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徐特立的事迹略谈教育之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徐特立事迹略谈教育之现状
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学老师,和所有的老师一样专心研究自己的业务,每天都想有提高,不敢说每日三省吾身,也是能经常反省自己教学行为。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个特别头疼的问题,学生的厌学与冷漠,他们那种无知而乐的精神更是让我望而生畏。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的学生变成了这样?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举例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有11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
于此,我开始大量的看名人传记,各个时期的教育书籍,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明白了许多我先前百思不得其解的事请。
我很兴奋,似如陶渊明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先看一个,现阶段的师生关系。
前一段时间连续发生的辱师事件就是例证。
北京海淀艺术职业学校学生侮辱地理老师的视频短片,一个60来岁的老教师,被一群与痞子流氓无异的学生百般羞辱折磨,引起了多少国民震惊和反省呢?轰动一时的“视频辱师事件”刚刚平息,重庆市涪陵区职业教育中心39岁的女语文教师何小容在课堂上又遭一名男生恶毒辱骂,在气愤难当之下,突发心肌梗塞猝死在学校。
又引起多少人无比愤慨呢?只要在网上输入“辱师事件”,触目惊心。
当今社会屡屡发生的辱师事件,让我们想起半个多世纪之前的毛泽东和徐特立先生深厚无比的师生情谊。
一个是对师长的无比敬仰和信赖,一个是对老师的横眉冷斥和侮辱。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味道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在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观教育上存在极大偏差!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竟然做的越来越差,难道我们不应该反省吗?
现把搜集到徐特立的一些轶事,来再现这位德高望重的革命老人令人肃然起敬的道德情操。
有人会觉得我这样啰嗦,其实是太有必要重温那段历史。
1913年秋,就在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第一师范不久,学校来了一位新教师。
他,就是徐特立。
徐特立的到来,在一师学生中引起了轰动。
不少同学早就风闻,这位徐先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是长沙师范学校的校长,又曾担任过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在社会上颇有名气。
他只有六年半学历,靠自学而精通古文、历史、地理和数学等知识。
18岁开始在蒙馆授徒,执教10年间亲手创办了多所新式高等小学堂和长沙师范,门生遍及整个长沙城,在湖南教育界享有“长沙王”的美誉。
能拜徐特立这样有名的教育家为师,同学们都引以为荣。
毛泽东也是如此。
以后的事实证明,徐特立不愧是一位能给学生以良好影响的好老师,他以自己的优良品格和高尚师风赢得了毛泽东的尊敬和爱戴,从而成为毛泽东在一师中关系最为密切的老师之一。
在第一师范,徐特立是位与众不同的老师。
徐特立生活上与众不同。
当时,长沙中等以上的学校极少,这些学校的老师十分稀罕,在社会上有着相当的地位,许多人还保持着前清绅士的派头。
他们每天到学校上课,也都要雇请三人抬的轿子,以示阔气。
徐特立却与众不同,一年到头,布衣布鞋,活像个乡下人,故有“徐二叫化”之谑称。
徐特立的这种难得的反绅士精神,不但为毛泽东等学生们深深敬佩,而且也影响了其他教师,改变了当时一师教师中普遍存在的奢靡之风。
徐特立对个人和家庭生活开支,总是千方百计地节省。
为了让农民子弟有机会上学,他用自己的大部分薪金,让出自家的房子,在家乡创设了五美高小,而他和家人却过着异常勤俭的生活。
为了筹资兴学,他节省每一个铜板。
那时,他每次回家看望家人,80里路全靠步行,连往返的午餐也舍不得花,带些家炒的薯片之类的东西,聊作路上充饥之用。
徐特立这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对毛泽东具有很深的影响,此后,他一生加以效法,并发扬光大。
在一师读书时,毛泽东就是一个克勤克俭的学生;后来身为党的领袖的毛泽东,更是一直保持着这种优良品质,一生一以贯之地坚持清廉作风,从而给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给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同时也给自己增添了巨大的政治威望。
徐特立不仅品德和学识堪称一流,还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
而后者,对于求知若渴的毛泽东,产生了更为积极的影响。
一天课后,徐特立正坐在教师休息室看书。
毛泽东走了进来,他问道:“徐先生,您读书的经
验,可谈一些出来,让我们仿效吗?”徐特立亲切地回答说:“润之,我认为读书要守一个…少‟字诀,不怕书看得少,但必须看通,看透。
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来估量书籍的价值,要用一个本子摘录书中精彩的地方。
总之,我是坚持不动笔墨不看书的。
这样读书,虽然进度慢一点,但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不但能记得牢固,而且懂得透彻。
”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很重视徐先生的读书经验,也是实践徐先生教学主张最有成效的人。
经过徐特立几年的熏陶,及至一师学习后期,毛泽东已把“不动笔墨不看书”当作读书的习惯定势,坚持不辍。
后来他几十年坚持不废。
从中南海毛泽东故居保存的他阅读过的大量书籍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他圈圈点点,朱墨纷呈的斑斑笔迹。
这些琳琅满目的、由毛泽东亲笔批注的书籍及批注的文字,是毛泽东思想宝库中的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它对于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更应该感谢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先生,是他当年教给了他的学生一套独特的读书方法。
这期间,最叫人荡气回肠、最令毛泽东难忘的,是徐特立拔刀断指、誓死反袁的壮举。
一天,在长沙修业学校兼课的徐特立,应邀向该校师生作时事报告。
会上,他慷慨陈辞,历数袁世凯对外执行屈膝投降政策,出卖国家主权;越讲越激昂,越讲越悲愤,声色俱厉,热泪如注。
突然,他纵身从讲台上跳下来,跑进厨房,取来一把菜刀,当即砍断左手小拇指,以示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愤恨和报仇雪耻的决心。
顿时,血流如注。
徐特立即以指蘸血,写了“请开国会,断指送行”的血书,交给即将赴京请愿的罗峙云等人,然后就晕倒了。
从此,徐特立的美名蜚声湖南,传遍全国。
毛泽东能够走上革命的道路,并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和中国人民的领袖,与徐特立的教育引导密不可分。
毛泽东对徐特立先生是一生敬重和信赖的。
1937年在徐特立60寿辰之际,他怀着对师长的尊敬心情,写了一封感情真挚的信。
信中说:“你是我20年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
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
”从可以看出他们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堪为后世之楷模。
一九四七年徐特立七十大寿,毛泽东再次为其题词:“坚强的老战士”。
从以上文字我们看到徐特立的许多感人事迹,我们往往抱怨学生不服管教,而我们又做的怎样呢?几年的教书生活我真切的感受到做老师可以有太多的不同。
现在像徐老这样的人太少了,他的各个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
尤其我们教师更应该以他为榜样。
自觉抵制外界不正常的诱惑,严于律己。
孔子云: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伟人也不是一天成就的,我们看看他小时候的读书经历吧﹗
一间昏暗的小屋子里,呆坐着十来个学童。
戴老花镜的教书先生,除了摇头晃脑地把《论语》之类的古书从头到尾朗读一遍以外,别的什么也不讲解。
学童们只好跟着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背诵,活像小和尚念经,根本不知道读的是什么东西。
徐特立对这种学习也不感兴趣,他认为读书太没有意思了。
不久,私塾里换了一位教书先生。
他喜欢给学童们讲一些浅显易懂、切实有用的文章。
一天,他教大家学习明朝杨继盛写的一篇文章。
杨继盛为人正直,因为揭发奸臣严嵩的罪行,被捕入狱。
这篇文章就是他在临刑前写的“遗嘱”。
文中告诫他的儿子做人要有志气,要谦虚诚实,要光明正大。
徐特立读着读着,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先生还给他们讲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
这篇文章从生活起居、为人处世等方面,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提倡勤劳、节俭、正直、谨慎,其中有不少警句、名言,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莫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等等,以朴实的日常生活用语,概括了前辈积累的处世和待人接物的人生经验。
这两篇文章,激发了徐特立对读书的浓厚兴趣。
从中我们也能看出,小时候读的那些书,对人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回想起我们小时侯每天也学习,作业压头皮,却是没有受到那些做人做事的“高端指导”。
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各个角度论述了经典的魅力。
我深信,徐老这样的人生,都得益于经典。
毛泽东也是照例从《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幼学琼林》这些普及读物入门,随后是点读“四书”“五经”,以后读了《左传》,使他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六年“孔夫子”的教育,为毛泽东打下了较为深厚的古文功底。
培养了他“鉴古知今”的爱好,帮助了他后来的“古为今用”。
还有季羡林季老的小时上学经历,可见一斑。
不敢想像,那些大家们要是上今天的学,长大之后会是什么样子?有报道言近期诺贝尔获得者在一起讨论得出的结论:人
类21世纪的思想是孔子的思想。
可是不仅是学生不知孔子为何人,就连老师们对孔子的了解也不过是几句古文而已。
我们的传统精华都丢到了脑后,如此怎么能教出伟大的学生,师生关系又怎么会和谐?可以认为,现在的许多教育顽疾都来自于脱离经典。
根不深,则叶不茂,我感慨万分。
可以想象,由于理想信念和道德观教育的缺失,致使一些学生或是个别老师不具备最起码的道德观和荣誉感,而是盲目追求前卫和时尚,将西方社会的一些腐朽没落的东西视为珍宝,却将我国的传统优秀道德观弃之如“蔽履”;极力追星捧腕,崇尚暴力和刺激,与伦理道德格格不入反而成了个别学生引以为荣的心态。
在这个基础上的师生关系可想而知。
这样的环境又怎么可能培养出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
“如果我们给青年安排一条轻便的道路,他们只须饭来张嘴,上课就念书,什么也不管,这样我们就会害了青年,会使聪明人也变成傻瓜”几十年前,徐特立他老人家就这样道出了产生学生厌学的真谛,我们今天还在分析,学生为何那么聪明,可就是不愿学习呢,还不去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悲哉,世矣﹗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杨东平先生做客《世纪大讲堂》时讲:“我个人认为,教育问题在幼儿园就出现了。
现在我们的小学生就严重地厌学,他的好奇心、想象力都已经被摧毁了,怎么可能产生优秀人才呢?能够身心健康就很不错了。
”有幸的是有许多人看到了问题的症结,只是因袭已久,一段时间内难以改观。
现在教育改革已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学生不上晚自习,小学生不布置较多的家庭作业,许多小学开始读经典……许多人都不理解,有的老师还是老一套,根本就不理解政策。
尤其是一些小学,新的教学资源不用,布置作业罚作业,今天私下订资料,明天示意报辅导班,把孩子搞得筋疲力尽。
还美其名曰:“再改革还得这样”。
患上了严重的不读书症。
上学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少年的经历将影响人的一生。
学校的做法将影响社会的一切方面。
学校是社会的基础和摇篮。
尽管我们都知道这些,尽管教育的问题还很多,我还是想说,与今天的崇尚物欲、追逐享乐,远离崇高的精神状态相比,昨天的那些青春的激情,那些伟大的壮举,仍然是那么高贵和辉煌。
人们的生活状态越是焦躁和平庸,那些崇高和伟大的理想的光华越显得宝贵和明亮,它们也必将会引导我们中国之教育走向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