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中的应用

临床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11-06T14:08:02.61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10期作者:袁文均郑莉通讯作者

[导读] 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积聚于硬膜下腔引起的一种常见颅内血肿病,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和慢性硬膜下血肿[1]。

江津区中心医院 402260

【摘要】目的:探究临床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86例,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临床路径护理,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用于硬膜下血肿患者中,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降低并发症风险。

【关键词】临床路径;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

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积聚于硬膜下腔引起的一种常见颅内血肿病,分为急性硬膜下血肿、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和慢性硬膜下血肿

[1]。慢性硬膜下血肿多见于老年人,该病起病较为隐匿,病程较长,患者通常在3个月以后出现视物模糊、头痛、患侧肢体无力等症状

[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慢性硬膜下水肿多采用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但其术后恢复期较长,且并发症较多[3]。因此,我院选取8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临床路径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现将详细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86例,将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43例,男24例,女19例,年龄45~81岁,平均(59.67±2.15)岁;研究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46~80岁,平均(59.74±2.2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监测、疾病护理等。

研究组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入院第1天:协助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帮助患者及家属熟悉医院环境,并向其介绍科室医生及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协助患者完成术前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到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机制、手术内容、并发症发生及预防、注意事项等,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告知患者及家属次日手术,指导患者术前禁食、禁水。(2)入院第2天:安排患者进行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向患者介绍手术流程、注意事项,根据患者的情绪状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减轻负面情绪;手术结束后与手术室护士完成患者交接,协助患者采取侧卧位,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压、呼吸等体征,观察并记录引流管状态及颜色,确保引流管通畅,做好患者的切口护理,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指导患者术后6小时内禁食禁水,6小时后给予适当流食;(3)入院第3-4天:严密观察引流情况,查看患者神志与功能恢复状况,密切观察切口,定时换药,防止发生切口感染;定期协助患者更换体位,活动关节。(5)入院第5天:协助患者进行头部CT检查,观察引流液,判断病情恢复情况,符合拔管指征时,拔除引流管。(6)入院第6天-出院前1天,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指导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协助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观察患者神经功能和切口恢复情况。(7)出院当天:确认患者切口恢复效果后进行拆线,指导患者出院后的饮食及活动内容,并告知下次来院复查时间,定期进行电话随访,询问患者恢复情况。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2)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颅内积液、肺部感染、血肿复发、切口感染。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表示为百分率(%),P<0.05表示差异明显。

2 结果

2.1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

研究组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对()

2.2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n,%)

3 讨论

【免费下载】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路径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一、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ICD-10:I62.006)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ICD-9-CM-3:01.3101)(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 社) 1.临床表现:(1)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2)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和神经症状:常于受伤后1-3个月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 (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等; (4)局灶性症状:由于血肿压迫导致轻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视乳头水肿等。2.辅助检查:(1)头颅CT 扫描:颅骨内板下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2012年版) 一、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ICD-10:S06.401) 行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临床表现: (1)病史:一般均有外伤史,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伤后短时间内可发展为濒死状态; (2)意识障碍:伤后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较少出现中间清醒期; (3)颅内压增高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呕吐和躁动较常见,生命体征变化明显(Cushing’s反应);

(4)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短时间内出现对侧瞳孔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 (5)局灶症状:较多见,早期即可因脑挫伤或/和血肿压迫引起偏瘫、失语。 2.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典型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间有一双凸镜形或梭形高密度影。CT检查可明确诊断、确定血肿部位、评估血肿量。骨窗像对诊断颅骨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2)头颅X线平片:约90%的病例合并有颅骨骨折;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诊断明确,选用骨瓣开颅血肿清创术: (1)临床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 (2)幕上血肿>30ml,颞区血肿>20ml,幕下血肿>10ml; (3)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昏迷者。

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路径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 一、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ICD-10:I62.006) 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ICD-9-CM-3:01.3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 (2)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和神经症状:常于受伤后1-3个月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 (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等; (4)局灶性症状:由于血肿压迫导致轻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视乳头水肿等。 2.辅助检查: (1)头颅CT扫描:颅骨内板下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混

杂密度或等密度阴影,单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有中线移位,侧脑室受压;双侧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无明显中线移位,但有双侧侧脑室受压; (2)头颅MRI扫描:头颅CT不能明确者,选用头颅MRI。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明确,临床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者需手术治疗;手术首选钻孔引流,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果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3.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应急诊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9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I6 2.006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

慢性硬膜下血肿科普

慢性硬膜下血肿科普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科普:慢性硬膜下血肿在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老年人,因为头痛、头晕、反应迟钝等等原因来就诊,通过头颅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发现颅内出现了“慢性硬膜下血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头部外伤3周以上出现脑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因为多数病人年龄超过50岁,且多数明确外伤也是轻伤,如偶尔被门角伤过。当追问病史时,经提示部分病人能回忆起,而部分病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已不能回忆起受伤时的情况。这与老年人自身特点有关,老年人由于腿脚不灵便,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不随意的磕碰,大多数人不会在意,只有当过了一段时间感到头痛、头晕,甚至出现恶心及呕吐,到医院查头颅CT或核磁共振才发现颅内有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层小血管或桥静脉损伤,硬脑膜下腔少量持续出血积聚形成,并且不断扩大,同时发生双侧血肿也不少。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上多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表现为头痛、头晕,严重时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复视,由于缺乏或忽略定位体征,加之老年人自身大都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易误诊为、颈椎病等。其次个别患者临床上以“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为主,表现为记忆力、理解力减退,脾气变得易暴易怒或沉默寡言,精神迟钝,强哭、强笑,甚至精神失常,症状酷似老年、,导致误诊率很高。 其实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很容易,关键是做个头部CT或者核磁共振,一般都能明确诊断。因此我们建议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即使是轻微头部外伤,尤其出现头痛、头晕、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等情况,请及

硬膜外血肿手术治疗和临床路径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行硬膜外血肿清 除手术治疗诊疗规范 (神经外科) 一、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ICD-10:S06.401)行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5)。 (二)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病史:一般均有外伤史,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伤后短时间内可发展为濒死状态; (2)意识障碍:伤后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较少出现中间清醒期; (3)颅内压增高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呕吐和躁动较常见,生命体征变化明显(Cushing’s反应);

(4)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短时间内出现对侧瞳孔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 (5)局灶症状:较多见,早期即可因脑挫伤或/和血肿压迫引起偏瘫、失语。 2.辅助检查: 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典型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间有一双凸镜形或梭形高密度影。CT检查可明确诊断、确定血肿部位、评估血肿量。骨窗像对诊断颅骨骨折具有重要意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诊断明确,选用骨瓣开颅血肿清创术: (1)临床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 (2)幕上血肿>30ml,颞区血肿>20ml,幕下血肿>10ml; (3)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昏迷者。 2.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3.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4.对于严密观察保守治疗的患者,如出现颅内压增高征象、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新发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应当立即复查头颅CT,并重新评价手术指征。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符合ICD-10:S06.40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当患者双侧瞳孔散大,自主呼吸停止1小时以上,或处于濒死状态,不进入此路径。 (六)术前准备(入院当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实用】-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常规 慢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蛛网膜之间血肿,出血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好发于老年人。 【护理评估】 1.病史:重点询问有无外伤史,受伤的原因、有无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损伤的部位,发病到就诊的时间等。 2.评估意识状态,患者的生命体征、瞳孔、肢体活动情况。 3.评估有无明显的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脑疝症状。 4.观察头痛、呕吐的严重程度。 5.心理社会反应:了解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反应,对功能恢复的疑虑,家属对病人的支持能力及程度。 【护理问题】 1.头痛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2.自理缺陷与出血压迫神经引起的失语、肢体瘫痪等症状有关。 3.潜在并发症:脑疝。 4.焦虑: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1.做好术前准备,备皮,禁食水。 2.心理护理:安慰病人,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听取不适主诉。 4.保持大便通畅,便秘时应遵医嘱定期给予缓泻药物,并嘱病人排便时勿用力过猛。 术后护理 1.术后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2.体位:术后24~48小时宜采取头低脚高位,卧向患侧,其目的是利于引流,促使脑组织膨胀,消除死腔,使受压组织回弹。 3.引流管护理:术后注意保持引流的通畅,正确记录引流液的色、质、量。

4.补液原则:禁用脱水剂,鼓励患者多饮水或适当补充低渗液体,但注意补液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影响心肺、肾脏的功能。 5.功能锻炼:术后即应指导患者肢体功能的锻炼,术后拔除引流管后,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对于活动应给予指导并在旁陪伴,注意患者安全。 6.心理护理: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调节其负面情绪,使其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8.饮食与营养:应给予易于吸收、富于营养的饮食,进食上采取少食多餐。 【健康指导】 1.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宜,适量进食水果粗纤维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颅内压增高。 2.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 3.按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停药,出院后定期复查,不适随诊、。 4.加强功能锻炼,必要时可行一些辅助治疗,如高压氧等。 【护理评价】 1. 患者主诉头痛减轻,病人的舒适感增强。 2. 患者未出现脑疝。 3. 患者情绪乐观,能积极面对各种治疗及康复锻炼。

慢性硬膜下血肿 科普

科普:慢性硬膜下血肿 在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老年人,因为头痛、头晕、反应迟钝等等原因来就诊,通过头颅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发现颅内出现了“慢性硬膜下血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头部外伤3周以上出现脑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因为多数病人年龄超过50岁,且多数明确外伤也是轻伤,如偶尔被门角伤过。当追问病史时,经提示部分病人能回忆起,而部分病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已不能回忆起受伤时的情况。这与老年人自身特点有关,老年人由于腿脚不灵便,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不随意的磕碰,大多数人不会在意,只有当过了一段时间感到头痛、头晕,甚至出现恶心及呕吐,到医院查头颅CT或核磁共振才发现颅内有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层小血管或桥静脉损伤,硬脑膜下腔少量持续出血积聚形成,并且不断扩大,同时发生双侧血肿也不少。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上多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表现为头痛、头晕,严重时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复视,由于缺乏或忽略定位体征,加之老年人自身大都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易误诊为高血压、颈椎病等。其次个别患者临床上以“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为主,表现为记忆力、理解力减退,脾气变得易暴易怒或沉默寡言,精神迟钝,强哭、强笑,甚至精神失常,症状酷似老年痴呆、脑血管疾病,导致误诊率很高。 其实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很容易,关键是做个头部CT或者核磁共振,一般都能明确诊断。因此我们建议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即使是轻微头部外伤,尤其出现头痛、头晕、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等情况,请及时到医院神经外科专科就诊检查,排除有无出现硬膜下血肿,并由专科医生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治疗首选局麻下钻孔引流术,这种方法创伤较小,绝大多数病人都能够成功解决问题。 有极个别复发的,主要原因有:老年病人脑萎缩,术后脑膨起困难、血肿包膜坚厚,硬膜下腔不能闭合、新鲜出血而致血肿复发。因此,为了尽量减少复发

硬膜下血肿(基础篇)

患者教育:硬膜下血肿(基础篇) Written by the doctors and editors at UpToDate There is a newer version of this topic available in English.该主题有一个新的英文版本。 什么是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指脑部表面的出血。该出血发生在脑部坚韧的外层覆膜(即,硬脑膜)下方(图1)。 大多数硬膜下血肿是由头部损伤引起的。这些损伤最常见的原因包括: ●车祸 ●跌落 ●身体攻击 硬膜下血肿有2种主要类型: ●急性–这种硬膜下血肿发生在头部损伤后的最初数小时。如果出血继续,硬膜下血肿可在

损伤后数日持续增大。 ●慢性–这种硬膜下血肿最常发生在脑部因老化而有轻微缩小的老年人。在这些人中,轻度的脑部损伤即可导致脑部表面出血。该损伤可能轻微到患者自己都未注意到。血肿在数日或数周期间缓慢增大。 硬膜下血肿的症状是什么?—部分患者在发生严重脑部损伤和大面积急性硬膜下血肿后会失去意识。其他时候,症状稍晚才出现,可包括: ●头痛 ●呕吐 ●无力 ●麻木 ●行走困难 ●言语不清或不能言语 ●比正常人警觉性降低 ●头晕 ●意识模糊或思考困难 ●困倦 ●癫痫发作 我需要接受检查吗?—需要。检查包括脑部影像学检查,如MRI或CT扫描。这些检查将显示出硬膜下血肿及其大小。 如何治疗硬膜下血肿?—治疗取决于血肿的大小和您的症状。您可能需要接受手术以引流血肿和缓解脑部所受压力。 如果您在使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或华法林(商品名:Coumadin、Jantoven等),医生可能会让您停用这些药物。务必要询问当初给您开具这些药物的医生您是否应再次使用它们,以及何时使用。

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神经 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 的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大多数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质挫裂伤灶中的静脉和动脉受损伤出血,常常发生在外伤着 力部位以及对冲部位的颅骨骨折致脑表面的动脉或静脉破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另一出血来 源是脑表面的桥静脉,即脑表面浅静脉回流至静脉窦处被撕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此类血肿 多不伴有脑挫裂伤,仅为单纯性血肿,但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 血肿形成时多为新鲜血液或软血凝块,3天内逐渐变成硬凝块并与脑膜粘着,2周内凝块 逐渐液化,肉芽组织逐渐长入脑膜粘着面。 临床表现 硬膜下血肿以急性及亚急性较多见,且经常合并严重脑挫裂伤。因此常有严重意识障碍、昏迷加深或清醒后昏迷、单侧瞳孔散大和其 他脑压迫症状。并发脑疝时可出现生命机能衰竭的症状。 外科)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伤后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目前对于血肿的出 血来源和发病机理尚无统一的认识。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血肿的10%,血肿常发生于额顶颞 半球凸面,积血量可达100—300毫升。临术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较为突出,部分 有痴呆、淡漠和智力迟钝等精神症状,少数可有偏瘫、失语和局源性癫痫等局源性脑症状。 本病表现为慢性过程,如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手术,效果满意。疗效欠佳或病死者,多因未及 时诊治、病情危重或伴有并发症者。 症状表现:

1.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婴幼儿常有惊厥、呕吐、喂饲困难,前囟膨隆和头围增大等。 2.精神障碍;痴呆、淡漠、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和智力迟钝等。 3.局源性脑症状:偏瘫、麻木、失语和局灶性癫痫等。 诊断依据: 1.常有头部轻伤或被忽略的受伤史,症状常在伤后3周以上出现。 2.慢性颅内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婴幼儿出现惊厥、呕吐、前囟膨隆和头围增大,至晚期可出现脑疝。部分病人以精神症状较为突出或以局灶性脑症状为主。 3.头部X线摄片多显示慢性颅内压增高表现,少数可见血肿钙化征象。幕上血肿者,超声波检查中线波向对侧移位。脑血管造影、头部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显示血肿部位和范围。 4.颅骨钻孔探查发现硬脑膜下血。 5.婴幼儿患者常有急产或生产困难史。 治疗: 治疗原则1.手术治疗:颅骨钻孔闭式引流,婴幼儿可作前囟穿刺引流。2.对症支持治疗。 用药原则1.轻症病人对症处理即可。2.有精神障碍者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有癫痫表现者给予抗癫痫药物。3.颅内压增高的病人,给予脱水利尿药物降低颅内压。4.婴幼儿病人注意给予止血药物,特别是维生素K。5.病人术后给予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发生。6.重症病人加强支持疗法和防止并发症。 预防常识:

炎症调控及血管新生促进慢性硬膜下血肿吸收的研究现状

炎症调控及血管新生促进慢性硬膜下血肿吸收的研究现状 摘要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是老年人常见病,常规需手术治疗,但老年人术后并发症多、复发率高是长期困扰临床的主要问题。血肿的形成机制研究经历了渗透压、局部纤溶亢进和血肿包膜再出血学说,但各种理论仍存在争议,目前国内外关于CSDH疾病病因及药物治疗相关研究仍处于推测阶段。本文就近年来关于CSDH在炎症调控及血管新生方面相关研究做总结与分析。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炎症调控;血管新生 【Abstract】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CSDH)is a common disease in the elderly,and it usually requires surgery. However,many complications and high recurrence rate are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elderl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ematoma has experienced osmotic pressure,local fibrinolysis and hematoma envelope rebleeding. However,various theories are still controversial. At present,research on the etiology of CSDH disease and drug therapy at home and abroad is still in the presumed stage.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recent studies on CSDH in inflammation regulation and angiogenesis. 【Key words】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Inflammation regulation;Angiogenesis 慢性硬膜下血腫(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常发生于老年人群,据国内外报道其每年10万人口发病率为1~13.1人左右,但70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较平均值高5倍以上,可达到58/100000[1]。随着世界老龄化节奏加速,高龄患者以及因心脑血管疾病接受支架治疗、搭桥手术患者日益增多,抗血小板、抗凝药物随之广泛应用,使得临床上复发性、难治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日益多见,为神经外科临床治疗提出新挑战。CSDH的发生、形成、演变机制至今尚无统一定论,多种学说仍属推测阶段。因此阐明CSDH发病机制、改进治疗方案、探索药物治疗新策略、提高该疾病疗效仍然任重而道远。 1 CSDH防治策略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手术治疗CSDH是目前被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除少数血肿成块难以引流的患者需开颅手术外,“钻孔引流术”是主要手术疗法,但仍存在不少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问题,尤其在高龄老年患者,手术相关并发症更为突出[2]。现已知导致老年人CSDH预后差的因素常见包括入院时神经症状严重、脑萎缩、巨大血肿、血肿内形成分隔、慢性酗酒以及恶性肿瘤在脑膜上播散等,此外,老年人常见的术后感染、术后卧床导致的坠积性肺炎等,也是增加预后不良发生率的重要因素[3]。并且伴随着日益普遍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使得复发性、难治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日益增多[4],因此各国学者努力尝试开发除手术治疗外的新疗法,以期改善疗效。 回顾文献,建议用非手术治疗方法保守治疗CSDH的文献十分罕见。国内、

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诊断与措施

一、焦虑恐惧与担心手术效果、环境的改变有关 1.向病人做好入院宣教,介绍病室环境及其主治医师与责任护士,使其消除陌生感。 2.向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以消除病人的疑虑。 3.经常与病人进行交流,了解病人恐惧的原因,鼓励其表达心中感受,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疏导措施,给予安慰与支持。 4.进行各项操作前,向病人解释清楚,做检查时,由亲属陪 二、有脑疝加重的危险与水肿压迫脑组织有关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的变化。 2.安置舒适的体位,保持病房安静舒适。 3.根据医嘱予脱水剂的使用并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4.如果出现颅高压征象时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各准备工作。 5.有出现呕吐时及时将头转向一边,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四、疼痛与手术有关 1.鼓励病人诉说疼痛的感受,及时给予心理安慰与精神支持。 2做各种操作应准确、轻柔,以免给病人增加痛苦,合理安排治疗的时间。 3教会病人放松的技巧,学会转移注意力,如聊天等。 4密切观察疼痛的程度,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并观察疗效与副作用。 五、有感染的可能与手术有关 1.定时测量患者体温 2.遵医嘱给予抗生素 3.保持呼吸道通畅,卧床期间定时翻身叩背

4.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折叠,扭曲,和逆流。更换引流管遵循无菌技术原则 5.嘱患者勿抓挠及沾湿伤口 6.加强营养 六、再出血的可能 1.头低位、卧向患侧 2.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智,瞳孔,及有无呕吐。 3.不用强力脱水剂,必要时适当补充低渗液体。 七、潜在并发症:癫痫 1.指导患者,遵医嘱给予丙戊酸钠口服。 2.嘱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情绪激动。 八、知识缺乏知识来源受限 1.观察病人的心理及进食状况,嘱保持心情舒畅,多食水果蔬菜。 2.嘱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3.嘱病人勿抓挠伤口,保持伤口清洁,敷料干燥。 4.嘱病人勿负重,勿用力排便,保证充足的睡眠。 5.嘱病人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 6.出院病人要给予各方面的指导: 1>心理卫生指导2>正确指导患者的营养摄入3>半个月内不洗头4>复查的指导: 半个月后复查,不适门诊随诊

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方法与效果研究

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方法与效果研究 目的研究并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12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8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接受的手术方式分为40例对照组和45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颅骨钻孔引流术,观察组接受扩大颅骨钻孔引流术,将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复发率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 1.2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颅骨钻孔引流术:患者取平卧位,行气管插管麻醉,将血肿的最厚处作为钻孔点,行4cm左右的切口,将头皮使用乳突牵开器撑开后使用颅钻钻孔,将硬脑膜十字切开,可见大量酱油色的血性液体流出,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后将10号硅胶引流管置于硬膜下。术后经硅胶管注入尿激酶和生理盐水,夹闭2~6 h后开放。复查头颅CT,大约术后2 d将引流管拔除。 观察组接受扩大颅骨钻孔引流术,根据MRI或CT诊断扫描对钻孔点进行定位,患者取仰卧位,行气管内全麻或者局部麻醉,将血肿最厚处作为钻孔点,钻孔完成后将骨孔直径扩大为2 cm左右,将硬脑膜呈十字型切开后把血肿缓慢放出,在血肿腔内置入硅胶引流管,使用生理盐水对血肿腔进行多方向冲洗,将微量降解物和积血尽量冲洗干净,直到引出液澄清为止。使用凝胶海绵对硬脑膜口进行封填,固定引流管并夹闭后将切口逐层缝合。 1.3评价指标将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复发率进行统计和对比。生活质量评分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估,包括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活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等8个维度,每个维度的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提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4]。 1.4统计学分析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数据处理,将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用t值和χ2进行检验,差异性用P值进行判定,P<0.05提示本次研究数据存在统计学研究意义,而P>0.05则提示数据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住院时间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6.9±1.2)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0.3±2.6)d,P<0.05。 2.2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2.3复发率观察组无患者复发,复发率为0.0%,对照组有6例患者复发,

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规范及指南

附属医院 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规范 【适应症】 凡经CT、MRI或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诊断,伴有颅内压增高或脑受压症状者。 【禁忌症】 血肿量小,未有颅内压增高或脑受压者。 【术前准备】 完善影像学检查,明确出血位置、范围或血肿密度。 【操作方法及程序】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适于血肿属液体状态,包膜不甚肥厚,无钙化者。 (1)体位:在局部麻醉或全麻下,采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患侧肩下垫枕,减少颈部的扭曲。 (2)钻孔:根据血肿位置,通常选择顶部钻孔引流,硬脑膜往往呈青紫色,质地较厚,十字切开硬脑膜及血肿壁层,将其切开即可见陈旧性血溢出。 (3)置管冲洗:用吸引器将流出的血肿慢慢吸除,然后将硅胶管置入血肿腔内,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流出的液体清亮位为止。 (4)留管引流:以病人术后体位为准,将高位的导管退至距钻孔处3~4cm处,外接已排除空气的灭菌软塑料密封袋,缝合钻孔切口,将引流管缝扎固定在头皮上,引流管一般于术后3~5天拔除,以空针边吸引边拔出,以排出囊腔上部的空气。 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指南 慢性硬膜下血肿为伤后3周以上出现血肿症状者,好发于老年病人。血肿大多广泛覆盖大脑半球的额、顶和颞叶。血肿有一黄褐色或灰色结缔组织包膜,血肿内容早期为黑褐色半固体的粘稠液体,晚期为黄色或清亮液体。 【诊断】 1.临床表现: (1)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或已无法回忆。 (2)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于受伤后2-3个月后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 (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有时误诊为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病。 (4)局灶性症状:由于血肿压迫导致轻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视乳头水肿等。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了解机体状态。 2)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检查:了解凝血因素是否正常。 (2)影像学检查: 1)头颅X平片:可显示脑回压迹、蝶鞍扩大和骨质吸收。 2)头颅CT扫描:颅骨内板下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阴影,单中线移位,侧脑室受压。 (2)头颅MRI扫描:对本症可确诊。

慢性硬膜下血肿应用临床路径效果评价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27255245.html, 慢性硬膜下血肿应用临床路径效果评价 作者:高强李敏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7期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评价。方法选取5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患者作为实验组,采取临床路径;选取46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的诊治。结果住院费用实验组为(8710.06±498.12)元,对照组为(10216.20±765.63)元;平均住院天数实验组为(10.10±1.20)天,对照组为(12.40±2.10)天;患者满意度实验组为96.2%,对照组为89.1%;术后并发症实验组为0%,对照组为10.8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路径;钻孔引流术;效果评价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13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626-02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准化诊疗及医疗管理模式。它是一种多学科共同协作、医院综合管理的整体医疗工作模式。是由医疗、护理、医技等多个相关专业人员对某一特定的疾病做最恰当的有序性诊疗计划。从而缩短患者康复时间、控制医疗经费、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医疗质量[1]。慢性硬膜下血肿系指外伤后3周以上始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其是发病隐匿和发展较为缓慢的一类疾病,多数为老年人,目前,钻孔引流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2]。近年来,伴随我国医疗卫生体 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模式已在国内众多医院推行,本院从2010年6月开始将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应用于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平均住院费用明显降低,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临床试验设计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神经外科就诊,第一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患者52例作为实验组。随机抽取2008年5月——2010年5月未实施临床路径的第一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为减少临床路径的变异,规定: 1.1.1两组患者的纳入标准为①第一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且行单侧钻孔引流术;②若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流程的实施。 1.1.2排除标准为①行双侧钻孔引流术;②合并偏瘫、意识障碍的;③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影响其进入临床路径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费用支付方式和术前合并症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硬膜下、外、脑内血肿护理常规完整

头部内伤(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 中医护理常规 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是指头部遭受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如钝击、穿透伤、爆炸或下坠的间接损害所造成的。等。其特点是病情急、重、危、变化快。按损伤程度分轻、中、重三型。由于伤及中枢神经系统,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属中医的“头部内伤”范畴。 【临床表现】 1.较轻的病人可表现为神志清楚,能正确回答问题,轻度头痛、头晕、呕吐。 2.稍重者可有较剧烈头痛、头晕、反复呕吐、精神淡漠、不愿说话甚至嗜睡。 3.重者昏迷或深昏迷,严重躁动或完全不动,频繁呕吐,频繁或持续癫痫发作或去大脑强直发作,表现出运动区及脑干的损害;如有偏瘫或截瘫,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提示脑疝形成;严重损伤者对刺激完全无反应,接近或已进入脑死亡。 4.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瘫痪、肌力减退、感觉障碍、病理征阳性。 【护理】 一、临证护理 (一)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肢体活动等情况,注意有无昏迷,昏迷时间的长短,有无中间清醒期,以及口、鼻、乳突部有无出血瘀斑、脑脊液漏,并注意有无合并其他脏腑、躯体损伤症状,有无呕吐及呕吐物的性状等。 2.病人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术前准备。 (1)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视力模糊、烦躁不安等。 (2)意识进行性障碍:如昏迷逐渐加重,或原发性昏迷,清醒后不久又进入昏迷。 (3)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对侧肢体瘫痪。 (4)脉搏洪大而缓,微细欲绝,呼吸深慢或浅促,血压骤升或骤降。 (5)使用甘露醇脱水后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神志、瞳孔、血压、呼吸、尿量等变化。 (二)一般护理 1.按神经外科疾病常规护理。 2.保持环境安静、整洁、空气流通,室温宜22℃~25℃。 3.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声光等刺激。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脑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和脑肿胀,降低颅内压。颅前窝骨折病人神志清醒时,采用半坐位,昏迷者抬高床头15℃~30℃,患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颅中窝、颅后窝骨折病人,采用患侧卧位。 4.安慰病人,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躁、恐惧等不良情志刺激。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呕吐及呕吐物、肢体活动等情况,做好记录。 6.保持呼吸道通畅:取下活动性假牙,呕吐时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或血块。

慢性硬膜下血肿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慢性硬膜下血肿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马东周综述柴锡庆审校 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s, CSDH)是老年人神经外科常见病和多发病。自1857年Virchow详细描述了硬脑膜炎引起颅内出血[1]后,CSDH的病理生理、超微结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或争论。虽经人们上百年的不懈努力,但CSDH手术后残腔不闭合、积液、积气和手术后复发等问题一直未能解决。本文综述了CSDH的研究简史和现状,以奉同道。 1 CSDH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CSDH是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局部出血积聚所致,时间一长血肿多被包膜包裹。最初Virchow的假说[1]是CSDH来自硬脑膜炎性疾病,称之为“pachymeningitis hemorrhagica interna”,然而此假说长期不被人们接受。其起病原因早在1925年Putnam和Cushing[2]即指出为颅脑直接或间接损伤,1968年Voigt和Saldeen提出[3]CSDH的原因是由于加速伤合并桥静脉(bridging veins)或Mittenzweig氏静脉的撕裂伤。以后人们相继发现CSDH也可以由于大脑皮层及蛛网膜的损伤[4],颅骨骨折附近的硬脑膜撕裂及静脉窦损伤[5],创伤性蛛网膜囊肿[6]等。另外,非创伤原因有:突面AVM和动脉瘤。其他因素的脑血管损伤,如出血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脑瘤(尤其是突面脑膜瘤)和癌性疾病[7]等。CSDH的促发因素包括:低颅压、脑萎缩、

作者单位:056002 邯郸,河北工程学院附属白求恩医院神经外科(马东周)、神经内科(柴锡庆)婴儿或新生儿分娩过程中颅骨的过度变形等。低颅压可以由于外伤性CSF 漏、腰穿或腰椎麻醉[8]、脱水、脑脊液分流等。低颅压使脑组织下移,桥静脉充血及被牵张力增加。脑容积的降低使脑表面的血管更趋脆弱易损[3]。有人发现,CSDH病人尿中E2和E3水平增高[9],其产生机理尚不清楚。 1955年Link等发现CSDH的发展基于脑的抗压力功能的降低,血液、纤维蛋白原及其降解产物于硬膜下腔的堆积[10]。但血肿不断扩大的原因至今尚不清楚。1932年,Putnam和Cushing对血肿腔内再发性出血现象进行了讨论,不久Dandy也对其进行了阐述,以后他们的假说被Apfelbaum所证实[11]。1932年,Gardner提出渗透理论[12],随后Zollinger、Gross、Munro 和Merritt相继发表论文予以支持。此理论的核心是血肿腔内渗透压较高,CSF通过血肿囊壁进入血肿腔,使血肿不断增大。Gardner[12]将一个装有蛋白液的过滤透明袋放入CSF容器中,结果18小时后透明袋中的液体增加了59%;而同一实验应用人硬脑膜代替过滤透明袋时,液量仅增加了2.9%。此理论在以后的近60年中一直占主导地位。进入90时年代,此理论受到质疑,有以下四个方面难圆其说:A. 当应用血肿壁膜实验时,液量增加无统计学意义;B. 血肿液中总有新鲜的红细胞;C. 蛛网膜作为脑脊液渗透膜是不可能的;D. 最具有渗透作用的蛋白不可能来自破碎的红细胞,而是来自血浆。Robe等注意到,硬膜下血肿腔内的来自红细胞的蛋白总量仅为来自毛细血管转运来的蛋白总量的1.0%。Weir比较了硬膜下血肿液、静脉血和CSF的渗透克分子浓度,发现它们之间无显著性差异。Weir不同意Zollinger和Gross关于Gardner的渗透理论的论述。Ito、Yamamoto及Komai

硬膜下血肿诊疗规范

硬膜下血肿 一、定义 硬膜下血肿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 二、分型 (一)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伤后3日内出现血肿症状者。多数伴有较重的对冲性脑挫裂伤和皮质的小动脉出血,伤后病情变化急剧。 (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为伤后3周以上出现血肿症状者,好发于老年病人。血肿大多广泛覆盖大脑半球的额、顶和颞叶。血肿有一黄褐色或灰色结缔组织包膜,血肿内容早期为黑褐色半固体的粘稠液体,晚期为黄色或清亮液体。 三、诊断 (一)急性硬脑膜下血肿: 1.头部外伤病史 2.临床表现 (1)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血肿,伤后仅1-2小时即可出现双侧瞳孔散大、病理性呼吸的濒死状态。 (2)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变化中有中间清醒或好转期者少见,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 (3)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出现较早,其间呕吐和躁动比较多见,呈进行性加重。 (4)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不久,对侧瞳孔亦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 (5)局灶症状较多见,偏瘫、失语、癫痫等(伤后早期可因脑挫裂伤及某些脑功能区);若是在观察过程中有新的体征出现,系伤后早期所没有的或是原有阳性体征明显加重等,均应考虑颅内继发血肿的可能。 3.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了解应激状况。 2)血气分析在迟缓状态可有血氧低、高二氧化碳血症存在。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中可能有红血球或血性脑脊液。(合并脑挫裂伤时)(2)神经影像学检查 1)头颅X线平片半数病例伴有颅骨骨折 2)头颅CT扫描在脑表面呈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区,有助于诊断。(二)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1.头部外伤病史 2.临床表现 (1)病史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或已无法回忆。 (2)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于受伤2-3个月后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 (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有时误诊为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症。 (4)局灶性症状由于血肿压迫所导致轻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视乳头水肿等。 3.辅助检查 1)头颅X平片可显示脑回压迹,蝶鞍扩大和骨质吸收。 2)头颅CT扫描颅骨内板下可见一新月形、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阴影,中线移位,脑室受压。 3)头颅MRI扫描对本症可确诊。 四、治疗 (一)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非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仅用于病情稳定的小血肿,适应证如下: (1)病人意识无进行性恶化。

硬膜外血肿护理常规

硬膜外血肿病人护理常规 概念:硬膜外血肿是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 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30%,其中大 部分属于急性血肿,次为亚急性,慢性较少。 【观察要点】 1、观察意识变化,有无中间清醒期或意识好转期。 2、观察颅内高压症状、肢体活动的变化。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 (2)病人出现头痛剧烈,躁动不安等时,通知医生,遵医 嘱按时使用脱水剂。同时做好术前各项准备工作,如禁食、备血、备皮等。 2、安全护理:对躁动不安,去脑强直病人,注意防止意外 损伤。 3.心理护理:消除对手术的顾虑和恐惧,树立对手术治疗 的信心。 4.手术前晚保持良好的睡眠,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适当镇静剂。 5.手术前若病人发生异常情况,如女性病人月经来潮,体 温异常(超过37.50)及时与医师联系。 6.手术区皮肤准备范围:开颅手术:术晨剃去全部的头发,洗净头部后予无痛碘消毒并戴上一次性消毒帽。 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肢体活动情况,异常时及时汇报医生。 (2)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情况,保持伤口处敷料干燥。 2、饮食护理:神志清醒、无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术后第一天可进流质饮食,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为宜,第三天后予半流质,术后一周予以普食。 3、引流管护理:保持头部负压引流管通畅,每班记录引流量、颜色及性状。翻身及搬动时予以夹闭,防止脱落倒流逆行感染,一般引流管在术后24~48小时拔除。 4、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 【健康教育】 1、术后一个月不宜洗头,可用温水毛巾擦拭,避免用手抓伤口,预防感染发生。 2、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主,戒烟、酒(如鱼、鸡蛋、瘦肉、水果、蔬菜类)。 3、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 4、颅骨缺损者外出时戴帽,以防意外,出院后3~6个月来院行颅骨缺损修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