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个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是时代的呼唤,实践的要求,是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在理论上的必然反映,是马克思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历史的必然。科学揭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对于澄清人们的思想疑虑,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全推进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有着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特征

时代主题与时代特征既内在关联,又相互区别。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共同形成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但它们的形成都具有特定的时代条件及其特征。在相同的时代主题下,只要时代特征发生了新的深刻变化,完全可以产生新的思想理论。这是已被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所证明了的。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时代特征的变化,为新的理论的出现提供了客观要求和合理性依据;新的理论反映时代特点和要求,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新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诞生于世纪之交,此时的时代条件及其特征与邓小平理论产生、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前期相比,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从国内形势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是在我国社会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改革和“社会转型’,之后,基本处于“社会成型”期。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战略目标、结构模式等基本明确。我国开始进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崭新时期。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突显了“发展”的时代地位和根本要求。“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屋建立地揭示了“发展”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意义。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共同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当然,这不是说,发展就不要改革了,而是包含了改革。作为新形势、新任务的现实反映,发展成为时代的显著特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来贯穿的。它深刻揭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鲜明的时代特色。而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则是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型,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转型,从封闭保守向对外开放转型,从思想僵化向思想解放转型。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改革的基础之上的,改革成为

这一时期显著的时代特征。“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价“是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压倒一切的最艰巨的任务”。因邓小平的论述,深人浅出地揭示了改革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意义。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改革包含、推动、为了发展,但作为对特定历史时期现实状况的反映,改革则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邓小平理论始终贯穿着改革这一时代主线和时代内容。从国际局势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是国际关系风云变幻的时代。

二、全面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要求

时代条件的变化,是新的思想理论产生的前提条件和时代要求,但新的理论是否必要最终是由实践发展所决定的。时代特征归根结底也是实践发展的特定反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更是新的实践要求。那么,实践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又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呢? 首先,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看。经过改革开放和二十多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法制建设和教育科技、体育卫生事业取得了重大进步。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跃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基本上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与此同时,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许多涉及深层次的矛盾凸现出来: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趋向多元化。世贸组织的加入,又进一步强化了经济社会生活的这一变化。实践基础的深刻变化,在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其次,从党自身实践看。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员队伍的状况与邓小平理论产生时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员社会成分的结构趋向合理,文盲、半文盲党员比例下降,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党员比例超过1/3;党员社会成分、社会职业趋向多样化;党的阶级基础在增强,群众基础在扩大;党内思想活跃,干部队伍整体性新老交替加快;党内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进展。这一切无疑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党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的实践中,也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挑战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实践基础

的变化及其提出的新课题,迫切要求党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三、正确判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主题及体系结构

理论主题是理论的纲领、核心,是贯穿这一理论的主线。理论中的一系列基本的、具体的思想观点,就是通过这个“纲”联结起来的,理论就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理论主题的确立,对理论形成至关重要,可以说具有标志性意义。当然,理论主题还需要有丰富、具体的内容来支撑。需要指出的是,理论主题的形成与时代特征和实践发展有着特定的联系,离开了它们,就难以对理论主题作出正确判断。换言之,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决定着理论主题的差异。所以,搞清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不同主题,对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必然性认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首先看邓小平理论的主题。邓小平理论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思考和探索在中国经济、教育、科技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主题。邓小平理论的体系结构就是围绕这一主题不断展开而建构起来的。再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应当看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经历了一个从党建学说到指导思想的重要转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别作为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虽一“有”字之差,却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论内涵,标志着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成熟程度。它一方面揭示了两大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继承性,另一方面蕴含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和创造性。所以,二者不能相互替代,混为一谈。如果说,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找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道路,开启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基本成型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局面。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