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人格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原因和矫治
摘要近些年来,许多心理学家致力于将基础的人格理论和人格障碍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文章主要介绍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探讨了其造成的原因,以及讨论了矫治的要点。
关键词人格障碍自恋表现原因矫治
1 引言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1]。
Wiggins 和 Pincus(1989)发表了第一篇考察FFM 与 APA 中定义的人格障碍之间关系的研究性文章[2]。之后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大部分都是采用各类人格障碍的标准样本类型和独立的测评方法来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研究努力的基本假设就是:人格障碍可以看作是在一般人格维度上特定的不适应或极端情况。[3]
2 表现
自 2000年元月 ,同济医学院附属精神病院心理科收治了采用 DS M—Ⅳ多轴诊断系统诊断的近50例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住院病人 ,门诊病人。其中住院病人分为20例 ,余为门诊病人。在几年的临床实践中 ,心理学家们深刻地体验了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表现。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一般较服从院规 ,对人礼貌 ,在医护人员中留有好印象。在小组治疗中表现积极 ,呈现很好的领悟。或者不参加小组治疗以示自己的特殊。他们向专家型高学历治疗师靠近 ,对年轻的或低学历的治疗师表示轻蔑。他们通常要求特殊的照料 ,比如要求选择一个安静的便于学习的病房 ,或是选择认为素质高的同室病友。他们在治疗早期因为理想化移情病情通常戏剧化好转 ,治疗中他们难以表达负性移情 ,常以病情加重或周末回家时与家人的人际冲突来表达他们的攻击性。他们害怕体验负性情感 ,因为体验愤怒也使他们看见了自体的瑕癖。他们无时不刻不用无所不能的盔甲武装自己 ,恐惧蒙羞。
自恋型人格障碍从他人包括治疗师那儿寻求赞美和奉承 ,在治疗中千方百计体验在治疗师眼中自己是最好的。甚至对于某个人为什么治疗时间老排在自己前面也心怀嫉妒。[4] 科胡特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在早期的发展中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核心自体[5]。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会强烈地追求权利和完美 ,能体验到嫉妒。这种人格障碍常见自杀自残行为 ,在心理学家的观查中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自杀行为是因为恐惧死亡而试图控制死亡以达到无所不能。
3 原因
现代精神动力学理论认为来自于早期客体关系的内在精神过程和亲子关系中自恋性创伤导致的人格损害构成了自恋型人格障碍 ( narcissistic pers onality disorder, NPD)的起源。临床发现这种人格障碍从来就没有形成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 ,他们缺乏人类最重要的爱的属性。什么样的事件和人际关系可以导致自我的损伤 ,从而影响一个人形成有意
义的人际关系和体验爱的能力 ?
因而自恋这个主题成为了研究的焦点。早期的弗洛伊德 ( Freud) 、以及现代的肯伯格 (Ott o Kernberg)均研究并描述了儿童自主性性欲期后的原始性自恋。在这个时期 ,孩子首先将爱的能量投注给自己 ,然后 ,作为一个分离的自体 ,将这种能量投注给那些曾给予自己满足的客体。这时的自恋主要是由无所不能和魔幻性想法 (magic thinking)所支配。此时孩子对父母和他人的关联 ,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向现实原则的转换。这是这段时期的内在精神过程。
3 . 1 科胡特的观点
科胡特 (Heinz Kohut)的研究将人们对自恋的看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他认为这种对自体的投注 ,作为一种持久的不快乐、受伤害和创伤的体验持续到超过了正常的自恋期 ,对他人的信任和信心也就从未得到过发展。这种对自体的投注 ,逐步发展成一种害怕亲附和对人际愤怒的互动模式 ,最初指向父母 ,随后朝向环境中的他人。
科胡特认为自恋有两条健康的发展线 ,每条都引导原始的自恋向继发的成人的雄心和创造力发展 ,能够去体验共情和幽默 ,去感受爱和被爱 ,有自我价值、自尊和自信、以及自我理想和超我。
3 . 1 . 1 二轴发展
这个二元论 (轴 )包含有无所不能的自体和理想化的父母印象 (一个全能的客体 )。这两条线的任何一条的创伤体验都可导致扭曲的变形内化和有缺陷的自体结构的产生。
一条线: (2—5月 )共生期 (无所不能期 grandi ose phase)
这时的孩子将父母体验为无所不能 ,因而也得到无所不能的自体印象。养育者共情地去满足孩子的需要 ,去接纳和肯定他们带有幻想的雄心 ,随着与养育者的互动 ,无所不能的自体印象将成为未来理想和雄心的基础。
第二条线: (婴儿期始———6岁 )
孩子通过理想化父母的印象 (全能的客体 )来发展自己的理想和雄心。理想化的父母能够允许孩子有不同于自己的感受 ,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接纳孩子。理想化的父母也有共情的失败 ,但他们有能力面对这种失败。父母承担共情失败的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虽瑕尤荣的典范。孩子认同、变形内化 ( transmuting internazati on)这些来自父母的东西为自己的一部分 ( selfobject) ,尽管这时孩子认识到父母不象自己想象的那样全能和完美 ,但孩子学会分别哪些是幻想 ,哪些可成为真实。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正常的自尊、雄心和自我理想。孩子在成长中逐渐降低全能的感觉 ,他将全能归功于父母或养育者的支持和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二条发展的自恋的线取代自体客体 ( selfobject)变成了健康的自尊。
这个阶段正常发展 ,才能保障随后与他人的关系的正常发展 ,才有能力区分自己与他人。
3 . 1 . 2 病态发展
在二轴发展期养育者的冷淡、拒绝、敌意、虐待、不共情、要求过多、完美主义等导致自恋的如下病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