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导学案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沁园春·长沙》学案
一、【课前预习案】
预习内容:1、了解毛泽东,熟读毛泽东的诗词名篇。
2、熟读《沁园春长沙》,掌握基础字词.
一、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 ~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 ~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 ~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 ~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 ~1959)。
毛泽东是中国现代文学诗词创作的杰出代表,他的诗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题材开拓方面,他打破了历代诗词创作多以反映个人生活和思想情绪为主的艺术倾向,第一次以波澜壮阔的社会革命和社会斗争场面为创作题材,以革命家和艺术家的独特感受,史诗般地再现了中国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画卷,使诗词创作进入了一个前人没有触及的新领域。他生前曾批注过的诗词有1590多首,凭记忆手书117首,多为长篇叙事诗。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有《毛泽东书信选》《毛泽东诗词选》《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选》等。
二、写作背景——毛泽东在长沙的活动
1、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2、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3、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4、“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5、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6、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
7、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毛主席面对绚丽秋景,面对这样的大好形势,回忆往昔岁月,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三、诵读全词,注意掌握字音字形
四、预习反馈:给划线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百舸争流枝柯孟轲惆怅为虎作伥寥廓姓廖绸缪谬误峥嵘铁骨铮铮遒劲酋长万户侯候鸟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学案第一课时
二、【课堂巩固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全词,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学习过程
一、导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
二、思、议
1、诵读课文,注意节奏,有感情朗读
2、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给几幅图画加小标题
3、词的上阕写了什么?下阕写了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
三、展
各小组充分讨论,展示讨论结果。
1、小组推荐诵读,评议。
2、各小组展示1/2题讨论结果
四、评
参考答案:1、答案: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2、答案: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五、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1.“漫江”的意思是___________“霜天”即___________
2.总领下文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怅”的原意是____________,这里用来表达____________
2、“沉浮”同____________意思相近,这里指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满江秋天 2.看 3.山、林、江、舸、鹰、鱼 4.万类霜天竞自由。
二、1.失意、恼恨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2.升沉盛衰3.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沁园春·长沙》学案第二课时
一、导
背诵导入
二、思、议
各小组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1、上阕中作者描绘湘江秋景图是由哪个字领起的?试分析该字的作用及整个句子的作用。答案: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2、面对美丽壮观的湘江寒秋图,作者想到了什么?
答案:想到了国家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了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暗示了了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豪情壮志。
3、有人认为,毛泽东的这首词在描写秋景时固然很成功,但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只有视觉描写,而没有听觉描写,从而使“图”中景物单一。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思路提示一:诗词中的景皆为情而来,而不是自然实景的全版扫描,诗人所写万山、层林、雄鹰、游鱼皆是作者所“看”,全都充满勃勃生机,给人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足以表达作者此时的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如果再加以听觉描写,会打乱景物的整体感,也因无法由“看”引起而导致思路凌乱。所以这种说法没有道理。
思路提示二:同意这种说法。(言之成理即可)
4、“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5、“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的大意是什么?用此句结尾有何作用?
答案:“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6、举例谈谈本词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答案: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