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厘米之变”到人性的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一厘米之变”到人性的教育
朱永通先生的《教育的细节》是我今年来看过的教育类书籍中最为震撼的一本。

一方面震撼他敢于直面当下教育界中出现的众多问题,如教育的功利性;另一方面震撼他对教育的敬畏和关怀之心,深入教育多年的观察与思考,与几十所校长的交流和百所学校的听课调研汇集而成这本沥心之作。

文中并非有多少高谈阔论的大道理,华丽的辞藻,或是教育的经典之言,更多的是用朴质的语言,生活中的故事,在鲜活的教学案例娓娓道出了对教育的思考和启示,教育细节虽小,却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

文中“活在观念里”这辑中首先谈到观念对教育的影响。

“观念的改变有多难,教育就有多难,所以,摸透教育背后的观念至关重要。

”朱永通先生将学校的风格与师生践行的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认为风格是隐藏在师生行为背后的一整套大家认同并自觉践行的价值观念,它弥散在学校的空气之中,无声无行,却又无时不在。

学校的风格就是学校长时间培养出来的学校文化。

文中谈到福建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一个规矩:所有办公室必须敞开大门,即使大热天开空调,也要求空调一律开到28度,门也必须开着,宁可浪费一点电,也不可禁闭门,把教师和学生隔开,因为一旦门关上养成习惯,则另一道无形的门从此就横亘在师生之间。

学校始终将学生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这样的学校文化可能在学生的记忆里嵌留一辈子,爱学校从而爱读书。

“什么是好的学校,就是一个你未到之时,就无比渴慕到达,到了之后,就再也不想离开的地方。

”这个吸引力就来自学校的传统风格。

其实福建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开门的传统是管理学校的一个很小的细节,却映射了学校文化建设这个重要内容。

我们常常提到人的观念的改变是多么的难,学校的文化建设困难重重,其实就体现在这细节之中。

“教育无小事,细节见本心”,观念的“一厘米之变”汇集而成的就是思想的大转变,学校文化的大变。

文中“守住教育的重心”这辑中谈到教育的重心落在“成全每个生命上——扩大每个生命发展的素质范围。

”朱永通先生认为教育学的正当研究是人及其意义,所以教育的重心在于理解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并为之提供有益其人生发展的装备。

当下许多名校打造出来的就是“升学率+教学新模式”,却并不关心孩
子的思想和心态。

一位14岁的女孩因忍受不了学校一再要求其剪发而跳楼身亡。

教育要关注每个生命体上,需尊重学生的个性。

有的学校为了“统一的要求”到达了苛刻的地步,纵使逼死学生也无所谓。

这种的教育可有是否有人性能?头发的问题不是剪还是不剪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价值取向、审美、心理等诸多教育上的问题。

一位关注学生学生个体的老师首先会将学生的发展放在心头,视其健康成长为头等大事,而不是让僵化的规章制度占据头脑。

如何看待和处理学生的头发问题,背后隐藏着一个教室的教育立场和信念。

山东省乐陵市第二中学贾老师的做法确实令人启示,她班上就有一位女士喜欢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头发还挑染了两缕金黄和蓝色的头发。

在学校这种奇装异束是绝不允许的。

贾老师特意开了一个主题班会后,这位同学仍不改。

贾老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她聊天说道烫发的确很美但会显得特别成熟,年纪大的人烫发会显得年纪,是为了掩盖年纪,而十七八岁的孩子就显得俗气了。

这位同学接受老师的想法主动剪头发。

这个案例中看出的细节是贾老师的沟通艺术。

师生之间由于理解力、人生阅历等差异,构成了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师生之间往往缺乏沟通的基础。

贾老师在处理沟通艺术上棋胜一筹,细节上关注学生的情绪和交流的语气方式等。

我们也许不能简单复制她的方法,但守住教育的重心,呵护学生的教育立场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坚守的。

文中“一厘米之变”这部分中谈到,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结果会发生惊人的变化。

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

不需要多大的制度变革,只要秉持一厘米之变的信念和行动。

书中提到了换桌位的事情,不同的老师采用的方法是不同的,效果差别很大。

优秀的教师能将一个备受冷落的座位变成个表扬的座位,大家争相去做,把棘手的难题变成积极的育人行为,这是多么高超的教育艺术啊!我们为人师表多年,可能会遇见这样或那样的难题,处理不好会对学生造成一生的影响。

比如班级上多出的位置不好的座位,一般老师可能会作为惩罚,让表现不好的学生去坐,这样必然对坐这个位置的孩子心理造成创伤,人性的教育不应如此。

换一个角度来,让这个位置作为班级表现优秀的孩子来坐,作为奖励,这是一种荣耀的象征,估计学生们都会去争取坐。

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其实体现的是背后教师育人的态
度。

教育没有绝对通用的方法和策略,但教师的一个基本素养就是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在班级成为边缘人,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

一个老师最难做到的事情,并非获得多高的职称、多大的荣誉,而是如何做到对人性充分的关怀和呵护。

老师要在几十年如一日的琐碎小事中从学生的角度去想,为呵护学生的美好心灵去竭尽全力。

从上面的案例中对待座位的方式可以看出,作为教育工作者,若不了解座位背后的学生微妙的心灵世界,是无法做到人性的教育。

这也许就是细节的力量吧!
细节恰恰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最容易忽视的地方,教育最大的失败,莫过于没有足够的耐心来做好每一个细节,从而达到呵护人性的目的。

比起惊天动地的改革,一个个看似无足轻重的细节,足以展现学校的精神价值。

教育需要教师恪守职业伦理,把握教育重心,秉持“一厘米之变”的信念和行动,用饱含善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让孩子快乐成长,教育就回归其价值本位。

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不计名利,乐此不疲地做着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他们一厘米一厘米地积累,铸成了师之大爱!
我们常说学校的教育改革悠悠万难,举步维艰,其实并非是制度存在多大的问题,或者在具体举措推广上跟进不足,更多的是由于教师观念性的“习惯”。

每个人都不愿意改变自己的习惯,这是天性使然,但“一厘米之变”每个人要做到并非难事。

我们常说,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就改变自己。

其实改变了自己,也就间接地改变了这个世界,因为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学校的改革从每个人做起,从“一厘米之变”开始,向积极的一面去改变自己,学校自然就改变了。

每一个人要反思自己需要改变的地方,还需要找到改变自己的恰当方式,需要智慧和坚持。

一厘米一厘米的坚持,直至把小小的改变积淀为学校优良的文化。

余杭区社区学院熊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