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服务贸易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服务贸易概况
二战失败后的日本,努力摆脱战败的阴影,大力发展经济。
加入GATT后,日本更是根据产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的政策予以扶植发展。
在各项措施的引领下,日本货物贸易得到迅速发展,日本的制造业在全世界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
但进入1980年后,世界经济地位不再依赖于货物贸易,取而代之的是服务贸易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准。
日本经济也遭受滑铁卢。
服务贸易在国民生产比值中占65%—70%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在日本政府对第三产业的大力扶持下,进入21世纪,在摆脱经济衰退的阴霾之际,日本的服务贸易逐步发展起来。
尽管至今仍未扭转逆差局面,但近年来服务贸易的发展轨迹显示着日本的服务贸易已步入增长轨道。
日本服务贸易特点
一、服务贸易常年处于逆差阶段贸易逆差规模呈缩减之势
日本因地理原因限制,自身资源较少,只能通过对外贸易获得经济发展所需资源,在此基础上日本大力发展起科技产业,加强国内科技基础设置建设和人才的培养。
因此,日本成为世界上的科技强国。
但是日本的服务贸易没有呈现出与商品贸易一致的情况,由图可以看出日本的服务贸易兜是逆差,但逆差在近年不断减少。
二、出口集中于运输、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其他商业服务、旅游、金融等行业
1、运输为第一大服务贸易进出口行业
近年来,日本运输服务进出口总体呈增长态势。
1998-2007年,运输服务出口在日本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的年均占比达35%,进口的年均占比为29%。
2004年以来,运输服务出口增长较快,各年增幅均保持在10%以上。
2006年和2007年,日本运输服务进口明显加快;2007年,日本运输服务出口4.94万亿日元,比上年增长12.8%;进口5.75万亿日元,增长15.6%;逆差0.81万亿日元。
2.其他商业服务进、出口平衡发展
其他商业服务是日本服务贸易第二大进出口行业,2007年该行业出口和进口在日本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中分别占有27.7%和24.7%的份额。
近年来,日本的其他商业服务进出口增长较快,已扭转上世纪90年代末下滑的局面,且出口和进口保持平衡发展。
2007年,其他商业服务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4.08万亿日元和4.09万亿日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4%和18.2%;逆差88亿日元。
3.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进出口呈上升趋势
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分别为日本服务贸易出口和进口的第三大和第五大行业。
从图3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出口在起伏中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4-2007年,增幅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在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也呈上升趋势。
2007年,日本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出口2.73万亿日元,为1999年的2.9倍,占比也由1999年的13.6%上升至18.5%。
2000年以来,日本的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进口总体呈增长态势,在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中的占比缓慢提升,基本稳定在10%~12%之间。
2007年,日本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进口1.96万亿日元,为1999年的1.8倍,所占比重为11.8%。
1998年到2007年日本服务贸易三大出口行业增长情况
4.旅游为服务贸易第一大逆差行业
旅游为日本服务贸易第一大逆差行业,且常年呈现逆差,但近年来逆差规模呈下降之势。
1998-2007年,日本旅游进出口逆差由3.27万亿日元下降至1.53万亿日元,降幅超过50%。
旅游进口和出口均出现显著下降。
图4显示,日本的旅游进口在2004年达到高峰之后,在2006年和2007年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降幅分别为24.4%和25%;而出口的降幅也分别达28.2%和17.1%。
2007年,日本旅游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为0.82万亿日元和2.34万亿日元。
1998年到2007年日本旅游进出口情况
5. 金融服务出口增长较快,顺差规模扩大
1998-2007年,日本金融服务进出口增长较快。
2007年,金融服务出口7306亿日元(在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中占有5%的份额),为1998年的3.5倍,十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14.8%;金融服务进口4235亿日元,为1998年的1.5倍,十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为4.7%。
由于金融服务出口的较快增长,自2000年起金融服务逆差局面得以扭转。
2007年,日本金融服务进出口实现顺差3071亿日元,为2000年的2.9倍。
1998年到2007年日本金融服务业进出口情况
日本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复苏创造了稳定的大环境
进入21世纪,日本经济开始逐步回升。
除2002年经济出现0.3%的负增长外,其余各年均实现了正增长。
其中2000年的经济增长率达2.9%,2004年为2.7%,2006年为2.2%。
2001-2006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4%。
数据显示,日本经济已止跌回升,开始逐步走上复苏之路。
(二)服务业的日趋完善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增长
1.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接近七成
近年来,日本服务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2000年日本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为66.2%,2001年升至67.8%,2002-2006年各年,日本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稳定在68.1%~68.4%之间。
服务业在GDP中长期保持较高比重,表明服务业已成为日本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2.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行业的逐步完善促进了相关领域服务贸易的发展
日本的服务业中,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尤为显著。
自2001年初开始,日本积极实施了“电子日本”(e-Japan)战略,极大地推进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日本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日趋完善,它能为企业提供完整的物流系统服务。
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行业的发展促进了通讯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其他商业服务等领域服务贸易的增长。
(三)渐进式的开放方式增强了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扩大了服务贸易出口在引进欧美发达国家同行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的同时加强了日本金融、保险业的竞争,提升了金融、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
并且为了防止保险市场开放引起国外投资者的大
量涌入,冲击本国产业发展,日本增加了海外投资者在东京金融市场的金融交易手续费,由此增加了金融服务的出口额,扩大了金融、保险等行业服务的出口。
(四)构筑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的机制
优秀人才是发展服务贸易的关键所在。
日本在发展服务业以及服务贸易方面十分重视人才素质的培养,包括采取诸多鼓励措施,如实行高工资、培训、派员出国交流等。
这些举措的确对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投身于服务贸易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日本汽车产业为例分析日本贸易环境
一,汽车产业的起步
二战结束仅13天国会就讨论如何发展汽车工业
战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的日本已经是一片废墟,日本不可能再搞军事工业,要发展工业只能寄托于民用工业。
但是由于日本的自然资源贫乏,不可能像美国和苏联那样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内市场。
可要想在狭小的国土上养活1亿多日本人,只有靠高技术,高附加价值的产品才能实现。
他们把赌注下到小轿车这个代表民用技术最高水平的商品上。
小轿车是钢铁、橡胶、机电的综合工业,可以成为整个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这样,汽车产业就被放到了日本经济发展的主导位置上。
借石油危机打响反击战
日本的汽车工业起步比欧美国家晚约30 年左右,当丰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丰田喜一郎开始研制汽车时,美国的通用和福特早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企业了。
而丰田第一辆小型轿车的样车直到1947 年 1 月才试制成功。
丰田汽车公司于1957 年首次进入美国市场,但是它有着马力不够,最高时速太低,无法上高速公路;油耗大;发动机过热;修理费过高等一系列缺点而退出美国市场。
当丰田重回美国之时,是借石油危机打响了反击战。
美国的汽车公司为满足美国人的这种偏好,主要生产各种系列的大型轿车,这些舒适的大型轿车被称为“汽油狂饮者”。
而日本汽车市场主要以小型省油轿车为主。
丰田一方面投入巨资在美国展开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另一方面以极优惠的价格吸引美国消费者。
这样上百万辆各种型号的丰田汽车被疯狂的美国消费者抢购一空。
利用第一次石油危机,本田汽车在美销售量跃升到近10万辆。
二、政府扶持创汽车奇迹
(1)直接投资于某些基础设施
以通产省委代表的派别认为汽车工业的振兴将带动一些列经济部门特别是经济、机械和钢铁工业的发展,必须予以重点保护。
政府开始鼓励本国企业通过与外国企业的合作进口散件组装生产外国品牌,加速掌握技术。
但只允许技术合作,不允许外资介入。
(2)议会制定具体的法规
日本汽车工业发展早期颁布的《汽车制造事业法》规定,“凡是在本国一年间生产汽车3O00辆以上者,都必须事先经过政府许可”,“这种汽车公司半数以上的持股人必须是日本国民。
”并先后制定了《企业合理化促进法》、《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多部法律保护本国汽车产业。
(3)政府给予汽车企业发展以实物或金融奖励和补贴
日本政府规定排气71量在sooCC以下的小型车,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也包括轿车、卡车。
因此,日本许多汽车厂家,都是以小型车为切人点进人日本汽车市场的。
三、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创新
日本汽车企业在发展的初期,世界汽车市场的争夺战就已经全面展开,面对欧美等汽车强国的挤压他们清楚地知道,作为后起的汽车工业国家,他们在汽车的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都是处在一个低级阶段,应该向外国学习,学习和引进他们已有的先进成果直接应用到汽车工业中。
1951至1969年,日本先后从美、英及意大利等国引进了405项先进技术。
1952—1960年,日本大多数汽车公司都与外国汽车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但仅仅学习是不够,日本汽车产业所以能够奋起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能够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找出欧美汽车的弱点所在找出汽车市场的空白所在,创新自己的技术创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拳头技术,最终叫板欧美汽车强国,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四、规划思路决定出路
(1)产业业集群化
集群化发展与产业内高效的协作分工体系日本汽车产业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主要集中在日本东海沿岸以横滨为东北端、以名古屋为东南端的区域。
日本汽车产业的区域内集聚发展,有利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技术、资源、信息、人才的共享,能够节约交易成本,提高效率。
(2)以内需为杠杆促进了产业培育
日本政府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促进了经济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政府开始推动轿车普及化。
日本政府很早就认识到,扩大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同时,日本汽车市场由高成本向低成本转换速度快。
(3)领先新能源产业
1973和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后,日本政府不得不针对石油危机制定了石油紧急对策纲要,减少对企业供要求国民自动节省石油和电力。
在日本,车辆购置税是5%,重量税是每3年征收一次,标准是每500公斤收6000日元。
但如果车辆被列为公认的下一代汽车,比如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清洁动力车、混合汽车、天然动力车,上述费用统统全免。
而其他的车辆根据排放标准、燃油经济性标准,可以对车辆的重量税或者购置税进行75%乃至50%的减免。
五、日本制造的深层竞争力:成功的企业管理和文化
(1)超产被视为最严重的浪费
丰田公司的这种“大众化革新”,引人注目的是没有采取外国装配式生产,主要由即时与自动化两个要素构成,说其即时是指“看板”方式,即少量、标准化生产、零库存、避免生产过剩的一种管理。
超产被视为一种最严重的浪费形式
(2)精益求精
二战以来,日本汽车工业通过引进欧美技术,在美国的汽车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先进的汽车生产和管理技术,并加以完善提高。
今天,日本汽车工业在生产和管理方面创造了很多全球领先的理念,比如“全面质量管理”,“及时生产体系”和著名的“精益生产”等,成为全球效仿的楷模。
(3)企业经营中的国家逻辑
三、日本服务贸易发展的启示
(一)制定重点领域发展战略,发挥由点及面的辐射和渗透作用
自2001年初开始,日本积极实施“电子日本”(e-Japan)战略,迅速而有重点地推进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建设,在宽带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等方面取得了超乎预期的进展。
到2005年,日本已成为世界最先进的信息技术(IT)国家。
2004年,日本又推出了下一步的国家信息化战略,称作“无所不在的日本”(u-Japan)。
日本政府的u-Japan战略计划着力发展“无所不在的网络”(Ubiquitous Network)和相关产业,希望籍此催生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并在2010年实现“无所不在的日本”。
从e-Japan战略到u-Japan的国家战略,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社会的再生与发展,成为日本提高经济活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日本的e-Japan和u-Japan国家战略对于我国而言不无借鉴意义。
我国可以以某个行业或领域为切入口,发挥其辐射和渗透作用,并由此带动与之关联的产业经济,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比如,我国可从具有优势的旅游业出发,制定旅游贸易发展战略,由此带动国内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邮政业、教育等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又可提高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促进这些领域服务贸易的发展。
当然,制定战略前要对该领域与其他领域的关联度、可渗透度和影响度作深入、细致的可行性研究,方可取得良好收
效。
(二)扎实地做好科学技术研发等基础性工作,促进服务产业的高附加值化
日本的服务贸易之所以能够在困境中逐步回升,是与日本坚实的科学技术研发基础分不开的。
日本的科学技术研发基础条件一直在世界位居前列,而与之相比,我国存在着较大差距。
(三)构筑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的机制
日本在发展服务业以及服务贸易方面十分重视人才素质的培养,包括采取诸多鼓励措施,如实行高工资、培训、派员出国交流等。
这些举措的确对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投身于服务贸易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我国就业人员的产业结构看,服务业人员占比明显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及一些发展中国家。
2006年,我国从事住宿和餐饮业的就业人员占比为1.6%,而日本旅馆和饭店业的就业人数比率为5.3%;我国仅有近3.3%的人员就业于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而日本房地产、租赁及商业活动的就业人员比率为11.6%;在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领域,我国的就业人员比率低于日本相应行业近10个百分点。
从我国服务贸易的行业结构发展情况看,尽管旅游、运输等传统行业在服务贸易中占比过半,但近年来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咨询等高附加值行业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因此,对高附加值行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2006年,我国从事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就业人员比率仅为1.2%,难以满足高附加值行业服务贸易发展的需要。
从长远发展看,我国应加快构筑培养优秀人才的机制,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高附加值服务贸易领域,从而适应服务贸易发展的需要。
走出长达十年的低迷,日本服务贸易的逐步回升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制定长远发展战略,扎实地做好科学技术研发等基础性工作,构筑吸引和培养优秀人才的机制当是我国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的现实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