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文化概念之界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河文化概念的进一步思议

文/陈立柱、洪永平

摘要: 与许多地域文化相比, 淮河文化更加复杂而不易把握, 这是由于多种因素所决定的, 其中淮河文化本身“大象无形”的特点可能较关键。因此, 讨论淮河文化概念, 首要的工作在于找到认知淮河文化特质的恰当方式, 与综合各学科各方面的研究成果从而加以概括的方法。通过多层面多角度的探究, 我们尝试着给淮河文化一个初步的概括,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而平原文化的特质是为淮河文化基本的或主体的方面。

[关键词] 淮河文化概念; 研究方法; 界说

一、淮河文化概念与特点的讨论至今未曾充分展开

第三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上, 我们曾提交了《淮河文化的概念与内涵论纲》[1]一文, 通过对淮河流域地理状况、文化源头、历史文化的阶段性发展及其与当代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论证了淮河文化概念可以成立。这一方面过去较少集中的讨论。文中也涉及到淮河文化的一些特点, 但较简略, 尤其是没有把淮河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加以界定, 而概念的界定又是必需的, 无论从整体把握上讲, 还是从对于内涵的理解上说都是需要的。做这个工作的人很少, 在淮河文化研究近20 年的历史上, 没有几个人讨论过淮河文化的概念、内涵与特质。首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上, 曹天生教授发布了《关于淮河流域文化定义问题的探讨》[2], 他提出淮河流域文化是域内各种

文化样态的总和, 是以流域文化为特质的、以水利文化为核心的、以淮河干流区域文化为代表的地域文化的定义。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上没有人专门就淮河文化概念进行系统研究, 会上学者们只是在概念的提法上, 如淮学、淮文化、淮河文化等问题上有些议论。第三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上, 有人就淮河文化概念发表议论, 但系统研究者也没有。最近召开的第四届淮河文化研讨会, 相关问题的讨论与第三届的情况大致相近。淮河文化专门的四次研讨会上, 对于淮河文化概念的讨论非常之少, 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如果把它和皖江文化、徽州文化研究相比较, 更能够看出淮河文化研究者对于淮河文化概念本身的不太关注, 甚至可以说是冷处理。

首届皖江文化研讨会于2004 年12 月召开, 会上系统讨论皖江文化概念与特点的论文有九篇之多, 这还不包括涉及相关内容的论文[3]。也就是说, 第一次皖江文化研讨会上, 皖江文化概念与特质本身已成为该领域学者讨论的中心议题, 而且风格、角度不尽相同, 各领风骚。第二届皖江文化研讨会于2006 年12 月召开, 会上皖江文化概念特点的讨论已经进一步深化, 不少学者不仅继续从各个角度探讨皖江文化的一般性特点, 而且还有一些学者开始讨论近世皖江文化的特点、皖江文化的研究价值、皖江文化特征的演变等等方面, 并且出现了彼此商榷的情况[4]。在两届皖江文化研讨会上, 皖江文化概念与特点一直是讨论的中心议题。至于徽州文化研究已俨然大国, 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徽学,《徽州学概论》一类的综合性研究著作也已出版[5]。真是不比不知道, 一比吓一跳。淮河文化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滞后可以说太过突出了。太突出也就表现为特点, 让人不能不关注了: 淮河文化研究者为什么不像皖江文化研究者那样特别

关注概念与特质本身的讨论, 绝大多数人只是讨论各学科涉及的具体问题呢?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我们认为可能与淮河文化相关的也是主要的或基本的历史文化问题未有深入的研究有关; 基本的、主要的基础研究工作没有做好, 概念与特点的认识自然无从展开, 更难以深入了。

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研究, 目前还没有一部流域历史演变的通史书出现。较有系统的研究主要在淮河流域的经济开发、农业发展与演变、淮河的治理及流域早期考古等方面。这些主要是构成历史基础的研究, 与文化认识尚有隔层。研究者涉及较多的还有淮河流域产生的思想( 哲学) 、文学、艺术、经济、方言、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但基本上是个案研究, 很少有人注意从淮河文化的角度去把握。有些学者如文学方面的研究者曾有人提出“淮河文学”的概念[6], 但尚无系统的研究成果问世。整体上看,淮河流域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 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没有搞清楚, 而淮河文化研究最重要的问题即淮河文化的形成问题涉及的人很少, 淮河文化与其他地域文化的比较工作也开展得很不够[7]。这些有关淮河文化概念与特点讨论的基本的或主要的问题未能很好地研究, 文化特点本身自然无从诞生。基础性的工作太薄弱了。

主要的或基本的问题没有得到研究的原因当然很多, 如研究力量不是很强而且分散, 淮河流域分属四省,综合研究不如皖江文化易于展开等。从研究对象本身看,即淮河文化本身的复杂性也是值得注意的。淮河流域地域广大, 历史悠久, 文化内涵丰富, 各地方性文化特点明显, 掩盖或淡化了流域整体的文化特征。过去大家多注意淮河流域过渡性地带的特点, 就是它既有南方文化的特点, 又有北方文

化的特点, 给人的印象是, 它自身作为一个文化实体的特点并不突出、不明显, 或没有什么特点,只是过渡带。可是如果换一个角度即从它兼有南北的角度看, 如果它兼而有之又能融会贯通, 不仅它自身会有独特的东西, 而且有可能形成广大渊深的文化, 让人一下子不易看清楚。这就像学术研讨会上, 真正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常常并不多言, 而似懂非懂的人则会大声嚷嚷。老子说,“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8], 其形广大如天空, 反而没有让人可以一下子认出的形质了。淮河文化会否如老子所言呢? 如果是这样, 那就意味着淮河文化特质性的东西,因为研究工作的有限可能还蒙在面纱之中。下面举一个例子。

淮河的淮字, 古之命义至今未能揭示。过去很多人说它从水从隹, 是水边之鸟( 《说文》认为隹为短尾鸟之总名) , 表明淮夷为鸟图腾崇拜。古代淮字读如唯( 潍) , 金文有的还写作氵唯。但后世到今天, 淮字又一直读如huai 音。这两个读音的差别是很大的, 有人说是由于音变造成的,有人则反对。清代以来古音学有了深入的研究, 顾炎武开始对淮之二音进行讨论, 其他学者如桂馥、王筠等字学大家纷纷参与, 到了近代还有不少学者进一步研究它, 像胡玉缙、吴小如等人都有过讨论[9]。可以说淮之读音与本来, 有些学者已猜测到了, 但缺少深入的论证, 尤其是淮之音读与早期淮河历史变化的关系没有人搞清楚[10]。淮字的源流本末问题在淮河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应该说是不言而喻的, 至今没有很好的讨论, 正是淮河文化研究中基本的或主要的历史文化问题未能深入研究的缩影。淮河文化的复杂性与主要问题研究的薄弱, 让我们感到研究它之方法的重要, 即通过什么渠道可以使我们较好地认知、体会与总结淮河文化的一般性特点?这里我们较为关注两点: 一是认知的方法, 一是总结与抽绎的方法。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