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讲座材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课改呼唤创新教育今天的话题要先从大家很熟悉的登载在《文萃》上的一篇文章说起,题目为《两份预言都错了》:1979年中美两国各派一个代表团互访,考察初级教育。中国代表团访问的结论是: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可以预言,再用20年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美国代表团的结论是: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可是28年过去了,美国的那种教育制度共培养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我们中国还没有哪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这曾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向,作为教育者,我们的心海也激起了浪花,或多或少都曾谈论过、反思过其中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我们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且点燃创新教育火花更是素质教育之核心!要给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必须注入创新的活水,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科、排头兵,更应注重渗透创新教育!

那么何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有什么重要性?我们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巧妙、有机地渗透创新教育,给语文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呢?我们就围绕这三大块来交流

㈠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是指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革新或创出前所未有的新

东西;或是说走前人未走的道路,干前人未干过的事业。这正如鲁迅的名言:“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自主走出一条风景优美的“路”!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师者,不仅要授人以“鱼”,而且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要导之以“创”,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智慧火花。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突出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自我发现。

(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教育是以人的创造欲为前提,启迪和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教育。创新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关键。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又强调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对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巧妙、有机地渗透创新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找到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

做法。如有不妥之处或者更好的建议,我们可以进行商讨。(从三方面交流)

一、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两点)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绝对主宰者,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关系,教师过分注重自己的个人权威,要求学生对自己绝对的服从。师生关系紧张,严重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造成学生屈从于教师,思维僵化,缺乏自信、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更无从谈起。在创新教育中建立的师生关系,在人格上、学问上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在这种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敢想敢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说明,富有创造力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容易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性特别强,能抓住为常人漠视的问题,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观点。这种心理特征反映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问、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同学们认为从“诸葛亮下令让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儿摆开”这句话能体会到诸葛亮智高一筹,考虑周全,我肯定了他们的看法。可有一位学生并不赞同这种意见,他认为诸葛亮这样安排有点冒险,考虑问题欠妥,理由是:“在下令掉船时难度很大,一是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船阵太长;二是一边插满箭船只容易失

去平衡,这样的话不怕翻船或调船失败吗?”对他的“出格”想法我大加赞赏。如果老师没有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横加指责或简单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该有博大的胸怀,求实的态度,鼓励学生不从众、不唯书、不唯师,成为保护、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

2、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我们都知道,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为使学生准确理解“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我先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1)色彩各异、千姿百态的一组荷花图片;(2)微风拂来一池荷花的样子。与此同时播放第四自然段的课文录音。在仔细看、认真听后,学生已沉浸在美妙的想象中:我们都变成荷花,正在池中翩翩起舞呢!接着,我让学生在轻柔欢快的音乐中尽情地读,动情地演,使他们真切体验到:“难怪课文中说一池荷花是一幅活的画!”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小荷花们,你听到蜻蜓和小鱼在说什么悄悄话?”学生的发言中迸发出许多创新的火花,如蜻蜓准备“增肥”后去和荷花比美哩;小鱼悄悄地向荷花求婚呢;西施看到美若天仙的荷花后茶饭不思,一心钻研美容技巧去了……学生这些富有创新性的想法,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两点)

1、巧妙设计问题,发展求异思维

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求异思维占着主导的地位。这是因为求异思维是求同思维的发展,往往能产生某种新奇的思想,这是求新、创新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利用教材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方向思考,特别注重巧设问题,引发思考和争议,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创造力。在学完《草船借箭》后,我请学生简要发表意见评价文中人物。学生反复读书,合作交流,互相争论,俨然是一个个优秀的评论家,结果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曹操真是英明一世,糊涂一时,在命令士兵射箭约三个小时左右的时间里不见对方有任何进攻,就应该想到其中是否有诈,派几个士兵前去‘侦察敌情’不就真相大白了吗?”“我也认为这位大军事家临阵指挥时应变能力不强。在不明对方虚实的情况下,可想一个两全之策——放‘火’箭。给箭头涂上汽油,点燃后射出去,船上有人可伤人,有草把子、硫磺这些东西燃着后更会使他们全军覆没,哪还有他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个鲁肃怎么有点像两边倒的‘墙头草’呢?”……一个问题引来了一番具有独到见解的评论,闪烁着创新的光芒。重要的不是出现了问题答案的多样化,而是显示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这个巧设问题引发争议、评论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创造精神的过程。

2、适时适机延伸,诱发想象联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