起自己家中的寂寞。
生活在这里,连檐廊上的石榴也忘了。
这些石榴,和被落叶围在圈中的泥土,都是冷冰冰的。
(4)纪美子走出庭院,用竹竿摘取石榴。
石榴已经烂熟,被丰满的子儿胀裂了。
放在走廊上,一粒粒的子儿在阳光下闪烁着。
亮光透过一粒粒的子儿。
纪美子似乎觉得对不起石榴。
她上了二楼,麻利地做起针线活来。
约莫十点,传来了启吉的声音。
大概木门是敞着的,他突然绕到庭院,精神抖擞地快嘴说了起来。
(5)“纪美子,纪美子,阿启来了。
”母亲大声喊道。
纪美子慌忙把脱了线的针插在针线包上。
(6)“纪美子也说过好多遍,她想在你开拔之前见你一面。
不过,她又有点不好意思去见你,而你又总也不来。
呀,今天……”母亲说着要留启吉吃午饭。
可是启吉似乎很忙。
(7)“真不好办啊……这是我们家的石榴,尝尝吧。
”(8)于是,母亲又呼喊纪美子。
纪美子下楼来了。
散文阅读专题复习:散文探究的三大探点
题型二
标题式探究
一部好的作品,标题犹如画龙所点之睛。文学作品的 标题不仅饱含着作者的种种情感因素,同时还能够深化主 题思想,增强全篇的艺术感染力,直接影响作品内容的表 达和阅读效果。
[常见设问方式]
(2015· 福建高考)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
意。 (2014· 天津高考)本文标题为“枣香醉人”,有人认为也能 以“根”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解题策略] (一)掌握一个探究原则 挖掘文本意蕴要遵循由表及里的原则, 即以题干中涉及 的文本内容为依据和基础,一可分析文本蕴含的民族心理 ( 如 “ 与 世 无 争 ”“ 和 谐 相 处 ”“ 精 忠 报 国 ”“ 知 足 常 乐 ”“ 中庸之道 ” 等 ) 和人文精神 ( 包含 “ 人生意义和价 值”“人的尊严”“社会责任”“悲悯情怀”等),二可分 析哲理、美感、规律等。
题型三
体验式探究
阅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体验,在新课标背景下,体验 式阅读才是本质意义上的阅读。体验式阅读是指读者进入 文本的内部,感受作者的情绪,理解作品中的人物、事件, 欣赏作品的画面,链接曾经有过的生活或阅读经历,从而 产生情感共鸣或阅读的愉悦感,它是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因此从“体验”角度命题, 折射出命题人全新的考查视角, 切中了阅读的本质。
[2015 年福建高考]请根据文本,分析标题“纸上故乡”的含意。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探究标题能力。这一类题目的解答要
注意答题的严密性,要联系文章的主旨。本题是对标题含意进行 探究,文章的主体部分是扣住文字来写的:“我”读别人的文 字,得到慰藉;“我”自己的文字纾解了乡愁;“我”所描绘的 故乡,鲜活在“我”的心底。这就是“纸上故乡”的含意。
【高考现代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解
【高考现代文】现代文阅读探究题解博文收藏03-05 1303《考试说明》展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的解读。
探究学习的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其考查,不可能是无限开放的,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还是由命题者说了算,这是有利于考试公平和评卷公正的,其特点就是题目的回答具有选择性,个性化色彩较浓。
但是,选择应该是符合自己的选择,个性应该是符合情理的个性,不可能是任意为之的。
2.考点解读“发掘”,必须从作品本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出发,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
这点考试说明作了明确的要求,换言之,支撑你观点的依据必须源自作品。
“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就是要求我们采取不同视角对文本作多侧面的考察,可以从、读者、文章中人物的角度,可以从社会、政治、教育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发掘”,就是要求我们对文本能够作出深浅度不同的认知解读,一般可从情感、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分析发掘。
“丰富意蕴”,指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等多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也有心理的、情感的、审美的意义。
从主体方面来说,作品中的意蕴,是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主要指一个民族作为一个大群体所具有的典型心理特点,是特定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历史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形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及各种文化产品得以表现,如,重亲情、族情、乡情,爱好和平,知足常乐等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民族心理。
2020学年高一语文每日一题第6周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含解析202010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
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
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
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
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
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
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
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
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
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
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
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
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
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
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
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
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
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有着具体的承载内容.
究。第一,尊重文本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
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
关键内容。第二,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文本
往往是对现实生活的浓缩,它表现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认知
规律。第三,尊重作者意图。作者创作文本时常常把自己 的意图表现得比较隐蔽。阅读文本时要注意挖掘这样的意 图,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一些延伸拓展的探究。
两江岸边的山奇雄,峰奇秀,滩奇急,水奇清,石奇
美,峡奇幽。一片山一个景,一层云一重天。仿佛是在欣
赏一幅立体感极强的风景画。古道上青石幽幽,起伏绵长, 古道旁有一条石头水渠,渠水清澈,淙淙流淌。一切都那 么自然淳朴,没有假饰的天真。脚下的山坡上,长满了不 同颜色的树木、山草和花朵。丰美的植被以不同的方式热 爱着太阳。路边的花,红的黄的,花团锦簇。强烈的阳光 下,黄色的太阳花亮如金片,灿若云霞。我像一只酣醉了
“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人文精神”有着具 体的承载内容。 1.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
平,自强不息;它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
中国的发展道路。 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崇尚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立 志报国的民族精神;倡导忠、孝、诚、信、礼、义、 廉、仁等美德。
3.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富有凝聚力,热爱自然,追求光
答案:“沧源崖画”是阿佤人先祖留给后代的教材,是他 们学习生活的“央壤”。崖夏是阿佤人的圣地,崖画是阿 佤人的神物,崖画体现了阿佤人对自然及神灵的敬畏;崖 画也表现了阿佤先祖跟现代人的对话,同时也展现了大自 然的天然的和谐所产生的震撼心灵的力量。
解答“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 心理和人文精神”题的方法 1.紧扣文本,尊重文本 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于文本的探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1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
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零。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欧阳修《秋声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雨骤.至骤:突然B.天高日晶.晶:亮C.盖夫秋之为状.也状:情状D.亦何恨.乎秋声恨:遗憾【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D项,“恨”是“怨恨”的意思。
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高考小说阅读探究题(实用)
• 答题误区警示 • 1、“不尊重文本”,忽略文本材料,只是就题解 题,往往断章取义;或只是摘取词句,把关键材料 或关键细节撂在一边。 • 2、“浅入浅出”,即浮浅地了解一下文本,勉强 写几句答案。 • 3、“泛化解题”,没有个性化阅读,没有自己的 创意,没有独特的认知,落入人云亦云的俗套。缺 乏说服性,往往只抓一点,不及其余。 • 4、“角度单一”,解题答案角度单一,不能对文 本多元解读和有创意解读。“多元无界”,一味多 元,没有界限,虽有创意解读但胡思乱想。都是不 足取的.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 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8分)(2012全国卷《马裤先 生》) (4)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 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 (2012辽宁《最后的黄豆》) 14. 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 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 试作探究。(6 分) (2012江苏《邮
明确探究重点
不同角度和层面: 作品意蕴: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小说阅读探究题 一、不同角度和层面
考纲提示: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 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 探究。
不同角度和层面:思想内容+艺术表现
解决的方法途径
抓住文体(小说、散文)特点 明确答题要点 解决角度难点
明确概念
• 小说特点:
三、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民族的: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
传统的:忠、孝、诚、信、礼、义、廉、耻 心理的:中庸稳重、知足常乐、崇尚自然、仁爱之心
人文的:人性、道德、修养、价值观、社会观、传统风俗
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包括人的价值、人性的内
涵与道德的修养、人格尊严与社会责任心、人的生死, 以及人的理想等方面,其核心是关于人的价值观念。
备战2018高考语文 考点一遍过 专题40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含解析
考点40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文学作品的意蕴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是指读者从作品中领悟到的意义。
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意蕴,有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意义,有现实的、历史的意义,有民族心理的、人文精神的意义。
可以对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发掘。
常见设问形式有:1.结合文意,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词、句、段)内涵的理解。
2.本文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原则是:1.立足文本。
尽管是探究题,但是不可脱离文本泛泛而谈,要以文本为基础进行发掘。
2.讲究深度。
探究题要求考生有自己的见解,得出一个结论,考生要围绕题干中的问题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
3.有理有据。
首先给出观点,其次结合文本内容及自身实际支持观点,最后回扣观点。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诚实的考验【英】赤哥黎查理·哈斯克尔去世时,留下了妻子和9个孩子,他们靠一小块土地维持生计,住在一所有4间屋的房子里。
约翰是家里的长子,所以他的母亲告诉他,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
那年他16岁。
约翰到镇里最有钱的法官多恩那儿去要1美元,那是法官买约翰父亲的玉米时欠的钱。
多恩把钱给了他。
然后,法官说约翰的父亲欠他40美元。
“你打算什么时候还钱?”法官问约翰。
“我希望你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他说,“他是个懒汉,从不卖力气干活。
”那一年的夏天,除了星期天,约翰天天都到别人的田里干活;每天晚上和星期天全天则在自己家的地里干活。
到了夏天结束的时候,约翰积攒了5美元交给法官。
冬季天气太冷,不能耕种,约翰的朋友塞夫给他提供了一个在冬季挣钱的机会。
塞夫教约翰诱捕动物,获取兽皮。
塞夫告诉他,靠狩猎他能够挣到很多钱,但需要75美元买一杆枪和捕猎用的绳、网,以及过冬的食物。
约翰去见法官多恩,说明了他的打算,法官同意借给他那笔钱。
约翰吻别了母亲,和塞夫一起来到林子深处的一间小木屋前。
这所小房子是塞夫几年前搭建的。
这年冬天,约翰学到了很多东西,捕到了很多猎物,得到的兽皮至少可以挣200美元。
分析小说的主旨意蕴
分析小说的主旨意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不同角度和层面: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情节结构、作品主题、语言表达、表现手法等方面切入探究。
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民族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传统的(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心理的(知足常乐、仁爱之心)人文精神: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道德修养、社会责任、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赞美和塑造。
意蕴:含义。
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
或是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或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 或者某种主旨。
意蕴=内涵+情感+主旨(风骨)全文深刻意蕴,即在素材中见到的意义。
简单说就是素材给我们的启示,或者说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重在“理”,答案多用“应该”“要”等能揭示故事内涵的词语组织。
情感取向,即感情倾向,是我们对某人事物内心喜恶,内在评价的一种倾向。
答案多以“赞美”“批评”“担忧”“同情”等情感词为中心语。
重在“情”。
1、首先思考这个故事涉及到哪些对象(方面)、哪些关系;2、然后思考这些对象(方面)、关系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概括主题(1)从小说的标题入手。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意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
(2)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入手。
从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性格或命运的变化,进而揭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3)联系小说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
(4)从小说的精巧构思入手,比如双线结构、抑扬、对比、出人意料的结尾等。
(5)从文中抒情议论式的句子入手,作者的观点往往隐含其中。
既要注意小说人物的抒情议论性语言,也要关注作者的抒情议论性语言。
船魂王海群夕阳西下,晚风渐起。
鸟蟒河缓缓地流,“半江瑟瑟半江红”。
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说起梅花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
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
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
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
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
那人就说“是玫瑰花”。
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
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
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
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
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
文学类文本阅读(安徽卷)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这种题,需要 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这种题, 具备小说拟题的相关知识:小说题目可从情节角度拟题,或能概括全部情节, 具备小说拟题的相关知识:小说题目可从情节角度拟题,或能概括全部情节,或能 点出核心的部分情节;可从人物角度拟题,或是主要人物,或点明主次人物关系; 点出核心的部分情节;可从人物角度拟题,或是主要人物,或点明主次人物关系; 可从物品角度拟题,该物常常在文中反复出现或是情节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物品; 可从物品角度拟题,该物常常在文中反复出现或是情节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物品;可 从表现主题角度拟题,或直接点明主题,或含蓄表现主题; 从表现主题角度拟题,或直接点明主题,或含蓄表现主题;可用故事发生的时间拟 可用故事发生的地点拟题;可用人物的情感拟题;还可以综合各种信息, 题;可用故事发生的地点拟题;可用人物的情感拟题;还可以综合各种信息,拟写 有文采的或有幽默感的文题。对于本题而言,题目拟写也是灵活的: 有文采的或有幽默感的文题。对于本题而言,题目拟写也是灵活的:可根据情节拟 本文的情节包括“订碑”“看碑”“运碑”“立碑” ”“看碑”“运碑”“立碑 题,本文的情节包括“订碑”“看碑”“运碑”“立碑”,这几个过程可以使用 洗碑”概括,也可以用“ 一词,该词是情节的线索, “洗碑”概括,也可以用“碑”一词,该词是情节的线索,又能对读者强烈地提示 文章的情节及核心情节内容;可根据人物拟题, 王石匠” 淡定的洗碑人” 文章的情节及核心情节内容;可根据人物拟题,如“王石匠”或“淡定的洗碑人” 该题从人物角度提示情节,并暗示小说主题);可根据主题拟题, );可根据主题拟题 (该题从人物角度提示情节,并暗示小说主题);可根据主题拟题,如“洗碑之 可根据物品拟题, 该题有象征义,暗示碑的纪念之意, 悟”;可根据物品拟题,如“碑”(该题有象征义,暗示碑的纪念之意,对人的警 醒教育作用等)。说明拟题理由,其实就是阐明拟题所选的角度。 )。说明拟题理由 醒教育作用等)。说明拟题理由,其实就是阐明拟题所选的角度。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美辨识的能力”,整合句间关系,转述正确。
C项对应原文第四段“书法中的临摹有实临与意临之分………力求还原与逼真补述指示代词“此”,筛选整合“实临”的相关信息,正确。
D项对应原文第四段“意临则相当于中国画中的‘仿’与‘拟’的方式……以获取新的变化”及“所以‘通临’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临摹……是艺术在传承中的一种再创造”,筛选整合“意临”的相关信息,正确。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3.A。
原文并没有体现“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审美特点及核心价值”与“以视觉艺术为主导”这种冲突,且根据原文第一段“它不仅仅是技术与视觉的展现,更是人文修养、个人心性与宇宙自然相息相通的综合体验”一句可见,中国画本身展现了技术与视觉,并非排斥视觉艺术。
分析全文各段,如第二段“不仅仅是对临本的技艺、内容的复制”,第三段的“一方面是要学习绘画技能”,第四段提及的“技法”,可见作者的观点并非如此。
所以A项的推论错误。
B项对应原文第二、三、四段,是对文章结构及内容要点的考查。
第二段为临摹内容,第三段为临摹的目的,第四段为临摹的手段,综合三个段落段首的分论点及段末的结论句可以做出推论。
C项对应原文第二、三段,对段落间相关信息“经典之作”进行了整合,可以做出推论。
D项对应原文第四段,文中把《富春山居图》作为“意临”创作过程的论据,可以做出“堪称意临的典范”的推论。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
4.B。
“以作者的观察视角为切入点”的说法错误,属于无中生有。
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赏析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D。
5. 在作者看来,爬墙虎是名高明的艺术家,它的生长就像画家在挥毫、皴染、泼墨、走笔(比喻的解说,2分), 这个比喻将爬墙虎生长的“形、色、势的变化之美”,写得意趣盎然,让人欣喜,令人佩服(比喻的效果,2分)。
作者对爬墙虎生长之美的欣赏和赞美(作者的感受,1分)。
探究题答题攻略
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
此题重在考查考生对具有多方面成就的苏轼了解的深度、广度。苏轼的文学成就 斐然,考生在初高中阶段学过他的许多诗文,应该不陌生;但如果想对苏轼有更 全面的了解,如他在政治、书法、绘画方面的成就和贡献,还必须有更广泛的课 外阅读才行。 Nhomakorabea考点透析
4.创新发掘式。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学阶 段就鲜明地提出创新教育,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在我国起步较晚,只 是近几年的事。可喜的是,创新发掘式题目在高考试题中已经出现。此
考点透析
探究题的命题规律
规律之一,对所读的文本中的疑点、难点提出问题,要求深入研讨。这类题目要求 针对文本思想内容或写作艺术上某个比较复杂、比较有深度的问题进行思考分析, 有一定的难度。 规律之二,根据文本内容提出问题,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答案,让考生判断正误或
优劣。此题考查的是考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考生对问题本身有深入的思考,并有自
考点透析
考点透析
探究题基本的特征
1.题型的主观性。
通过一问一答,为考生提供了探索、思考、发表独立见解的空间,有助于考生 创造力的发挥,有助于展示考生的创新见解和语文能力。 2.问题的启发性。 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思维以一种导向,使得学生能沿着这个导向探 索下去,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的题目可以给学生多个方向进行探究,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问题的开放性。 一般的现代文阅读答案是确定的,往往答案就在文中,在文本中有明确的答案 或者指向,要求考生根据文本内容分析解说,关键在于发现、筛选、整合、吸
考点透析
所谓的探究实际上就是要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探究题往往要求考生从 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或者探讨作者的创 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甚至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探究题往往不设 置唯一性答案,旨在鼓励考生积极思考,培养考生的探索和思辨的精神。同时要求 考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调动生活经验和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探索,对作品进行深入 探讨和分析,能合理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回答问题一定要从文本出发,不可抛开 文本随意生发、自我发挥。
《祖母的季节》阅读答案及解析
祖母的季节苏童祖母天天坐在门槛上听雨,神态宁静而安详。
那是去年秋天的事情。
去年秋天是我祖母的弥留之际。
我们家的人都记住了那些下雨的日子。
春天的时候我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
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清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香味。
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挨祖母骂了,她不让人把码齐的青粽叶搞乱了。
祖母去五里外的白羊湖边采青粽叶,我跟着她。
“这水里有小青蛇。
小青蛇游过的水里,长苇子都是甜的。
”祖母采着青粽叶,时不时俯视身下的湖水,湖水波动着,把她穿蓝袄的影子搅碎了。
突然手里抓的苇叶掉落了。
祖母颤抖着,告诉我她刚才看见了祖父的脸。
“老家伙来拉我走了。
”祖母对着湖水自言自语。
家里人猜祖母是看见了游过水下的小青蛇。
我祖父属蛇,村上人都喊他小蛇儿。
他十七岁娶了我祖母,我祖母就成了“小蛇儿家里的”。
去年端午节前后,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
“小蛇儿从前最能吃粽子,一顿能吃八个。
”有一天村西的老寿爷踱过我家门前,看见了门楣上一捆捆的粽叶,这样对我父母亲说。
我祖父也死于秋天。
死于异乡异地一个叫石码头的地方。
据说他是在新婚的五天后出走的,走了就没再回来。
祖母守着他留下的老屋过日子,闭口不谈祖父的事。
许多年了村里人还是喊我祖母“小蛇儿家里的”。
有一年老寿爷跟着贩米船来到湖北一个码头上,遇见了我祖父。
他正在码头的石阶上为一个瞎女人操琴卖唱。
他跟着老寿爷上了贩米船。
他帮着村里人把船上的米袋卸完,拉着老寿爷进了一家小酒店。
就是那次我祖父酒后还吃了八只粽子。
“你回去吧,你儿子会满村跑了。
”老寿爷说。
祖父摇着头说,“出来了就不回去了。
”后来祖父把他的二胡交给贩米船上的人带回家。
从我记事起,那把二胡一直高高挂在一家人的头顶上。
有一年过年前,我母亲想找块布把那把二胡擦一擦,但是猛听见下面祖母惊恐的喊声:“凤英子,你不要动它。
”“我把它擦擦干净。
”母亲回过头来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挺拔之姿朱以撒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
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
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
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
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
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
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
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
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
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
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
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
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
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
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
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
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
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
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
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
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
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
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
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
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
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
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
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
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
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
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
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
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
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
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
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
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
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
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
(80字左右)【试题分析】价值观,所以答题内容一定要积极乐观向上。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作答这类试题,需要从这样几个角度入手:1.整体阅读、科学分析,从宏观上进行艺术感受与把握。
2.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中国人传统的心理特征(1)勤劳俭朴,自强不息(2)求同务实,谦和持中(3)家庭为重,亲疏有别(4)尊君爱国,尊父爱家,尊师重道,尊长爱幼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特征(1)爱国爱家,关心社会(2)义利兼顾,礼貌文明(3)勤奋朴实,勇敢谦和(4)标新立异,敬业乐群3.注意标题和体裁。
要分析文章的标题,因为标题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同时注意文体的特征。
4.抓关键性的语句。
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语句最能说明问题,帮助考生把握探究的方向。
其中最主要的是抓“文眼”,文章中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如意蕴丰富的哲理句、韵味深长的语义双关句、生动可感的修辞句、观点鲜明的议论抒情句以及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都值得关注。
5.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家的相关情况。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产生总要受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家的写作动机、人生态度、秉性气质、写作经验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所以知人论世可认为我们找出许多重要的信息。
6.根据个人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解读文本。
当因个人的生活经验不足无法准确把握文本时,可以通过已学过的文章、间接掌握的人生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帮助准确探究。
7.注意分析方法。
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全面、深刻,避免以偏概全;要辩证统一;要叙议结合,有理有据;要充分具体、有深度,不可含糊笼统。
8.注意思维的整合。
探究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整合的过程,要将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品的形象分析,作品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整合起来揣摩;否则,就有可能造成失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青岛的树苏雪林近处万瓦鳞鳞,金碧辉煌,远处紫山拥抱,碧水萦回。
青岛是个美丽的仙岛,也是我国黄海上的一座雄关,百余年前被德国人强行割据,十余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行将失败之际,又被日本人趁机攫作囊中物,现在才回归我国版图。
只愿这一颗莹洁的明珠,永远镶嵌在我们可爱的中华王冠上,放射万道光芒,照射着永不扬波的东海,辉映着五千年文明的光华!青岛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树多。
到处是树。
密密层层的,铺天盖地的树,叫你眼睛里所见的无非是苍翠欲滴的树色,鼻子里所闻的无非是芳醇欲醉的叶香,肌肤所感受的无非是清凉如水的爽意。
从高处一看,整个青岛像是一片汪洋绿海,各种建筑物则像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
我们中国人说绿色可以养目;英国十八世纪也有个文人写了一篇文章,他说道:别的颜色对我们视神经的刺激或失之过强,或失之过弱,唯有青绿之色最为适宜,造物主便选择了这个颜色赐给我们,所以我们的世界,青绿成为主要的部分。
这道理也许是对的吧。
我最爱的自然物是树木,不是一株两株的,而是森然成林的。
不过诞生于这现代社会,受了诗书的陶冶和各种物质文明的熏染,我的蛮性已被过滤得所余无几了。
因此那充满毒蛇猛兽的赤道森林,我不敢领教;连绵千里、黑暗不见天日的非洲某些地区的森林,我也思而生畏。
我只欢喜都市或乡村人工培植的茂密森林,像从前欧洲和今日青岛所见的,便感满足。
不过像巴黎的卢森堡、里昂的金头公园,虽万树如云,绿荫成幄,我可不大中意,因为游人太多,缺乏静谧之趣。
你的心灵不能和自然深深契合,虽置身了无纤尘的水精之域,仍不啻驰逐于软红十丈的通衢,还有何乐趣之足道?我毕生不能忘记的是十年前在里昂中法学校附近菩提树林的散步。
那里有好几片菩提树的林子,树身大皆合抱,而润滑如玉,看在眼里令人极感怡悦。
仰望顶上叶影,一派浓绿,杂以嫩青、浅碧、鹅黄,更抹着一层石绿,色调之富,只有对颜色有敏感力的画家才能辨认。
怪不得法国有些画家写生野外之际,每一类油彩要带上五六种,譬如蓝色,自深蓝、靛蓝、宝蓝、澄蓝直到浅蓝,像绣线坊肆的货样按层次排列下来。
这样才可用一支画笔摄取湖光的滉漾、树影的参差,捕捉朝晖夕阳、风晨月夕光线的变幻。
大自然的“美”是无尽藏的,我们想替她写照也该准备充分的色彩才行。
散步倦了,不妨就着那软绵绵的草地坐下来,将身子倚在树上。
白色细碎的花朵,挟着清香,簌簌地自枝间坠下,落在你的头发上、衣襟上。
仲夏的风编织着树影、花香与芳草的气息,把你的灵魂轻轻送入梦境,带你入于沉思之域,教你体味宇宙的奥妙和人生的庄严,于是你的思绪更似一缕篆烟,袅然上升而游于无垠之境。
回到祖国,我常感觉心灵枯燥,就因为郊野到处童山濯濯,城市更湫隘污秽,即使有几株树,也是枯黄凋萎,了无生趣,所以我曾在《鸽儿的通信》里大发“故国乔木”之叹声。
记得我初到青岛时,曾对我们的居停主人周先生说:“青岛,果然不愧这一个‘青’字,从前国人之所以名之为青,想必是因为这里的树多。
”“您错了。
”周先生笑着说,“这地方如真算个岛,则从前当呼之为‘赤岛’——青岛之东,有一个真正的小岛,其名为赤——而不能名之为青。
因为它在德国人割据以前,原也是个不毛之地。
从前的青岛,都是乱石荒山,不宜种树。
德国人用了无数吨炸药、无数人工,轰去了乱石,从别处运来数百万吨的泥土,又研究出与本地气候最相宜的洋槐,种下数十万株。
土壤变化以后,别的树木也宜于生长,青岛才真的变成青岛了。
”别人在不能种树的石山上,蛮种出树来,我们有无限肥沃的土地,却任其荒废,这是哪里说起的话!(选自《苏雪林散文选集》,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开头交代了青岛的地理位置,回顾了青岛屈辱的历史,更展现了其悠久而辉煌的文明。
B.作者把青岛比作“一片汪洋绿海”,而“各种建筑物则像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这样写形象地表现出了青岛树多而密的特点。
C.作者描写的主要对象是青岛的树,中间却花了不少笔墨写里昂中法学校附近的菩提树林,这一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