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通识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学通识教育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培养,尤其是加大了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本文阐述了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出发点,探究其概念以及意义,针对医科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实施的现状,指出其目前存在

的不足之处,最后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致力于在今后的教学发展和实践

中贯彻通识教育的理念,使学生建立契合自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学

一、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

通识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人

教育思想是通识教育最早的体现,是出于一种价值理性的思想,认为教育的目的

不是为了功利性目的,而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兴起,社会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通识教育对于一个人的

根本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19世纪,西方学者逐渐认识到当下的高等教育模式

太过强调专业知识的训练,学生的知识具有局限性,不利于个人成长与发展。于

是开始倡导通识教育,将其贯穿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各个

学科融会贯通的能力。到了20世纪,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被大多数欧美教育

学者所认同,欧美的很多高等学府也将通识教育课程纳入学生的必修科目体系之中。目前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处在发展阶段,许多高校通过结合自身情况对通识

教育进行探索,使学生能够在接受通识教育的同时更好地进行本专业的学习。

二、通识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在于能够让学生具有更全面的发展,不仅包括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还要包

括对基本学科的掌握理解,甚至包括学生的精神世界。王益宇(2008)[1]认为,

大学通识教育是理性精神呼唤的结果,目的是为了培育学生成为一个“理性人”。

这个“理性人”的含义包括独立、自省和宽容三个方面。通识教育赋予人独立的人

格与思想,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的世界、人类和自我,培养学生独立并且系统地思

考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把历史、社会和自我联系起来,从别人的经历中反省自身,从而超越自我;培养学生宽容的品质、国际视野及超越文化、性别、种族等

界限的道德准则。由此看来,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它体现

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三、通识教育的概念及理解

通识教育在我国,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是对于其概念,不同的学者有

不同的观点。李曼丽(1999)[2]从三个角度概括了通识教育的定义:从性质上看,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从目

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从内容

而言,通识教育应该是广泛的,非功利性的,培养学生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的

一种教育。顾明远在《教育大辞典》中指出,通识教育指在高等教育阶段,大学

生都应接受的,与专门教育有别的有关共同内容的教育[3]。尽管各个学者对通识

教育的概念有自己独到的归纳总结,但是我们可以总结出通识教育被大家广泛认

可的特点:通识教育是相对专业教育而言的,它是对学生基本广泛的技能知识以

及态度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学好自己的专业教育,给予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的训练;其次,通识教育的功能在于促进人的完善、个人发展,促进人类、社会

和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识中的“通”并不是通才的“通”,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

科知识之间的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跨学科的视角、比较开阔的角度进行思

考,与人交流合作,收集资料,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识”主要指成为“人之为人”所需要具备的价值理念、理性知识、传统文化和寻求有意义生活的

能力与智慧。

我们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应该全面与客观,它注重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培养,理

念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科知识类别,不同的人文

发展,来促进学生思维和知识的共同提升。

美国永恒教育家、曾任芝加哥大学校长的赫钦斯说过:“如果没有通识教育,

我们就绝不能办一所好大学。”[4] 这充分说明了通识教育在大学的培养体系中的

重要性。潘光旦先生曾说,教育的理想是发展整个的人格,一个人应当接受的教育,是一个通专并重的教育,因为归结到底,做人之道重于做事之道,生命的范

围大于事业的范围[5]。大学的教育是一个典型的庞大的系统,对学生的培养会对

学生以后的人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大学的教育过程及成果关系到社会的各个

方面。当前社会各种价值理念相互争鸣,更多关于人口、资源和环境等相互交叠

的问题矛盾的显现,更多边缘学科,复合型学科的诞生,无一不是在证明着一个

人全方面能力对于其自身的重要性,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性。目前大学教

育中通识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大学需要将这

种理念贯彻在学生受教育的体系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其获得广博的知识。

四、医学生通识教育存在问题及建议

我所在的医科大学,包括其他医科大学,目前已在通识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

列的努力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课程设置更加注重人文精神、实践能力等

的培养。开设医学法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等课程,但是仍然

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存在“通识教育就是人文教育”的误区,过于片面化。许多医科大学的高等教育自然而然地简单将通识教育理解为人文教育,在必修科目中开设几门文学欣赏、名著导读等科目,这是一种对通识教育的歪曲。通识教育的确包含对道德情操、

社会责任感和健康心灵的培养,但是通识教育决不等同于人文教育,它包含的是

更为全面的培养,学校在开设这些科目的时候要充分发掘各个科目之间的知识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有所益处。这些人文科目之间缺乏系统

的完整性,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之间关联较少,单一开设这些学科并不能起到

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专业知识的作用,也就更谈不上对人类知识进行综合理解了。

2.学生本身对通识教育意识较为薄弱,对学校开展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利用程

度不够。由于从事医学学习的学生,专业科目较其他学生更多,平时实验,作业

等任务较别的同学更为繁重,他们对于学校开设的通识课程的重视度远远不够,

对知识的汲取依赖于学校安排的课程,缺少参与的意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的缺少不利于学校通识教育的开展与推进。

3.现实的局限性。医学院校的大部分资金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

力和实习教学。对于医学生来说,他们所从事的行业,对人民和国家至关重要,

专业知识要求更高。这样就导致学校对通识教育的关注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很多医学院校将大部分的重点和注意力放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上面,这将有

失偏颇。通识教育课程的开展,应该是对于学生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完整系统的感知和理解,这和专业教育课程

并不是对立,二者应该是互相促进,有机统一的关系。

基于以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提出改进现有通识教育不足的一些建议。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