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的性质知识点及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平行线的性质知识点及练习题
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几何符号语言:
∵
AB ∥CD
∴∠1=∠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B ∥CD ∴∠3=∠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B ∥CD ∴∠4+∠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如图,直线AB ∥CD ,EF ⊥AB 于E ,EF ⊥CD 于F ,则称线段EF 的长度为两平行线AB 与CD 间的距离。
注意:直线AB ∥CD ,在直线AB 上任取一点G ,过点G 作CD 的垂线段GH ,则垂线段GH 的长度也就是直线AB 与CD 间的距离。
3、命题:
⑴命题的概念: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⑵命题的组成
每个命题都是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
有些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和结论不明显。对于这样的命题,要经过分析才能找出题设和结论,也可以将它们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注意:命题的题设(条件)部分,有时也可用“已知……”或者“若……”等形式表述;命题的结论部分,有时也可用“求证……”或“则……”等形式表述。
4、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①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是互逆的关系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其中,由角的相等或互补(数量关系)的条件,得到两条直线平行(位置关系)这是平行线的判定;由平行线(位置关
系)得到有关角相等或互补(数量关系)的结论是平行线的性质。
典型例题:已知∠1=∠B ,求证:∠2=∠C
证明:∵∠1=∠B (已知)
∴DE ∥B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C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注意,在了DE ∥BC ,不需要再写一次了,得到了DE ∥BC ,这可以把它当作条件来用了典型例题:如图,AB ∥DF ,DE ∥BC ,∠1=65°
求∠2、∠3的度数
A B C D
E
F 1 2 3 4 A E
G B C F
H D A D F B
E C 1 2 3
解答:∵DE ∥BC (已知)
∴∠2=∠1=65°(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B ∥DF (已知)
∴AB ∥DF (已知)
∴∠3+∠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180°-∠2=180°-65°=115°
平行线的性质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如图1所示,AB ∥CD,则与∠1相等的角(∠1除外)共有( )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D C B A 1E
D C B
A O F E D C B
A (1) (2) (3) (4)
2、如图2所示,已知DE ∥BC,CD 是∠ACB 的平分线,∠B=72°,∠ACB=40°,•那么∠BDC 等于( )
A.78°
B.90°
C.88°
D.92°
3、下列说法:①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④垂直于同一
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其中是平行线的性质的是( )
A.①
B.②和③
C.④
D.①和④
4、如图3所示,CD ∥AB,OE 平分∠AOD,OF ⊥OE,∠D=50°,则∠BOF 为( )
A.35°
B.30°
C.25°
D.20°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5、如图4所示,n m //,∠2=50°,那么∠1= °,∠3= °,∠4= °
6、把命题“邻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
7、如图5所示,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即拐弯前、•后的两条路平行,若第一次拐角是150°,则第二次
拐角为________. D
C B A (5) (6) (7) (8)
8、如图6所示,AB ∥CD,∠D=80°,∠CAD:∠BAC=3:2,则∠CAD=_______,∠ACD=•_______.
三、训练平台:(每小题8分,共24分)
9、如图7所示,点A 在直线MN 上,且MN//BC ,求证∠BAC+∠B+∠C=180°
10、如图8所示,M 、N 、T 和A 、B 、C 分别在同一直线上,
且∠1=∠3,∠P=∠T ,求证:∠M=∠R 。
11、如右图所示,直线l n l m ⊥⊥,,∠1=∠2,求证∠3=∠4。 B C
A
M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