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专题_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专题 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

(一)关于这个问题的历年命题情况介绍
1.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至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1994年文科第25题)
[答案要点]
(1)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1927年后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实行过不同的土地政策。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有利于全民族的抗战,改没收地主阶级土地的政策为减租减息的政策,以适当调节各抗日阶级在根据地的经济利益。
2.下面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关党的土地政策的一组材料:(1999年理科第35题)
材料1
(一)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农民个别耕种。
(二)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三)分配土地之后,除老幼疾病没有耕种能力及服务公众勤务者以外,其余的人均须强制劳动。
(四)以人口为标准分配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五)以人口为单位分配土地。
摘自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
材料2
(一)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农民耕种使用。
(二)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经工农兵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三)以乡为标准分配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四)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
摘自1929年4月《兴国土地法》
材料3
省苏(维埃政府)应该通令各地各级政府,要各地政府录令布告,推促农民耕种,在令上要说明过去分好了的田即算分定,得田的人,即由他管所分得的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以后一家的田,一家定业,生的不补,死的不退,租借买卖,由他自主。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吃不完的,任凭自由出卖,得了钱来供给零用,用不完的由他储蓄起来,或改田地,或经营商业,政府不得借词罚款,民众团体也不得勒捐。农民一家缺少劳力耕田不完,或全无劳力一点不能自耕的,准许出租。租完多少,以两不吃亏为原则,由各处议定。
摘自1931年2月毛泽东《关于加强春耕工作的意见》
请回答:
①材料1《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有何意义?条文中尚有哪些不适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的政策规定?
②比较材料2与材料1,土地政策有什么原则的修正?为什么作这样的修正?
③比较材料3与材料1,土地政策又有哪些原则的修正?为什么作这些修正?
④从上述土地政策

的调整中可以获得什么教益?
[答案
要点]
(1)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不适合实际的规定有:第一,没收一切土地而不只是没收地主土地进行分配;第二,土地所有权属于工农民主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个人,这样不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和中国的国情,容易侵犯中农利益,不易为广大农民所接受,不利于土地革命的顺利进行。
(2)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这是因为:没收一切土地,没有把地主的土地和富农、中农的土地进行区分,往往造成对富农和中农利益的损害,影响了他们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不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
(3)将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改为属于农民所有,将禁止土地买卖改为允许农民自主租借买卖土地。土地革命属于民主革命范畴,民主革命不是一般地消灭私有制,因此,应该承认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
(4)土地政策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

(二)对历年命题情况的总结
1.关于革命的中心问题
(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
(2)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
2.关于革命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2)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以适当调节各抗日阶级在根据地的经济利益。这一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地主实行减租减息;另一方面要求农民交租交息。
(3)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团结中农(土地改革依靠的阶级路线),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土地改革遵循的总原则),发展农业生产(检验土地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
3.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纠正。
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在1947年12月会议上强调,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两项基本原则:其一,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其二,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5. 将土地所有权归属于农民的依据
(1)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
而农民问题的根本就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必须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作为革命的中心问题来认识,不仅使农民获得土地的使用权,而且要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使农民拥有自主支配土地和农业生产的权利。
(2)土地政策的制定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

(三)可能的命题方向
1.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或中心问题。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发动和依靠农民,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中国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有与广大的农民结盟,才能完成任务。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核心问题。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处在社会的底层,生活极为悲惨。他们不但要承受来自本国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剥削压迫,还要承受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剥削压迫,因而具有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农民的阶级划分以及各自对革命的态度
在近代中国,农民分为贫雇农、中农和富农几个不同的阶层,它们具有不同的革命态度。
(1)富农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占农村人口的5%,他们有土地出租,又放高利贷,对于雇农的剥削也很残酷,带有半封建性,但一般自己也参加劳动。富农经济具有半封建半资本主义性,是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因素,在农民群众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富农一般可能参加,在反地主的革命斗争中,也可能保持中立,因此,要把富农和地主阶级有所区别,不能过早地采取消灭富农的政策。
(2)中农约占农村人口的20%,一般不剥削人,经济上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政治上没有权力,受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压迫。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农不但能够坚决参加反帝国主义革命和土地革命,并且能够接受社会主义。因此,全部中农都可以成为无产阶级的可靠的同盟者,是重要的革命动力的一部分。中农态度的向背是决定革命胜负的一个因素,尤其在土地革命之后,中农成了农村中的大多数的时候是如此。”
(3)贫农连同雇农在内,约占农村人口的70%。贫农是没有土地或土地不足的广大的农民群众,是农村中的半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广

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农民这个名称所包括的内容,主要地是
指贫农和中农”。贫农和中农都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才能得到解放;而无产阶级也只有和贫农、中农结成坚固的联盟,才能领导革命达到胜利。
3. 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
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战争。这是因为:
第一,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基本上是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农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不同时期的人民武装力量,绝大部分是穿着军装的农民。
第三,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4.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探讨
(1)党的早期的领导人李大钊、瞿秋白、彭湃、毛泽东对农村问题和农民运动的重视。国民革命失败后,党开始走上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的道路,并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毛泽东等人虽然在实践中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但在理论上还没有为全党所认识和接受。
(2)为坚持党在农村的工作,使红军和根据地得到健康发展,毛泽东等在总结革命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著作对中国革命道路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论证和概括,总结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理论。
5.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1)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中国的城市乡村问题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乡村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
(2)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解决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需要。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农民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
(3)决定党必须把工作重心转向农村,与大革命失败后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由此决定的“革命的长期性”直接相关。
(4)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决定了必须正确处理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城市工作的关系,才能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
6.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各个时期对待富农的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改革和土地革命中都采取坚定地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的政策,对富农在不同革命时期采取不同的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采取的

是限制富农的做法,以便使它在革命中保持中立。
(2)抗日战争时期把富农的生产方式定性为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使富农继续保有它的土地和继续它的生产
方式。这一政策既有利于照顾参加抗日的地主、富农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农民的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
(3)解放战争时期采取的是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
(4)根据建国后的新形势,《土地改革法》规定中立富农,从而改变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也就是在经济上实行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这项政策有利于孤立地主、保护中农,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有利于土地改革运动的顺利完成和迅速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毛泽东指出,我们在土地改革中实际上消灭了富农经济,在这点上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7.土地改革的目的、作用和意义
(1)土改的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的重大作用。第一,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消灭了封建的生产关系,广大农民获得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翻身。第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三,为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发展农业合作经济,创造了必要的前提。第四,工农联盟得以巩固,推动了农村人民政权的建设。广大农村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伴随着基层政权的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农村初步确立。
(3)土改的意义。土改的结果是3亿多农民分得7亿多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巩固了工农联盟,这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任务的完成,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8.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1)土地改革后,广大个体农民为避免重新两极分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存在着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
(2)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工业化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扩大,也必须将个体和分散的农业引导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上来,把个体所有制改造为集体所有制。
9.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
(1)把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结合起来,把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结合起来,以达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
首先,通过农业

社会主义改造可以割断城市资产阶级同带有自发倾向的个体农民之间的联系,推动城市私营工商业者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其次,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农业社会主义改
造的成果,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
最后,还要不失时机地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与改造农村生产关系结合起来,以推动农业生产,巩固农业合作化的成果。
(2)在农业互助合作化的发展道路上,采用的是“先集体化、后机械化”的发展道路。在土地改革后趁热打铁,依靠广大农民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发展互助合作运动,实现集体化。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坚持自愿互利,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步骤,引导、说服和教育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有步骤分阶段地走上社会主义集体的道路。
(4)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正确地执行党在农村的阶级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始终认为,党的领导是搞好农村合作化的关键,而正确执行党的阶级路线和方针政策是搞好合作化的重要保证。
10.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这种积极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经济积极性;二是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当时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如果任其自发地发展下去,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党在农村的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农民组织起来,使农业能够由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变为合作经济,使农民逐步摆脱贫困状况而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这实际上成为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准备。
(2)坚持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毛泽东认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对他们不能采取剥夺的办法,只能引导、说服和教育,使其自愿地走合作化的道路。
(3)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有步骤分阶段的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集体的道路。农业合作化的步骤,采取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办法,即由建立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参加互助组的农户,其土地等生产资料仍然归个人所有),发展到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再发展到成立土地、牲畜、大型农具等生产资料全部归集体

所有的具有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
(4)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阶级政策。土改后,贫农、雇农由于分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有半数人迅速上升为中农。根据中农在生产中的地位、生活状况和对社
会主义的态度,毛泽东把中农分为上中农和下中农。贫农和下中农一起,约占农村人口的60%至70%,都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从而解决了在农村依靠农民大多数和建立无产阶级优势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依靠贫农(包括新中农),巩固地团结中农,限制并逐步改造富农”,这使农业合作化进程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为贯彻执行党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阶级政策指明了方向。
11.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意义及其问题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2)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进一步巩固了工农业联盟,孤立了城市资本主义,使5亿多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实现了由个体所有制向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整个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4)我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总体上进展比较顺利,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1955年下半年后,由于指导思想上产生了急于求成、急于过渡的情绪,导致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即: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给后来的农业发展遗留了一些问题,在长时期内都未能得到解决,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