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瓷之明代彩绘瓷红绿彩

合集下载

明代青花(釉里红、青花红彩、黄釉青花)

明代青花(釉里红、青花红彩、黄釉青花)

明代青花(釉里红、青花红彩、黄釉青花)(二) 明代青花(釉里红、青花红彩、黄釉青花)——青花瓷器是烧造量最大、最多、最鼎盛的宫廷和民用瓷器。

青花瓷器作为明代最主要的装饰和生活实用器,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

宫廷不仅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烧制瓷器,专供朝廷,还派官员督办,使瓷器烧造的质量大大提高,精品迭出。

明代烧造青花瓷器二百余年,各个时期又各有其鲜明的时代特点。

洪武青花(釉里红)(图二十三)。

图二十三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了一批瓷器,这批瓷器的造型、纹饰既不同于元代,也不同于永、宣时期的瓷器,被专家确定为洪武瓷。

洪武青花一般发色灰暗,多有凝聚,色泽艳丽者很少,所使用的钴料产地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纹饰种类相对较少,一般为竹石、灵芝、栀子、茶花及牡丹等,部份器型在元青花基础上有所创新,大多是存元代遗风,胎体一般厚重,青花多浓深,胎底多为沙底,也有釉底,均足平齐,尤为突出的是五爪龙纹,龙爪犀利,龙形不同于元代也与永乐有别。

明洪武釉里红瓷少见鲜红,多为浅淡、晕散、泛灰、黑暗等色,这是因为技术上对铜红料还难以掌控,明洪武釉里红画风简练,布局舒展,与元代有较大区别,胎体多坚实厚重,碗类底部除沙面外多施白釉,足脊平齐,盘类露胎砂底呈火石红色,器底一般有浆泥的抹刷条痕戓呈现红白相间的开片。

永乐青花(釉里红)(图二十四)。

图二十四永乐青花瓷是首先注明年款的瓷器,造形上既有传统器,也有接受外来文化影响而生产的创新品种,胎有厚、薄之分,器型有大有小,口沿呈有坡度的唇口,与元代平齐口有别,由于永乐对外交流和对外贸易频繁,所以这一时期的瓷器造型和纹饰有明显的伊斯兰文化特征,由于钴料研磨不细,经高温后,线条的纹理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痕(铁锈斑),这些自然天成的结晶斑在纹饰浅淡处清晰明快,浓深处则呈黑色锡光,铁锈斑成为永乐、宣德两朝青花的典型色调,永乐青花釉面一般洁白润泽,但也有亮青釉质的光泽。

永乐时期的釉里红已烧制得相当成功,釉里红瓷的纹饰已可以有细柔和粗犷,色也有浓淡,但不很成熟。

一代不如一代,各个年代瓷器的红绿彩对比

一代不如一代,各个年代瓷器的红绿彩对比

一代不如一代,各个年代瓷器的红绿彩对比业内常讲:不识青花就不会看瓷,不识彩料就别收藏。

五彩、粉彩、珐琅彩等彩色瓷器是瓷器中的精华,一般两次或者多次烧造,颜色矿料繁多,提炼要求高,选配色料难度大,烧制温度控制极高,所以了解瓷器矿物彩料色彩是收藏人必须学习的基本功。

但很遗憾的告诉大家,从我们了解的整个收藏行业情况来看,大多说人只了解包浆,彩料一窍不通,更有甚者,连青花也看不懂,只会看底足,和小学生学收藏无异。

今天我们也不得不谈一下彩色瓷的基本色,红彩与绿彩(青花发色请阅读以前的文章)。

自宋代开始少量彩绘尝试以后,元代红绿彩瓷器逐步有量生产,到宣德五彩发展,再到成化的大量色彩瓷(斗彩))研究开发,使得瓷器生产逐步从单色和青花瓷向彩色瓷器发展,到了清代,官窑瓷器更以彩瓷为主,使得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等瓷器成为世界收藏家的追随奢侈品。

北京故宫藏从我们发布前几期永宣瓷器和成化瓷器来看,很多藏友鉴赏水平很高,高度肯定我们的研究发布行为,但也有一小部分收藏传世普器民窑的初学者很是不解,认为发布的永宣和成化器是现代仿品,我们分析认为,目前很多初学者主要收藏传世普器、收藏有包浆老气的藏品、收藏青花为主的藏品,所以遇到无包浆的高档器和彩色器,基本就是看不懂,就认为是假的新品,我们不想责备他们,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以前也曾经如此过,无非这个阶段我们已经过去,我们现在大胆发布不就是为了他们快速提高吗?相信他们十年后就会认识这些高档器,相信他们十年后会感谢我们的义举。

尽管我们面临很多压力,但我们初心不变,毕竟瓷器研究和华夏文化的传承是我们的事业。

北京故宫藏同时我们也感觉到,我们发布从单色瓷一下子跳到永宣五彩珐华瓷和成化斗彩瓷器,中间没有就彩色瓷器作讲解,所以我们今天将发布各个年代的红绿彩瓷器,以便以后大家能对明清大量的彩色瓷器有一个大的鉴别提高。

我们都知道,随着矿物资源500-1000年的长时间开发使用,好的矿物原料消耗掉以后又不断研究开发新的矿物原料,使得矿物原料不断新老更替直止枯竭,所以每个年代的瓷器彩料颜色也是各有不同,但总体趋势是随着不断挖掘使用,彩色瓷器的各种彩色颜料颜色越来越淡越来越薄越来越死板,以至于到现在基本无矿物彩料,而是用工业化工料所替代,使得现在的彩瓷器的颜色呆板僵化、死水一潭。

明代瓷器

明代瓷器

明代瓷器篇一:明代五彩瓷器的演变明代五彩瓷器的历史演变中国彩瓷的生产,发展到明、清两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已完全可以与青花瓷器平分秋色。

特别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作水平,更是如日中天,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高峰。

五彩瓷器的主要着色剂为铜、铁、钴、锰等矿物元素,采用低温烧制成型。

五彩为二次成型工艺,彩饰色料分釉下与釉上两种,常用颜色有红、黄、绿、紫、赭、黑等。

所谓五彩并非是说五种色彩同时出现,而是多种彩色之意,但其中必须有红色方为五彩。

五彩也被称为“古彩”、“硬彩”。

据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释:硬彩者,彩色甚浓,釉覆其上,微微凸起。

其施彩方法,是勾线后平涂填色,以水或胶水作溶剂,按纹饰需要,在已烧成的白釉瓷器上,施以多种颜色进行再度创造,在770-800℃的温度中焙烧而成。

烧成后的色彩呈现玻璃质状,有坚硬质感。

五彩瓷器是釉上彩中的主要品种之一。

“五彩”一词,出现于明代晚期。

明代天启年间谷应泰《博物要览》记载:“宣窑五彩,深厚堆垛。

”1984年在西藏萨迦寺发现了器底带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青花五彩碗,证明五彩瓷在宣德年间烧制已比较成熟了。

从宣德到成化经历了正统、景泰、天顺三朝。

这三朝时局动荡,政权不稳,在制瓷工艺上毫无成就,还没有发现五彩瓷器。

直到成化年间才又出现了五彩。

成化年间的五彩瓷十分稀少而珍贵,传世品也是极为罕见。

到了明弘治年间,釉上五彩的烧制更加成熟。

发展到嘉靖、万历时期,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开创了五彩瓷的新局面,出现了较大的罐、瓶类等。

此时五彩的烧制已经达到了非常完备的境界。

明天启五彩人物纹海棠式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早期釉上五彩瓷器传世品不多见,因为当时景德镇延续元代制瓷主流,生产青花、釉里红产品。

然而从所见到的为数不多的洪武釉上红彩可以判定,洪武时期的红彩瓷器已为“五彩”瓷的蓬勃发展做好了铺垫,可以说洪武釉上红彩已拉开了明代五彩瓷辉煌的序幕。

特别要指出的是,用红彩描绘精细的龙纹、云纹等图案,只是明初才出现于景德镇。

宣德五彩瓷器鉴定特点

宣德五彩瓷器鉴定特点

宣德五彩瓷器鉴定特点
宣德五彩瓷器是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年)所制造的彩绘瓷器,具有以下鉴定特点:
1. 瓷器胎质:宣德五彩瓷器采用的是细腻均匀的胎质,触感光滑。

胎质细腻是区别于其他瓷器的重要特点之一。

2. 釉色:宣德五彩瓷器的釉色鲜艳明亮,釉面光润。

釉色通常以黄、绿、蓝、紫、红为主,色彩饱满,且色彩层次丰富。

3. 绘画技法:宣德五彩瓷器的绘画技法精湛,常用绘画技法有勾画线条、点彩、斑斓等。

绘画图案精细入微,纹饰多样化,常见的有花卉、人物、山水等图案,形象真实而生动。

4. 品质审美:宣德五彩瓷器注重整体的品质审美,器型优雅端庄,器身匀称稳定。

细节处理精细,线条流畅,形成一种和谐的艺术感。

5. 文字款识:宣德五彩瓷器上常见有宣德年款的字样,有的还有“宣德年制”等款识,这是鉴定其真伪的重要依据。

红绿彩:金代较为流行,明代很受推崇

红绿彩:金代较为流行,明代很受推崇

红绿彩:金代较为流行,明代很受推崇红绿彩的名称其实极为形象,是指主色调用红彩和绿彩绘制的釉上彩绘品种。

所谓红彩,是以青矾、牛胶等为原料炼制而成的,烧成后成不透明红色,在粉彩出现之前的釉上彩中使用极广。

所谓绿彩,是以铜花为主要原料的釉上彩,在氧化气氛中成绿色。

绿彩虽然能配比烧出不同色阶,但在红绿彩中一般仅呈现一个色阶。

红绿彩瓷是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以红、绿、黄等低温颜料彩绘,再进行第二次低温烧彩而形成的彩绘瓷。

绘制金彩者,则还要进行第三次彩烧,称之为“红绿彩加金彩”。

还有先施黑彩,烧成后再做红绿彩彩绘的。

由于红绿彩主色为红,故在日本称“赤绘”。

磁州窑红绿彩技法形成于金代。

这一时期女真统治者及贵族生活趋向奢侈豪华,并推崇厚葬风俗,红绿彩技法在此背景下出现,成为金代磁州窑最富特色的装饰技法之一。

仙姑纹红绿彩罐红绿彩描绿点红,鲜艳夺目,多装饰于碗、盘、杯、瓶及瓷塑和玩偶上。

考古发现红绿彩窑场遍及山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其中邯郸市磁州窑的观台窑、彭城窑和河南的段店窑、当阳峪窑等都有生产。

金代红绿彩瓷器的兴盛,是在中国北方政局稳定、商品经济繁荣、市井文化发达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豪放粗犷、崇真尚实、以俗为美、清新质朴的草原文明与崇尚平淡高雅,温柔内敛的中原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

以下为明代红绿彩红绿彩在明代仍较为受推崇,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有烧造。

明代红绿彩烧造质量明显提高,广受古瓷收藏爱好者喜爱。

明代成化红绿彩香炉明红绿彩花卉葫芦瓶红绿彩是独树一帜的釉上彩装饰彩类,红者如枣,绿者发翠,具有浓郁的民间艺术气息,其构图运笔多以写意为主,纹饰人物、花鸟常见。

明漳州窑红绿彩大碗红绿彩瓷常与釉下棕褐彩和黑彩相配合,是宋元时期瓷器装饰艺术中的特点。

明红绿彩龙纹瓶上个世纪国内外的古陶瓷学者关于对景德镇窑烧制红绿彩瓷的起源,还知之甚少。

历史文献与传世实物的匮乏,使得景德镇早期五彩的研究长期处于混乱,且模糊的边缘课题。

明红绿彩龙纹碗由于红绿彩瓷是金元景德镇窑业烧制的一类特殊的品种,80年代上海硅酸盐学会出版的《中国陶瓷史》对这个时期的彩瓷未作任何提及,其稀少状况可想而知。

【珍品集萃】——明万历漳州窑红绿彩罗经文盘

【珍品集萃】——明万历漳州窑红绿彩罗经文盘

【珍品集萃】——明万历漳州窑红绿彩罗经文盘珍品集萃——明万历漳州窑红绿彩罗经文盘
明“万历漳州窑红绿彩罗经文盘”高8厘米,口径39厘米,足径18厘米.
明代是我国瓷器对外输出的重要时期,明初郑和七次下西洋,将我国的大量青瓷和青花瓷带到许多国家和地区。

到了明中期,随着我国民间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瓷器的对外输出也逐渐扩大,除了景德镇的各类瓷器外,华南地区的一些民间瓷窑也生产出一批用于外销的瓷器产品。

天津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明代红绿彩罗经文盘就是当时漳州窑生产的一种外销瓷器。

此盘高8厘米、口径39厘米、足径18厘米,侈口、斜壁、圈足、外底无釉呈朱砂色。

口沿一周红彩篱格纹,盘内心正中用红彩画双圈,内环书简式罗经文二十五个字(即干支八
卦),中心书写“天下一”三字,寓意着船舶之所在地为天地正中,以此来寄托平安、祈求吉祥的愿望。

盘内壁绘五组红彩卷枝花纹,间隔处绘五组绿彩浪花鲤鱼跳跃,构图主体鲜明,色彩明快华丽,是一件既美观又实用的明代民间窑珍品。

“罗经”也叫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罗经有两种,一种是旱罗经,一种是水罗经。

明代航海使用的罗经,其具体的形式和用来做指标的文字,究竟是什么样子,目前尚没见到一个传世的明代罗经实物。

可是根据上述这件明红绿彩罗经文盘,可以知道明代航海用的罗经的形状,仍然用二十五个字(即干支八卦)做方向指标。

在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171年)刊行的《中山传信录》卷一中,叙述了航海的一些情况,其中附有一个针盘图,与这件红绿彩罗经文盘上所画的图案几乎一样,因此这件罗经文盘,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航海“罗经”的重要实物依据。

长治博物馆馆藏八义窑红绿彩瓷器鉴赏

长治博物馆馆藏八义窑红绿彩瓷器鉴赏

长治博物馆馆藏八义窑红绿彩瓷器鉴赏作者:王文玲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06期红绿彩瓷是我国古代瓷器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

山西长治八义窑红绿彩对我国彩瓷文化艺术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不仅孕育了元代釉上彩绘瓷艺术,还直接影响到明清五彩、斗彩、粉彩乃至珐琅彩的创制。

红绿彩这种“极俗而雅”的创新性陶瓷装饰艺术打破了传统单一色釉的装饰技法,开创了我国瓷器史上多彩装饰的先河,使得中国瓷器走上绚丽多彩的发展之路。

同时,红绿彩瓷又是多民族文化艺术融合的产物,与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关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效填补了我国金代陶瓷史方面的研究空缺。

本文以长治博物馆藏八义窑红绿彩瓷器为例,对红绿彩和八义窑进行了简要介绍,分析了八义窑红绿彩瓷器的艺术成就和文化特征以及浓厚鄉土气息的地域特色。

一、红绿彩和八义窑(一)红绿彩红绿彩,在早期的考古文献中被称之为“宋加彩”或者“金加彩”,是北方磁州窑系开创的一种特殊装饰工艺的釉上彩。

随着对红绿彩器的不断深入研究,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红绿彩瓷的产生年代在金代中后期。

红绿彩瓷是指在已经烧成的白釉瓷上,以红色和绿色为主要原料,通过毛笔蘸红绿彩料绘制成植物或动物纹饰,最后经过800 ℃的低温而烧成的独具特色的一种瓷器。

红绿彩瓷的出现为中国陶瓷发展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红绿彩瓷器的发现源于20世纪初期,叶麟趾先生在其《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一书中“宋朝瓷器”一章的“磁州窑”一节里就谈到了红绿彩“尚有红绿黄三种彩色者”,这应该是关于红绿彩瓷器最早的文献记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以及江西等省都发现了红绿彩瓷器和窑址。

从考古发掘中可知,红绿彩瓷比较常见的有碗、盘、罐等日用品和一些菩萨、天王、婴儿、侍者、妇女等瓷塑品[1]。

(二)长治八义窑山西省境内发现红绿彩瓷器的窑址有长治八义窑、东山窑、南泉庄窑、大同市浑源青磁窑、临汾龙祠窑和高平窑,其中八义窑是生产红绿彩瓷器最重要的窑址,以烧红绿彩瓷最为著名。

【鉴赏】明代五颜六色的杂釉彩瓷!

【鉴赏】明代五颜六色的杂釉彩瓷!

【鉴赏】明代五颜六色的杂釉彩瓷!杂釉彩、素三彩、珐花瓷器系指不能归于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颜色釉瓷器等大类的高、低温釉、彩瓷器。

这些瓷器均需要两次或多次入窑焙烧而成,即先烧高温釉、彩,再烧低温釉、彩。

主要指两色釉、彩瓷器,其中绝大多数品种在明初洪武、永乐、宣德时期已有烧造,成化时期得以延续,如白地酱彩、白地绿彩、白地矾红彩、白地黄彩、黄地紫彩、黄地矾红彩、黄地绿彩瓷等。

成化时期还见有矾红地绿彩、洒蓝地孔雀绿釉瓷等,这两种均属于成化御窑首创。

珐花镂空孔雀花卉纹绣墩,明成化,高35cm,面径22.3cm,底径23.5cm绣墩呈鼓式,中空,面微鼓。

墩面中心镂刻牡丹纹。

腹上下各饰凸起鼓钉纹,腹中部镂雕有凤来仪图,朵朵牡丹竞相怒放,枝叶纵横交错,洞石交叠,山影重重,祥凤翩翩起舞。

腹两侧各贴塑一兽面耳。

通体所施釉色为白、蓝、紫及孔雀蓝四种绣墩又称坐墩、凉墩,为一种古代坐具,多置于庭前院落,既实用又美观。

河南安阳隋墓中曾出土有青釉小瓷墩,宋、元时期亦有制作。

绣墩风行于明、清两代,其时代特征是,明代墩面普遍隆起,而清代均系平面。

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珐花、三彩等制品恬淡的素三彩瓷器素三彩瓷器原则上系指含有三种或三种以上低温釉彩但不含或含有极少量红彩的瓷器。

由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属于荤色,其他色彩属于素色,因此,不含或基本不含红色的彩瓷被称作「素三彩」。

这里的「三」是「多」的意思,并非指只有三种颜色。

黄地素三彩二龙戏珠纹盘,明万历,高4.4cm,口径23.3cm,足径16cm盘敞口,弧壁,圈足。

盘心微下塌。

通体黄地素三彩装饰。

内底饰双龙戏珠纹,外壁饰缠枝莲纹。

圈足内施黄釉。

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明万历年制” 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此盘的所有纹样均先用黑彩勾出轮廓,其内再填以紫、绿、孔雀绿、黑彩等。

外壁黑彩晕散严重。

盘的造型不太规整,龙纹随意性较强,爪如花朵,口、腹、足底均有窑裂,反映出万历时期御器厂瓷器生产质量趋于下降的状况。

红绿彩瓷器之我见

红绿彩瓷器之我见

图3红绿彩瓷俑。

,,红绿彩瓷器之我见栾文成(重庆400020)摘要院红绿彩瓷器是我国古代北方诸多窑场生产的一种彩绘瓷器,具有色彩鲜艳、生动流畅的画风。

与白底黑花瓷器相同,红绿彩瓷器在装饰艺术中同样具有重要地位,是磁州窑最具特色的产品,成为磁州窑民间喜闻乐观题材、自由潇洒画风的有效载体,将磁州窑特有的民间艺术风格完美的体现出来。

本文主要从红绿彩瓷器的类型、产地、特点、烧制工艺、画风等方面对其价值进行探讨。

关键词:红绿彩瓷器;磁州窑;特点;价值中图分类号:TQ17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7-0015-04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7.008关于“红绿彩”瓷器,中国古玩市场上知道它的人并不多。

“红绿彩”瓷器是否也应该像诸如“斗彩、粉彩、珐琅彩”等一样,归为中国古代五彩瓷器大家族中的一个类别,为世人和业界所公认?这本来在历史长河中早有定论,可现在这个问题要正式摆到桌面上来,恐怕还是有不同的议论。

先说在理论上。

最早见于明朝洪武二十年曹昭撰写的《格古要论》一书中,明确记载有元朝饶州(今景德镇)器“有青色及五色花者。

”这本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又全面的介绍南北各地民窑瓷器史的专论,极有史料价值。

在新中国的相关专家中,有吉林考古所所长张英所著的《中国五彩瓷器》,其中对金代五彩瓷器又有专论。

他在书中说道:“红绿彩”成功烧制,是金代北方窑工作出的重要贡献”、“金代红绿彩是中国彩瓷中的一个新品种”“它的出现意义十分重大”、“为以后元、明、清三代烧制灿烂缤纷的五彩瓷器奠定了基础”。

从实物例证上说,从考古学方面对元代烧制的五彩瓷器最有力的证据是,1992年7月吉林扶余岱吉屯有三座元代墓,墓中出土18件青花和五彩瓷器,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两件釉上五彩瓷器的出土,一件是红绿黄彩牡丹花卉纹碗(如图1所示),另一件是红绿黄彩缠枝番莲纹碗(如图2所示)从古至今的文物看,有国外(比如日本)博物馆的藏品、有沈阳等地出土的陪葬品、有国内河北磁县博物馆内收藏的红绿彩瓷俑(如图3所示)。

吴须赤绘日本人喜爱的漳州红绿彩瓷

吴须赤绘日本人喜爱的漳州红绿彩瓷

吴须赤绘日本人喜爱的漳州红绿彩瓷作者:高玉书来源:《收藏界》2015年第02期2014年10月中旬,西安大唐西市艺术馆举办了为期五天的“陕西省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展”,其中将明末清初流传到日本的40多件“吴须赤绘”——漳州彩瓷也引进展出,勾起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回忆。

“吴须赤绘”是日本人对漳州五彩瓷(又称红绿彩)的称谓。

海外学者则将漳州窑生产的瓷器称为“汕头器”(SWATOW)、“克拉克瓷”,并将其产地归之为“华南窑系”。

上世纪90年代末,中日两国学者共同在漳州进行考古发掘,最终确认“克拉克瓷”“汕头瓷”以及日本人称之为“吴须赤绘”的彩瓷,均为明朝末年产自漳州的瓷器。

明代万历年间,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处于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对中国瓷器的需求日益增加。

而就在此时,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景德镇窑工反对陶监官的斗争发展为火烧御窑厂的暴力,传统瓷都景德镇御用烧窑废止,造成景德镇外销瓷生产的锐减,甚至停歇。

据史料记载,仅荷兰东印度公司就在17世纪的80年间从中国运出1600万件瓷器。

这样大量的瓷器,等级不一,仅靠处于困境中的景德镇窑是难以承受的。

东印度公司的经营者们一方面寄希望于具有一定实力的地方民窑,当然更希望在口岸附近开辟窑场就地生产,以减少运输成本和搬运过程中的大量损坏。

他们拿着景德镇瓷器样品和西方人喜爱的纹饰图样,四处寻找供货方,于是,福建沿海民窑就成为大量制作景德镇瓷器替代品的生产基地,漳州市平和县的南胜、五寨等地民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发展壮大的。

据文献记载:1621至1632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曾三次在漳州收购瓷器,数量动辄上万,同时,日本人也从漳州购买瓷器,其中不乏数目可观的的南胜、五寨窑产品,“吴须赤绘”就是明末清初流传到日本的漳州瓷器。

综上所述,漳州瓷器的崛起填补了明末清初中国陶瓷史大约半个世纪的空白,漳州瓷器不仅维系了中国陶瓷史的传统,同时也展现了它的辉煌和荣耀。

到了清初,清政府实行“海禁”,月港湾衰落了,平和制瓷业也因销路受阻而衰落,漳州瓷随之在海内外基本销声匿迹。

细说釉上彩装饰之红绿彩

细说釉上彩装饰之红绿彩

细说釉上彩装饰之红绿彩一、何谓红绿彩红绿彩的名称其实极为形象,是指仅用红彩和绿彩绘制的釉上彩绘品种。

所谓红彩,是指矾红,是以青矾、牛胶等为原料炼制而成的,烧成后成不透明红色,在粉彩出现之前的釉上彩中使用极广。

所谓绿彩,是以铜花为主要原料的釉上彩,在氧化气氛中成绿色。

绿彩虽然能配比烧出不同色阶,但在红绿彩中一般仅呈现一个色阶。

自元代以后红彩和绿彩始终是釉上彩绘的主要成分,但狭义的红绿彩瓷是指仅使用此二色者。

若再添加黄彩、赭彩、孔雀蓝等,则称五彩;若在青花上使用红绿彩,则称青花红绿彩。

二、来自北方的渊源说起红绿彩,这绝对不是景德镇的专项了,北方窑口早已有之。

据说最早的红彩出现在宋代白釉瓷上,这种矾红书写“长寿酒”的定窑小杯,上博就藏有两件。

但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更倾向于将这类器物定为金代产品。

宋代以后,红绿彩装饰的瓷器在北方窑口更是屡见不鲜,主要是磁州窑系的品种吧,目前已发掘和考证的窑口非常多,达十余处,由于本文主要讨论景德镇窑的红绿彩,所以此处不细表。

这里仅贴一件扒村窑的红绿彩诗文盘,这种盘是扒村窑的典型产品,窑址数量较多,但流传至今的整器却也罕见了,此件是考古出土器。

其实,自辽、金及元,磁州窑系红绿彩的烧造从未间断,红绿黄彩的品种也很多见,从红绿彩的继承关系看,关于磁州窑与景德镇窑间渊源的一些论述,当非虚言。

三、景德镇窑红绿彩的发展情况元代的景德镇,釉下彩、釉上彩与颜色釉的同时的爆发式的博兴,以及与之前影青釉产品的极为显著的差异,总让人很容易地主张元代景德镇瓷器品种的“外来说”。

关于这一话题,在青花的产生问题上讨论尤多,这个故事且留给考古学家继续说去。

但是不能不承认,元代的红绿彩是直接以一种成熟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的,这些红绿彩标本是如此之多,至今在景德镇仍然能轻易买到,其数量与质量可见一斑。

至迟在宣德官窑中,黄彩、赭彩等釉上彩料便已出现,使得红绿彩在奠定景德镇釉上彩的发展道路之后,便匆匆退居二线。

大明宣德五彩瓷器

大明宣德五彩瓷器

大明宣德五彩瓷器大明宣德五彩瓷器是中国明代早期的一种瓷器制作技术和装饰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种瓷器制作技术在大明宣德年间达到了顶峰,成为举世闻名的精美瓷器。

大明宣德五彩瓷器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需要经历多个步骤。

首先,制作陶瓷坯料,选择具备良好品质的陶土,并在特定的温度下进行烧制,使其成为坚硬且具备耐热性的瓷体。

然后,在陶瓷坯体表面上涂上白胎釉料,进行第一次烧制,使其成为白色底釉。

接下来,艺人会在白胎釉上进行绘画,使用各种彩料进行描绘。

大明宣德五彩瓷器的图案多种多样,包括花卉、人物、山水等,形式新颖、生动。

然后,再次进行烧制,使彩料融入釉面,使其色彩更加鲜艳、持久。

大明宣德五彩瓷器的装饰风格独具特色,注重构图的层次感和艺术效果。

在绘画过程中,艺人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勾勒,使各个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和谐、美丽的画面。

此外,使用彩料的技法也非常讲究,比如渐层染色、槽染、染背等技巧,都能让瓷器的装饰更加细腻、丰富。

大明宣德五彩瓷器的色彩非常丰富多样,采用了红色、绿色、黄色、蓝色、黑色等多种明艳的颜料。

这些色彩鲜艳、明亮,与底色和谐搭配,使整个瓷器呈现出一种生动、绚丽的视觉效果。

瓷器的釉面还会在烧制过程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光泽,使其更加耀眼夺目。

大明宣德五彩瓷器不仅在艺术造型上独具特色,而且在瓷质上也非常优秀。

大明宣德五彩瓷器的瓷质细腻、坚硬,釉面光润细致。

这种瓷器发展在宣德时期,那个时期的瓷器制作达到了高度的技艺和工艺水平,对后世的瓷器制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大明宣德五彩瓷器的出现对中国瓷器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精美和独特之处吸引了大量的收藏家和瓷器爱好者。

目前,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都有大明宣德五彩瓷器的珍品。

通过这些瓷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明代早期的陶瓷文化和瓷器制作工艺,体验到大明宣德时期的繁荣和独特之处。

总之,大明宣德五彩瓷器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独特的装饰风格和鲜艳的色彩,成为中国明代瓷器中的瑰宝。

红绿彩瓷器鉴赏假红绿彩瓷器特点[修改版]

红绿彩瓷器鉴赏假红绿彩瓷器特点[修改版]

红绿彩瓷是在高温白釉或白地黑花瓷烧成後,在白釉上用红、绿、黄等彩勾画出纹饰,再入窑以800℃左右的低温烧成。

因此也常称为“宋加彩”或“金加彩”。

红绿彩瓷主要有两大类产品:一是日常用品,如碗、盘、杯、瓶、罐、枕等器皿;另一类是各种瓷塑制品,如佛、菩萨、天王、婴儿、侍者、妇女等塑像。

现择近年来各地出土的红绿彩器皿精品介绍如下:直壁杯(图1)残,高5.8厘米。

灰胎,施化妆土,施釉近底,底部无釉露胎,内壁无化妆土,亦无釉。

外壁以红绿彩绘大小相间两组仰莲瓣,莲瓣间有粉红色晕染过渡。

安阳市西大街城建工地出土。

炉(图2)残,灰胎,施化妆土。

外壁以红绿黄彩涂绘间隔纹饰,绿彩很淡。

安阳市东大街工地出土。

壶(图3)高5.6厘米。

胎色洁白,瓷化程度高,施玻璃釉。

壶直口,残。

弯流,有柄,肩部用红、绿、黄彩绘两组花饰。

新乡市六中城建工地出土。

荷花纹玉壶春瓶(图4)高22.5厘米。

灰黄色胎酥松,施化妆土。

瓶颈部用红彩画十道线圈,并用绿、红、黄彩涂绘。

在瓶腹的主体区域,红彩绘大朵荷花,勾荷叶轮廓和筋脉,浅红彩涂抹花瓣,荷叶以肥厚的浓绿釉彩满涂,部分蕊心点黄彩。

新乡市城里十字莲花苑工地出土。

荷塘鱼藻纹碗(图5)口径16.6厘米,高4.1厘米。

灰黄色胎紧密。

内外施化妆土,外壁近足处露胎,玻璃釉纯净,多开片,外壁有垂聚釉。

碗心有五个大米粒状支钉。

碗内口沿处由红彩画四条圈线,内两条圈线中填涂浅红彩成宽带,在此宽带上点三组黄釉点,分别由10、10、12点组成。

碗中心区域用红彩绘鲤鱼、莲叶、浮萍、花头,鱼口衔花蔓。

红彩绘画後,再用绿彩将图案外的空白部位涂满,形成碧波水面,局部有绿釉遮盖红彩现象。

绿釉为玻璃质,有起凸和开片,红彩平整。

新乡市城里十字莲花苑工地出土。

双系罐(图6)直口,斜肩,鼓腹,平底,双系耳。

施白釉不及底,口颈部及双耳白釉上涂黑、绿彩,肩及腹部涂红彩,上间隔涂几组绿彩图案。

盘(图7)口径10.8厘米,底径4.9厘米,高2.8厘米。

明代红彩、绿彩瓷器的特点

明代红彩、绿彩瓷器的特点

明代红彩、绿彩瓷器的特点五彩瓷器创烧于元代,但兴盛于明代,至清代有了进一步发展。

但是随着新瓷创烧逐渐被取代,所以基本上五彩的辉煌期集中于明清两代。

五彩也被称为“古彩”、“硬彩”,烧成的色彩呈现玻璃质状,有坚硬质感,彩色甚浓,釉覆其上,微微凸起,那么这种质感是如何实现的?又是采用了什么样的施彩和烧制方法?不同朝代五彩的色温、色差呈现出什么样的变化?比如说明代的五彩,虽然明代早期制成品很少,但广大藏友完全可以在西藏的萨迦寺,领略一下早期青花五彩宣德官窑的风采。

因为宣德时期的青花五彩用彩非常鲜艳、光亮如新。

宣德时期的官窑青花瓷器的釉质非常的肥润,像美玉一样。

所以官窑的彩绘瓷器用料非常讲究。

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高足碗比如我们看这件器物上面的矾红,说这矾红鲜艳夺目,一点不为过。

矾红用色非常匀净,给人的感觉,好像这块红是贴上去的一样。

因为它勾勒的线条非常有力,非常细腻。

而且填色一点不溢出轮廓线外,关键是这个彩头非常鲜艳。

它的绿彩给人的感觉非常透亮。

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真正的矿物料绿彩是非常透亮的。

当你注视这个绿彩的时候,感觉可以一下子穿透过去,就像看非常清澈的水一样,从水面可以一直看到一米底下的水底,清清爽爽,一览无余。

而我们仿制所用的那种化学彩料,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很透,但是仔细看的话,有一种浑浊的感觉。

这是化学料与矿物料的区别。

还有一点最主要的是,真正老的绿彩,不管是五彩也好斗彩也好,尤其是斗彩。

我们要知道彩烧造以后,随着年代的增加,在自然的状态下,受热胀冷缩影响,它自己会慢慢的一点点收缩。

收缩了以后真品的绿彩给人的感觉好像翘出来一样,你可以用指甲把它揭开,但其实是揭不开的。

但是仿品年代并没有那么久远,所以彩跟釉的结合非常牢,你没有那种指甲抠出来的感觉,这就是鉴定的一个诀窍。

比如说图片当中成化的五彩罐,可以看到绿彩非常的嫩,就像南方种的水稻刚刚下的秧苗一样,呈现嫩绿色。

而且看上去好像绿彩满满的,好像看着有些浑浊,但是实物拿在手中,它既有一种手摸的凹凸感、厚实,另外眼睛看上去非常透彻,最关键的是这种透彻并不是说这个彩非常均匀。

明代红绿彩:勾红点绿的民俗瓷器

明代红绿彩:勾红点绿的民俗瓷器

明代红绿彩:勾红点绿的民俗瓷器红绿彩瓷,是景德镇烧制的一种民俗艺术气息浓郁的瓷器。

始于何时,已有考古发现证明,至少在明代洪武时期景德镇已经开始烧制釉上红彩瓷器,并已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

红绿彩属于瓷器的釉上彩,与五彩可谓一墙之隔,应该是五彩、粉彩的前奏曲。

红绿彩的烧造必须经过两次烧制而成,是在高温白釉或白地黑花瓷烧成后,在白釉上用红、绿、黄等彩勾画出纹饰,再入窑以800℃左右的低温烧成。

因此,也常称为“宋加彩”或“金加彩”。

红绿彩瓷器物上常以白釉为主要底色,以洁白的釉色和大面积的红彩相配合。

红绿彩瓷的色彩主色是红、绿、黄三色,但每种彩又有深浅不同的色阶。

红彩是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彩,用青矾加热、煅烧而成,最大的特点是将彩施于器表之前就已呈现红色,在施彩时就已知道其烧成后的呈色。

红彩一般为正红色或称枣红色。

绿彩则有翠绿、墨绿、褐绿和浅翠绿等不同呈色,这是在配制彩时控制呈色物质而有意造成的。

黄色则有浅黄、明黄和金黄等色。

红绿彩纹饰有两大特点:一是“勾红点绿”,即大多以红彩勾绘花朵,绿彩点涂花叶;二是“红肥绿瘦”,即通常以红彩为主,绿彩为辅。

但也有部分红绿彩之间点涂少量的黄彩,或以黄彩、青花为旋纹情况。

红绿彩瓷器以大红大绿民间喜庆的色彩为基色,在纹饰表达上极具民间年画的特点,图案大多为喜闻乐见的牡丹、瑞兽、菊花、小鸟、游鱼、诗词短句。

这种大俗大美大雅的张扬和艳丽的表达方式,让我们看到了张扬和奔放的美以及根植民间生生不息的艺术精神。

现藏黑龙江辽金历史博物馆的红绿彩瓷器,为典型的明代红绿彩珍品。

黑龙江辽金历史博物馆展厅(图一)红绿彩玉壶春瓶(图一),明代,高21厘米,口径6.9厘米,足径7.6厘米。

此器侈口,长颈,鼓腹,圈足。

釉色艳丽,釉面肥润,图案纹饰规整,纹样划分清晰,颈部为一周蕉叶纹饰,其下为几何形花纹,腹部为两只凤作飞舞状,并配有花卉和卷云纹。

其下至足为如意纹带环绕一周,底足书“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款。

明代“红绿彩”的界定与赏析

明代“红绿彩”的界定与赏析

明代“红绿彩”的界定与赏析所谓的“红绿彩”并不是从古文献中考证来的,而是长期以来学界对其设定的称呼。

其原因大体上是由于传世品常见以红绿二色为主的釉上彩瓷,因而冠之。

金代北方地区烧造红绿彩瓷达到顶峰,许多窑口都有这一品种瓷器生产,入元以后,景德镇亦延续红绿彩瓷的烧造,至明清时期皆有,又以明代晚期达到又一高峰,清代则少见。

与红绿彩瓷之名有别的“五彩”瓷器则常见于古代文献的记载。

事实上,“红绿彩”瓷应属于“五彩”瓷的一种。

学者叶佩兰在《五彩明瓷》中基本未使用“红绿彩”的概念,都称作五彩,但如按今之称呼,书中有相当一部分瓷器应该叫做“红绿彩”瓷器。

祯之器的一个装饰特征。

当然,仅以此理念去辨别,却是相当不准确的;那么,“红绿彩”瓷器与“五彩”瓷器在特征上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后来的学者要从“五彩”瓷器中单独拿出一部分瓷器称作“红绿彩”呢?这就牵扯出二者在含义上的不同。

以往学界在研究明代釉上彩瓷时,刨除“斗彩”不谈,既有称作“五彩”的,也有称作“红绿彩”,常常二边所指的是同一器物,这就说明在概念的使用上混淆不清,标准莫衷一是。

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认为应当将“红绿彩”瓷从“五彩”瓷器中抽离出来,在概念上加以区分。

分析造成分歧的原因,明代以前自然未有五彩,因而叫“红绿彩”瓷没有什么歧义。

考察有明一代,“红绿彩”瓷与“五彩”瓷在工艺上没有什么分别,只是在用彩颜色数量上和质量上有所差异。

红绿彩瓷主要属于民窑产品,颜色以红绿二彩为主,装饰自由,质量与一般官器有显著差异。

而五彩则主要代表的是官窑器物,颜色不止红绿二色,更有蓝、紫等色,而且设色平均,因而有“五彩”之称,但也有彩不达五色的。

值得一提的是,以官民之分来区别“红绿彩”与“五彩”并非是绝对的,因为既有书官窑年款的“红绿彩”瓷器,也有民窑烧造的“五彩”瓷器,但二种情况均较特殊。

书官窑的“红绿彩”瓷器主要见于明代晚期,考察这一时期正是“官搭民烧”愈演愈烈的时期,因而书官款的红绿彩瓷也与民窑密切相关,官窑委托民窑烧造瓷器,除大部分“官样”外,也有可能用一部分民窑产品书年款充次,或从民窑的独特产品中加以借鉴,书官款的红绿彩瓷应是这样的情况。

(21)红绿彩

(21)红绿彩

(21)红绿彩
我国的红绿彩瓷起始于宋代晚期,金元时期在北方地区尤为甚行,元明时在南北方仍有烧造,尤其是在嘉万年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贯通,大量的红绿彩瓷被销往西方,其中尤以福建、江西的红绿彩瓷最受西方人的喜爱。

图为万历时期御窑厂生产的红绿彩龙凤纹盘。

[旧金山亚州艺术博物馆藏]此盘形制规整,薄胎厚釉,釉质莹润;盘边沿用红绿彩绘出对称的四条云龙纹作辅助装饰,盘内绘有双凤朝阳纹作主题。

整个画面构图严谨,纹饰布局疏朗,绘画笔意流畅,是少见的红绿瓷精品。

红绿彩瓷是在先烧出高温白瓷后,再在白瓷上用红、绿、黄等色绘出图样,然后再入窑以800度左右的温度烧制而成,它隶属于低温彩瓷类。

明代红绿彩中的红彩是以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彩,用青矾加热锻烧而成,这点与宋金时期红绿彩常用的釉上红绿彩同釉下棕褐彩或黑彩相配合的装饰工艺完全不同,两者在施彩及绘画的装饰上都带有各自十分明显的时代风格和艺术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胎质洁白,釉色光亮,腹上部绘青花八卦图案,下部绘八 朵紫红色斗彩折枝花卉。底书“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

犷稚拙、率意奔放的

明万历五彩莲池蒜头瓶 明代五彩以万历
年间制品最为著
名。人们往往将 “万历五彩”与
“成化斗彩”并
提,誉为明代制 瓷业一大成就。 万历五彩主要特 征为:大器居多, 胎质稍显粗糙, 胎体厚重。彩色 浓艳凝厚,色调 对比强烈。 五彩云龙纹觚 明代万历五彩 典型器,用彩 以红、淡绿、 黄、褐、紫及 釉下的蓝色为 主,华美富丽 现藏于故宫博 物院。
中国历代名瓷 之
明代彩绘瓷
红绿彩:是世界上最早的釉上彩绘。
在已烧制的白瓷表面彩绘红绿 色,800℃二次烧烤而成,
磁州窑系-巩义窑红绿彩 碗
明代彩绘瓷: 斗彩 五彩
斗彩瓷器-争奇斗艳
“斗彩”一词始于清雍正年间的< 南窑笔记>记述:“青料画其半 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亦 称“逗彩”、“豆彩”。首创于 明宣德。
嘉靖五彩色彩的突出特点是红彩均
为枣皮红,多用孔雀绿,青花少,
多大器,如大缸、大罐、大盘、大
盆等,纹饰较繁密,线条纤细
明嘉靖 五彩开光式瑞兽纹八角盖盒
斗彩八卦纹炉 明,景德镇窑,高9.8厘米,口径12.1厘米,足径 7.5厘米,1962年北京清墓出土,首都博物馆藏。造型尤
如宣德铜炉式样,扁圆腹,大口微向内敛,半圆环形立耳。
五彩-色彩硬朗、线条刚劲
五彩是传统的釉上装饰技法之一,又名硬彩,
它是在瓷胎上用生料钒红勾线,用单线平涂红绿等
色,彩料浓艳深厚,在800—900摄氏度之间烧成。 古彩的线描:传统古彩把铁线描和钉头鼠尾描法相结合 使用,刚中有柔,方中有圆,粗中有细,放中有收. 古彩的色彩:仅有七种颜色,即“红、黄、翠、紫、大 (深绿色)、苦、水(淡绿色)”七色。
明代斗彩,以成化年间最为著名,成化斗彩把青
花的幽菁和古彩的华贵溶为一体,典雅而又鲜明。
画面疏朗秀丽,装饰幅面不大.嘉靖、万历以后则 变得繁密浓艳。成化时期,在瓷质方面精益求精, 以小件居多,所以有所谓的“成窑无大器”之说。
明成化斗彩葡萄纹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
小杯上绘有秋天三个月里的景色图案
(蝴蝶、兰花和小草),胎薄如纸。世
始于明代宣德年间的五彩,以嘉靖、万历时的 产品为代表。由于当时尚无釉上蓝彩,在需 用蓝色时,都以釉下青花代之,所以又称其 为“青花五彩”。
明万历青花五彩莲龙纹镂空盖盒
万 历
五 彩 镂 空 云 凤 纹
明后期嘉靖、万
历朝(AD1522-1620)
之五彩瓷,工艺上虽 不如成化瓷那样精湛, 但其构图中扭曲而复 杂的线条、绚丽夺目 的色彩,又别具一种 来源于民间艺术的粗
明成化斗彩高士杯 故宫博物院
高3.4cm,口径5.9cm,足径2.7cm 杯敞口,口沿微撇,口下渐敛,浅圈足。足内双方栏内楷书“大明成化年制” 双行六字款。杯外壁绘两组斗彩纹饰,一为“王羲之爱鹅”,一为“俞伯牙携 琴访友”,故有“高士杯”之称。画面中王羲之着红衣,临池俯视水中游鹅, 身后一绿衣童子手捧书卷,四周环以垂柳、野花,彩云轻飘。另一面俞伯牙服 绿衣,头扎双髻,稳步前行,一红衣书童抱琴相随,四周松柏苍翠,野菊丛簇。 两组画面之设色以釉下青花、釉上红彩及水绿为主,略施黄、赭二彩,鲜丽明
界上保存完好的仅有故宫这一对儿。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
明成化斗彩婴戏杯
明成化斗彩婴戏杯,形体规正,线条简明,体态娇 小,惹人喜爱。其画面构图疏朗空灵,运笔稚拙简 约。婴孩形象温婉平和,稚气天真。笔墨不多而毫
无单调之感。胎体细密纯净,釉汁恬美莹润,娇嫩
清亮,通身洁净无瑕,秀丽可人,是一件珍口径8.3厘米,足径4.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斗彩鸡缸杯,俗称鸡缸
杯。浅形,撇口,卧足,内白釉无纹,外绘斗彩纹饰四组,一为兰花柱石,二为芍药柱石,其余
两组为子母鸡5只,另有雄鸡昂首长鸣,母亲啄虫哺雏,纹饰鲜艳,画工精细,生动传神,足内有 青花楷款“大明成化年制”。此杯在晚明万历时已值十万,至今更为珍贵。 目前世界上仅存十几 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