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角度谈中韩谚语的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化角度谈中韩谚语的异同
□方香玉金善姬
【内容摘要】中韩两国的语言中都有大量的谚语,谚语是在语言习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语言表现形式之一。
此外,中韩谚语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中韩谚语的共同点及不同点,进行多角度的综
合分析和考察,从而进一步了解中韩文化并使两国语言学习者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谚语,提高两国年轻人学习和
使用谚语的兴趣,增强中韩谚语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语言文化;文化角度;中韩谚语;相同点;不同点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海外学人资助项目“汉语,韩语,中国朝鲜语谚语比较”(项目编号:1544h2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方香玉(1970.2 ),女,齐齐哈尔人;齐齐哈尔大学副教授,博士
金善姬(1968 ),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韩国语言、文化
一、引言
中韩两国是隔海相望的近邻,也是关系密切的友邦。
在中韩友好的长期历史中,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从未间断过。
而语言作为交流与合作的媒介物之一,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民族社会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文化信息的载体。
在语言中,谚语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对经验、教训和思想倾向的总结,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一)中韩谚语的定义。
汉语谚语的定义: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
多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韩语谚语的韩文定义:谚语是在人们长期的日常生活中产生,在圣贤﹑作家和知识分子等的名言及书籍中被记录,并流传至今的所有形式的话语。
换一种方式来说:韩语谚语是人们将从长期生活体验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及思想倾向以含蓄、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形象表达的一种方式。
从上述的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韩语的谚语和中文的谚语的有些不同,实际上韩语的谚语是包括汉语的谚语和歇后语。
在下文的有关韩语谚语例子中,可能会涉及到对应的汉语歇后语的例子,这一点请大家注意。
(二)谚语与文化的关系。
谚语与文化是一对表里关系。
以文化为里,以谚语为表。
文化是谚语的基础,谚语是文化的一个表现。
谚语与文化是一对决定与被决定,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一方面,文化是谚语的主心骨。
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承载着相应的民族文化内容。
文化是语言的灵魂,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
相应地,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谚语。
另一方面,谚语能反映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的民族心理。
每一个民族的谚语都是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发展最后沉淀下来的﹑相对比较固定的语句。
因
用,以增强该学科的说服力、吸引力。
(六)案例教学法可以促进课堂中师生的互动,便于了解教学情况,为教学提供反馈。
在案例的分析中,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得出反馈的信息,这既摸清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使教师认识到在自己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克服。
师生良性互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运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的载体,因此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案例要有针对性。
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问题,与幼儿园教学实际联系紧密问题进行案例教学,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解决实际在幼儿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将来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科学合理地组织学生讨论,以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
课堂教学中注意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敢于发言,说对说错都没有关系,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同时在教学中形成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的模式,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讨论的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三)及时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讨论做必要的归纳、总结,使问题更加明确有条理,要肯定正确的观点,并提出充分的证据,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是正确的,同时否定错误的观点,并指出错在哪里,同时还要向全班同学提出在回答案例分析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技能技巧。
总之,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激发学生对幼儿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心理学教学的实效性。
·
951
·
此它就比其他的语言现象更能反映一个民族最根本的特质。
二、从文化角度看中韩谚语的异同
(一)从文化角度看中韩谚语的相同点。
由于中韩两国的关系,纵观中韩谚语可以看出,两者有许多相似或相同的文化背景。
本文将两者的相同或相似点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分别为:儒教思想文化、孝文化和来自于自然与动物的文化。
1.儒教思想文化。
儒教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后传入韩国,并为韩国所接受、同化,并影响至今。
儒教思想对中韩两国的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地扎根于两国的谚语中。
即便随着时代的变化,谚语中的儒教思想仍然无法被抹杀。
在儒教思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便是“男尊女卑”的思想,如最毒不过妇人心。
从女性有关的谚语中,可以看出包含儒教思想的中韩谚语,不论从形态还是意义上都是一致的。
2.孝文化。
在中韩两国的谚语中,有不少有关孝文化的谚语。
在实际生活中有关孝的谚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如中文“百善孝为先”在韩语则是:
“”
从上述中韩谚语的积极谚语和消极谚语进行比较,可以了解两者的意思,同时使汉语或者韩语更加有亲切感,另外对于学习有关“孝文化”的中韩谚语时,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进行理解。
3.来自自然和动物的文化。
中韩两国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均为农耕社会。
在农耕时期,人与自然和动物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与动物的关系更为密切。
人类从动物身上获得日常生活中的吃和穿,并将动物作为劳动工具和交通工具来使用。
并且,大部分动物对自然现象和气候变化比较敏感,具有预感人类无法感知的天灾并随之移动的能力,因此在古代人类对动物带有敬畏之心。
鉴于动物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人们对于动物的观察和研究由来已久,从而在谚语中具体表现出来。
牛,在中韩谚语中常见的动物形象之一,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又是家庭财产的一部分。
牛在中韩谚语中有勤劳、努力、力气大、忠心、孤独、愚钝、纯真等形象。
如初
生牛犊不怕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有顾虑,敢做敢为。
)
老鼠,体型矮小,常被视为弱小的象征,人们常常把老鼠与其天敌猫进行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来强调这种特征。
老鼠长相邪恶,偷食人类粮食,被认为是具有盗贼性质的存在,而且老鼠很脏容易传染疾病,因此多被看成是坏的形象。
如
猫哭老鼠假慈悲
=.
虎是中韩两国民族在与自然作战斗的过程中,经常接触到的野生兽类。
虎是兽中之王,它本身是凶猛巨兽,因而虎一方面作为凶狠残暴的象征;另一方面,虎作为威武勇猛的象征。
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二)从文化角度看中韩谚语的不同点。
中韩两国是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底蕴,从而反映到语言中的文化便不同。
虽然自古以来中韩关系密切,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但仍然具有不同的文化。
因而中韩两国在各自特色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各自的谚语。
本文是从中国的“义气”文化与韩国的“情”文化、中国的“家族”文化与韩国的“我们”文化、中国的平等心和报复心与韩国的同情心和嫉妒心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中国的“义气”文化与韩国的“情”文化。
在韩国文化中“情”文化作为特殊的存在,在许多的韩语谚语中都得到认证。
当然在汉语谚语中也有有关“情”文化的谚语。
实质上韩语谚语中的“情”文化是通过汉语谚语中具有江湖义气的君子和士大夫身上的“义气”文化表现出来的。
这也是这一部分谚语中,中韩谚语没有相对应的理由。
(中):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在长时间的交往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产生感情。
)
2.中国的“家族”文化和韩国的“我们”文化。
在韩语中“我们”这个词汇比“我”使用的频率更多一些。
这是因为韩民族作为单一民族,为了表现集体意识所具有的特殊现象。
特别要注意的是韩国人对于“我”的个人相比更重视家庭,是普遍的文化现象。
在汉语中,“我们”的集体意识不如“大家族,家庭”的亲属文化意识更加强烈。
通过中韩谚语的比较,更能理解中韩的文化底蕴,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3.中国的平等心和报复心与韩国的同情心和嫉妒心。
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不论强弱希望人人平等的平等心以及即便岁月流逝,仍要报仇的报复心。
与之相对应的,对于韩国人来说,具有对于弱者的同情心以及比自己强的人的嫉妒心。
虽然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有消极的、否定的一面,但是对于学习和理解谚语方面,仍有不错的效果。
(中):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比喻不希望别人比自己强,有强烈的嫉妒心理)
综上所述,了解从文化的角度中韩谚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于以后学习中韩谚语的人来说,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而语言不仅是人们的交际工具,还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结晶。
谚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在交际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是一个民族思维和情感的结晶。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中韩谚语的异同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两国的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而且使两国的语言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彼此的语言。
由于笔者水平和能力有限,本文存在用例数量不多等不足之处,希望能够得到多方指正,今后有机会在更深的层次上继续完善研究。
【参考文献】
1.林丛刚编著.新编韩国语词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林丛刚,任晓丽编著.韩国语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刘茜.与身体有关的中韩谚语比较研究[D].对外经贸大学4.白承德.中韩谚语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
·
0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