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瓷识鉴

合集下载

清康熙官窑青花瓷常见特征及鉴定要领(图)

清康熙官窑青花瓷常见特征及鉴定要领(图)

清康熙官窑青花瓷常见特征及鉴定要领(图)清代官窑建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此前的官窑器均由民窑代烧。

康熙官窑青花胎土细密,瓷化程度好,胎骨沉重,很少见火石红。

釉早期青自色,中期粉白色和浆白色,晚期亮靑色。

胎釉结合好。

不见酱釉口,有些口沿施浆白釉。

青料淘炼极为纯净,呈色明艳翠丽,有近十个深浅色阶。

青色深沉釉底。

康熙末靑色趋灰且见晕散。

青花中有分水渲染形成的浓淡水痕。

纹饰绘制采用中国工笔画方法,细腻而传神。

山水出现斧劈皴。

有些风光图用西洋画中的透视原理。

龙纹和瑞兽纤发毕现凶猛威武。

康熙末出现渔樵耕读的题材。

图案纹样占较大比例,缠枝莲最典型。

青花书写的全篇文章为特有装饰。

多见仿明青花作品,以仿宣德、成化、嘉靖为多,器型纹饰相似且青料不同,胎骨和釉色略见区別,题明代款。

小器异常精美。

造型以小件日用器和文玩为主,少见大器。

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清康熙,高16.2cm,口径19.4cm,足径19.2cm。

笔筒呈圆桶形,直壁,口足尺寸相若,玉璧形底足。

内外施白釉,外壁的主题图案为青花楷书《圣主得贤臣颂》一篇。

文章的结尾用书写的形式钤釉里红“康熙传古”篆体印。

文字笔画工整,娟秀清晰。

底心施白釉,署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 三行六字款。

《圣主得贤臣颂》为汉代蜀人王褒应汉宣帝刘洵之诏所作。

帝因其颂扬称旨,顷之擢谏大夫。

此篇文章在康熙时期的笔筒上出现,体现出康熙皇帝对汉文化的重视。

清康熙青花加彩花鸟纹碗青花加彩花鸟纹碗,清康熙,高7.8cm,口径15.3cm,足径7.2cm。

碗墩式,敞口,深腹,圈足。

口沿和足墙皆有双弦线,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碗外壁以青花加彩装饰,绘两雉鸡、双飞燕,衬以山石、牡丹、玉兰。

一对雉鸡立于山石上昂首远眺,尾部一垂一翘。

双燕上下翻飞,极具动感。

山石用青花描绘,使用分水法表现阴阳向背。

牡丹花用色较多,有红、黄、绿、淡紫等色,缤纷艳丽。

宋元钧窑瓷辨识

宋元钧窑瓷辨识

宋元钧窑瓷辨识原标题:宋元钧窑瓷辨识[钧窑,是青瓷系中的一个特殊品种,也属宋代五大名窑之列。

窑址在河南禹县,该地古称“钧州”,因此而得名。

钧窑采用含铜的蓝色乳浊釉为釉料,烧制的瓷品以其釉色的色彩斑烂夺目闻名于世,尤其它的窑变彩釉更是魅力无穷,深得宫廷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所喜爱。

从北宋时开始创烧,到北宋晚期发展至鼎盛。

钧窑有官窑和民窑之分,有名的民窑为刘家门窑,官窑以八卦洞窑和钧台窑两处烧造的产品最为有名,大量产品专为宫廷烧造。

到南宋,该窑以禹县为中心已发展成为当时北方最大的瓷窑系之一。

其实,钧窑的窑变瓷釉工艺,在唐代时就已有了,所以,唐代在禹州烧造的花釉瓷,可以视为是宋钧的渊源。

宋王朝南迁以后,钧窑经过短暂的沉寂之后,于金元时期又曾再度得到复兴。

只是自元代以后,开始走下坡路了,至元末就逐渐停止了生产。

元代生产的钧瓷,无论胎釉,还是造型工艺,均大不如宋时,变得非常粗糙。

这种明显的变化和退步,倒是有利于现下鉴识时对于宋元钧瓷的区分。

从胎釉的角度看,宋钧瓷的制作十分讲究质量,所制的瓷胎器形规整,胎质比较紧密、精细,少有杂质和空隙,胎色呈灰白色或灰褐色。

与同期其他瓷窑的瓷胎胎骨相比,钧窑瓷胎骨要略显厚重一些,但由于其胎质致密,烧造的瓷化程度较高,叩之声音较为清脆。

宋钧的釉色以天青色为主,这种青色常偏向于蓝,因此,有时也称为天蓝色。

此外,尚有月白、蓝灰等色。

官窑器因运用铜红釉的“窑变”工艺技术,色彩更为斑烂夺目、变化万千。

宋钧釉质比较坚密,施釉又厚,因此,器物上釉层显得很肥厚滋润。

又因釉厚而造成釉质下沉,这样器物下部的釉就显得更厚。

民窑器较之官窑器施釉略薄,但由于制作精细,修坯严格,施釉厚薄得当,胎釉结合较好,所以,宋钧一般很少出现流釉、粘足和釉层剥落等的现象。

宋钧施釉时由于坯胎的干燥不当,使釉层产生弯曲的裂痕和缩釉,而在高温烧造时,釉质的流动中,又使之弥合,从而在釉面上形成状如蚯蚓走泥般的弯曲纹痕,俗称“蚯蚓走泥纹”。

中国历代明瓷之汝窑

中国历代明瓷之汝窑

公选课中国历代名瓷识鉴结课论文题目:宋代汝窑赏析学院(系)班级姓名学号宋代汝窑赏析宋代五大名窑器物造型十分丰富,它一部分仿自古代青铜器,另一部分为日常用器。

仿古代青铜器的造型有鬲、鼎、壶、炉、觚等,只是实用功能已完全改变。

作为日常用瓷五大名窑之器,其形制则多采用仿生造型,如仿自然界中莲花、菱花、葵花、牡丹花等花瓣形的碗、盘、花盆等,这些显然受六朝佛教法器,和唐代金银器的影响,也是宋人喜好清雅闲逸生活的具体反映。

汝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瓷,汝窑为最。

五大名窑在宋代能够成为宫廷的陈设之瓷,其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无过多的雕琢以哗众,也无妖艳的彩绘以媚人,唯以其古朴庄重的造型,温润如玉的釉质,组成和谐的艺术整体。

这正适合宋代追求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也是五大名窑得以名标瓷史的重要原因。

五大名窑器物之间虽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它们又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一点主要反映在釉色方面。

以汝窑、官窑、哥窑为例,虽然他们都是以青釉为特征,但是汝瓷所呈现的那种美丽的天青色,在其他各窑中更具特色。

在色调上汝瓷的青色有时稍微深些,有时稍微浅淡些,但都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

在色彩学上“天青”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既有蓝色之冷清,又有绿色之温暖。

这种寒暖适中的和谐色调,以及素雅、清逸的色感,由于适应了上流社会的时尚和统治者的审美情趣,所以汝瓷成为宋代诸瓷之冠。

本世纪初,汝窑遗址于宝丰清凉寺的民宅下被意外地发现了,随之而出的各式汝窑残器,为汝窑的揭秘提供了确凿证据。

实物表明,汝瓷的胎骨比较松软、质地欠润,不及同时代越窑、临汝窑、耀州窑、龙泉窑青瓷来得质地细润、坚硬,体量亦相对较轻。

于标本上可见,汝瓷胎质干枯、发涩,断面上有大大小小的间隙和空洞,缺乏瓷器通常应有的玻璃相(即瓷化度)。

汝窑瓷器的釉汝瓷的釉是石灰釉,烧成温度不能太高,否则就会严重流釉。

汝瓷釉的烧成温度范围极窄,同窑不同窑位稍有温差,就呈不同颜色,所以烧制御用器时改用小窑炉,目的即在于减少温差。

瓷器鉴赏方法有哪些

瓷器鉴赏方法有哪些

瓷器鉴赏方法有哪些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瓷器鉴赏知识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 瓷器鉴赏知识——古陶瓷古陶瓷鉴定的四个基本要求鉴定古陶瓷的四个基本要求或基本任务,即:辨真伪、断时代、定窑口、评价值,这就是鉴定的内容。

即按古陶瓷研究,鉴定界若干年中相沿成习的一些规定,较为详细地介绍一此有关事项。

1、辨真伪这里我们从真、伪品的比较,伪品作假手法等方面来提高辩别真伪的能力。

要辨出真伪,只知道真的特征显然是不够的,还得知道伪品的特征、规律,才能明辨是非,正所谓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常见仿古陶瓷品种。

众所周知,社会上出现仿古陶瓷(即古代某些陶器瓷的假品、伪品),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对某些古陶瓷的爱慕,因真品太少或不易得到而仿造,这主要是封建帝王如此。

如雍正帝酷爱宋代名窑瓷器,内府所藏尚不满足其把玩需要,便常将宫藏宋瓷真品交御窑厂仿造。

这种情况历代都有,只是仿得多少不同,仿品质量优劣有差异而已。

二、就是为了盈利。

自元明以至于近现代,许多人雅好古名窑瓷器,不惜重金刻意搜求。

真品便价值日高,且供不应求。

于是一些好利之徒,便集名匠高手作仿造,或名家自行仿造。

仿古作伪之风最为盛行时乃清末民国年间,主要是西方列强侵略我国,多次大规模掠夺我国文物包括大批陶瓷器而去,西洋人东洋人便知我国古陶瓷精美绝伦,无限爱慕,便来中国大肆购买,或托中国人代买。

这一时期古代名窑瓷器价格更是十分高昂,日本人特别偏爱之龙泉窑青瓷,英、美人喜爱之宋代均窑瓷,法国酷爱之明清官窑彩瓷,尤其价高抢手,一件往往万金难买。

于是许多古玩行人,制瓷高手投其所好,大批仿制名窑官窑瓷器向洋人们销售。

此时仿古瓷大为盛行的另一原因是军阀混战,政局不稳,北洋军阀政府变更频繁。

当一系军阀执政,便有一批新权贵产生,他们在北京及各大都会购买府弟,布置居室厅堂,都需要购买大批古玩字画以示文雅富有。

民初政权几多更迭,权贵一批又一批,造就一个久盛不衰的古玩市场,大批仿古瓷也就应运而生了。

清代瓷器的鉴定方法

清代瓷器的鉴定方法

清代瓷器的鉴定方法今天来聊聊清代瓷器的鉴定方法。

这清代瓷器啊,在收藏界那可是相当热门的宝贝呢。

但要想分辨出真假清代瓷器,那可得有几把刷子。

先来说说看造型吧。

清代瓷器的造型那可是多种多样,有的端庄大气,有的小巧玲珑。

真正的清代瓷器,造型一般都比较规整,线条流畅自然。

比如说瓶子吧,瓶口、瓶身、瓶底的比例协调,不会出现歪歪扭扭的情况。

而且,清代瓷器的造型往往具有那个时代的特色,像康熙时期的瓷器造型就比较刚健挺拔,雍正时期的则更加秀丽雅致,乾隆时期的就显得华丽富贵。

如果你看到一个瓷器的造型很奇怪,或者跟清代的风格不搭边,那可得多留个心眼了。

再讲讲看胎质。

清代瓷器的胎质也有讲究哦。

一般来说,真品的胎质细腻坚硬,手感比较沉重。

你可以拿在手里掂量掂量,感受一下它的重量。

如果感觉轻飘飘的,那可能就有问题了。

另外,还可以看看胎质的颜色。

不同时期的清代瓷器胎质颜色会有所不同,比如康熙时期的胎质多为白色或灰白色,雍正时期的胎质更加洁白细腻。

要是胎质颜色不对,或者有杂质、气孔等问题,那也得怀疑一下它的真伪。

接着说说看釉面。

清代瓷器的釉面那可是光滑如镜啊。

真品的釉面均匀、细腻,没有明显的瑕疵。

你可以用手摸摸釉面,感受一下它的光滑度。

如果釉面粗糙,或者有气泡、裂纹等问题,那就不太对劲了。

而且,清代瓷器的釉色也很丰富,有青花、粉彩、五彩等等。

不同的釉色有不同的特点,比如青花的颜色鲜艳、层次分明,粉彩的颜色柔和、细腻。

你可以多观察一些真品的釉色,熟悉一下它们的特点,这样在鉴定的时候就能更容易分辨出真假了。

再讲讲看纹饰。

清代瓷器的纹饰那可真是精美绝伦啊。

真品的纹饰一般都很清晰、细腻,线条流畅。

而且,纹饰的内容也很有讲究,往往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和审美。

比如康熙时期的纹饰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雍正时期的纹饰更加简洁淡雅,乾隆时期的纹饰则更加繁缛华丽。

如果你看到一个瓷器的纹饰模糊不清,或者风格不对,那就要小心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看款识。

定瓷鉴赏

定瓷鉴赏

定瓷鉴赏一、器物描述该法螺1969年出土于河北定州静志寺塔基地宫,现藏于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馆,1994年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器物仿自然界中海螺制成,长约20厘米,腹径11.8厘米,试吹声音洪亮。

法螺螺壳中空,用料考究,器型饱满;顶部圆锥状无釉,饰弦纹,有小开口;釉色温润泛青,为定窑最美的釉色;主体如海螺旋转一圈,螺口夸张外翘,螺体饰满海水纹;中轴近开口处有一小圆孔,所镶嵌三个小泥条粘贴作为辅助装饰的凸棱,不等距十分自然地旋至尾端。

这个法螺胎质细密,釉色温润泛青,尾部无釉,通体刻画海水纹。

该器物最大特点是釉层稀薄,使海水纹上表现更为突出。

实际里外施薄釉,也是工艺所需和受限制,该器物制作工艺难度极大,即要保证器物构造合理,又要保证畅通,只能施以薄釉,在保证器物里外收缩一致情况下,又不堵塞,从而保证烧制成功。

可以肯定的讲,这件精品定瓷大法螺,与塔基同时出土的部分定瓷,均是为此次佛事盛会专门订烧之物。

馆藏定窑二、工艺分析此件器物仿天然海螺制作,十分精细,使用陈腐极佳最优质的胎泥,主体部分制作采用揉捏极好的两块泥片,按一定角度翻转粘接而成。

以三个小泥条粘贴作为辅助装饰的凸起螺旋纹,再使用针状工具划精致海水纹,后上釉入窑烧制。

开口附近的小孔,人们认为是取音孔,我有一个研究佛教文化的朋友认为是供奉时的插香孔,实际这些说法并不正确。

从器物结构和制作方式仔细观察,器物为展开泥片翻卷由两部分粘接而成。

此孔保证中空部分与外部连通,烧造时,及时排掉气体,避免气泡和开裂,是制作工艺所需。

底部无釉处,也非人们所认为吹奏时为了防滑而有意为之。

实际也是工艺所需,是装烧时的支点。

该器物采用匣钵单件支烧工艺技术,支烧窑具应是杯状或环状,从胎釉结合情况及釉色泛青分析,应以木柴为燃料,在还原气氛下烧制。

古人制瓷,由于受当时工艺技术所限,有许多较为明显的时代工艺特征,研究和鉴赏人员由于对古代工艺不熟悉,往往造成误读;而对古代制瓷工艺有一定认识的仿古师傅,由于普遍文化水平较低,艺术理解较差,对鉴赏又存在严重不足。

宋代定窑白瓷鉴定诀窍

宋代定窑白瓷鉴定诀窍

宋代定窑白瓷鉴定诀窍宋代定窑白瓷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因其质地细腻、釉面洁白而闻名于世。

随着收藏市场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宋代定窑白瓷,并希望能够通过一些鉴定的诀窍来确认其真伪。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关于宋代定窑白瓷的鉴定诀窍。

要了解宋代定窑白瓷的特点。

宋代定窑白瓷通常具有以下特点:质地细腻、釉面洁白、釉面质地平滑、胎体坚硬、造型简洁、开片无瑕疵等。

这些特点是鉴定宋代定窑白瓷真伪的基本依据。

要熟悉宋代定窑白瓷的造型特征。

宋代定窑白瓷的造型通常以器型简洁、线条流畅为特点,没有过多的装饰,整体显得清丽典雅。

如定窑白瓷的瓶、罐、盆器等,造型简约大方,线条流畅自然。

宋代定窑白瓷的底部也有特殊的制作工艺,通常底部釉色发灰,呈现出一种砖红色,古雅沉稳。

要注意宋代定窑白瓷的釉色。

宋代定窑白瓷的釉色通常为蓝白或乳白色,釉面质地细腻、均匀、晶莹剔透。

釉色的质地和均匀度是鉴定其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

宋代定窑白瓷的釉面还具有一种"素胎透光"的特点,即在逆光下,瓷器能透出淡淡的光芒,这也是鉴定其真伪的重要特征之一。

除了以上几点,鉴定宋代定窑白瓷真伪还需要结合实物进行全面考察,比如观察瓷器的纹饰、造型比例、釉面花纹、包浆情况等。

在鉴定宋代定窑白瓷真伪时,一定要慎重对待,最好找专业的鉴定机构或者有经验的收藏家进行协助,以免上当受骗。

鉴定宋代定窑白瓷的真伪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知识,不能凭一时的冲动轻易下手。

希望通过以上介绍,大家能够对鉴定宋代定窑白瓷有更深入的了解,做到知识与经验相结合,避免上当受骗。

清代钧瓷鉴别方法

清代钧瓷鉴别方法

清代钧瓷鉴别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清代钧瓷作为中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之一,因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装饰而备受收藏家青睐。

随着假冒伪劣文物的泛滥,如何辨别真伪便成了收藏爱好者面临的难题。

在这里,我们将介绍一些关于清代钧瓷鉴别方法,希望对广大收藏爱好者有所帮助。

一、观察釉面质地清代钧瓷的釉面光洁细腻,如磨砂般细密,有“如练如脂”之说。

真正的钧瓷釉色多为淡蓝或深蓝,其色泽饱满均匀,如同天空或大海的颜色,而假冒品往往色泽灰暗,质地不匀。

二、看胎质瓷体清代钧瓷胎质坚硬,细密均匀,质地致密。

用手敲击其胎体,声音清脆悠长,如击玉作金。

而假冒品的胎质质地粗糙,敲击声音则显得沉闷而无力。

三、注意器型清代钧瓷的器型多样,如碗、杯、盘、壶等,但每种器型的形状都非常规整和对称,线条流畅,不存在偏斜或变形现象。

而假冒品的器型往往存在瑕疵,如造型笨拙或不对称。

四、辨别纹饰清代钧瓷的纹饰多为如意云纹、海水纹、雪裱纹等,图案清晰精致,线条流畅。

真正的钧瓷纹饰铺陈有序,疏密相宜,而假冒品则常常纹饰混乱或模糊不清。

五、施釉工艺清代钧瓷的施釉工艺十分精湛,釉面细腻均匀,釉层与胎体结合紧密。

真正的钧瓷施釉工艺独具特色,釉面如绸缎般光滑。

而假冒品施釉工艺粗糙,表面粗糙不均。

六、辨别胎色清代钧瓷的胎色多为乳白色,质地细密均匀。

真正的钧瓷在胎色上具有典型的特征,如奶油色、象牙白色或米黄色,反映出清澈温润的质感。

假冒品则常常胎色黯淡,如同泥土般沉闷。

鉴别清代钧瓷的真伪并非易事,需要结合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对于那些无法辨别真假的藏家来说,建议向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请教,以免上当受骗。

希望本文提供的鉴别方法能对广大收藏爱好者有所帮助,让大家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第二篇示例:清代钧瓷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种珍贵瓷器,其制作工艺精湛,釉面细腻,釉色瑰丽,是收藏爱好者们梦寐以求的宝贝。

由于清代钧瓷数量稀少,市场上也存在大量的赝品,因此鉴别真伪成为了很多收藏者的难题。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

元明清瓷器鉴定知识要点

阿元:景德镇在宋元以生产青白瓷著称1278(忽必烈)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生产诸如“枢府”字眼的卵白瓷。

元代景德镇除生产青白瓷、白瓷、黑釉瓷以外,新品种有卵白釉(枢府)瓷、青花瓷、釉里红瓷和红瓷、蓝釉等高温颜色釉瓷以及孔雀绿等低温颜色釉瓷。

卵白釉(枢府)瓷:一、枢府瓷特征:1、枢府瓷和青白瓷同样为白胎,但相对来说,比青白瓷厚2、枢府瓷釉,变青白色为卵白色(更偏白,近似鹅蛋色),不如典型青白瓷—影青瓷那样呈玻璃光。

3、枢府瓷器形以盘、碗、执壶和高足杯为多见,极少大件器,最典型的枢府瓷,其碗为小底足。

4、枢府瓷中的折腰器,是突出造型,为人们所称道。

(折腰是宋代定窑沿袭唐代金银器的式样而在瓷器制作中运用,著名的有元代山西的霍窑和景德镇的青白瓷、枢府瓷和青花瓷都有此式)5、枢府瓷盘、碗的底足均为露胎,足壁厚,削足规整,有的底心有乳丁突起,且有明显旋纹。

二、枢府瓷装饰和文字:枢府瓷分粗细两大类1、精细的制品大多有印花装饰,图案花纹主要为缠枝莲、菊瓣、花蝶、云龙、云凤等,但印花多数显得浑圆而不太清晰,这类精细器物的釉,基本上都是白乳浊色。

2、较粗制品,主要是日常用的盘、碗,一般均素面无纹,胎较厚重,釉色白中略偏灰青,偶然在器身有几道划纹。

有戗金装饰。

3、枢府瓷铭文以“枢府”最为典型,一般印在盘碗器物内壁口沿下,除枢府字样,还有“太禧”“福禄”“福寿”和“寿”“福”“良”等单个吉祥字样铭。

美国博物馆有“昌江”字铭。

三、枢府瓷的鉴定要点见特征,釉呈乳浊状而釉色偏青,无大器,底足较小青花瓷:一、定义青花瓷是指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 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

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中国瓷器的发展:唐代以前,青瓷占主导地位唐代以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宋代,品种众多,百花争艳元代,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占据主流二、成熟元青花瓷主要要素有三点1、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2、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3、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青花起源,唐代巩县窑中唐三彩的蓝色,用钴料呈色,早在春秋战国陶胎琉璃珠上的篮彩,用钴做呈色剂)三、青花瓷器形元青花,器形多见的为盘、罐、梅瓶、长颈瓶、葫芦瓶、玉壶春瓶、扁瓶、执壶、水滴、高足碗(马上杯)。

看历代瓷器底款,揭瓷器鉴定真相

看历代瓷器底款,揭瓷器鉴定真相

看历代瓷器底款,揭瓷器鉴定真相陶瓷鉴定,不外乎看器型、辨胎釉、论纹饰,了解历史背景等途径,但对于现在的高仿品来说,这些特征目前都能基本达到......小小的底足能反应瓷器的重要特征,抓住这些特征综合分析,较易找到感觉,避开假货,发现真品。

下面从瓷器底款特征进行剖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纪年款(一)宋代纪年款1、宋“景德年制”款按照文献记载,景德镇窑以皇帝年号命名官窑纪年款,始自宋真宗景德年间。

但以“景德年制”为款识的景德镇宋官窑实物,至今未能发现。

2,宋“至道元年”款“至道元年”(995)款为宋定窑器署款,而且刻饰在瓷器外壁上,具有题铭记事性质。

3、宋“明道元年”款“明道元年”(1032)款为宋代虎纹瓷画的署款。

由于受绘画载体材质理化性质的影响,宋代纸绢画遗存甚微,因而此器显得十分珍贵。

(二)元代纪年款1、“至正十一年”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磁州窑菊纹罐上的“至正十一年(1351)七月二十九门河东陈家翔造”款铭,为元磁州窑民窑器款。

2、“至正年制”款近年,黑龙江省扶余县古代墓葬出土的釉上彩缠枝番莲纹碗碗底“至正年制”款为明代嘉靖万历间的仿款。

(三)明洪武款明洪武年间,皇廷御器,按照需要临时下达国内几个重要产瓷区烧造。

如果需用量大,则调工匠赴京(今南京)置窑烧制。

对此,明万历版《大明会典》卷一百九十四作了具体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

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

九十年代,南京明故宫故址出土了洪武官窑残器。

但是,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洪武”纪年款的官窑器。

(四)明永乐款1、永乐官窑款永乐初年,明代皇廷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

烧造的御器,书写“永乐年制”四字款识。

永乐官窑款,大多为篆体。

或用青料书写,或在胎骨上刻饰,再用透明釉罩盖。

(1)青花书写篆体“永乐年制”官窑款笔道浑厚圆润,起落笔处呈尖状,折角处为圆角,结构严谨整饰,气象雄浑豁达.款外围双圆圈,或围图案,或围花纹(例如鸳鸯、狮子滚绣球、团花)。

明清瓷器鉴定

明清瓷器鉴定

明清瓷器鉴定(一)、明代瓷器的特征1、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2、胎体,琢器指立体造型,如瓶、尊等,都较厚重。

圆器指平面造型,如盘、碗等,其胎体也较清代厚重。

3、明代青花资器,早期晕散,中期漂亮,晚期发灰、暗淡。

4、永乐、宣德瓷器的里子很规矩,俗称“净里”,其他时期的盘、碗类,内壁欠平整,有凹凸不平之感。

琢器的腹部有多至两层的衔接痕迹。

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到嘉靖、隆庆、万历及明末各朝,胎体接痕特别显露,民窑器尤甚。

5、明代所有瓷器露胎处(底足、器口等)多有火石红痕迹的现象。

6、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品种除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少数器物釉面洁白外,其余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

这种白中闪青釉面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

器口及足边微有垂釉痕迹。

7、纹饰多为写意,画面豪放生动,画龙多凶猛,咀巴象猪咀,俗称“猪咀龙”, 怒发前冲,爪部团成圆形,有三爪、四爪、五爪,晚期龙纹有衰老之态。

前期所绘凤纹与元代一样,颈部无发毛,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

嘉靖以后所画儿童形象,头部很大,额角及后脑勺凸出。

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

文字装饰有回纹、百寿字、福字等。

8、器足,大件器足,多为砂底,永乐、宣德大盘均为白砂底。

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

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圄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

9、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书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物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在民窑器上有图记款,吉祥语款,私家人名款。

款字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朱书等。

除永乐、宣德、弘治、万历有篆书外,其余多为楷书款,以六字双行和四字双行为主,亦有极少数为单行横款、环形款、竖款。

一般格式为“大明××年制”,隆庆时期多为“大明隆庆年造”,书写位置,一般写于器足底面口沿或器身上。

民-国瓷器鉴定要点

民-国瓷器鉴定要点

民-国瓷器鉴定要点民-国瓷器鉴定要点民-国瓷器鉴识要点所谓民-国瓷,是指从1912年至1949年间由景德镇生产的瓷器。

这近40年的时间,上连清末,下接现代,因此,瓷品上出现的特征也有一些变化,早期与光绪朝瓷相似,晚期又与现代瓷相近。

民-国瓷中,大量的是日用生活瓷,其中的制作精良者,也值得收藏。

鉴识民-国瓷,也应从胎、釉、彩料和老气4个方面入手去进行。

民-国瓷的胎质,早期普遍见粗松,较晚清尤甚,胎釉结合部多泛黄色。

也有精细的,与晚清精品相类。

现代仿品胎质做得反而坚密而生硬,分量或轻或重。

民-国晚期由于工艺操作机械化程度提高,坯胎整齐划一,厚薄均匀,切割精准,胎土细润,铁星减少。

另外,由于窑炉和燃料的改进,器物受火均匀,胎土瓷化程度提高,不易变形,胎体坚致。

民-国瓷的釉面,一般来说大都略微泛黄,表面光泽柔和,给人一种松软之感。

现代仿品则光感过强,没有柔和感。

民-国后期釉料经过机械处理,釉面明净细润,但同样光亮柔和却不刺眼,这是由于时间在里面起作用。

民-国期所用青花料,一种是沿用清代料,但多有杂质,因而多数呈色发灰,不像前朝瓷发色有精神。

另一类发色也见纯正艳丽的,却不够沉着,不能入骨,有漂浮感。

民-国瓷施彩已逐渐不取矿物颜料而采用化工颜料,色彩纯度提高,少有杂质。

仿品色彩死板,少有鲜活之气。

识民-国之器,要多从老气着手。

民-国至今,至少五六十年以上,传世品上应有包浆,凡釉面色泽全无者,多数是为去浮光而用酸作假过的。

此外,民-国器绝大部分是传世品,应有擦痕和使用之痕。

但若发现有人为的方向一致的细小而密集的擦痕,这是作伪者为了去除瓷面的浮光所为,那么,此品也就可以断为新品。

民-国期大量仿制历代名瓷,但仔细观察不难区别。

民-国所仿的三国、两晋和南北朝瓷,其釉面和胎土的结合不如真品紧密,胎质也不如真品坚致。

仿隋唐五代白瓷,胎骨过白,釉色过亮,与该几朝的胎釉特点不一。

其所仿宋元名窑瓷,一是制作粗糙,颜色不纯,釉质也较粗。

元、明、清瓷器鉴定

元、明、清瓷器鉴定

元明清瓷器鉴定一、康熙青花瓷的30个特点1、早期康熙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与器底釉色不一致,个别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火石红,露胎处能看到一圈细密的旋环痕迹。

2、康熙民窑器中常见缩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釉薄泛白,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有的足墙同面斜削呈尖状,圈足直径大,许多瓶、觚、罐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其折角处极为挺直,俗称“二层台”或“台阶底”。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夔龙折沿洗、印盒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露胎无无釉,圈足宽厚。

3、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烧成温度进一步提高,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

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

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显疏松,偶有开片,还有一种亮青釉。

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没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经过打磨,光滑呈泥鳅背状,但没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滚圆,少见火石红,胎釉结合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

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产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体偏轻。

4、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也有粉白釉,釉面光泽深沉含蓄,胎体比中期要重,硬度高,底足较深普遍采用平切,切削整齐。

5、早期青花瓷器使用浙料或江西、广东青料描画,呈色灰蓝,个别发色欠佳,浓重灰暗及蓝黑,与顺治青花特点很相似。

6、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练精纯,由于水沉法改进为煅烧法,呈色鲜蓝青翠,无漂浮感,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

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清代其它各朝青花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

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面貌。

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翠毛蓝”、“康熙五彩”、“墨分五色”。

色彩变化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所用青料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六招教你如何鉴定古瓷

六招教你如何鉴定古瓷

六招教你如何鉴定古瓷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和科技的发展,在古陶瓷鉴定上出现了很多新视角、新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一些鉴定工作上的难题。

本文将介绍古瓷鉴定的新招。

鉴定古陶瓷第一眼看到的一般是器型,器型都具有时代的风格。

如:良渚文化时期的陶,三袋足,半圆柄,短颈,掩口。

到了商代,从三星堆出土的陶,还是三袋足,但颈变高了,柄可手握,口演变成短流。

再如:宋代的梅瓶,器型较高,小口,溜肩,圆鼓腹,往下渐收,小圈足,如亭亭玉立的美女。

到了元代,瓶身变短,肩有些抬高,足的直径变大,增加了稳重感;到了清代,梅瓶的肩抬的更高了,圈足直径更大了,这就是不同时代的风格。

如同着装一样,清末民国时期,男性多着装长袍马褂;现在多着西装和休闲式。

鉴定古陶瓷的第二点是看其胎质。

陶类有红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几大类。

看其胎质、胎色,可判断其文化年代和层次。

瓷器的胎质胎色,在我国基本可分为几大区域。

如江浙地区的越窑系,基本以灰为主,灰中闪青;北方定窑系以白为基色,磁州系是白中闪灰、白中闪黄、唯有河北邯郸的磁州窑,却是灰色,当地人称其胎土为"大青土"。

福建的建窑系是白中闪黄。

江西景德镇地区是白色,二元配方是微微闪黄。

杭州地区和龙泉地区都有"紫金土",胎呈深棕色和黑色,二元配方是"珠砂色"。

不同的窑口,颜色也有差别,烧成的温度高低,胎的颜色也有差别,如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如果是天青色的釉,胎是香灰色;如果是虾青的釉色,胎就是深灰色的。

所以,对任何事物不要教条主义,要细观察,多分析,多讨论,经验自然就多了。

那么,胎质的优劣取决于什么?胎土"质"、"量"是由矿物元素含量高与低,多与少,有和无来决定的。

如宋代以前景德镇用的胎土是"磁石"土,这种磁石土不耐高温,到1250度以上就要变形,大件器物更烧不成;到元代人们将"高岭土"加进了磁石土,形成了二元配方,情况大大改观,高温可烧到1400多度而不变形。

瓷器鉴定知识

瓷器鉴定知识

瓷器鉴定知识就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世界的进程来说,不亚于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

自汉唐以来,中国瓷器就逐渐输出到世界各地,深得各国人民的喜爱,一些国家的人民,就是通过瓷器认识中国的,所以英语中的“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

经陶瓷工作者的认真研究和对实物进行科学测定证明,原始青瓷是处于发生阶段的青瓷器,我国商周时代,就能够普遍地制造。

这种青釉器,胎色灰白,结构坚密,火候高,硬度大,叩之有金石之声;器表施有青色或黄绿色的玻璃质高温釉。

由于当时的工艺技术水平较低,原料的处理和坯泥的练制比较粗糙,没有经过精细的过滤、淘洗、捏练、陈腐等工艺过程;而且胎料的可塑性小,造型也比较单调。

常见器型有敞口长颈、折肩深腹圆鼓、圆底尊;敛口、深腹圆鼓;敞口圆底钵;敛口深腹圆底罐;敛口短颈深腹圆底;浅盘卷沿圆底高柄豆;双耳簋等。

器物纹饰简单,主要有方格纹、锯齿纹、水波纹、去雷纹、叶纹、S 形纹、网纹、圆点纹、弦纹和附加堆纹等。

胎料中杂质尚多,胎体颇多裂纹,釉以不稳定。

总之,与後期成熟的瓷器比较,带有明显的原始性,所以称之为原始青瓷。

商周以後,经春秋战国到西汉,是从原始青瓷到成熟青瓷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的青瓷,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与成熟青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秦汉时期的原始瓷器,胎土中含铁量较高,胎色呈淡灰或灰的色调,釉料是以铁作为着色剂的石灰釉;器型以仿铜礼器的鼎、盒、壶、钫、瓿为常见。

进入东汉以後,原始器的品种和纹饰都有变化。

西汉曾一度流行的瓿和钫等器类,此时已不再生产,而罐类等日常生活用器的烧造量迅速增加,表明其制作已转向经济实用。

东汉时期开始出现成熟瓷器。

因为是由原始瓷器发展而来的,所以无论在造型技术和风格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原始瓷器的相似之处。

常见器形有碗、盏、盘、钵、盆、洗、壶、钟、瓿等,此外有少量的砚、唾壶及五联罐等。

花纹,仍旧为弦纹、水纹和贴印铺首等几种。

宋代定窑瓷辨识攻略

宋代定窑瓷辨识攻略

宋代定窑瓷辨识2011-04-16 15:06宋代定窑人物花卉纹划花碗宋代定窑酱釉提梁壶(右下为底面)定窑,是继唐代邢窑而起,在邢窑的影响下烧造白釉瓷的我国北方的一个著名窑口,也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此窑原为民窑,北宋年间,因一度烧造宫廷定烧瓷而声誉鹊起。

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和东西燕山村。

这个地方,在唐宋时属定州,定窑也就因此而得名。

其实,定窑的瓷器烧造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五代时开始烧造以白瓷为主,到宋金年代,是这个窑口发展的鼎盛时期,元代以后逐渐衰落,至明代宣德年间终至落幕。

宋代定窑以烧造白釉瓷为主,同时兼烧黑釉、酱釉、绿釉等所谓黑定、紫定、绿定、红定等彩色釉的定瓷品种。

这些彩釉品种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而烧成。

定窑的瓷胎特征是胎质十分坚密精细,胎薄而显轻,胎色白净而略显微黄。

无论白定还是各种彩色釉定,均是如此。

定窑施釉较薄,釉薄处能见胎色,白定釉色多数为白中微闪黄色;黑定所上的黑色釉犹如黑漆一般,釉面特别光亮;紫定其实并非紫色,而是酱黑色釉,釉面施釉不太均匀,常出现深浅不一的现象;书载有红定一说,但至今尚未见到实物,所见残片上也只是在酱釉上有红斑而已。

因此如在市场见有红定出现,须特别小心对待。

北宋早期采用正烧法,因而盘碗口沿多有釉。

中期以后盘碗采用覆烧法,为防口部粘釉,因此将施满釉的盘碗在口沿处刮去一圈釉,露出胎骨,烧成后盘碗的口沿就有一圈露胎毛边的“芒口”。

为了美观,在一些高档的盘碗口沿上,常镶上金、银、铜质的扣,所谓“金装定器”。

这是定窑创烧的一个独特的制瓷工艺特点。

仿品通常采用硬器将口沿敲毛,再涂以污垢做旧,冒充“芒口”;或者在没有“芒口”的盘碗口沿上也包上包口。

仔细观察,容易鉴别。

鉴识宋代定窑白釉瓷,从胎釉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辨识:一、要有玉质感。

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

因此,一件定瓷器物上手(无论是白定,还是色釉定都是如此),首先要看有无玉质感?真品应是釉水莹润,富有灵动之气,就如白玉一般的。

100个古瓷器鉴定术词——值得收藏者细品

100个古瓷器鉴定术词——值得收藏者细品

100个古瓷器鉴定术词——值得收藏者细品1、火石红:是指古瓷露胎处,显示红色,也有黄红色,紫红色,灰红色等.个别火石红严重者,也可从胎上爬上釉面一、二毫米。

又分出窑时便有的,称“窑成火石红”;出窑后逐渐形成的,称“后天火石红”。

2、破泡:是指釉面的气泡,因年久风化,硅胶化,经清洗,摩擦而产生的破裂,一般看到的是釉面上层的破泡,釉面损伤太严重时,才见到中下层破泡;宋瓷上,会有此现象,难仿。

如在破泡里找到臭干黑或黄水斑,就可判定为古瓷了。

3、水流痕:是指古瓷在封闭的空间,长达数百年,其四周的物体挥发的水汽聚集流淌的痕迹,有动感。

一般为深黄色,很难洗净。

仿者,易洗。

与土藏气丶土脏气有别。

水流痕,也是鉴定为古瓷的一个重要的证据,并且用容易肉眼鉴别出。

4、水银沁:古瓷长久接触水银,会粘合,极难洗净。

水银沁,也就是指陶瓷上沾有了金属汞。

5、玻璃胶:前人称陈骨胶。

是古瓷年久,釉面硅胶化,微水溶。

新瓷也有硅化胶,三次清洗,便无。

而古瓷,再多次清洗,都有。

目前,尚没见到有仿者。

玻璃胶特征,一直伴随着古瓷,直至釉面全部风化脱落瓦解。

随时检验,随时可感知。

检验感知玻璃胶,是鉴定古瓷的一个重要手段。

6、土香气:是指古瓷在地下若干年,瓷吸收了土里的气味,水温之,则发出。

因地下环境各异,而土香气也有别,出世百年,都可闻到。

而干坑或烂坑出的,则又是另外的气味。

不同的气味,可判知出土时的大概环境。

这是一个判定古瓷的辅助特征,这需嗅觉敏锐的人才便于感知。

7、臭干黑:是指腐败的有机物沁染了古瓷,多数表现在素胎﹑破泡处。

经长期水泡,会发软,涨大,而被洗掉。

作伪仿者,用河塘污泥。

在放大镜下有区别:臭干黑,无定形,河塘泥,有土粒。

特别是微破泡里钻进的臭干黑,是需上百年才能形成,一般是出现在明之前的古瓷上。

清三代的瓷上也会有,但很少,用放大镜寻找,也较难。

晚清的,只有在欠火的低温瓷上,才能找到一点点。

8、黄金斑:是指金器常年压挤古瓷,而渗透进釉泡﹑或毛粗糙处,而留下的黄金痕迹。

北宋汝窑瓷器鉴赏与鉴定方法:附北宋汝窑真品高清图共赏!

北宋汝窑瓷器鉴赏与鉴定方法:附北宋汝窑真品高清图共赏!

北宋汝窑瓷器鉴赏与鉴定方法:附北宋汝窑真品高清图共赏!•真正到代北宋的汝窑瓷器可以说非常稀少,瓷器玩家非常多、真正入门的呢可以说万一挑一!目前国家正规瓷器鉴定机构尚不完善、导致了很多没有入门的玩家走进了误区!真假不分、网络上的专业知识都是百度着去学习导致知识面匮乏不完善;误导了很多瓷器初学者!在此传授一些瓷器鉴定的知识给喜欢瓷器的藏友们、藏品好坏及真假真正的玩家是可以轻松识别滴;同时感谢藏友们得支持!#汝窑#北宋奉华款汝窑水盂•真正到代汝窑~微观老化达到大部分死亡状态、器型规整大气;形神俱佳!宋汝以釉色取悦于人、以线条之美深受玩家喜爱;胎釉开片之美~符合了宋人的审美观!今人赏宋瓷:喜爱它的沧桑之美、形制线条之美、古朴之美!宋瓷的气晕、气场今人不易复制;千年沧桑之感更是不可能复制出来…•陌生的事物、从未见过从未上手过的东西;如果你想搞明白比较难!但是、当你天天拨弄这些东西以后;你会发现没有什么诀窍、无它唯手熟尔!玩古董需要多上手真品、需要大量的实战经验;通过不断的买卖学习、你会轻松识别真假…纸上谈兵的人、会不自觉的进入了误区;但是当别人告诉他走进误区的时候、他一直会坚持自己的看法…可悲否!玩好瓷器很简单、诀窍就是多上手真品;纸上谈兵等于空谈!#瓷器# #收藏#北宋汝窑“乙字款”盘口纸槌瓶•很多瓷器玩家自己外行、还有很多大道理!我看着都恶心、他们压根没有入门……标准的菜鸟一级的玩家!自己玩着仿品、那叫老气;那叫大开门、太可悲了!别人得东西都是仿品、自己玩的东西那都是真品;还有一大堆歪理……北宋丙字款汝窑水盂•汝窑我在网上还有朋友圈看见过几百件、甚至千件!汝窑仿品以清三代仿品居多、晚清民国仿品;尤以南宋汝窑仿北宋汝可以以假乱真~其中南宋仿北宋汝大部分玩家当真品收藏之、很多玩家当成了到代的北宋汝窑!其中南宋汝窑还有一部分宋徽宗御题诗款:换一种说法叫北宋汝窑的延续也叫寄托款,其工艺比较粗糙;还有一部分宋徽宗御题款是清乾隆左右仿品!当然还有现代新仿品…很多人说一件事、宋徽宗庙号是死后封号;那么那么多宋徽宗御题诗款瓷器~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南宋寄托款、还有一部分是清乾隆左右的仿品!一件瓷器是仿品:它可能是任何一个时期仿的、具体何时仿那需要玩家的眼力和经验进行综合的断代…•(真品和仿品区别在哪~真正大玩家明眼人一眼识别)~不懂的人&纸上谈兵之人:玩一辈子也不能识别真假!为什么呢?因为纸上谈兵不能等同于实战、空想自己是万亿富翁毕竟现实中成不了马云!真正到代汝窑~微观老化达到大部分死亡状态、胎釉出现钙化结晶等不同程度老化;这是千年岁月洗礼的印记!真正的北宋汝窑瓷:器型规整大气;形神俱佳!宋汝以釉色取悦于人、以线条之美深受玩家喜爱;古开片之美~符合了宋人的审美观!今人赏宋瓷:喜爱它的沧桑之美、古朴之美!#北宋汝窑#北宋汝窑水盂(藏友收藏)•一件瓷器老、未必到代;越是看着老的没皮咯那种、越是仿品;堪称老仿!真正的好的汝窑、真正的玩家都懂;至于大菜鸟它随意BB、因为他们压根不懂!一件瓷器连新老都不懂那种人、还号称瓷器玩家;他们把脏呼呼滴、画工歪歪扭扭带着开片的瓷器当成了官窑;标准菜鸟级玩家!•北宋汝窑洗~官汝精品•真正的瓷器玩家就明白我说的是啥意思、古董收藏纯属个人喜好;有些人很傲慢骄横、目中无人;这与每个人个性有关、你愿意玩啥样的东西你就玩啥样的;你花你自己的钱、跟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你愿意花钱玩仿品是你愿意!天天纸上谈兵、汝窑全世界67件半;元青花全世界200来件……既然民间没有元青花没有汝窑、也没有官窑;试问你还玩啥瓷器!#鉴定#真正到代汝窑~微观老化达到大部分死亡状态、器型规整大气;形神俱佳!宋汝以釉色取悦于人、以线条之美深受玩家喜爱;古开片之美~符合了宋人的审美观!今人赏宋瓷:喜爱它的沧桑之美、古朴之美!•玩古董都是各人玩各人滴、谁想玩什么样的东西是他自己的自由爱好;愿意玩仿品当成真品那也不是不可以滴!但是、切记一点;仿品永远忽悠不成真品、真品再遭人羡慕嫉妒恨也诽谤不成仿品!希望此文对汝窑爱好者有所帮助!。

历代官窑瓷器鉴定

历代官窑瓷器鉴定

宋代官窑瓷器北宋官窑至今没有找到窑址,文献记载也很少,从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世品看,被认为是北宋官窑的这批瓷器的胎子是紫黑色的,施釉很厚,莹润如堆脂,粉青或天青色,开稀疏的大纹片。

施釉后略有流淌,口部等釉薄的地方隐约露出胎色。

因此,紫口是北宋官窑一大特点;裹足支烧、器底有芝麻钉痕迹是另一大特点。

官窑和汝窑一样,以釉色为美,没有纹饰,立器只有凹下或凸起的弦纹或边楞。

器型种类较少,除了盘、葵口洗以外,多仿古青铜器的造型,如长颈瓶、贯耳瓶、贯耳尊、兽耳炉等。

宋室南迁后,在临安(今杭州)建都。

从己出土的大量瓷片看,南宋官窑瓷器的胎子呈探灰、灰褐、灰黄等色。

胎有薄厚两种,即胎厚釉薄的和胎薄釉厚的。

釉厚的瓷片从断面可看出施釉痕迹,一层一层很清晰。

釉子温润似玉,也有比较光亮的。

釉色有粉青、天青、灰青等,开比较细碎的纹片。

南宋官窑既有裹足支烧的,也有垫烧的,器底大而薄的往往采用支烧与垫烧共用的方法来保证质量。

汝窑瓷器鉴赏小知识汝窑瓷器是官窑系统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品种。

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共藏有30余件,约占全世界总收藏量的一半。

一、造型汝窑瓷器造型有盘、碗、瓶、洗、尊、盏托、水仙盆等。

其中瓶的变化较为丰富,有纸槌瓶、玉壶春瓶、胆瓶等多种。

二、胎釉汝窑瓷器胎均为灰白色,深浅有别,都与燃烧后的香灰相似,故俗称“香灰胎”。

这是鉴定汝窑瓷器的要点之一。

汝窑瓷釉基本色调是一种淡淡的天青色,俗称“鸭蛋壳青色”。

釉层不厚,随造型的转折变化,呈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

釉面开裂纹片,多为错落有致的极细纹片,俗称为“蟹爪纹”。

三、仿品与鉴定后世仿汝窑者始于宣德官窑,署有宣德官窑款,其釉色较宋汝透亮,纹片较宋汝密而规整,且釉面具有宣德特有的橘皮纹。

清雍正唐英时再度仿汝窑,多数仿宋汝的天青色,纹片多为鱼子纹,少有大纹片和无纹片的。

唐英时的仿品十分精细,但鉴别时也很容易,因为宋汝为无光釉,清仿品则釉面透亮,所有仿品均隐现一圈蓝色。

再者雍正仿品不是仿古作伪,仅是仿其釉色,有些造型则属清代特有,且御窟厂产品多书六字或四字本朝青花款,更为鉴定提供了方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名瓷识鉴之元明青花瓷器鉴赏专业班级:电科11--1班学号: 311108002210姓名:付俊嘉时间:2013年12月12日青花瓷器鉴赏【摘要】中国瓷器在世界上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而瓷器在中国也是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史。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汉族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青花瓷是一种工艺复杂、手艺精湛的一类瓷器,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青花瓷有着独特的青蓝色纹饰,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有着清新淡雅的一笔,不奢华,但却有人难以忘怀的视觉冲击。

【关键字】中国青花瓷元代宣德景德镇绘画造型特点前言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瓷器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美的艺术品,汇成了内涵丰富的陶瓷文化,并成为中国的国粹,永远值得后人敬佩和引以为豪。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陶瓷发展史,古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的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景德镇有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和玲珑瓷,青花瓷是四大名瓷之首。

历史发展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青花瓷有着独特的青蓝色纹饰,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有着清新淡雅的一笔,不奢华,但却有人难以忘怀的视觉冲击。

唐代至两宋是青花瓷的萌芽阶段。

元代后期,由于批量生产及钴料充足,青花瓷成熟一步到位。

明洪武时期,来自主观与客观上的一些原因,青花瓷生产一度衰退。

永乐、宣德朝是青花瓷黄金时代,被誉为明清以来最好的青花(与郑和七下西洋所取得的青花料亦有一定关系)。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又一次陷于暗淡(俗称“空白期”或“黑暗期”)。

成化、弘治和正德是青花瓷器的振兴时期,青花清丽淡雅,质量很高。

嘉靖、隆庆至万历前期,青花用回青料、料色浓艳,产量大。

但工艺较粗糙,瓷质有所降低。

万历后期至康熙前期,是国内市场和对外输出的繁荣期。

清康熙朝民间青花瓷进一步发展,是中国青花瓷的鼎盛期。

正、乾隆以后,中国青花瓷的生产由极盛走向衰弱。

作为走向成熟期的明代,不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所产出的青花瓷在后世都成为极为重要的研究对象。

元代公元13世纪,蒙古族崛起,建立了元帝国,揭开了中西交通史的重要一页。

元帝国征服了欧亚许多民族,使其统治范围横跨欧亚两洲,中西交通往来十分频繁,海外贸易发达。

到14世纪以后,中国的青花瓷器就通过贸易的渠道输往西亚、东南亚、南非、欧洲等地。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代青花不仅在景德镇出现,而且烧制技术迅速成熟,进入青花瓷的成熟期。

元朝庭在景德镇设了“浮梁瓷局”,专门掌烧瓷器。

可见,元代对青花的重视及数量控制。

当时,青花不仅为达贵用品,还外销到中东地区。

元代景德镇陶工在继承唐宋制瓷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弥补了形体上工艺粗糙的不足,使元青花更精美。

元青花的装饰技法与刻花、印花、瓷塑、浅浮雕等多种技法相结合,绘画充分发挥蓝白的艺术效果,有白地青花、蓝地白花或青花线描为地几种风格。

在装饰时,工匠结合不同器型采用不同技法,有的用两种、三种方法配合或几种方法集中于一体,刻花线条粗犷有力,印花线条圆润耐看,浅浮雕效果立体感强。

此外应该注意的是,元青花纹饰绘画方法以平涂为主,结合勾、皴、点、染技法,线条苍劲有力,显示出元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才能。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

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

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

人物有高士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

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

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

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此外,元代瓷器的装饰纹样与佛教艺术有结合,莲瓣、莲花、杂宝等几乎成为元青花瓷器上必有的装饰内容,说明了佛教艺术对工艺美术品的影响。

青花瓷不仅在工艺上体现它的名贵与成就,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青花的素净雅致与釉里红的深沉艳丽和谐地统一在画面上,这正是中国儒、释、道以及伊斯兰等各大文化融合的自然体现。

在元代继承沿袭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技法,又不拘泥于传统水墨的的绘画程式。

它充分吸收其同时代其它艺术种类的艺术成就,善于灵活自如地运用多种笔法,或工(笔) 或写(意) 或兼工带写,形成了刚柔相济、可动可静、疏密相间的艺术效果,因而能在瓷器的器型上,表现出完全不同于宣纸上的那种色调明快、蓝白相映的鲜明风格,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魅力蕴藉的审美感受。

同时元代青花瓷画作为瓷器装饰的综合装饰语言中的重要要素,必须考虑对瓷器造型的适应,青花瓷画必须通过巧妙地安排、整体的建构,才能体现出造型、文饰、色彩、材质、工艺、技法等瓷器的整体审美效应。

明代宣德据明代王世懋《窥天外乘》载:“宋时窑器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我朝则专设窑浮梁景德镇,宣德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棕眼甜白为贵,以为饰,以鲜红为宝。

”这是明代先辈赞誉苏麻离青料烧制的。

宣德青花纹饰都是采用填彩的方法,一律是用小笔触填就,无论大块花瓣或是小块叶瓣,人物衣着,龙凤躯体毫无例外都是用小笔触填彩,绝无一笔平涂之法。

只要是真正宣德青花,只要你仔细看,无论是大块青或小块青,都有浓淡,尤其是大块如、等,杂陈着黑色晶体,在较强的光源下,闪烁亚光,煞是好看。

装饰纹中也出现梵文,用作边饰,有的就用做主题纹饰如出戟梵文盖罐,祭祀用的大匙等。

而其形制既传承永乐时的品种,也有所创新,填补永窑之缺,这在前面已经谈过。

宣德青花的釉泡是大、中、小分布在釉膜下的。

所谓釉膜是古玩行中的称谓,实际上它是连续相玻璃介质上面的一层硅磷胶它高低不一,大小不同悬浮在釉面下,这是由于胎釉原料中的吸附水,结构水,以及在沸点以上的高温中而形成、受高热膨胀直向釉面冲刺,一直冲到硅磷胶下面,无力再冲破而停留,这样就形成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分布不均而悬浮的釉泡,而这种釉泡它是受到釉的、釉的细度以及高温黏度和窑温制约的。

宣德釉富含,故高温黏稠度大,釉泡的冲刺阻力也就大;由于水分含量分布不均,所以也就形成大小不同高低参差的悬浮气泡在硅磷胶下面。

这就是宣德釉泡形成的机理,另外宣青釉面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釉厚处泛青,釉薄处泛微黄的釉面;这也是识别宣青真假的一个方面。

明代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宣德青花瓷器,在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

其成就被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

宣德青花造型多种多样,富于变化,制作十分讲究。

常见有盘(敞口、撇口、折沿、菱花口)、碗(撇口、花口、墩式、式、合碗、卧足碗、高足碗、十棱高足碗)、高足杯,瓶(梅瓶、小口微撇、肩部丰满,瓶体肥胖与元代比颈部粗而短。

、胆瓶、贯耳瓶、四方委角瓶、大天球瓶、缓带耳扁瓶、扁瓶)、罐(蟋蚌罐、盖罐、直口罐、出戟盖罐)、花盆(式花口盆、八棱花盆、四方花盆)、壶(扁壶、背壶、梨形壶、执壶、茶壶、壶)、洗(花口洗、卧足洗、菱花式洗)、砚滴、花浇、钵、盒、豆、盂、石榴尊、长方炉、三足炉等。

盘类传世最多,有敞口和折沿口,折沿口中又分圆形口和菱花式的,一种造型有多种尺寸,小的十几厘米,大的近80非。

无论大小极少见到塌底现象,胎体都比较厚,足墙不是很高,墙内敛,里墙外斜,无法用的抓起。

除此之外,当时受外来文化影响,许多造型模仿西亚地区的和,如:天球瓶、花浇、尊、盘座、折沿盆、八方等。

整体风格是雄伟浑厚,庄重古朴。

大件器皿增多,均为分段粘接而成。

胎体厚,制作非常,比例协调,没有变形现象,说明成型技术和烧成技术都十分成熟。

大盘底足浅,足下部内敛。

小件器物精致细巧,厚薄适度,具有典雅、秀美的艺术风采。

宣德青花纹饰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改变了元代青花层次繁密的布局风格及粗犷的画法,装饰上渐趋疏朗,规律中富于变化。

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

这时期注重从自然界选取素材。

植物纹有:缠枝莲、蕃莲、、牡丹花、扁、、、、、纹、石榴、荔枝、、、、花、、葡萄瓜果、折技桃、等。

最常见的是以、菊花、牡丹、组合描绘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

缠枝莲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

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

动物纹有:龙(团龙、夔龙、海水龙、行龙、龙纹牡丹、龙穿花、龙穿莲)、凤(团凤、、双凤、凤穿莲、龙凤)、鱼藻纹、麻雀、海兽、、狮子等。

宣德龙纹描绘在整个明代最富有生气:龙首威武昂扬,须发长而向上飘起,有双角;舒展修长,矫健勇猛,体现宫廷龙纹的威慑感。

人物纹,由于受苏麻离青原料易晕散的限制,烧造的不是很多,主要有:、吹箫引凤、、。

仕女常常和庭园楼阁组合描画在一起,清幽,如仕女游园、赏月、拜月等。

海水纹在宣德青花中大量出现,也是最为擅长,除了少量用作主题纹饰外,多是用作辅助纹饰,采用写实手法描绘,海水起伏翻腾,汹涌澎湃,颇有气势。

另外莲花托八宝、梵文、也经常出现花瓷器上。

当时比较常见的边饰有正连的,正反山字、点珠纹、朵花、卷草、、忍冬、仰覆莲瓣、如意云头纹等,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