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结晶-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结晶

1.1结晶的概念

溶液中的溶质在一定条件下,因分子有规则的排列而结合成晶体,晶体的化学成分均一,具有各种对称的晶体,其特征为离子和分子在空间晶格的结点上呈规则的排列

固体有结晶和无定形两种状态

结晶

析出速度慢,溶质分子有足够时间进行排列,粒子排列有规则

无定形固体

析出速度快,粒子排列无规则

1.2结晶操作的特点

只有同类分子或离子才能排列成晶体,因此结晶过程有良好的选择性。

通过结晶,溶液中大部分的杂质会留在母液中,再通过过滤、洗涤,可以得到纯度较高的晶体。

结晶过程具有成本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广泛应用于氨基酸、有机酸、抗生素、维生素、核酸等产品的精制。

1.3基本概念

晶体:内部结构中的质点做规律排列的固态物体

晶体性质:自范性、各向异性、均匀性

饱和溶液:当溶液中溶质浓度等于该溶质在同等条件下的饱和溶解度时,该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过饱和溶液:溶质浓度超过饱和溶解度时,该溶液称之为过饱和溶液;

溶质只有在过饱和溶液中才能析出;要使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必有设法产生一定的过饱和度作为推动力。过饱和溶液是晶体生长的推动力,所以要得到我们所期望的晶体产品,首先就要使溶液达到过饱和状态

溶解度定义:

溶解度最常用的单位是100份的溶剂中溶解多少份的无水物质。物质溶解度与它的化学性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有关。一定的物质在一定溶剂中的溶解度主要是随温度的变化。

溶解度作用:

1、结晶过程的产量决定于固体与其溶液之间的相平衡关系。

2、物质的溶解度特征对选择结晶方法有相当大的影响(大小、变化趋势)1.4结晶过程的实质

结晶是指溶质自动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形成新相的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

溶质分子凝聚成固体

分子有规律地排列在一定晶格中

这一过程与表面分子化学键力变化有关;

结晶过程是一个表面化学反应过程。

1.5结晶的步骤

1)过饱和溶液的形成(过饱和度)

2)晶核的形成(晶体成核速率)

3)晶体生长(晶体生长速率)

其中,溶液达到过饱和状态是结晶的前提;过饱和度是结晶的推动力。

再结晶过程

1.5.1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由于物质在溶解时要吸收热量、结晶时要放出结晶热。因此,结晶也是一个质量与能量的传递过程,它与体系温度的关系十分密切。

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可以用饱和曲线和过饱和曲线表示

1.5.1.1影响溶液过饱和的因素

饱和曲线是固定的

不饱和曲线受搅拌、搅拌强度、晶种、晶种大小和多少、冷却速度的快慢等因素的影响

1.5.2过饱和溶液的形成

热饱和溶液冷却(等溶剂结晶)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体系;同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幅度要适中;

自然冷却、间壁冷却(冷却剂与溶液隔开)、直接接触冷却(在溶液中通入冷却剂)

部分溶剂蒸发法(等温结晶法)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变化不大的体系,或随温度升高溶解度降低的体系;

加压、减压或常压蒸馏

真空蒸发冷却法

使溶剂在真空下迅速蒸发,并结合绝热冷却,是结合冷却和部分溶剂蒸发两种方法的一种结晶方法。

设备简单、操作稳定

化学反应结晶

加入反应剂产生新物质,当该新物质的溶解度超过饱和溶解度时,即有晶体析出;

其方法的实质是利用化学反应,对待结晶的物质进行修饰,一方面可以调节其溶解特性,同时也可以进行适当的保护;

1.5.3结晶动力学

1.5.3.1晶核的形成

晶核的形成是一个新相产生的过程,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才能形成固液界面。

结晶过程中,体系总的自由能变化分为两部分,即:表面过剩吉布斯自由能(ΔGs)和体积过剩吉布斯自由能(ΔGv)

晶核的形成必须满足:

ΔG=ΔGs+ΔGv<0

通常ΔGs>0,阻碍晶核形成;ΔGv<0

1.5.3.2形成方式

初级成核:过饱和溶液中的自发成核现象,在没有晶体存在的过饱和溶液中自发产生晶核的过程。

a均相成核:在介稳区内,洁净的过饱和溶液还不能自发地产生晶核。只有进入不稳区后,晶核才能自发地产生。这种在均相过饱和溶液中自发产生晶核的过程称为均相初级成核。

b非均相成核:如果溶液中混入外来固体杂质粒子,如空气中的灰尘或其它人为引入的固体粒子,则这些杂质粒子对初级成核有诱导作用。这种在非均相过饱和溶液(在此非均相指溶液中混入了固体杂质颗粒)自发产生晶核的过程称为非均相初级成核。

二次成核:在有晶体存在的过饱和溶液中进行的,称为二级成核或次级成核。在过饱和溶液成核之前加入晶种诱导晶核生成,或者在已有晶体析出的溶液中再进一步成核均属于二级成核。

应予指出,初级成核的速率要比二级成核速率大得多,而且对过饱和度变化非常敏感,故其成核速率很难控制。因此,除了超细粒子制造外,一般结晶过程都要尽量避免发生初级成核,而应以二级成核作为晶核的主要来源。

两种机理:

液体剪应力成核:由于过饱和液体与正在成长的晶体之间的相对运动,液体边界层和晶体表面的速度差,在晶体表面产生的剪切力,将附着于晶体之上的微粒子扫落,而成为新的晶核。

接触成核(碰撞成核):指当晶体之间或晶体与其它固体物接触时,晶体表面的破碎成为新的晶核。在结晶器中晶体与搅拌桨叶、器壁或挡板之间的碰撞、晶体与晶体之间的碰撞都有可能产生接触成核。

主要由搅拌强度有关。被认为是获得晶核最简单,最好的方法。

1.5.4接触成核

优点:

①动力学级数较低,即溶液过饱和度对成核影响较小。

②在低过饱和度下进行,能得到优质结晶产品。

③产生晶核所需要的能量非常低,被碰撞的晶体不会造成宏观上的磨损。

4种方式:

(1)晶体与搅拌螺旋桨间的碰撞;

(2)湍流下晶体与结晶器壁间的碰撞;

(3)湍流下晶体与晶体的碰撞;

(4)沉降速度不同,晶体与晶体的碰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