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结构单元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结构)word学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结构)word学案

《第六单元:结构》教学案黄岩中学林福华老师整理学习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

2、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了解长篇小说在结构运用上的异同。

3、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上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4、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了解“生活的横断面”是如何作为一种小说结构方式的。

5、了解现代小说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结构的特色。

基本要求:1、领会《牲畜林》的内容与题旨。

2、分析《牲畜林》的结构,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

3、比较不同的小说结构,初步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发展要求:1、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了解“生活的横断面”是如何作为一种小说结构方式的。

2、了解现代小说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结构的特色。

一、话题:结构(详见教材P77-78)二、资料链接1、卡尔维诺:(1923—1985)意大利人,当代作家。

在四十年的创作实践中,力求以最贴切的方法和形式表现当今的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信念。

在他绚烂多变的小说后面是一片温暖而明亮的阳光,幻想、宇宙、无限、时间、欢笑或者悲怆就在这片阳光中静静地蔓延。

卡尔维诺是一位富于幻想、具有童话气质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位有着宇宙和科学的背景、耽于哲思和无限探索的作家。

曹文轩说“卡尔维诺是天堂里的作家”,也有人说他是“一位一只脚跨进幻想世界,另一只脚留在客观现实之中”的作家。

处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路》(又译《蛛巢小径》);代表作:小说《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命运交织的城堡》《我们的先人》《宇宙谐趣》。

20世纪小说经典理论著作:《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又译《美国讲稿》)。

编著童话集《意大利童话》。

2、延迟法:为了保持小说的线性结构,作者常常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

作者会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就在这样捉迷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这种小说创作的方法类似于“猴子掰包谷(玉米)”3、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瑞典第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六单元 话题:结构 谋篇布局》优质课教案_7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六单元  话题:结构  谋篇布局》优质课教案_7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话题结构《谋篇布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依托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之结构单元下《作为生物的社会》的学习进行能力提升,让学生明确“摇摆”与“延宕”的形成。

2、利用不同的典型文段,培养学生鉴赏文段结构技巧的能力并总结制造“摇摆”的手段。

3、进一步培养学生根据典型手段去鉴赏新文段的能力。

【教学重点】重点:学生对结构技巧类的术语的内涵能进行明确把握。

【教学难点】难点:学生能自主总结技巧并运用于鉴赏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想及学情分析】学生的基础非常好,学习语文的热情也很高,对本课时中涉及到的篇目和外国小说中常用的技法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因而本课老师重在梳理与提升,帮助同学们从理论上熟知各种表达技巧,培养学生鉴赏文段结构技巧的能力。

因为是到陌生学校参赛,老师不熟悉授课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不了解学生是否配合老师教学,所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由于本文首先是一篇科普文章,教学本文时,设想从中间“开花”,突出重点,即从描述蚂蚁、白蚁、蜜蜂、黏菌细胞、鲱鱼、飞鸟的内容切入。

这部分内容写得生动有趣,学生易于把握,通过讨论交流,把握生物的社会性特点,达到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其次,由于本文的写作用意,不仅是向我们描述生物的社会性特征,而且蕴含着深刻的科学思想,其用意是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

教学时,着重从作者的视角,突破难点,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品味文中准确、生动的精彩语句,融入到文本内容的解读探究中,不仅要让学生领略到科普大家的语言魅力,更要体会到作者语言中所蕴含的对群居生物的热爱、尊重和赞叹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播放视频,得出“集体合作的力量强大”的共识,由此切入“作为生物的社会”课题。

二、整体感知,筛选、整合信息1.联系生活,初读第1-3段,筛选出作者形象而独特的说法。

外国小说欣赏结构单元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结构单元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结构单元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结构单元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时间7学时。

第一学时: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旁批作注,读懂了什么,(注意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情节,情感,场景等)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然后以6个或4个同学为小组讨论。

第二至四课时:探究提升,学习《牲畜林》和话题结构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题,是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

2、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 了解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在结构运用上的异同。

3、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4、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 体会“延迟法”对小说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牲畜林》中几次“延迟”的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内容:研究《牲畜林》的和人物和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在新闻报道里、电影电视上、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感受过战争,面对战争,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沉重、愤怒、悲伤、无奈……)那么,在读了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轻松、搞笑、诧异……)二探究提升具体品读课文(一)品读人物。

学生提问:1.朱阿是怎样一位人物形象?德国兵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从外貌来看, 男主角朱阿是个近乎小丑的形象, 他还是嗜酒过度的酒鬼、不可救药的劣等射手。

德国兵是个贪婪愚蠢无知的形象。

2.为什么把朱阿塑造成枪法很不准的劣等猎手?有何蕴意?朱阿不是英雄, 而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 就像在马戏表演中, 小丑衔接起节目与节目。

是朱阿把一个德国兵间接引到“牲畜林”中来的(直接把他引来的, 还是一头牲畜:母牛“花大姐”,也是朱阿的拙劣射术, 使得各种牲畜有与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在树林的野猫和悬崖面前丧生。

这样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六单元 话题:结构 谋篇布局》优质课教案_8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六单元  话题:结构  谋篇布局》优质课教案_8

结构—谋篇布局教学设计1、认识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了解长篇小说在结构运用上的异同。

2、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上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3、考察“延迟法”层层推进的结构,了解“生活的横断面’是如何作为一-种小说结构方式的。

二、过程与方法1、领会《牲畜林》和《半张纸》的内容与题旨。

2、分析《牲畜林》和《半张纸》的结构,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

3、采用小组讨论比较不同的小说结构,初步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牲畜林》中人们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乐观和善良。

2、学习《半张纸》中人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在命运无常中对幸福执着追求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小说的结构特点2、小说“延迟法”层层推进的结构,“生活的横断面’是如何作为一种小说结构方式的。

五、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和学生讨论结合六、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世界最短科幻小说:最后一个地球人坐在家里,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世界最短恐怖小说:惊醒,身边躺着自己的尸体…大家来谈谈这两篇小说的结构特点二、分析话题内容——小说的结构(一)什么是小说的结构?结构,是组成整体的各种因素按照一定的比例、地位、顺序相互连结与影响的一种形式,是生活之水的一个“容器”。

一个结构,就决定了所选择的部分(物理的承载),也包括所选材料彼此之间的关系和位置(精神的扭结)。

(二)小说结构的构成是什么?1、结构的构成:结构可以把情节作为它的支撑力量,也可以通过情绪,人物性格乃至叙述方式等本身的张力来支撑它。

(结构≠情节)2、传统小说常采用层层推进的结构,具体方式有双拱式,扇形式,网状式等等。

为了保持这种线性结构,作者长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

3、现代小说为了使形式更新颖,创造出了其他的结构形式,如切开生活的横断面4、按照心里时序而展开三、深入研究小说的谋篇布局(一)依据话题知识,分两组分别探究本单元两篇课文《牲畜林》和《半张纸》的结构特点,可依据以下思路:1、一句话概括文章情节。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表达视角与表达人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表达视角与表达人称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一、小说表达角度与人称(一)关于视角小说的视角就是小说中故事的“表达者”的观察角度。

在具体的作品中,“表达者”既不等同于,也不完全等同于小说中的人物。

“ --表达者--人物”三者呈现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表达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二)视角与人称的复杂关系全知视角,通常采用"上帝俯瞰"的方式表达故事。

即表达者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

这时表达者往往就是本人的化身,为了更清楚地向读者讲述故事,在表达故事的过程中会参加自己的评论及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如鲁迅的《阿Q正传》。

现代小说的全知视角也有变通的形式,表达者以超然的纯客观姿态表达,对客观事件保存全知的权威,但不再参加自己的评论和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使故事蕴藉性、象征性增强,引发读者的思索,如海明威的《凶手》。

人称: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

好处:1,表达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

2,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害处:过多干预和介入在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降低了作品的真实度和可信度。

有限视角,即“凡人目光”。

即表达者只了解故事的局部情节,这时表达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首先是第一人称方式,由小说中的人物“我”来讲故事,“我”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也可以是小说的次要人物,如《桥边的老人》。

其次是第三人称方式,这种方式是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第一人称方式的融合与开展,小说中的“我”仅是故事的表达者,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如鲁迅的《孔乙己》。

人称:常采用第一人称,有时用混合视角运用有限视角的`好处:1,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可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2,能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去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以后的故事。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话题前言 结构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话题前言 结构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六单元话题前言结构[话题诠释]小说结构,指的是小说作品的组织形式和内部构造。

它是小说人物和事件发展的布局,是人物关系和人物心态的总体设计;它受到生活规律和作品题材的制约,又体现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创作意图,同时还是作家艺术匠心的体现。

一、布局谋篇结构是一个“容器”,它能够将生活中的某些点滴事件、情绪固定下来;能够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

二、结构的“常”与“变”1.结构的构成(1)依赖情节的力量,即在情节上设置危机。

如《牲畜林》就是一直围绕着危机运转;(2)通过情绪的勾连,如《安东诺夫卡苹果》,作者以浓郁的情感氛围把看似散漫的文字连缀起来;(3)通过材料的组织。

2.层层推进(1)线路较清晰,并且有规律性的频率;(2)为了保持这种线性结构,常常故意“延迟”小说的进展。

3.生活的横断面,指从事件的一点切入。

4.按照心理时序展开,主要指意识流小说,以叙述者的心灵为中心结构。

三、小说结构的常见形式结构方式是指小说总体是用何种结构形式组织全篇的。

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1.单线型结构构成小说情节的线索只有一条。

情节单纯,线索明晰,小说自始至终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有头有尾的情节,使主题在完整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刻画中表现出众,这是中国小说创作的传统的结构形式。

这种形式,其实也在目前的中外小说创作中广泛使用。

特别在我国,不仅在短篇、中篇中广泛使用,在长篇中也是主要结构形式之一。

短篇小说《伤痕》写晓华在突然变故的打击之下,断绝了和母亲的关系,十六岁就下了乡。

可是背叛母亲的“黑锅”一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入不了团,连和男朋友好下去的勇气也没有了。

打倒“四人帮”后,她在母亲病危的情况下赶回上海,可是母亲已经病逝。

整个故事只有一条线索,就是晓华的遭遇。

这种结构有两个特点:第一,多是围绕一两个主要人物展开情节描写。

《乔厂长上任记》《小镇上的将军》《悠悠寸草心》《如意》《蝴蝶》《大桥下的红玉兰》《蒲柳人家》《张铁匠的罗曼史》《人生》等中篇、短篇小说就是这样安排情节的。

2019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结构)word教案

2019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结构)word教案

2019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结构)word教案(一)谋篇布局1.结构是一个“容器”结构,是组成整体的各种因素按照一定比例、地位、顺序相互连结与影响的一种形式,是生活长河之水的一个“容器”。

比如《牲畜林》,德军扫荡和游击战争,可写之事很多,在一个短篇小说的篇幅里,只可能选择一部分来写。

选择哪一部分?一个结构,就决定了所选择的这一部分,以及所选材料彼此之间的关系、位置。

在《桥边的老人》中,老人就是结构的要点,小说要写的是西班牙内战,要揭露法西斯叛军的暴行,要表达作者的人道主义忧思,但是它不可能铺开来写、面面俱到,于是桥边这个老人,就成为一个合适的“容器”,战争的创伤、人性的坚强,都能在他个人经历的小小范围之内体现出来。

而《墙上的斑点》,更是“以小载大”的典型。

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是非常漫阔的,倘若随意写来,那就不成篇章,但是有了“墙上的斑点”这个“容器”,任它如何漫阔的遐思,都不至于散乱。

而且,从对这个斑点的种种猜测,到文末披露这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又是在更高一层的象征意义上消解了对世界之认识的意义,虽然有点虚无主义,但是运用的文学手段很妙,将自己的各种遐思从精神维度上纽结起来。

这一点非常重要,文章的“容器”与生活中真实的“容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除了物理上的装载,还有一层精神上的纽结。

后来很多好事者模仿《墙上的斑点》,之所以无法达到它的艺术高度,就因为只是找到一个形式上的结构要点,把散漫的内容很勉强地串在一起,而缺乏精神上的深邃联系。

这样的模仿,只能称之为文字游戏,不能称为文学上的创造。

为了找到合适的小说结构,构思者往往会花费很大精力。

甚至为之寝食难安。

当灵感终于降临于这个勤奋思考、求索不倦的人,其狂喜之情则难以言喻。

特别是当小说家想突破一般的结构模式,想找到与自己的生存经验更贴合、量身定做的结构时,这种痛苦和快意尤为剧烈。

这是因为,人的记忆储存本身就有选择性,种种经验和感觉就像碎片一样在意识的大海里漂浮。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话题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高中语文 第六单元 话题结构》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湖南省新田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六单元话题结构》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一、教学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2.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了解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在结构运用上的异同;3.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4.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了解“生活的横断面”是如何作为一种小说结构方式的;5.了解现代小说以人物的心灵乃至小说叙述者的心灵作为中心结构的特色。

二、作品赏析《牲畜林》1.卡尔维诺及其创作伊泰洛·卡尔维诺于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哈瓦那附近,父亲是园艺师,母亲是植物学家,自幼就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了使出生在异国他乡的儿子不忘故土,母亲特意给儿子取名为伊泰洛(“意大利”的意思),以寄托他们对故乡的怀念。

1925年卡尔维诺全家移居到父亲的故乡圣莱莫。

他不仅从父母亲那里学到很多自然科学知识,熟知名目繁多的奇花异草以及树林里各种动物的习性,还经常随父亲去打猎垂钓。

这种与众不同的童年生活,给卡尔维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使他的作品始终富有寓言式童话般的色彩而别具一格。

“二战”期间,在德国人占领的20个月的漫长时间里,卡尔维诺与他弟弟积极参加当地游击队组织的抵抗运动,卡尔维诺的父母亲曾因此被德国人羁押做人质。

发表于1947年的处女作《蛛巢小径》就是一部以作者自幼所熟悉的利古里亚地区游击队活动为历史背景的长篇小说,当时卡尔维诺年仅24岁。

卡尔维诺的作品手法高超,思想深邃,而且具有极为充沛的想像力,在形式上独树一帜,成为最难与别人混淆的作家之一。

不少批评家认为,若非1985年他在应邀赴美国演讲之前猝然去世(遗稿《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又称《美国讲稿》,成为20世纪小说理论的经典著作,至今仍然是许多当代批评家的案头宝典),198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很可能就是他。

他的作品,不仅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被遗忘,反而继续焕发出惊人的魅力、引发越来越高的热度,其代表作《祖先三部曲》《宇宙奇趣》《看不见的城市》等,拥有着越来越多的译本和青年读者,也成为各国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家不断研究的课题。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word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word教案

《第一单元:叙述》教学案黄岩中学李胜奇整理学习目标:1.领会《桥边的老人》的内容和主旨。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

*4.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与速度控制。

基本要求:1.了解海明威小说的艺术特色。

2.能说出《桥边的老人》的叙述角度与人称。

3.体会《桥边的老人》中对话设计言简义丰的特点和推动叙述的作用。

发展要求:1.体会《墙上的斑点》的人称运用和叙述结构。

2.体会《墙上的斑点》第一人称的内心独白形式的特点和效果。

3.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

一、话题:叙述(教材P7)四个方面: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速度控制。

二、资料链接1.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名篇《白象似的群山》、《杀人者》,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又译《战地钟声》)、《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

其中《老人与海》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

海明威晚年患有精神抑郁症等多种疾病,于 1961年7月2日饮弹自杀。

海明威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2.海明威的“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平面上。

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原则”。

所谓“冰山原则”,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掩藏于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却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夺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因此,“冰山原则”应包含两重意义:一是文本的简洁,即“少”,二是叙述者的不动声色,即“静”。

3.弗吉尼亚·伍尔芙(1882—1941),英国女作家,批评家。

女权主义者,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

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案-话题:结构-谋篇布局3-人教版

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案-话题:结构-谋篇布局3-人教版

小说的布局谋篇和以小见大手法一、导入:《天真的预示》一粒沙里看世界,一朵花中见天堂,将无限放在手中,永恒在一刹那收藏。

二、学习目标:1、学习并掌握“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2、体会“以小见大”的好处。

3、学会运用这种手法。

三、检查预习:半张纸的特点色泽:淡黄色有光泽大小:小纸头、半张小纸字迹:涂满、多种笔迹、易辨认、草草内容: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2、这是怎样的半张纸。

四、主题:对于过去美好的,我们要珍惜;不幸的,我们任它随时光流逝,更重要的是把握现在拥有的,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开拓更美好的未来。

这是方寸之间勾连生命记忆的半张纸,这是纸短情长浓缩人生悲欢的半张纸,这是播种动力开启崭新生活的半张纸。

五、补充:在绘画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最透彻的理解。

——莱辛六、以小见大:小:一个小人物、一件小事情、一棵植物、一件事物、一个细节、一个片段……大:永恒、重大而深刻的主题七、以小见大的作用:1、平凡中显伟大,细节中见深刻,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2、素材容易选取,结构易于驾驭,描写易于深刻,更具震撼力。

八:链接高考《歌德之勺》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6分)九、拓展阅读:《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同她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十、作业: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乱后逢村叟杜荀鹤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

因供寨木无桑柘,为著乡兵绝子孙。

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

至于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问: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村叟这一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简要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六单元 话题:结构 谋篇布局》优质课教案_3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六单元  话题:结构  谋篇布局》优质课教案_3

《半张纸》教案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用过半张纸吗?你在半张纸上写过什么?你保存过半张纸吗?当你看到你保存的半张纸时会回忆起哪些故事?可能会想到当时当地的同学情谊。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半张纸》,看看这半张纸记录了什么。

二、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小说的内容、主旨(重点)2、理解本文结构上的特点(难点)3、培养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积极向上的品格。

三、了解作家四、检查预习,抢答1、文中年轻的房客在哪里发现这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在墙上,电话机旁)2、这是一张什么颜色的有光泽的便条纸?(淡黄色)3、这张纸上记录着什么内容?(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4、一句话概括文章的情节。

(写一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子的丈夫在搬离过去住所之前对生活的回忆。

)五、感知内容,探究主旨同学们自读课文,完成自测试题1、21、你能从纸上的内容推测主人公两年的主要生活经历吗?恋爱(甜蜜)——失业(焦虑)——新婚(幸福)——将为人父(激动)——丧妻夭子(悲痛)2、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工作的变迁、朋友的盛极而衰三者之间有什么共同点?人生无常,变幻莫测,起伏不定,幸福易逝生活总是变幻不定的,可能给你带来幸福,也可能给你带来痛苦。

我们的主人公就经历了从“有”到“无”的变化,而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交替着幸福和痛苦。

这才是生活的原生态。

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对待生活态度。

既然人生无常,幸福易逝,我们的人生是不是太过灰暗了?我们的男房客该以何种态度去迎接未来的日子呢?小组讨论3、43、这两分钟内主人公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在空房子里徘徊,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了……决心要忘却(心理沉重、脆弱)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重拾温情,得到慰藉)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珍视过去,直面现实,奋然前行)4、最后主人公为什么高高地抬起了头?你收获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外国小说欣赏》教案全集

《外国小说欣赏》教案全集

《外国小说欣赏》教案全集第一章:小说概述1.1 小说定义1.2 小说的发展历程1.3 小说与诗歌、戏剧、散文的区别1.4 小说的重要性和价值第二章:小说的构成要素2.1 人物2.1.1 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2.1.2 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心理描写2.1.3 人物的成长与变化2.2 情节2.2.1 情节的发展与转折2.2.2 情节的冲突与高潮2.2.3 情节的结局与意义2.3 环境2.3.1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2.3.2 环境的描述与渲染2.3.3 环境与人物、情节的关系2.4 主题2.4.1 主题的内涵与外延2.4.2 主题的显现与暗示2.4.3 主题与人物、情节、环境的关系第三章:小说的阅读方法3.1 阅读前的准备3.1.1 了解作者与作品背景3.1.2 确定阅读目标与问题3.2 阅读中的注意点3.2.1 关注人物、情节、环境的具体描述3.2.2 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与风格3.2.3 思考人物、情节、环境与主题的关系3.3 阅读后的反思与讨论3.3.1 总结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3.3.2 分析小说的优点与不足3.3.3 交流阅读心得与感悟第四章:外国小说的特色与风格4.1 外国小说的分类与特点4.1.1 欧美小说4.1.2 日本小说4.1.3 其它地区的小说4.2 著名外国小说家及其代表作品4.2.1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4.2.2 雨果《悲惨世界》4.2.3 川端康成《雪国》4.2.4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4.3 外国小说的独特风格与技巧4.3.1 魔幻现实主义4.3.2 象征主义4.3.3 荒诞主义第五章:经典外国小说鉴赏5.1 《鲁滨逊漂流记》5.1.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5.1.2 人物分析5.1.3 情节概括与主题探讨5.2 《安娜·卡列尼娜》5.2.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5.2.2 人物分析5.2.3 情节概括与主题探讨5.3 《白夜行》5.3.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5.3.2 人物分析5.3.3 情节概括与主题探讨5.4 《追风筝的人》5.4.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5.4.2 人物分析5.4.3 情节概括与主题探讨5.5 《小王子》5.5.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5.5.2 人物分析5.5.3 情节概括与主题探讨第六章:现代主义小说鉴赏6.1 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6.1.1 形式上的创新6.1.2 主题上的困惑与迷茫6.1.3 语言上的象征与暗示6.2 现代主义小说家及代表作品6.2.1 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6.2.2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6.2.3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6.3 现代主义小说的阅读策略6.3.1 关注小说的结构与形式6.3.2 理解象征主义与暗示手法6.3.3 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思想第七章:后现代主义小说鉴赏7.1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7.1.1 打破传统叙事结构7.1.2 强调文本的虚构性7.1.3 充满讽刺与游戏性质7.2 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及代表作品7.2.1 伊塔洛·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7.2.2 托马斯·品钦《万有引力之虹》7.2.3 加西亚·马尔克斯《一件事先张扬的谋杀案》7.3 后现代主义小说的阅读策略7.3.1 接受小说的碎片化与非线性7.3.2 关注小说的语言游戏与文本互文7.3.3 理解小说的深层意义与多重解读第八章:女性主义小说鉴赏8.1 女性主义小说的特点8.1.1 关注女性经验与性别问题8.1.2 挑战传统性别角色与父权制8.1.3 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析作品8.2 女性主义小说家及代表作品8.2.1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8.2.2 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8.2.3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8.3 女性主义小说的阅读策略8.3.1 关注女性的生活状况与内心世界8.3.2 分析作品中的性别歧视与女性解放8.3.3 探讨女性主义小说对现代社会的启示第九章:少数民族文学小说鉴赏9.1 少数民族文学小说的特点9.1.1 反映少数民族的生活与文化9.1.2 强调民族身份与自我认同9.1.3 运用民族元素与叙事手法9.2 少数民族文学小说家及代表作品9.2.1 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9.2.2 拉美文学《百年孤独》9.2.3 Salman Rushdie《午夜的孩子》9.3 少数民族文学小说的阅读策略9.3.1 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背景9.3.2 关注作品中的民族认同与文化交流9.3.3 欣赏民族元素与叙事手法的独特之处第十章:外国小说鉴赏实践与反思10.1 选择一部外国小说进行深入阅读10.1.1 确定阅读目标与问题10.1.2 分析小说的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10.1.3 评价小说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涵10.2 参与小组讨论与分享10.2.1 交流阅读心得与感悟10.2.2 分析小说的优点与不足10.2.3 提出对小说的批评与建议10.3.1 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与特点10.3.2 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与创作特色10.3.3 反映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思考重点解析本文档为《外国小说欣赏》教案全集,涵盖小说概述、构成要素、阅读方法、外国小说特色与风格、经典外国小说鉴赏、现代主义小说鉴赏、后现代主义小说鉴赏、女性主义小说鉴赏、少数民族文学小说鉴赏以及外国小说鉴赏实践与反思等十个章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六单元 话题:结构 .结构的“常”与“变”》优质课教案_0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六单元  话题:结构  .结构的“常”与“变”》优质课教案_0

《话题:结构》教学设计三、结构的“常”与“变”1.结构的构成结构的构成,意思是结构依赖什么而组织起来。

结构可以把情节作为它的支撑力量。

也可以不依赖情节,而通过情绪、人物性格乃至叙述方式等因素本身所具有的张力来支撑它。

在《安东诺夫卡苹果》中,作者依靠浓郁的情感氛围把看似散漫的文字连缀起来。

这种情感,除了清新的抒情,还有感伤的怀旧。

《我的叔叔于勒》中,借助了情节,但用来结构全文的,是一个类似“误会”的期盼……理想原来只是痴想,欢乐立即成为嘲讽,在急促的转折中凸显出对人性的拷问。

用这个误会所串起的情绪和批判,也起到了一部分结构功能。

层层推进、生活横断面、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是三种具体的结构形式。

2.层层推进⑴层层推进线路清晰,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结构。

,⑵为保持线性层层推进,常常使用延迟的技巧。

什克洛夫斯基说:“美满的互相倾慕的爱情的描写,并不形成故事,或即便形成,也只是在描写不顺利的爱情这一传统的背景上来理解的。

故事需要的是不顺利的爱情。

”那么,什么是延迟呢?延迟就是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尽量拉开我们与终点的距离,拖延到达的时间。

因为“文似看山不喜平”,小说不能总是平缓地前进。

简言之,延迟就是设障碍,捉迷藏,延缓,拖延。

⑶讨论:《牲畜林》小说中,主人公朱阿要开枪射杀德国鬼子,但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开枪、没有开枪,这样的延迟有几次?有什么作用?明确:六次“延迟”,情节重复但是内容有变化,比如朱阿的每次射击都是不一样的;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牲畜角度:动物把德国兵一步一步引向死亡;由大到小,价值越来越小;德国兵越来越弱、平静;请求越来越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⑷拉开与终点的距离,使结果或目的不一下子达成,事情的经过一波三折,你能再列举使用了延迟技巧的小说或小说片断吗?简要介绍一下。

示例:我国古典小说中,有一些带“三”字眼的故事,都使用了延迟的技巧,比如:三打白骨精,三探无底洞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六单元 话题:结构 谋篇布局》优质课教案_5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六单元  话题:结构  谋篇布局》优质课教案_5

《牲畜林》教案一、设计思想《牲畜林》选自高中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它的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战,讲的是意大利人民反抗德国法西斯的斗争。

战争是残酷的,传统的教学往往将此类小说的解读置于沉重的政治话语中,使学生无法体会到现代小说的魅力。

卡尔维诺《未来千年备忘录》里说道:“我的写作一直涉及减少沉重”,本课从作者的写作宗旨出发组织教学,解析作者如何将战争的沉重用文学的轻松和谐表现出来,以求更贴近小说创作本身,还原小说教学青春本色!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清小说脉络,体会小说所表现的乐观精神。

2、体会平实但又隐含幽默的语言。

3、掌握小说创作中“延迟法”的运用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1.过程:①课前准备:掌握课文重点字词、概述故事主要内容、找出故事发生的背景,并写出自己对战争的认识和感受;②小组合作探讨问题。

③师生归纳总结文章的主题。

2.方法:小组讨论法、教师点拨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和发扬反法西斯战争中人们的乐观和善良。

三、教学重点分析和掌握作者“化重为轻”的写作手法四、教学难点“延迟法”的定义以及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环节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朴树《白桦林》,并展示相关战争的图片,PPT展示学生代表课前对战争的文字感受,全班齐读)设计的导语如下:是炮火,是战争,毁了我们拥有的一切,一个个生命在战争面前,在炮火面前是多么的脆弱,多么的不堪一击。

但有这样一个人,他绚烂多变的小说没有硝烟的味道,而是一片温暖而明亮的阳光,幻想、宇宙、时间、欢笑或者悲怆(chuàng)就在这片阳光中静静地蔓延。

他不如莫言幸运,因突然辞世而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小说《牲畜林》的作者卡尔维诺。

(73页课下注释强调卡尔维诺,意大利人,当代作家。

)师:同学们之前都预习了课文,下面我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准备好了吗?环节2: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掌握重点字音膘肥体壮( ) 大腹便便( )( )骡子( )( ) 圈( )养毡( )帽马厩( ) 哞( ) 蹩( )脚岔( ) 路鹪鹩( )( )咩( ) 豚( )腼腆( )( ) 蹑 ( ) 手蹑脚师:好,非常不错,加2分,全班大声齐读一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小说欣赏结构单元教案教学时间7学时。

第一学时: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学生自读课文,旁批作注,读懂了什么,(注意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情节,情感,场景等)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然后以6个或4个同学为小组讨论。

第二至四课时:探究提升,学习《牲畜林》和话题结构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主题,是自然的生命力给人以生活的希望。

2、体悟好的小说结构所应具有的特点, 了解长篇小说与短篇小说在结构运用上的异同。

3、认识情节与结构在概念和功能上的差异,了解结构的构成方式。

4、考察层层推进的结构, 体会“延迟法”对小说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牲畜林》中几次“延迟”的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内容:研究《牲畜林》的和人物和结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在新闻报道里、电影电视上、文学作品中或多或少感受过战争,面对战争,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沉重、愤怒、悲伤、无奈……)那么,在读了卡尔维诺的《牲畜林》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轻松、搞笑、诧异……)二·探究提升具体品读课文(一)品读人物。

学生提问:1.朱阿是怎样一位人物形象?德国兵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从外貌来看, 男主角朱阿是个近乎小丑的形象, 他还是嗜酒过度的酒鬼、不可救药的劣等射手。

德国兵是个贪婪愚蠢无知的形象。

2.为什么把朱阿塑造成枪法很不准的劣等猎手?有何蕴意?朱阿不是英雄, 而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物, 就像在马戏表演中, 小丑衔接起节目与节目。

是朱阿把一个德国兵间接引到“牲畜林”中来的(直接把他引来的, 还是一头牲畜:母牛“花大姐”, 也是朱阿的拙劣射术, 使得各种牲畜有与德国兵轮番接触的机会,并最终使德国兵在树林的野猫和悬崖面前丧生。

这样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①教师发问:我们说,战争是沉重与残酷的,那么,卡尔维诺为什么要写这么两个人物呢?也许,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里所揭示的关于生活的态度能让我们理解卡尔维诺的这种“减少沉重”的努力:轻,是对生活中无法躲避的沉重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涩的认可。

(二)品读结构3.为什么每次当朱阿举枪射击时,就会被阻止?这是小说的创作方法。

在情节上称为“摇摆”,在结构上称为“延迟”。

“延迟”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就是指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

(详见书本78页)比如去寻宝或者救人的英雄,前面几个(或者几次)总是不成功,这在文学心理学中,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一次成功,会使作品显得过于简单容易。

教师提问:朱阿一共举了几次枪?找出来齐读并分析朱阿举枪时的表现和人们的反应。

第一次:“他使劲瞄准,但颤抖的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

第二次:“朱阿手中的枪跳起了塔兰泰拉舞”;这是借喻,孩子说你把我们的猪打死了,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

第三次:“朱阿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这是夸张。

第四次:姑娘的话和朱阿眼中像烤肉的铁叉一样的猎枪暗示了乐观精神对战争阴霾的反抗。

第五次:小姑娘宁愿失去财产,也不忍心看到兔子丧命,可见她淳朴善良,热爱生命。

第六次:朱阿终于射击成功,可惜没打到鬼子,反倒把可怜的吉鲁米娜的老母鸡给打死了。

4.为什么最后朱阿射死是一只最老最瘦的母鸡,而打败德国兵的是却是一只野猫?正是这种充满自然和谐,充满自然生命力的氛围、基调的要求,致使小说在高潮处理上具有轻松幽默,具有喜剧色彩。

(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小说的高潮出现在朱阿终于开枪射击之后。

但是他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打到德国兵身上, 而是全部交给了那只衰老的母鸡。

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 它不是牲畜, 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专门捕食飞禽, 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勺, 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

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 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

教师提问:这些童话式的情节连缀起来在结构上呈现出什么特点?这种童话式的情节的起伏所形成的结构像一条在风中飘舞的丝带,于无形中消减了严肃与沉重。

在这只“诺亚方舟”上,善良的人只关心动物的安危,因为这是他们唯一的财产,他们要带着它们等待大洪水的退去。

阅读P77-78,回答以下问题1、如何理解小说结构是一个“容器”?寻找一个合适而满意的“容器”——故事结构。

结构,是组成整体的各种因素按照一定的比例、地位、顺序相互连结与影响的一种形式,是生活之水的一个“容器”。

②2、好的结构具备什么样的特点①能将生活中的某些点滴事件、情绪固定下来;②能够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

3、结构是怎样构成的?(1)依靠情节的力量——在情节上设置危机(2)通过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4、常见的结构有哪些类型?(1)线性结构——层层推进的结构《牲畜林》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延迟”小说的进展,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环环相扣,实现结构的张力。

(2)截取生活的横断面《桥边的老人》桥边这个老人就是一个合适的容器,战争的创伤、人性的坚强,都在老人个人经历的小小范围之内体现出来。

(3)以心理为中心的结构(意识流)《墙上的斑点》“墙上的斑点”这个容器使漫阔的遐思,都不至于散乱。

第三课时:品读课文,总结主题5、“延迟”法的使用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

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

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

其次,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

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便不寒而栗,同样,那头粉红色的小猪是那两个小孩的惟一财产,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惟一财产,本来就已十分穷困,一旦失去这点财产,生活将更加悲惨。

第三,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6.《牲畜林》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牲畜林”在文中有何蕴意?“牲畜林”是一个意象,一种象征。

既是小说结构的要点,也是小说主题的要点。

(1)结构要点:“牲畜林”是一个“容器”, 装载了反法西斯战争这一现实生活之水。

而朱阿回村找牛等一系列情节则将其丰富为一个完整的结构。

(2)“牲畜林”是充满自然和谐,充满自然生命力的地方,正如诺亚方舟,带给人们以生活的希望,这希望就是战胜战争的源动力。

它也正是以它这种民间故事般的神奇,成为这篇小说结构和主题上双重的要点。

总结:卡尔维诺这篇小说之所以读起来轻松诙谐,除了形象和语言的特别,关键在于结③构的独特:一、让牲畜林成为一个“容器”;二、在情节上设置危机;三、运用“延迟”手法层层推进同时,对于结构分析延迟法鉴赏,回答问题时,我们要准备的几句话:(使用延迟法的作用)1).层层推进线形结构小说的发展,制造了小说阅读的波澜,使小说不至于总是平缓地前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不至于产生阅读的疲劳。

2).给人物足够时间和空间表演,从而展现人物性格、心理,揭示小说主题等。

其他问题:1.作者为什么要以“牛、猪、山羊、火鸡、兔子、母鸡”这样的顺序来写?能调换顺序码?2.朱阿跟踪德国兵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救“花大姐”,后来“花大姐”跑了,为什么他还跟着德国兵?3.为什么德国兵抚摸那只野猫,还说聊以自慰?鬼子的贪婪、愚蠢,造成他在森林里迷路,而在转悠时看到的奇特景象,让他产生“诺亚方舟”的幻觉。

所以,当他最后面对凶恶的野猫时,也“已毫不奇怪了”;朱阿胡乱开枪给他造成了惊吓,使他产生要主动上前抱住那只“家猫”欲“聊以自慰”的念头,最终他把增加送下了石崖。

可见,最终的偶然其实时事出有因的,是情节发展的必然。

4.朱阿没有打死德国兵,怎么还受到了大家的欢迎?5. p73倒数第三段中“走进干草棚,在草堆下翻找起来。

那里藏着一杆老式双筒猎枪和子弹袋。

他把两颗打野猪的子弹推上膛,子弹袋系在腰上,平端着枪,悄悄地走到牛棚门口。

”.p74最后的“小鸡栖息在树上,豚鼠从树洞向外伸头探脑。

简直像诺亚方舟一样。

看,松树枝上站着一只开屏的火鸡。

他连忙伸手去抓,但火鸡轻轻一跳,跳到更高一层的枝上,尾羽依然展开着。

德国兵放开了山羊,开始爬树。

他每向上爬一层,那只下巴垂肉鲜红的火鸡,就跳到更上一层的树枝上,挺着胸脯,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

”p75 “德国兵继续向上爬,树枝越来越细,脚下的树枝突然折断,他掉了下来,差点砸在朱阿身上。

这次朱阿不糊涂了,拔腿就跑,伪装的树枝掉了一地。

德国兵摔在松软的树枝上,没有受伤。

”这些句子是不是不太严谨?这让我想起了卡尔维诺的《通向蜘蛛巢的小径》,男孩把他从德国兵那里偷来的枪藏在了只有他知道的蜘蛛巢里——蜘蛛网的轻逸将枪的沉重遮蔽了。

朱阿把猎枪胡乱地藏到了干草堆里,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理解呢?沉重的德国兵爬上“越来越细”的树枝,掉下来后竟然“摔在松软的树枝上”,着实让人费解——我想,勇敢无谓的抗日民众肯定不会原谅作者如此低劣的道德情操!然而,正像米兰·昆德拉所说的,恰恰是因为卡尔维诺深切地认识到战争的沉重,所以才去努力追求语言的轻逸,在悖逆中飞入另一个世界。

卡尔维诺就像那只在枝头轻快地跳来跳去的“火鸡”,“挺起胸膛,一直保持着开屏的姿势”,让所有的沉重都落入自己的脚下,然后高傲④地审视。

第四课时:处理作业练习:一.对下列微型小说作结构上的评论文艺评论家和部长︻波兰︼格罗津斯卡“你看斯普罗塔新创作的小说怎么样?”部长问道。

评论家回答说:“部长,我认为他创作的小说是好的。

”部长摇了摇头。

“我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好的。

”评论家赶忙更正。

部长摇头。

“我说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针对咖啡馆里那些为数很少的庸俗的知识分子。

”部长摇头。

“确切地说,就是针对那些没有鉴别力的人。

刚才我没表达清楚。

”部长摇头。

“总的来说,部长先生,这是一部坏小说。

”部长又摇头。

“当然,也不能全部否定。

”部长摇摇头说:“这衣领真别扭”这篇小说采用的是层层推进的线性结构,为了保持这种线性结构,作者往往故意延迟小说的发展(总评)。

(分析)部长的频频摇头是作者给小说设置的障碍,在评论家一次次对这一个动作的误读中延迟了小说的进展,而非常有意思的是恰恰是这一次次的延迟使评论家得以有机会表演,从而揭示人物见风使舵、摇摆不定的性格,也揭示了官僚主义对人性的戕害这一主题。

二.精讲精练中《牲畜林》练习。

五六节课学习《半张纸》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领会作品的内容与题旨;,3、了解“生活的横断面”这一小说结构方式的特点【教学重点】对小说结构的把握及拓展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