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釉下五彩工艺之釉下颜料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釉下五彩工艺之釉下颜料篇瓷器的装饰工艺中,釉下彩的优点是明显的。玻璃质的釉面坚硬耐磨,而且无毒、无腐蚀,能够有效地保护釉层下面的彩绘不受损伤。由于表层釉面熔点高达1200℃~1300℃,所以要求釉层下的

彩绘材料也必须是适应高温条件的,但是传统原生金属矿物类高温颜料对烧成工艺过于苛刻,在相关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之前,高温釉下颜色是不可能十分丰富的。因此,中国传统釉下彩瓷器就只能是维持原有的状态,不可能产生质的飞跃。这就是为什么“长沙窑”创烧釉下彩绘以后的一千多年,只有青花和釉里红占据统治地位的原因。为此,人们千方百计地在瓷器造型上、绘画上不断进取,精益求精,以这些手段来弥补釉下颜色单调的不足。当这些手段达到顶峰之后,人们还是要设法追求丰富的色彩效果,以便将精美的绘画作品移植到瓷器上,所以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等釉上彩工艺手段应运而生,以传统低温彩料的工艺条件装饰在瓷釉外面。这极大地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色彩,尽量地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

长沙窑釉下彩中的褐、绿色以及青花、釉里红等所有传统釉下高温颜料都是直接从各种矿物质中制取而来,是自然形成的原生矿物,所以称为天然颜料。将这些颜料描绘在素坯上,然后施表层釉,再入窑一次烧成。天然颜料就在烧成过程中发生化学反应而呈现色彩。也就是说,泥坯烧成瓷胎,天然颜料经化学反应呈现色彩,表层釉浆熔成玻璃质釉面,这些工艺在烧成阶段同时完成。因此,诸多因素都是统一符合烧成条件,才有可能制成产品。但是各种金属化合

物的呈色温度差别很大,所以不可能将多种金属化合物都直接绘制在瓷器上去同步完成呈色工艺。

长沙窑的褐、绿彩和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品种,同时稳定呈现两种或三种颜色尚且困难,要求更多种金属同步呈色的工艺难度之高令人不能想象。

“湖南瓷业公司”在日本引进的制瓷成套设备,其中有些就是专门用于制造釉料和颜料的。在日本技师协助配合下,很快就制造出适合用于釉下的高温颜料。虽然当初只有玛瑙红、海碧、草绿、艳黑、褐色五种。但以此并不算十分丰富的颜料,用于釉下彩绘工艺,在当时也足够令世人耳目一新。

釉下五彩是伴随着近代无机化学工业的发展才出现的新工艺。釉下五彩所使用的高温颜料,是经人工以化学方式提取、合成各种金属化合物或盐类,再配合硅酸盐物质制成。所以工业颜料要比天然颜料的色彩种类丰富许多,两者简直不能相提并论。

自从唐代长沙窑发现铜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绿、红两种颜色以来,直到近代科技水平发展到一定高度时,人们才发现不仅是铜具有这种性质,许多物质都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不同的颜色,这极大地丰富了颜料种类。氧化铬与钴、铁配合在1300℃左右可以呈现艳丽的黑色;氧化铬与氧化锡配合在高温下可以呈现某种红色;如果是与长石、石英等配合时,可以产生优美的绿色。钒的化合物可以制成黑色也可以制成蓝色;钒与铬配合可以制成黄色。黄金制成的金水在低温焙烧时,还原成黄金的本色;而作为釉下颜料使用时,

在1400℃左右,则呈现一种红色。各种金属类化合物都具有多种发色的性质,其变化的成因非常复杂。陶瓷用颜料品种的增多是人类对金属呈色的复杂规律的认识逐渐加深的结果。

釉下五彩的颜料,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其中之一是着色原料,另外就是载色原料。所谓载色原料就是着色原料的载体,载色原料本身是无色的。

着色原料主要是钛、钒、锰、钴、铜、金等,还有铍及稀土,大部分都是属于过渡元素类。这些金属的化合物可以进行多种化学组成,再由于结晶形态及焙烧等条件的差异,一种着色元素就可以制取多种色相的颜料。

载色原料也叫填料,主要是硅酸盐类土石原料中的石英、长石、瓷土等各种无色物质。这些原料的作用与传统的汉绿釉、唐三彩、粉彩等低温颜料中的铅、砷、硼等低温熔制的作用相似。区别是适于在高温下起降低色彩浓度、降低熔点与瓷釉熔接的作用。

与古代的釉下褐、绿彩及青花、釉里红所使用的原生矿物颜料呈色工艺相比较,醴陵釉下五彩颜料不是在绘画后的瓷器烧成阶段呈色,而是在用于绘画之前就预先进行了煅烧加工,使其先期呈色,而后再粉碎、研细成为制备颜料,也称为“原色料”。当然这里所说的原色料不是指红、黄、蓝三原色而言,因为制备颜料中有些本身就已经是间色或复色了。为了方便起见,无论是原色、间色或是复色料,只要是经过先期煅烧加工后的制备颜料,都统称为“原色料”。

复色料的调配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绘画调色的基本原理。当然用

于瓷器的色彩调配有其独特的工艺要求,所以调配釉下复色料有自身的规律。

目前,我国陶瓷工业所使用的基本上都是人工预制备颜料,这些颜料可以调配成多种釉上、釉下的复色料,适用于几乎所有陶瓷品种。当然也包括仿古陶瓷。与真正的古代陶瓷上所用的颜料相比,有些颜色单纯以肉眼看几乎已经无法区别。但因为采用了工艺上完全不同的颜料种类,所以两者本质上存在差异,应当可以通过某些精密的工业技术手段进行识别。

颜料可以直观调配成所需的复色,为进一步的绘画过程提供了方便之路。这一点与珐琅彩颜料工艺相似。所以绘画大师们可以像平常在纸、绢上创作时一样自如地使用原料,这就是为什么珐琅彩和醴陵釉下五彩画面的神韵,可以表现出所谓“纸、绢气息”的原因。釉下五彩颜料预先经过了制备加工。理论上讲在很大程度上不依赖在烧成过程中呈色,解决了多种金属在同一条件下同步呈色的难关。但实际上,对烧成仍然提出了许多新的工艺要求。深入地讲,制备好的颜料,虽然高温稳定性较好,可以在1370℃-1400℃中的任何温度点都呈现饱满的颜色;但是由于原色料的化学组成情况复杂,各自具有一定的特性和某种应用上的局限性。例如其中有的适用于氧化气氛,有的适用于还原气氛,有的两种气氛都适用。彩绘时的颜料色彩与烧成后是并不完全相同的,有些甚至差异还很大,这就要求彩绘人员对颜料性能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制备颜料对烧成工艺仍然有其特殊的要求。釉下五彩瓷生产工艺理论是复杂的,邓文科

先生有专著对此从技术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剖析。

“湖南瓷业公司”成立当初,对于釉下五彩工艺采用“三烧制”。所谓三烧即指需要三次入窑烧制。

三次入窑中的前两次入窑都属低温,瓷坯并未完全瓷化,第三次入

窑是1300℃以上的高温。这种先低温而后高温的工艺与长沙窑、青花及釉上彩工艺都不同。长沙窑褐、绿彩与青花釉里红都是一次烧成,入窑成本只发生一次,五彩、粉彩等釉上彩是先以1300℃烧成瓷器,经过釉下施彩后,再入窑以800℃左右低温焙烧(俗称烤花),是先高温而后低温,瓷坯先经过高温考验后,再经过低温一般较少

出现问题。瓷坯经过高温后,出现问题也可以及时发现,不会流入

下一道彩绘工艺,基本保证了彩绘后的成品率。釉下五彩则不然,

由于是先低温而后高温,彩绘时瓷坯没有经受1300℃以上的高温考验,不能及时暴露问题,待到施彩入窑高温烧成后出现问题就已经

来不及了,浪费了人力物力,所以釉下五彩的成品率较低,成本相

对较高。

现在的釉下五彩工艺,在原来三烧制基础上改成了两烧制,节省了

一次入窑成本,但仍然无法避免先低温而后高温的状况,这是工艺

自身的要求。因为施彩时,特别是分水工艺要求瓷坏有适宜的吸水性,高温烧成后的瓷坯吸水率极低,无法满足分水工艺要求,所以

即使是两烧制釉下五彩的成品率仍然低于釉上彩。

两烧制省去了原先的第二次入窑,原先的第二次入窑目的很明确,

就是为了烧去勾勒的墨线和颜料中掺入的调合剂杂质。省去第二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