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心理学
第一章、犯罪心理学的概述
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总称,如犯罪动机、反社会意识、消极的性格、犯罪人的认识特点、情感特点等。
2、犯罪行为:是指犯罪人在一定的犯罪心理影响和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应受刑法处罚的各种行为的总称,包括刑法中规定的故意犯罪行为和过失犯罪行为两大类。
3、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相对于犯罪行为,犯罪心理的特点
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
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独立性
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互为因果,但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犯罪心理既包括与犯罪行为密切相关的心理,也包括看似与犯罪行为无关的内在心理历程,如犯罪人的童年经历和潜意识等.
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密切关系表现在:
犯罪行为总是在一定犯罪心理的影响和支配下发生,没有犯罪心理就没有犯罪行为。
要了解犯罪心理,必须先了解犯罪行为。
犯罪行为的性质往往由犯罪心理状况来决定。
4、犯罪心理学:狭义的来说,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广义的来说,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犯罪心理学的实质
1、犯罪心理的实质:是犯罪人大脑对客观现实中的不良因素的主观能动反映。
2、犯罪人的认识特征
认识内容的错误性(错误的三观错误的法律意识反社会的犯罪心理)
认识方式的偏激性
认识能力(智力)相对偏下
聪明反被聪明误
3、犯罪人的情绪情感特征
情绪情感的低级性
情绪情感的冲动性
情绪情感的消极性
4、犯罪人的意志特征
经不起犯罪诱惑、盲从、一意孤行、具有犯罪习癖、意志的两极性
5、犯罪人的需要特征
个人主导需要与社会要求相违背、畸形的需要结构、以违法犯罪手段追求需要的满足
6、犯罪人的动机特征
存在着犯罪与不犯罪的动机冲突、存在着不同犯罪动机间的动机冲突
犯罪动机呈深化、复合化趋向、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带动其他心理因素发展变化
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形成
1、犯罪心理形成的过程
不良个性是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
犯罪心理形成过程是内化过程和外化过程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过程
犯罪动机的形成是犯罪心理产生的标志
2、犯罪心理形成的模式
渐变式模式:即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心理变化的程度和历程,犯罪心理的萌芽、发展和成熟、定型较为明显。
突变模式:即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体现了心理变化的偶然性和情境性。
外界不良情景刺激因素和主体不良心理导致犯罪动机、犯罪行为的产生
3、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
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主客观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犯罪心理的形成体现了个体对外界事物的积极能动的反映
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犯罪心理的形成以不良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
4、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原因或动力因素。
5、影响犯罪动机形成的因素
不正当的需要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犯罪目标是犯罪动机激发的客观因素
不良的个性对犯罪动机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6、犯罪动机形成的过程
意向阶段、明确阶段、决意阶段、消失阶段
7、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实施犯罪过程中犯罪动机的变化类型:恶性转化、良性转化
实施犯罪过程中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犯罪动机顺利发展、犯罪动机恶化、犯罪动机主动中止、犯罪动机被动中止
8、犯罪心理的强化:是指犯罪心理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得以巩固、加强并向恶性转化的过程。
9、犯罪行为强化的表现
犯罪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犯罪经验更加丰富
犯罪行为更加恶化、犯罪心理更加稳固
10、犯罪心理的消退:是指犯罪心理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减弱、消失的过程。
不同犯罪动机类型心理
1、当前物欲犯罪的主要特点。
(1)经济犯罪情况突出
(2)“贫困和愚昧”式的物欲型犯罪未有明显减少
(3)行政人员贪污腐败现象加剧
(4)“拜金主义”式的物欲型犯罪
2、盗窃犯罪:盗窃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3、盗窃犯罪数量占刑事案件第一位。
根据作案手段的不同可分为偷窃和扒窃两种。
4、盗窃犯罪人行为特征。
(1)犯罪行为的隐蔽性和狡猾性。
(2)犯罪手段的习惯性和多样性。
(3)犯罪行为的渐变性。
5、抢劫犯罪是指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犯罪。
6、抢劫犯罪人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
心理特点
(1)强烈的物质占有欲,抢劫的主要目的是对财物的非法占有。
(2)性格上胆大、凶残。
(3)冒险心理。
行为特征
(1)以暴力威胁作后盾。
(2)纠合团伙作案。
(3)犯罪行为狡诈。
7、诈骗犯罪是指犯罪人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8、诈骗犯罪人的心理特点
(1)投其所好,见机行事。
(2)自我吹捧,虚构事实。
(3)“公关”意识强,随机应变。
9、贪污犯罪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手段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10、受贿犯罪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索取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
11、贪污、受贿犯罪人心理。
(1)攀比和享乐心理。
(2)贪婪心理。
(3)侥幸心理。
(4)随大流心理。
(5)冒险心理。
(6)“吃亏”和“补偿”心理。
12、制毒、贩毒犯罪的行为表现
伪装能力强。
如伪装成投资商。
组织严密。
团伙化,制毒、提货、交货、销赃各有分工。
手段狡猾、现代化程度高。
如把毒品溶解于其他液体,到目的地再提炼出来。
13、物欲型犯罪人心理特征
(1)认知特征:追求奢靡生活,物质利益高于一切,智能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常人,有错误的认知加工,是非不分,心安理得的去实施犯罪。
(2)情绪特征:对金钱、财物感情特殊,对被害人缺乏同情和怜悯。
(3)意志特征:易形成瘾癖,犯罪意志坚定。
(4)个性特征:有不良个性倾向,对金钱过分关注与兴趣,虚荣心强。
14、性欲型犯罪是指以满足性欲为目的或以性行为为手段达到其他目的的犯罪行为。
15、性欲型犯罪人心理特征
(1)认识特征:意识腐朽,崇尚性自由、性享乐,或愚昧,或心态扭曲。
(2)情绪、意志特征:犯罪人情绪体验丰富而极不稳定,易受外界性刺激的诱惑,难抑制自己。
(3)动机特征:满足性欲,报复,好奇,追求财物,自暴自弃等。
(4)习惯特征:多数犯罪人游手好闲、精神空虚、追求感官刺激,偏好“黄色文化”。
16、强奸犯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使用暴力、胁迫或以其他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关系的行为。
性犯罪中性质最为严重的一种。
17、女性性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认识特征。
没有高的精神追求,爱慕虚荣、讲究吃穿、厌恶劳动、缺乏道德观和法制观。
情感特征。
情感丰富、善于变化、缺乏专一、稳定感。
一旦犯罪,无所顾忌,不知羞耻,随心所欲。
意志特征。
易受诱惑,难以自拔,自暴自弃。
个性特征。
一般外向、善于交际、能说会道,交友广泛。
极端虚荣心和强烈依附心理,犯罪后往往否认。
犯罪动机特征。
贪财心理;报复心理;依附心理;自暴自弃心理。
18、女性性犯罪的行为表现
连续性。
难以改造。
是性犯罪女性的一个突出特点。
与男性犯罪人互相勾结。
19、报复型犯罪是指由于人的某种愿望受到阻碍或自身的某种利益受到损害,而产生的对阻碍者或干涉者的一种侵犯性行为。
20、报复型犯罪人心理特征
(1)认识特征:自我为中心,认识片面、狭隘,固执,不计后果,常有“有仇不报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等意识。
(2)情绪情感特征
从行为突发性看情绪极不稳定,易丧失理智。
从心理的持续性看情绪的相对稳定性:报复行为并非都在短期内实施,“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3)意志特征
行为执行阶段,意志具有坚定性:报复意识占主导地位,有充分准备。
行为发生阶段,意志的薄弱性:不善于调节、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和冲动。
(4)性格品质不良
多为社会适应性差,性格孤僻、心胸狭窄,多疑、好斗、虚荣心强,而且以自我为中心。
21、报复型犯罪人可分为预谋式和激情式。
预谋式:事先策划,攻于心计,志在必得。
激情式:不加思考的当时报复,一般使用暴力。
22、信仰型犯罪指由反社会的信仰所导致的犯罪。
23、信仰型犯罪的主要类型:政治信仰型犯罪、宗教信仰型犯罪、邪教信仰型犯罪、封建迷信信仰型犯罪
不同经历犯罪人心理
1、初犯的概念
刑法学概念:指第一次犯罪并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人。
犯罪心理学概念: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2、初犯的心理特征
(1)动机特征:激烈的动机斗争和心理冲突是初犯犯罪动机的典型表现。
(2)心理状态:侥幸心理;紧张、恐惧心理;悔罪心理。
(3)犯罪心理的不稳定、未定型。
3、初犯的行为特征
(1)犯罪方法幼稚。
多是模仿,行事笨拙、生硬。
行为常出现明显的破绽。
(2)作案手段简单。
大多简单、直接,也有一些复杂、高智商犯罪,这类初犯大多具有与犯罪行为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
(3)共同犯罪较多。
增加经验和勇气,但往往会超出最初犯罪意图,犯罪后果更严重。
4、累犯指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故意犯罪。
共同犯罪人心理
1、凡是两人以上实施同一犯罪行为的,称为共同犯罪。
2、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件:
(1)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达到刑事犯罪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3)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3、有组织犯罪又称犯罪集团,是一种日益国际化的犯罪现象。
4、以广义来理解有组织犯罪,包括集团犯罪(初级)、黑社会性质犯罪(中级)和黑社会组织犯罪(高级)。
5、我国有组织的犯罪特点
(1)人数众多,有自己的名称、帮规和较为严密的组织纪律和行为规范,成员相对稳定,分工有序,等级森严。
(2)犯罪反侦查能力较强,具有一套能够逃避社会控制和法律制裁的防护体系,并营造保护伞,向政府渗透。
(3)犯罪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谋取暴利,以商养黑。
(4)以暴力作后盾,有先进的武器装备。
(5)具有较强的本土性、区域性。
6、有组织犯罪人心理形成要件
(1)共同的不良需要是有组织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础
(2)亚文化层面上的共同意识是形成有组织犯罪的情感基础
(3)首领人物出现是有组织犯罪形成的必要条件和标志:一般是在其成员问的互动中即共同交往和犯罪过程自然产生的。
7、有组织犯罪心理特点
(1)恶性膨胀的金钱欲
(2)对首领的权威和组织管理的绝对服从感
(3)相似的动机与强烈的归属意识
(4)心理的受暗示性与情绪的感染性
(5)强烈的罪责扩散感
8、有组织犯罪人的行为特点:
(1)犯罪计划的周密性
(2)犯罪类型的限定性:一定的犯罪类型,如贩毒、走私、拐卖人口等。
(3)犯罪活动的控制性:虽成员各有分工,但都在集团头目的控制之中。
(4)犯罪行为的暴力性
9、团伙犯罪又称帮伙犯罪,是我国青少年犯罪的一种主要类型。
11、团伙犯罪的心理成因
(1)共同的需要和目的是团伙形成的内在动力:青少年的结伴需要、情感互动的需要、应对压力的需要、兴趣需要。
(2)相同的境遇和居住环境构成团伙形成的人际吸引
(3)缓解犯罪欲望与能力之间的矛盾:个人能力有限,需要依靠团伙
12、犯罪团伙心理特点:(1)从众心理;(2)情绪、情感的相互感染强烈;(3)犯罪动机不稳定;(4)易接受暗示、模仿心理;(5)寻求刺激、冒险心理。
13、团伙犯罪行为特征
(1)纠合性和易变性:一哄而起、一哄而散
(2)盲目性和冒险性:随机性强,偶发性,缺少对行为后果的评价能力,法制观念淡薄
(3)野蛮性和残忍性
(4)腐蚀性和传染性
14、集群犯罪:人们在激烈的互动中自发产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由众多人的狂热行为导致的犯罪。
15、与团伙犯罪、有组织犯罪的区别
(1)成员人数较多,但彼此间互不认识,他们偶聚在一起,缺少事前沟通、交往和联系。
(2)绝大多数成员之间是无组织联系的,一旦犯罪事件结束,便自动解散。
(3)具有很强的情景性和情绪色彩。
16、集群犯罪形成的心理原因
(1)社会矛盾的积聚和社会心理的躁动。
(2)无责任性或责任扩散心理:法不责众心理
(3)求发泄与求表现心理:发泄或力求表现自我的存在
(4)对传播媒体中消极因素的模仿
17、集群犯罪的心理特点:去个性化、非理性、情绪狂热、极强的易暗示性。
18、集群犯罪行为特征:(1)自发性;(2)狂热性;(3)非常规性;(4)短暂性;(5)有广泛的、普遍的或富有刺激性的诱发因素;(6)行为后果的严重性。
过失犯罪人心理
1、过失犯罪的概念: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2、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的异同
(1)过失犯罪心理与故意犯罪心理的相同点:①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②都是受行为人的心理、意识支配。
③都具有罪过。
3、影响过失犯罪的主体因素
(1)影响过失犯罪的生理因素:①生理缺陷或疾病;②疲劳状态;③麻醉与(醉酒);④生物节律;⑤年龄与性别。
(2)影响过失犯罪的心理因素:①不良的态度;②认知与思维不正确;③注意涣散与分心;④记忆缺陷或失误;⑤消极情绪;⑥消极或不良的性格;⑦意识出于浑浊状态。
(3)影响过失犯罪的行为因素:①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②技术操作中的不良习惯。
变态心理与犯罪
1、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区别
是否和大多数人的心理相一致
是否能坚持正常的学习、劳动、生活和工作
是否能与他人坚持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
是否稳定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
是否有正常的统一协调的行为
2、变态心理形成的原因
生物学因素
心理学因素
环境因素:问题的家庭、不良的教育影响、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的消极影响
3、人格障碍:也称病态人格、人格异常、人格变态、变态人格,是一种人格发展和结构上的明显偏离正常,是在不存在认知过程障碍和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的异常或动机和行为异常。
4、人格障碍的特征
表现出明显的自知与自制的缺陷
人格障碍是从儿童时期开始
情绪情感表现出不成熟
行为活动明显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和完整性
人格障碍也具有相对稳定性
5、人格障碍类型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偏执型、情绪不稳定型、爆发型、轻佻型、怪癖型。
6、人格障碍犯罪特点
随机冲动性强
作案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
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型、爆发型犯罪
犯罪活动单独进行
7、性变态犯罪类型
(1)性满足对象倒错与犯罪
恋物癖、恋童癖、恋尸癖
(2)性欲满足方式倒错与犯罪
露阴癖、窥阴癖、异装癖、施虐、受虐癖
8、精神疾病犯罪特点
受其变态心理和精神病态所制约,对其行为无法控制
作案动机模糊不清或离奇古怪,使人难以理解,作案无目的无计划,也缺乏充分准备
作案手段及其残忍,凶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