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接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据说王阳明曾经通读朱熹的著作,他也和所有人一样,将朱圣人奉若神明。他认为朱圣人“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是有道理的,于是开始了“格物”的过程。他把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格”理解为“看”,于是他首先跑到自己家的院子里,瞪着眼睛看着竹子。他坐在院子里,始终坚持“看”,看着有“理”的竹子,坚持了一段时间,最后竹子的“理”没“格”出来,反而把自己“看”病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另外一种是间接经验,通过学习知识或从他人获得(这种途径就是所提的看见),再在实践中运用,转化为直接经验。按照毛的理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反过来只能是实践的产物。实践决定着认识,而认识的意义在于所谓“回到实践去”,认识的“正确”需要它来验证。这样他把实践和认识作为两种事物来看待,这两种事物一种决定另一种,后者又反作用于前者,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互相作

用简单的说就是这样。

其实人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并不是仅仅依靠“看”,人还要依靠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对事物进行认识。王阳明仅仅看竹子,既不能知道竹子的味道,也不能看出竹子的中心是空的,仅仅依靠看这种感性认识手段,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全面的。认识事物对早期的人类生存来说,看还不如尝,看是看不出一种植物能否被人类作为食物,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就说明了这一点,神农是通过“尝”而不是“看”来辨别植物能否作为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