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①(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①(一)
【摘要】人文素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容乐观。
通过调研,笔者认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人文科学知识匮乏;人文精神及人格偏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比较弱。
通过分析原因,认为加强人文教育的课堂主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挖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注重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对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人文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1人文素养的内涵及意义
1.1人文素养的内涵
人文素养是建立在对一定人文知识拥有和内化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学识和修养,反映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
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
人文素养的内涵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个方面。
其内容包括哲学素养、文学素养、史学素养、艺术素养等方面。
1.2人文素养的提高利于大学生成人
人文素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以及维护人的健康、控制社会稳定,协调人际关系等。
首先,人文知识的传授利于大学生成人。
人文知识教育是一个民族弘扬精神文化传统、铸造人文精神的基本途径。
所谓人文知识教育,就是文学、史学、哲学以及美学、伦理学等知识的教育,它能够引导和帮助人们懂得什么是人,懂得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其次,人生哲学的教育利于大学生成人。
现代中国人生哲学要将国家、集体、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恰当定位,唤醒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权利与义务的意识,履行义务,享受权利,最终实现人生幸福。
再次,荣辱情操的提高利于大学生成人。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是塑造社会主义公民的精神指导。
能够帮助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利于大学生顺利成人。
2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养状况的调研分析
市场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对当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世纪的人才,是同时具有较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的人才。
应该说,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很强的,无论在专业知识的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就其人文素质而言则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问题。
对此,笔者在2009年对鲁东大学、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山东理工大学的1200名工科专业学生进行了人文素质状况调研,结合国内的其它调查资料,认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人文科学知识匮乏
由于过重的强调专业技术的实用性和功利性,部分理工大学生忽视人文课程的学习,导致人文科学知识的匮乏。
许多学生对文史哲的基础知识知之甚少,表达能力较差,艺术品位较低,尤其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不多。
1996年12月,华中理工大学受国家教委的委托,对全国部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不只是文学知识、艺术知识欠缺,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和文化遗产也知之甚少:能全部写出《家》、《神曲》、《复活》等文学名著作者的大学生不足一半。
1998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对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北京地区50所理、农、医院校进行了专题调查,被调查的600名大学生对文科课程不感兴趣的占36%,感兴趣但不愿意投入精力的占24%,感兴趣又愿意投入精力的仅占8%。
2001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在一份《关于理工科人才问题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在岗毕业生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相当一部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社会知识孤陋寡闻,对文学、历史、哲学、美术、音乐等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表现出相当的冷淡和浅薄。
调查结果还显示:有60%的学生没完整地看过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能完整说出孔子、孟子、老子等文化名人的思想和主张者不足20%,知道四书五经和十三经的不足5%。
2005年6月,复旦大学举行汉语言文字大赛,其结果是外国留学生队跃居前几名。
笔者调研结果显示:有93.2%的大学生未看过《说文解字》,77.2%的大学生未看过《孙子兵法》,未读过老子《道德经》的达76.8%,未读过《资治通鉴》的占72.4%,未读过《史记》的占58.9%,只有45.5%的大学生读过或浏览过《论语》。
多数大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曲目或古典曲目不熟悉,能够写出《窦娥冤》、《高山流水》、《牡丹亭》的分别仅占34.1%、31%、23%。
有21.8%的学生不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和演变,有25%的学生未读过汉赋、唐传奇、元曲等古典文学作品,未读过自然辩证法、民俗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相关知识的占17.2%,有35%的学生不知道科技论文、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法和格式要求,甚至有近11%的学生在“感到困难的写作文体”栏中,填写了思想汇报、计划总结、读后感、演讲稿、求职信等实用写作文体。
大学生的文学、文字功底之浅由此可见一斑,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博士生的论文,我改的错字、错句,要比看整篇论文的时间还要多”。
理工科学生这种人文科学知识相对不足的状况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2.2人文精神及人格偏颇
人文精神作为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潜动力,对大学生的发展和成才具有导向和促进作用。
当代大学生所表现出的整体精神状态是积极向上的:注重自我价值发展,思想开放,勇于开拓,勇于竟争,能够自觉的培养和发展健康的人格。
但部分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和信息全球化浪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下,面对多元化的世界缺乏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表现出人文精神及人格的偏颇。
1999年,四川省高校德育研究会委托成都气象学院对四川省属部分理工院校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您的人生目标”项中,选择“明确”的占69%,选择“无法确定”的占22%,有9%的学生选择“未考虑’,在“您的人生支柱”项中,有59%的人选择了“知识”,12%的人选择了“奉献”,9%的人选择了“金钱”,3%的人选择了“爱情”,2%的人选择了“权力’',25%的人选择了“其它方面”。
在“人品、权利、金钱”的比较中,首选“人品”的占71%,首选“权利”的占17%,首选“金钱”的占12%。
这表明学生主体的价值取向是积极、健康的,体现了学生对人生的进取态度、对求知和人格的重视。
但人生目标迷茫、人生支柱偏颇、轻人品重权利的学生仍占有不可忽视的比例。
笔者调研结果显示:关于信仰,绝大多数选择了“共产主义”,但有31%的学生选择了“实用主义、个人主义、宗教、其它”;关于入党,有入党愿望的占71%,其中已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占26%,选择“暂未考虑”的占11%,有18%的学生选择“不感兴趣”;关于信任,有42%的学生同时选择了“他人”和“社会”,有45%的学生只选择了“自己”和“亲人”两项;关于考试作弊,多数认为“可耻”,但有1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从上面的调杳结果来分析,大学生的精神和思想现状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思想素质的要求,绝大多数学生信仰明确、人生态度端正,但部分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缺乏应有的信任,对个人的诚实缺乏应有的信守,出现了道德的滑坡和信仰的迷茫。
2005年暑期,胡迎庆应神延铁路总指挥部邀请,率首都12所高校大学生组成的记者团采访铁路建设者后,在中国教育报撰文说:“我们尚未脱离象牙塔的大学生即使在大山深处采访同龄人奋斗成才的壮举时,感兴趣的依然是出国、网上聊天,问起对开发大西北的态度,大学生一方面认为西部太落后了,应该开发,另一方面则坦率直言:这样的鬼地方,不要说工作一年二年,就是一天也呆不下去。
12名大学生记者中,敢于承诺:如果需要,我毕业后可以在西北工作5年的,只有中国农业大学的一位同学。
这种现象也说明了部分大学生还缺少一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和
关心民间疾苦的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