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湘西苗族宗教信仰的历史变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查阅文献,笔者认为山江苗族“巴代”原生宗教内部“分径”有两个主要因素。( 1) 从外部因素 上看,虽然山江苗族被南方长城边墙与汉族和“熟苗”区隔离,但是随着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渗透,特别 是清朝雍正年间实行的“改土归流”,政府委派流官对苗族地区进行统治。汉族流官的统治在一定程度 上消除了苗族地区的相对封闭性。“改土归流”促进了汉文化的大量渗入,逐渐实现了苗族“巴代”原 生性文化与儒、佛、道文化的混融。[9]( 2) 苗族原生性宗教的“分径”也有其内在因素。首先,苗族,一个 在历史上处于不断迁徙的民族,其宗教文化“中心表现形态”[10]的分径相对于稳定民族要明显些、突出 些。在迁徙过程中,为了生存,苗族人民要不断地对自身固有宗教文化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新的文化
1、苗族“巴代”信仰的衰落 苗族“巴代”信仰的衰落不仅体现在“巴代”信仰人群和“巴代”人员数量的减少,而且还具有“巴
48
论湘西苗族宗教信仰的历史变迁
代”自身局限性的原因。从“巴代”的信仰人群来看,文革后,即使国家对民族宗教政策作出了调整,允 许各民族宗教信仰的自由性。但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由于“打工潮”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苗族人在外面 打工。在“现代”文明浪潮的洗礼和冲击下,大多数苗族青年失去了对本民族“巴代”宗教的信仰。在 调查中,笔者对山江苗族地区三个苗寨的青年进行采访( 包括电话采访) ,发现每一个村寨至少有 90% 的青年不相信“巴代”或不愿传承“巴代”( 看表二) 。从“巴代”自身数量上看,由于当今大部分的中青 年“巴代”也都在外面打工,一年到头难得回村里一两次,失去了“客户”,他们的“巴代”仪式几乎停止, 家里的“巴代”神坛也早已没有往日的香火。可以说,由于常年外出打工,他们已经丧失了身为“巴代” 的身份。例如,在山江地区咱伦苗寨,现有的 5 个“巴代”中只有一个老“巴代”呆在村里,其余 4 人都常 年在外打工。
从“巴代”自身局限性上看,一、苗族“巴代”信仰具有特定的地缘和血缘小群体特征。这种宗教特 征很难让当今离开苗寨外出打工的苗族中青年继续维持对“巴代”的信仰。二、在当今社会,医疗卫生 事业的发展已经影响到苗寨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推行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上解 决了农村看病难、买药难的老问题。相比之下,苗族“巴代”传统治疗方式的局限性就越发显现了。“巴 代”治病所花时间长,程序复杂,所需道具、物品繁多,远不如医院治疗那么简单、方便、见效快。“巴代” 自身的局限性成为当今山江苗族“巴代”信仰衰落的重要原因。
三、山江苗族原生性宗教内部分径的另一支系: “巴代札”
长期以来,“巴代熊”单一原生性宗教一直为苗族主体大教。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的实践能力的提 高,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意识的改变,对本身固有的“巴代熊”原生性宗教内部进行调整和新的适应, 融入了新的外来文化因素,产生了“分径”。由于苗族没有文字,加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个民族又 处于不断迁徙之中,所以这种宗教“分径”的具体时间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在祭祀神灵的对象上,“巴代熊”祭祀的神灵主要有蚩尤祖先和雷公、高山、水井、大树、山洞、湖泊 等自然神灵。“巴代熊”主持的祭祖仪式有“椎牛”、“吃猪”、“接龙”、“招亡魂”等。此外,一些祭祀自 然神灵的仪式如“祭雷神”、“洗洞”、“劈树”、“洗屋”、“驱恶鬼”、“吃血盟誓”等均由“巴代熊”来主持。
在传承和祭祀仪式中使用的语言、服帽衣着上,由于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巴代熊”的仪式 内容主要靠口头传承。“巴代熊”用苗语主持祭祀仪式。在一般仪式中,“巴代熊”穿苗族普通生活衣 着,与一般人服装没什么两样。只有在重大仪式中,“巴代熊”才穿上特制的服装: 青衣对襟衫,以青丝 巾裹头。要求一定是苗族“正宗”的,不能有一点非苗族文化的服帽衣着因素夹杂其中。[6]
五、20 世纪 80 年代后山江苗族“巴代”信仰的衰落与变异
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由于国家宗教政策的变化,山江苗族“巴代”信仰得到了迅速恢复。“可惜待 一切尘埃落定之后,人们发现,‘传统’已退到了生活的背后,成为隐隐约约的、若有若无的背景。苗族 ‘巴代’再也没有往日的威力。”[13]由于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现代化的冲击下,山江苗族“巴代”信 仰出现了衰落和变异。
2012 年第 2 期
论湘西苗族宗教信仰的历史变迁
———以山江苗族地区“巴代”信仰为例
吴合显
摘 要: “巴代”是产生于原始社会并持续至今的一种世俗性原始宗教。在历史过程中,山江苗族 “巴代”经历了原生性、分径、破除、衰落、变异等五个阶段。“巴代”信仰的变迁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影 响: 一方面,“巴代”信仰的变迁意味着苗族原生性宗教的流失,影响了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 “巴代”信仰的变迁体现了中华各民族 的 文 化 交 流 和 混 融 ,还 体 现 了 当 地 经 济 的 发 展。 正 确 认 识 苗 族 “巴代”的变迁,有助于了解苗族社会的历史发展。
47
2012 年第 2 期
环境。这也是当今苗族存在三大方言区的一个重要原因。再者,“如果以更长远的历史维度考量,则会 发现,历代封建王朝对湘西实行的‘以夷治夷’长达数千年的羁縻政策为湘西建构了一个长期处于大封 锁下的内部较为自由的政治格局。”[11]苗族这种内部政治格局为苗族宗教信仰的取向提供了一个较为 自由的空间。
一、山江苗族简述
山江苗族地区位于武陵山区( 湘西) 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凤凰县西北部,距凤凰县城 20 公 里。大部分地区海拔都在 800 米以上,最高海拔可达 1117 米。全镇总面积为 104. 2 平方公里,共辖 21 行政村和 1 个居委会。境内交通极为便利,凤腊、凤麻两条县级公路穿境而过。气候宜人,四季分明, 属中亚热带湿热季风气候。2000 年退耕还林以来,境内森林资源变得丰富。森林面积占总面积 26% , 有水杉、杜仲、银杏等多种名木。林产品主要有桐油、油茶、核桃、板栗等。2000 年以来,随着凤凰县旅 游业的快速发展,山江地区旅游业异军突起。人民生活有所提高,但因自然和历史等原因,全镇经济发 展相对落后,是凤凰县重点扶贫乡镇之一。
山江苗族自称“果熊”( ghob xongb) ,是以远古的“果熊果夷”为主体,融合了三苗、盘瓠两部落中的 部分苗族先民。“秦灭楚后,苗族先民大部分被迫向湘西南山区迁徙,进入武陵、五溪地区,即今湘西、 黔东、渝东南和鄂西一带。”[1]山江苗族应该就是在这次大迁徙中居于此地的。山江苗族地区风俗相对 于周边的“熟苗区”更加淳朴,因此这个地区在历史上一度被视为“生苗区”。[2]山江苗族地区地处中国 南长城边墙的主要防御范围,是著名的“清朝中衰之战”乾嘉苗民起义的导火索燃起地之一。山江地区 特殊的地理环境赋予了生活在这片土地的苗族人民独特的宗教信仰。
关键词: 苗族; 巴代熊; 巴代札; 原生性宗教; 分径; 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 B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7387( 2012) 02 - 0046 - 06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山江苗族地区,至今仍活跃着一群被称之为“巴代”的祭祖仪式 主持人。苗族“巴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深刻的影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 独特的价值。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发展,湘西苗族地区的宗教信仰发生了诸多的变化。本文拟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调查访问,就山江苗族“巴代”信仰的历史变迁做一清理,并对其变迁 的原因和影响初步加以探析。
或站或舞 ( 武 教)
汉语 方 言、汉 字 经书 相 传、传 男 不传女
凤冠、红 色 法 衣 道 袍 绺 巾、司 刀、令 牌、牛 角、 卦
四、文革时期山江苗族“巴代”信仰的破除
文革时期,中国大地从上到下号召破除“四旧”、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等系列政治运动。这些运动 无一例外地席卷了湘西,席卷了山江,山江苗族地区也像其他苗族地区一样,接受了一场又一场政治运 动的洗礼。苗族“巴代”属于“四旧”范畴,毫无例外,遭到破除。2009 年 06 月份至 08 月份,在山江地 区咱伦苗寨的一次田野调查中,第九代“巴代熊”传人吴一庭告诉笔者文革期间他家所有的“巴代”法 器被红卫兵没收,“巴代”神坛遭到破坏。目前他使用的祭祀道具都是政策改法后重新购买和制造的。 文革期间,苗寨所有的“巴代”祭祀活动全部遭到停止。笔者来自“巴代熊”世家,在采访中,笔者的奶 奶陈述到在文革时期 “巴代”法器全被没收,至今不知下落,祖师神坛被毁坏。爷爷从此也放弃了“巴 代”的身份,像其他村民一样,“老老实实”做人。正因为如此,笔者家族“巴代”至今无人继承。这种结 果不能不说是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损失。
注入外来文化内容的另一“巴代”支系在山江苗区被称为“巴代札”( bax deib zhal) 。今日苗疆中已 有两种宗教: 一为苗教,二为客教。苗教与客教各有各的巫师。苗巫俗称苗老师,用苗语主持仪式; 客 巫则称客老师,用汉语主持仪式。苗老师即为当今的“巴代熊”,客老师为“巴代札”。[12]“札”( zhal) 为 山江苗族对汉人的称谓。“巴代札”的祭祀神灵、仪式、仪式姿势、仪式手诀、仪式的语言和服帽衣着、法 器都与“巴代熊”不同,并且处处体现出汉文化的特征( 有关于“巴代熊”和“巴代札”的区别,请看表 一) 。
二、山江苗族固有原生性宗教: “巴代熊”
山江苗族信仰“巴代”。“巴代”( bax deib) 为苗族方言,是湘西苗族( 东部方言) 对宗教祭祖仪式主 持人的称谓。“bax”为爸、父亲、祖先、主流之意; “deib”为儿、子、后代、传承之意。“巴代”可意译为主 流的传承者。“苗族‘巴代’信仰是自发产生于原始社会并遗存于现代社会的各种原始宗教形式如图腾 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的总称。”[4]“巴代”历史上一直存在于山江苗族地区并且与山江 苗族人民的习俗和生活融入在一起,“具有血缘与地缘的小群体性特征”。[5]苗族这种原生性宗教信仰, 俗称“巴代熊”( bax deib xongb) 。“熊”( xongb) 为山江苗语,即“苗”的意思。
语言、传承
服帽、衣着
法器
巴代熊 巴代札
蚩 尤、自 然 神 灵等
椎 牛、吃 猪、接 龙、招 亡 魂 等 ( 约 40 堂)
或坐或站 ( 文 教)
苗 语、口 头 相 传、传男不传女
苗族青衣对襟 衫,以 青 丝 巾 裹头
竹 柝、铜 铃、 卦、烧 蜡 器、 祖师棍
太上老君等道 教神灵
ຫໍສະໝຸດ Baidu
祭 土、架 桥、驱 恶 鬼、洗 屋 等 ( 约 108 堂)
“巴代熊”和“巴代札”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粘在一起,具有浓厚的世俗性。虽然山江苗族地区 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宗教支系,但“巴代”的分径并未影响山江苗族人民内部信仰的划分。山江 苗族人民往往会根据各自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巴代”。
表一 山江苗族地区“巴代熊”与“巴代札”比较
巴代类别 祭祀神灵
仪式
仪式姿势
“巴代熊”在祭祀仪式中所使用的法器,功能在于镇邪降妖,连通人神之境,是通向神灵世界的必 用器具。[7]“巴代熊”所使用的法器有: 竹柝、铜铃、卦、烧蜡器、祖师棍( 蚩尤棍) 。“巴代熊”的这些法 器大多数都是直接取材于大自然。
综上,“巴代熊”祭祀的神灵、服帽衣着、语言、法器体现了原始宗教信仰特征。“原始宗教是与后世 人为宗教相对而言,处于初期状态的宗教。它存在于人类原始社会之中。原始宗教包含的内容很广,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甚至古老的巫术活动,都是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和范围。”[8]在漫长的 原始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和认识能力的低下,苗族产生了最原始的宗教———“巴代熊”。笔者认为“巴 代熊”是苗族的根本宗教,是苗族宗教信仰的主流。
收稿日期: 2011 - 09 - 20 作者简介: 吴合显( 1975 - ) ,男,苗族,湖南凤凰人,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吉首大学师范学院讲师,文
学硕士,吉首,416000。
46
论湘西苗族宗教信仰的历史变迁
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20 世纪 50 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 作队经过实地考察,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即: 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 又称东部方言、中部 方言、西部方言) 。”[3]山江苗族属于苗语三大方言的东部方言区。
1、苗族“巴代”信仰的衰落 苗族“巴代”信仰的衰落不仅体现在“巴代”信仰人群和“巴代”人员数量的减少,而且还具有“巴
48
论湘西苗族宗教信仰的历史变迁
代”自身局限性的原因。从“巴代”的信仰人群来看,文革后,即使国家对民族宗教政策作出了调整,允 许各民族宗教信仰的自由性。但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由于“打工潮”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苗族人在外面 打工。在“现代”文明浪潮的洗礼和冲击下,大多数苗族青年失去了对本民族“巴代”宗教的信仰。在 调查中,笔者对山江苗族地区三个苗寨的青年进行采访( 包括电话采访) ,发现每一个村寨至少有 90% 的青年不相信“巴代”或不愿传承“巴代”( 看表二) 。从“巴代”自身数量上看,由于当今大部分的中青 年“巴代”也都在外面打工,一年到头难得回村里一两次,失去了“客户”,他们的“巴代”仪式几乎停止, 家里的“巴代”神坛也早已没有往日的香火。可以说,由于常年外出打工,他们已经丧失了身为“巴代” 的身份。例如,在山江地区咱伦苗寨,现有的 5 个“巴代”中只有一个老“巴代”呆在村里,其余 4 人都常 年在外打工。
从“巴代”自身局限性上看,一、苗族“巴代”信仰具有特定的地缘和血缘小群体特征。这种宗教特 征很难让当今离开苗寨外出打工的苗族中青年继续维持对“巴代”的信仰。二、在当今社会,医疗卫生 事业的发展已经影响到苗寨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推行的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上解 决了农村看病难、买药难的老问题。相比之下,苗族“巴代”传统治疗方式的局限性就越发显现了。“巴 代”治病所花时间长,程序复杂,所需道具、物品繁多,远不如医院治疗那么简单、方便、见效快。“巴代” 自身的局限性成为当今山江苗族“巴代”信仰衰落的重要原因。
三、山江苗族原生性宗教内部分径的另一支系: “巴代札”
长期以来,“巴代熊”单一原生性宗教一直为苗族主体大教。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的实践能力的提 高,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意识的改变,对本身固有的“巴代熊”原生性宗教内部进行调整和新的适应, 融入了新的外来文化因素,产生了“分径”。由于苗族没有文字,加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个民族又 处于不断迁徙之中,所以这种宗教“分径”的具体时间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在祭祀神灵的对象上,“巴代熊”祭祀的神灵主要有蚩尤祖先和雷公、高山、水井、大树、山洞、湖泊 等自然神灵。“巴代熊”主持的祭祖仪式有“椎牛”、“吃猪”、“接龙”、“招亡魂”等。此外,一些祭祀自 然神灵的仪式如“祭雷神”、“洗洞”、“劈树”、“洗屋”、“驱恶鬼”、“吃血盟誓”等均由“巴代熊”来主持。
在传承和祭祀仪式中使用的语言、服帽衣着上,由于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巴代熊”的仪式 内容主要靠口头传承。“巴代熊”用苗语主持祭祀仪式。在一般仪式中,“巴代熊”穿苗族普通生活衣 着,与一般人服装没什么两样。只有在重大仪式中,“巴代熊”才穿上特制的服装: 青衣对襟衫,以青丝 巾裹头。要求一定是苗族“正宗”的,不能有一点非苗族文化的服帽衣着因素夹杂其中。[6]
五、20 世纪 80 年代后山江苗族“巴代”信仰的衰落与变异
上世纪 80 年代以后,由于国家宗教政策的变化,山江苗族“巴代”信仰得到了迅速恢复。“可惜待 一切尘埃落定之后,人们发现,‘传统’已退到了生活的背后,成为隐隐约约的、若有若无的背景。苗族 ‘巴代’再也没有往日的威力。”[13]由于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现代化的冲击下,山江苗族“巴代”信 仰出现了衰落和变异。
2012 年第 2 期
论湘西苗族宗教信仰的历史变迁
———以山江苗族地区“巴代”信仰为例
吴合显
摘 要: “巴代”是产生于原始社会并持续至今的一种世俗性原始宗教。在历史过程中,山江苗族 “巴代”经历了原生性、分径、破除、衰落、变异等五个阶段。“巴代”信仰的变迁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影 响: 一方面,“巴代”信仰的变迁意味着苗族原生性宗教的流失,影响了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 另一方面, “巴代”信仰的变迁体现了中华各民族 的 文 化 交 流 和 混 融 ,还 体 现 了 当 地 经 济 的 发 展。 正 确 认 识 苗 族 “巴代”的变迁,有助于了解苗族社会的历史发展。
47
2012 年第 2 期
环境。这也是当今苗族存在三大方言区的一个重要原因。再者,“如果以更长远的历史维度考量,则会 发现,历代封建王朝对湘西实行的‘以夷治夷’长达数千年的羁縻政策为湘西建构了一个长期处于大封 锁下的内部较为自由的政治格局。”[11]苗族这种内部政治格局为苗族宗教信仰的取向提供了一个较为 自由的空间。
一、山江苗族简述
山江苗族地区位于武陵山区( 湘西) 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凤凰县西北部,距凤凰县城 20 公 里。大部分地区海拔都在 800 米以上,最高海拔可达 1117 米。全镇总面积为 104. 2 平方公里,共辖 21 行政村和 1 个居委会。境内交通极为便利,凤腊、凤麻两条县级公路穿境而过。气候宜人,四季分明, 属中亚热带湿热季风气候。2000 年退耕还林以来,境内森林资源变得丰富。森林面积占总面积 26% , 有水杉、杜仲、银杏等多种名木。林产品主要有桐油、油茶、核桃、板栗等。2000 年以来,随着凤凰县旅 游业的快速发展,山江地区旅游业异军突起。人民生活有所提高,但因自然和历史等原因,全镇经济发 展相对落后,是凤凰县重点扶贫乡镇之一。
山江苗族自称“果熊”( ghob xongb) ,是以远古的“果熊果夷”为主体,融合了三苗、盘瓠两部落中的 部分苗族先民。“秦灭楚后,苗族先民大部分被迫向湘西南山区迁徙,进入武陵、五溪地区,即今湘西、 黔东、渝东南和鄂西一带。”[1]山江苗族应该就是在这次大迁徙中居于此地的。山江苗族地区风俗相对 于周边的“熟苗区”更加淳朴,因此这个地区在历史上一度被视为“生苗区”。[2]山江苗族地区地处中国 南长城边墙的主要防御范围,是著名的“清朝中衰之战”乾嘉苗民起义的导火索燃起地之一。山江地区 特殊的地理环境赋予了生活在这片土地的苗族人民独特的宗教信仰。
关键词: 苗族; 巴代熊; 巴代札; 原生性宗教; 分径; 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 B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7387( 2012) 02 - 0046 - 06
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山江苗族地区,至今仍活跃着一群被称之为“巴代”的祭祖仪式 主持人。苗族“巴代”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有着深刻的影响,具有丰富的内涵和 独特的价值。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发展,湘西苗族地区的宗教信仰发生了诸多的变化。本文拟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的调查访问,就山江苗族“巴代”信仰的历史变迁做一清理,并对其变迁 的原因和影响初步加以探析。
或站或舞 ( 武 教)
汉语 方 言、汉 字 经书 相 传、传 男 不传女
凤冠、红 色 法 衣 道 袍 绺 巾、司 刀、令 牌、牛 角、 卦
四、文革时期山江苗族“巴代”信仰的破除
文革时期,中国大地从上到下号召破除“四旧”、打倒一切“牛鬼蛇神”等系列政治运动。这些运动 无一例外地席卷了湘西,席卷了山江,山江苗族地区也像其他苗族地区一样,接受了一场又一场政治运 动的洗礼。苗族“巴代”属于“四旧”范畴,毫无例外,遭到破除。2009 年 06 月份至 08 月份,在山江地 区咱伦苗寨的一次田野调查中,第九代“巴代熊”传人吴一庭告诉笔者文革期间他家所有的“巴代”法 器被红卫兵没收,“巴代”神坛遭到破坏。目前他使用的祭祀道具都是政策改法后重新购买和制造的。 文革期间,苗寨所有的“巴代”祭祀活动全部遭到停止。笔者来自“巴代熊”世家,在采访中,笔者的奶 奶陈述到在文革时期 “巴代”法器全被没收,至今不知下落,祖师神坛被毁坏。爷爷从此也放弃了“巴 代”的身份,像其他村民一样,“老老实实”做人。正因为如此,笔者家族“巴代”至今无人继承。这种结 果不能不说是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损失。
注入外来文化内容的另一“巴代”支系在山江苗区被称为“巴代札”( bax deib zhal) 。今日苗疆中已 有两种宗教: 一为苗教,二为客教。苗教与客教各有各的巫师。苗巫俗称苗老师,用苗语主持仪式; 客 巫则称客老师,用汉语主持仪式。苗老师即为当今的“巴代熊”,客老师为“巴代札”。[12]“札”( zhal) 为 山江苗族对汉人的称谓。“巴代札”的祭祀神灵、仪式、仪式姿势、仪式手诀、仪式的语言和服帽衣着、法 器都与“巴代熊”不同,并且处处体现出汉文化的特征( 有关于“巴代熊”和“巴代札”的区别,请看表 一) 。
二、山江苗族固有原生性宗教: “巴代熊”
山江苗族信仰“巴代”。“巴代”( bax deib) 为苗族方言,是湘西苗族( 东部方言) 对宗教祭祖仪式主 持人的称谓。“bax”为爸、父亲、祖先、主流之意; “deib”为儿、子、后代、传承之意。“巴代”可意译为主 流的传承者。“苗族‘巴代’信仰是自发产生于原始社会并遗存于现代社会的各种原始宗教形式如图腾 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的总称。”[4]“巴代”历史上一直存在于山江苗族地区并且与山江 苗族人民的习俗和生活融入在一起,“具有血缘与地缘的小群体性特征”。[5]苗族这种原生性宗教信仰, 俗称“巴代熊”( bax deib xongb) 。“熊”( xongb) 为山江苗语,即“苗”的意思。
语言、传承
服帽、衣着
法器
巴代熊 巴代札
蚩 尤、自 然 神 灵等
椎 牛、吃 猪、接 龙、招 亡 魂 等 ( 约 40 堂)
或坐或站 ( 文 教)
苗 语、口 头 相 传、传男不传女
苗族青衣对襟 衫,以 青 丝 巾 裹头
竹 柝、铜 铃、 卦、烧 蜡 器、 祖师棍
太上老君等道 教神灵
ຫໍສະໝຸດ Baidu
祭 土、架 桥、驱 恶 鬼、洗 屋 等 ( 约 108 堂)
“巴代熊”和“巴代札”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粘在一起,具有浓厚的世俗性。虽然山江苗族地区 一直以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宗教支系,但“巴代”的分径并未影响山江苗族人民内部信仰的划分。山江 苗族人民往往会根据各自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巴代”。
表一 山江苗族地区“巴代熊”与“巴代札”比较
巴代类别 祭祀神灵
仪式
仪式姿势
“巴代熊”在祭祀仪式中所使用的法器,功能在于镇邪降妖,连通人神之境,是通向神灵世界的必 用器具。[7]“巴代熊”所使用的法器有: 竹柝、铜铃、卦、烧蜡器、祖师棍( 蚩尤棍) 。“巴代熊”的这些法 器大多数都是直接取材于大自然。
综上,“巴代熊”祭祀的神灵、服帽衣着、语言、法器体现了原始宗教信仰特征。“原始宗教是与后世 人为宗教相对而言,处于初期状态的宗教。它存在于人类原始社会之中。原始宗教包含的内容很广,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甚至古老的巫术活动,都是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和范围。”[8]在漫长的 原始社会阶段,由于生产力和认识能力的低下,苗族产生了最原始的宗教———“巴代熊”。笔者认为“巴 代熊”是苗族的根本宗教,是苗族宗教信仰的主流。
收稿日期: 2011 - 09 - 20 作者简介: 吴合显( 1975 - ) ,男,苗族,湖南凤凰人,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吉首大学师范学院讲师,文
学硕士,吉首,416000。
46
论湘西苗族宗教信仰的历史变迁
苗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20 世纪 50 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二工 作队经过实地考察,将苗语划分为三大方言,即: 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 又称东部方言、中部 方言、西部方言) 。”[3]山江苗族属于苗语三大方言的东部方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