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发展关系的新格局

人口与发展关系的新格局
人口与发展关系的新格局

人口与发展关系的新格局

一、中国人口国情的新变化

这是中国人口国情的一个重大改变,即少子化带来的人口红利已经终结,即使仍处于低抚养比时期,但已经进入了抚养比提升的时代。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和抚养比提升的趋势将会长期持续,根据联合国的预测,2010年至203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670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从69.4%下降到60.3%,2050年将减少到7.26亿,占总人口比重降到52.5%(见图5)。人口抚养比在2030年将提升到52,2045年提升到60,届时中国将进入高抚养比时代。第四,老年人口增长和人口老龄化加速。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19亿人,占总人口的8.87%②。两个统计口径的老年人口分别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增加了4943万和3072万,老龄化水平分别提升了2.93和1.91个百分点。寿命的延长③以及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人口从2010年开始陆续进入老年,中国已经进入了老年人口迅速增长时期,2000年至201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76%,2010-2020年和2020-2030年期间将分别高达3.61%和3.55%。203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达到3.46亿,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35亿。到2050年,这两个统计口径的老年人口将分别增长到4.54亿和3.31亿(见图6)。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少儿人口减少、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这三个变化因素导致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按第一个口径计算,老龄化水平在2020年和2030年分别为16.9%和23.8%,2050年达到32.8%,届时将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见图7),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按照第二个口径计算,2020年和2030年老年人口比重分别为11.7%和16.2%,2040年超过20%,2050年达到24%。老龄化正在变为影响中国人口抚养比提升的关键因素,2030年抚养比的结构将迎来另一个重要变化,即老年抚养比将超过少儿抚养比(见图8)。第五,人口流动活跃,城镇化进程过半。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的

流动人口规模达到了2.21亿人①,与2000年相比增加82.6%②。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9月发表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

告2013》,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36亿人,相当于每6个人

中有1人是流动人口③。乡-城流动是流动人口的主流,有将近80%的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向城镇。流动人口的大潮,加之城市社会经济和

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加速推动,城镇人口从2000年的4.58亿增加到2012年的7.12亿,城镇化水

平从36.22%提升到52.6%,平均每年提升1.37个百分点。这个速

度不但使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在2011年跨越了50%这个分界线,同时也

实现了对世界平均水平的追赶:2000年城镇化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10个百分点,同时也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2012

年城镇化水平超过世界平均水平(52.55%),并远远超过了其他发展中

国家的平均水平(45.45%)④。第六,家庭变迁。家庭变迁是社会变迁

的缩影,同时也受到人口变化的直接影响。在社会现代化和人口再生

产现代化背景下,我国家庭也表现多维度的变化,即家庭的小型化、

核心化、空巢化和家庭类型的多样化。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家庭户具有以下几个变化趋势:一是家庭户数量继续增长,2010年我国家庭总数为4.02亿户,与2000年相比,家庭户数量增加了5315万户;二是平均家庭户规模缩小,平均规模为3.1人,比2000年减少了0.34人。家庭户主要是分布在2-4人户,在全部家庭户中

占68.79%,1人户也占了相当的比例,而6人以上的大家庭户比例非

常低(见图9);三是家庭户的代际关系变得更为简单,在全部家庭户中,一代户占34.18%,二代户占47.83%,三代及以上户只占18%;四是有老年人的家庭户数量庞大,有60岁及以上老人的家庭户多达1.23亿户,占全部家庭户的18.3%,该比例高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其中,单身老人家庭和空巢家庭4013万户,还有315万个

家庭户中只有老人与未成年亲属,这两类家庭户占全部有老人家庭户

的42.54%。图10显示,其他有1个或2个老人的家庭户占比57.11%,这表明丧偶老人和高龄老人更多的是与其成年子女一起居住。

二、中国人口与发展关系的重大转变

人口是人类个体的集合,人口现象是人类个体行为的聚合。所以,人口变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人口转折性的变化将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人口与发展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人口变化更加多样和复杂,人口问题的性质正在改变,人口与发展关系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正在改变,解决人口问题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技术基础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1.人口与经济关系的转变自从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发表以来,关于人口与发展的关系的基本理解一直是基于总量关系,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曾把这种认知推向了一个极端,并且,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人口与发展的数量关系矛盾也是国际社会寻求解决世界人口问题的政策焦点。即使中国的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论基础被认为是马克思的“两种再生产理论”,但实际上,其对中国人口与发展关系的解释逻辑是马尔萨斯主义的。当时对于深陷“马尔萨斯均衡陷阱”的中国来说,人口快速增长给发展造成的巨大压力是最主要的人口问题,也是最主要的发展问题。中国政府根据这个基本人口国情制定的计划生育国策是符合历史与发展逻辑的,并且在控制人口增长和促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短短30年间,把13亿人带进中等收入阶段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时至今日,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在“经济高增长,人口低增长”的格局下,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压力已经基本消除,马尔萨斯的“魔咒”在中国已经被彻底打破。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了25倍,翻了4.7番,经济总量从世界的第15位攀升至第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8倍,翻了4番,进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①,人类发展水平也达到了中等发展水平②。与此同时,人口与经济的结构性关系变化得越来越重要。一方面,随着人口红利的终结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少子化、老龄化及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改变等结构性因素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开始显现;另一方面,人力资本和人口城镇化正在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如果以发达国家人口转变与经济发

展过程的时序关系为标准的话,那么,中国的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一种“差序结构”,即人口转变及发展过程超前于经济发展。这种时序结构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中国在人口低增长时代的人口经济关系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有所不同: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既拥有解决了人口压力的经济优势,又面临着年龄结构失衡的挑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既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又拥有人力资本积累和人口城镇化发展的巨大空间。这是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基本格局。从更长远来看,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发展格局将与发达国家趋同。

2.人口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转变相对于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来说,人口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为复杂。中国不但经历了人口的快速转变,同时也经历着剧烈的社会转型。在当今中国所发生的社会转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变化,而是一场划时代的整体性、结构性社会变革。在这场涉及十几亿人的命运与福祉的宏大变革中,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体制、价值观点、人口形态、技术基础、文化模式、组织结构等等,都在持续地发生着分化与重组、冲突与整合、解构与重塑、解体与再生的过程。人口转变与这些变革之间的互联、互动和互构,不但促动了社会进步,同时也导致了一些社会问题。第一,高度活跃的人口迁移流动对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的挑战。高度活跃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已变成了一股巨大的社会能量,它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改变着社会利益结构和城乡发展格局,也强烈地冲击着现行的社会民生制度安排,并直接影响到社会秩序。中国当前的各项基本社会制度安排仍是建立在城乡分离、地区分隔的户籍制度基础之上,这种制度安排远远不能适合人口迁移流动的需要。在人口流动大潮与现行社会制度安排之间的剧烈冲撞下,形成了很多非正常的社会现象,例如,数以亿计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面临着社会化困境、流动人口家庭的生活分离、一些人口大规模流入地区的社会矛盾、流动人口遇到的制度性歧视或边缘化等等,都对社会发展、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损害。第二,快速发展的城镇化对城乡发展和土地利益关系的挑战。中国当前已经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不但改变了

城乡人口分布的格局,而且也影响到以土地及相关利益为核心的社会利益结构;不但对城市发展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人口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土地利益关系,如何处理好农民-市民身份转换中的利益关系,如何处理好城乡发展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防止农村被边缘化,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和人口社会分层加剧对社会福利和社会安全的挑战。在社会转型持续深化的背景下,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使得人口社会分层进一步加剧,社会代际关系比以往也更加紧密更加复杂。老龄社会将是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社会常态,收入分配制度、公共资源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制度、就业和退休制度等都面临着一系列的调整和创新要求,如何积极回应这些要求,如何在国家层面建立一个适合老龄社会需要的民生制度安排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第四,家庭变迁对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利益关系的挑战。人口转变(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彻底改变了中国家庭的人口基础,而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也正在深刻影响着家庭的形态、关系和生命历程。家庭的小型化、结构核心化、形式多样化,以及老年空巢家庭普遍化等,都将导致家庭需求与家庭功能的对应结构进一步失衡,进而形成对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巨大需求。第五,在人口变化中,相关的社会利益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人口变化过程,也是社会利益结构变化的过程。人口变化涉及利益结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利益关系,而是包括了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不同个体或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政府利益与民众利益之间的关系、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的关系、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等等。在变化着的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中,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分殊和地位变化都会通过各种机制传递到整个社会,聚合成为各种社会需求、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也对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

三、应对中国人口变化的战略选择:均衡发展

结构变迁是未来二、三十年中国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以结构变迁为动力推动以优化发展质量为核心的新一轮发展,对中国来说既是一次新的重大挑战,也是一次新的重大机遇。在新形势

下,如何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再次飞跃,如何使国人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如何使中国以昌盛之国的身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将

成为中国未来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抚养比变化

趋势的逆转不但终结了抚养比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同时也将提升

经济增长的成本,进而增大中国经济减速的风险。劳动力资源变化趋

势的逆转不但会使中国传统的经济比较优势不在,同时也将改变过去

长期保持的劳动力供求关系格局。而仅靠劳动和资本驱动的增长难以

把一个国家带进高收入阶段。如果继续原来的发展方式,中国陷入

“中等收入陷阱”的局面将不可避免。在经济世界化的环境中,一个

国家要成为世界强国,首先要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水平、高端产业和

生产水平,而这个切都必须以强大的人力资本为基础。所以,在中国

的未来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升人口素质,构建人力资本强国将是必然

的战略选择。中国任何方面的发展都与人口紧密相关,人口问题的性

质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已不再仅仅是经济发展问题,而是社会发展

问题;造成人口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原因。我们不能改变人口变化的

客观规律,就要尊重它们;我们不能改变的人口现象,就要把它们作为

社会的常态;过去我们强调的是人口要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现在我们也

应该同样强调社会经济发展要适合人口状况及其变化,这是因为我们

对人口自然变动调整的边际已经非常小。因为中国人口转变的特殊性

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特殊性,中国基本民生制度和经济发展战

略的设计必须符合人口变化的要求。中国人口的负增长即将到来,与

其相关联的极度少子化、高度老龄化和持续的人口锐减事关中国未来

的兴衰,这种人口形态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政策期待。要实现人口与社

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要在当下及未来人口态势下保持和提升资源和环

境的可持续性,首先要做的是转变人口政策的价值取向:从以国为本

转变为以民为本;从以数量控制为本转变为以促动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从非均衡型的人口发展战略转变为均衡型的人口发展战略。

人口与发展关系的新格局

人口与人力资源

简述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规律产生的条件是客观的。人口与人力资源发展规律产生的条件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发生作用是客观的。 怎样认识和利用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承认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的客观性,人们就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利用规律。1正确认识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2利用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 利用人口与人力资源规律主要取决于如下方面:对规律的认知程度;阶级背景 如何理解人口的真实内涵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是生产力要素和生产关系的体现者。 人口的真实含义可以从自然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理解,人口具有双重属性:1人口的生物属性也称为人口的自然属性。人口现象首先表现为一种生物现象,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生存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因此,人口是一种生物现象2人口的社会属性。人类一切生物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影响下进行的。因此,人口更重要的是社会属性。 如何理解人口的双重属性1人口的自然属性。人口现象首先表现为一种生物现象,表现为人类个体的出生、成长、繁殖、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都要服从生物学规律。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社会生存的自然基础,表现为人口的数量、质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周期和生命周期,因此,人口是一种生物现象2人口的社会属性。人类是社会化动物,人类一切生物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影响下进行的。人类的生物属性深受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人口更重要的是社会属性。 人口的社会属性有哪些表现人口发展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社会生产和分配制度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人口发展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进行的。表现为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全部人文环境以及婚姻家庭制度影响人口的生物属性人口发展过程、人口结构和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下进行的。表现为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性的规范和控制力量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生物属性。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是:社会属性。人口现象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 人口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1人口是全部人类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休人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因素,如果没有一定最低数量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任何社会物质生活,就不会存在人类社会生产行为。人是自然界的支配者,而自然界则是被支配者,这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的必然表现2人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从人与生产力的关系来看,社会生产力是社会生产方式变更和发展的基础,在社会生产方式中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在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作为劳动者的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人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财富的消费者。从人与社会财富的关系来看,首先人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其次人作为社会财富的消费者,同样是重要的,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促进生产的发展。简述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2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分工的物质前提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1构成人口理论的两个原理。一是食物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二是人类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2两个级数的论断。在不限制的条件下,人口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其增殖力是无限的;而生活资料生产是以算术级数增长的,比人口增长要慢得多3减少人口的两种途径。一种是“积极抑制”另一种是“预防性抑制4人口波动规律的理论①人口增加必然要受到生活资料生产的限制②.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不断增长③.抑制人口增长力量使现实人口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人口发展与健康的关系

人口发展与健康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两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一定的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人口发展(population development)即人口的数量、质量和再生产的速度,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一)人口数量与健康 人口数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或时期人口的总和。1999年lO月,世界总人口已突破60亿,预计2025年将达80亿,2050年为93亿。目前,人口问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全球性社会问题,尤其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密度过大、增加过快,超出了环境的承载与负担能力,加重资源危机,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人口数量过多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重社会负担,影响人群生活质量据人口经济学家估算,社会人口每增加10%,就要消耗国民生产总值的3%~4%。人口增长过速导致人均消费水平下降,而人均消费水平与人群健康呈正相关。 2.加重教育及卫生事业的负担,影响人口质量人口增长速度过快,造成社会财富主要用于维持民众温饱的需要,而对教育和医疗保健的投入减少,导致人群应享受的教育及

医疗保健水平降低,最终必然影响到民众的身体健康及人口质量。 3.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人口数量过多,使劳动力人口超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加。同时人口密度过大,为传染病的流行制造了有利的条件。 4.加重了环境污染和破坏地球的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和破坏会不断增大,人类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实际上,环境污染不仅影响了人类健康,而且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结构与健康 人口结构主要指人口的性别、年龄、婚姻、职业、文化等结构。其中与健康最为密切的是年龄及性别结构。 1.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组在所有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人口评价的重点是老年人口和儿童少年人口,这两部分人口属于不能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非劳动人口。其物质消耗需要15~64岁年龄组的人口来负担。老年、儿童的人口比例,各国之间有较大的区别,发达国家负担老年人口.的比例较大,发展中国家主要负担在儿童。而总的负担系数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 年龄结构与疾病的分布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老年人口

国际协会会议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际协会会议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文| 刘海莹(国家会议中心总经理) 一、国际会议的简单分类 很遗憾,国内还没有对国际会议的准确定义,如主办单位是谁、境外代表占多大比例、会期多长才能可以被称作国际会议。中国目前有两个官方的机构,一个叫“全国会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于2008年6月),还有一个是商务部的“中国国内会展业专家委员会”(成立于2009年2月),但都还没有出台对国际会议的定义。 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对国际会议的界定。一般来说,国际会议有三种,第一种是政府间会议,英文是Inter-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Meetings, 简写为IGO Meetings,第二种是非政府组织会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国际协会会议或社团会议,英文是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Meetings, 简写为NGO Meetings,第三种是公司商务会议,比如我们熟知的财富论坛、微软技术大会等。 国际上有两个影响力最大的会议业协会,一个是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国际协会联盟(UIA),一个是总部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ICCA)。国际协会联盟成立于1907年,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而联合国于1945年才成立;ICCA成立的时间稍晚,成立于1963年,距今也有46年的历史了。 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国际协会联盟还是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都不把联合国系统、世贸组织、世界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国际会议列入研究、统计范畴,也不统计公司商务会议,而只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国际协会会议上,其中原因可能是,国际协会会议,相对而言有规律可循,如举办地、举办周期等,而很多政府会议都是一次性的会议,或不对外开放,或不定期举办,外界很难获得会议的确切信息。 二、国际协会联盟和国际大会及会议协会的统计报告各有侧重,但对国际协会会议的判断和分析基本一致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通过科技革命和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活的境况,成为自然的主宰。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起,一连串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和人口问题接踵而至。伦敦烟雾、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四日市哮喘病等一系列公害事件,敲响了环境问题的警钟。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退化、大气变化、森林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环境和生态问题,促使人们重新检讨过去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工业文明受到严峻挑战,人类面临生存与发展危机的产物。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有一个历史过程。有的学者认为,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总的来看,20世纪之前的相关论述不但极其凌乱,而且缺乏自觉的环境意识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认识。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酝酿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维尔纳茨基在20世纪40年代系统论证了生物圈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指出人的思考和行动应从地球的角度出发(注1)。美国学者威廉·福格特则在他的《生存之路》一书中,论证了人口与资源平衡的极端重要关系。他提出人类必须采取的两个步骤,一是控制人口,二是恢复资源,并警告说:如果不立即坚决果断地加以实行,就应该放弃过文明生活的一切希望,准备陷入战争的深渊,回到野蛮时代(注2)。 第二阶段是初步形成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1972年6月,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召开了一次历史性的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两个著名文件,即《人类环境宣言》和《只有一个地球》。后者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人类面临的危机,指出“人类继承的生物圈和创造的技术圈已失去了平衡,正处于潜在的深刻矛盾之中”(注3)。在这个时期,另一份重要的文件是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1981年发表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该文论述了持续发展的思想,提出了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持续发展的三大途径。 第三阶段是确立时期(1987-1992)。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以三大事件为标志。一是1987年4月,由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经过900天的调查研究后,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这篇报告系统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经典性的界说:“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注4) 第二个重大事件是1991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共同编著出版了《保护地球――可持续生存战略》一书。该书认为:我们必须尊重自然的限度,人类必须在地球承受能力范围内生活,舍此没有第二种合理的选择。 第三个重大事件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在这两份文件中,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进一步的阐发。“这三大事件从理论到实践最终

大作业-计算机网络

大作业要求 ****(单位、公司、工厂或学校)为背景,设计一个网络建设方案。 方案中应该包括: 根据****(单位、公司、工厂或学校)的组织结构、业务需求完成网络需求分析,确定拓扑方案,完成设备选型,注明各种设备、设施和软件的生产商、名称、型号、配置与价格,基本确定方案的预算。 要求: 1.完成建网进行需求分析,提交需求分析报告; 2、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设计、技术选型,规划、设计网络的逻辑拓扑方案、布线设计等,划分子网,设计子网地址、掩码和网关,为每个子网中的计算机指定IP地址; 3、根据条件进行设备选型,决定各类硬件和软件的配置和经费预算方案; 4、创建局域网内的DNS服务器,配置相关文件,可以对局域网内的主机作域名解析。 ○参□考□样◇例

1、需求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校园网已经成为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必要基础设施,成为学校提高水平的重要途径。校园网络的主干所承担的信息流量很大,校园网络的建设的目标是在校园内实现多媒体教学、教务管理、通信、双向视频点播(VOD)等信息共享功能,能实现办公的自动化、无纸化。能通过与Internet的互联,为全校师生提供国际互联网上的各种服务。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在网上保存和查询教学资源,能对学生进行多媒体教学和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考查等。学生也可以通过在网上浏览和查询网上学习资源,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学习,校园网能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打下基础。 根据本校园实际情况主要应用需求分析如下: 用户的应用需求:所有用户可以方便地浏览和查询局域网和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通过WWW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文件服务服务器、远程登录等实现远程学习,此外为教务处提供教务管理、学籍管理、办公管理等。 通信需求:通过E-mail及网上BBS以及其它网络功能满足全院师生的通信与信息交换的要求,提供文件数据共享、电子邮箱服务等。 信息点和用户需求:按照要求本校园网内信息点总数为531个, 其中办公区需要的信息点为(111个):教务处(25),各院系办公区(26),图书馆(60);教学区为(400个):除机房需要120个信息点外,其余各系部大楼及教学楼(包括设计艺术系楼、建筑工程系楼、一号楼、大学生活动中心楼、教学主楼、B、C楼等)各需设置信息点的个数为40;生活区为(20个):20个宿舍楼区、食堂等各设置1个信息点。电子邮件服务器、文件服务服务器等为内部单位服务,WWW服务器、远程登录等实现远程学习,从外部网站获得资源。 性能需求:此校园网络支持学校的日常办公和管理,包括:办公自动化、图书管理、档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支持网络多媒体学习的信息传输要求。 安全与管理需求:学生基本信息档案和重要的工作文件要求对数据存储、传输的安全性的性能较高,如图书管理、档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可以通过分布式、集中式相集合的方法进行管理。网络安全对于网络系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网络的正常使用。由于校园网与外部网进行互联特别是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13环境工程 50号任涌溢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目前世界年人口增长数为9300万,年增长率为1.7%。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人口的增长中,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不到0.5%,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为2.1%。1950年世界人口的33%生活在工业化国家,目前这一比例已降为20%,预计到2050年时将进一步降为12%,届时有77.54亿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浅谈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意义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与研究方法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正文 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意义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遇到了一系列令人关注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一环境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和谐状态。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以人口与耕地资源为例,1952年,我国人口为5.7亿,耕地面积1.24亿公顷,人均耕地0.22公顷;2000年人口数量已接近13亿,耕地面积虽然也有所增加,但远远落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致使人均耕地面积减至0.08公顷,比1952年减少了一半多。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为解决人均耕地不断减少所带来的食物不足问题,人们一方面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将大片草原和森林开垦为耕地,这种做法虽然在近期内对缓解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严惩的生态失调问题,从发展和长远的角度看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人们采取的另一个解决食物短缺问题的措施,就是依靠增加化肥和农药用量,以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土地肥力衰减和环境污染加剧的问题,不仅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而且也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大不利因素。 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对矿物资源的开采量迅速增加,资源储量的有限性与需求增量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在这被认为是当代社会最严重的3大问题中,我国最先关注的是人口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时,我国老一辈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就意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提出过控制人口增长和鼓励节制生育的主张;在学术界,也开始摆脱前苏联"人口快速增长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的思维模式,马寅初先生发表了《新人口论》,从各个方面论证了人口增长过快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高的矛盾,使人们对人口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由于随之而来的反右扩大化、3年经济困难以及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控制人口的工作未能开展起来。进入70年代后,我国正式启动控制人口增长的工作。适应于计划生育实践的需求,人口学研究开始恢复,并得到很快发展。正是由于在人口理论上首先解决了"三马"之间的关系,即在我国计划生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批判马尔萨斯的关系,马寅初的新人口论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的联系与区别,并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挖掘出了"两种生产"理论,找到了实行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从而才为计划生育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人口理论的先行,如果不是理论工作者在"老祖宗"那里找到了"两种生产"理论作为"尚方宝剑",在当时的极左思想干扰下,很

国际迁徙与发展

联合国 A /60/871 大 会 Distr.: General 18 May 2006 Chinese Original: English 06-35353 (C) 310506 020606 第六十届会议 议程项目54(c) 全球化和相互依存:国际移徙与发展 国际移徙与发展 秘书长的报告 摘要 本报告根据大会第59/241号决议所提出以及第60/227号决议重申的要求印发。本报告强调指出,国际移徙是促进共同发展的理想手段,因为通过移徙,可以在原籍地区和目的地区之间取长补短,以协调一致的方式改善这两种地区的经济状况。本报告探讨国际移徙可以促进共同发展的各种途径,并全面阐述国际移徙的多种层面问题,包括:移徙趋势;国际移徙对目的地国和原籍国的影响;移徙者的权利、社会性别问题、社会融合、福利及保护。最后,本报告还阐述了为改善对移徙的管理而制定的国际规范性框架和政府间合作方式。

A/60/871 目录 段次页次序言..............................................................1-425 A. 国际移徙现状..................................................1-95 B. 我们正在学到的知识............................................10-186 C. 我们为何要开展合作............................................19-257 D. 若干初步步骤..................................................26-318 E. 高级别对话及其他活动:开展国际合作的机会......................32-429 概览和政策议程....................................................43-10211 一. 主要结论..........................................................43-7011 A. 移徙现况......................................................43-4911 B. 移徙与发展....................................................50-5411 C. 汇款..........................................................55-5812 D. 跨国社区......................................................59-6012 E. 回移 (6113) F. 高技能移徙....................................................62-6513 G. 人权、性别、融合和应享权利....................................66-7013 二. 前面的道路:政策议程..............................................71-10214 A. 通过共同发展加强国际合作......................................71-7514 B. 人权和容忍的中心地位..........................................76-8115 C. 移徙政策......................................................82-8915 D. 鼓励移徙者的创业精神..........................................90-9116 E. 增进移徙者和跨国社区的贡献....................................92-9417 F. 全球化世界的人力资本形成和流动................................95-9717 G. 养老金的可携带性 (9817) H. 改善证据库....................................................99-10217 2

网络大作业

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 《网络集成与维护》 大作业 组长:吴迪 组员:胡方晨孙威龙刘禹 班级:计算机1101B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目录 0.摘要 (1) 1.校园网设计思路 (2) 2.设备选型 (2) 3.信息点 (4) 4.校园网visio 图................................... (4) 5.校园网拓扑图 (5) 6.命令配置及结果 (6) 7.小组分工 (11) 8.总结 (11)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设计一个切实可行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的校园网络是一件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校园网属于局域网,它是局域网技术的综合应用,本校园网在组建过程中,选择以太网(Ethernet)作为主干技术,以太网是当今网络的主流技术,应用非常广泛。在校园网拓扑结构设计上选用树状结构,它是星状结构的拓展,具有灵活的可扩展性、较高的可靠性、且安装方便、易管理、投资小。各楼宇之间的传输介质选用多模光纤,楼宇内部选用五类UTP或六类UTP,大大提高内部网络的实用性。布线技术采用结构化布线系统,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很高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楼宇内部交换机采用了三层交换技术,可提高网络的运行速度和效率。 本文面地介绍了校园网设计与实现的组网背景及目的意义,重点描述了在组网过程中对局域网技术的一些应用,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技术选型、设备选购等方面,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及组网需求,对校园网的设计与实现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阐述和详细分析。 关键字:校园网,ipv4 ipv6 ,DNS服务器,WEB服务器

1.校园网设计思路: 校园网必须具备教学、管理和通讯三大功能。教师可以方便地浏览和查询网上资源,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学生可以方便地浏览和查询网上资源实现远程学习;通过网上学习学会信息处理能力。学校的管理人员可方便地对教务、行政事务、学生学籍、财务、资产等进行综合管理,同时可以实现各级管理层之间的信息数据交换,实现网上信息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现信息和设备资源的共享,因此,校园网的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建设目标。校园网的总体设计原则是:开放性采用开放性的网络体系,以方便网络的升级、扩展和互联;同时在选择服务器、网络产品时,强调产品支持的网络协议的国际标准化; 可扩充性从主干网络设备的选型及其模块、插槽个数、管理软件和网络整体结构,以及技术的开放性和对相关协议的支持等方面,来保证网络系统的可扩充性; 可管理性利用图形化的管理界面和简洁的操作方式,合理地网络规划策略,提供强大的网络管理功能;使日常的维护和操作变得直观,便捷和高效; 安全性内部网络之间、内部网络与外部公共网之间的互联,利用VLAN/ELAN、防火墙等对访问进行控制,确保网络的安全; 投资保护选用性能价格比高的网络设备和服务器;采用的网络架构和设备充分考虑到易升级换代,并且在升级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硬件设备和软件投资; 易用性应用软件系统必须强调易用性,用户界友好,带有帮助和查询功能,用户可以通过Web查询。 校园网的组网技术一般有以下选择: 主干网技术的选择 主要选择千兆(适合于高校)或百兆以太网技术来构建校园网络,对两层结点和桌面微机的接入也采用快速以太网,建立一个基于多层、全交换的虚拟园区网。 校园网在设计上应具备以下特性才能够满足需求,并保证建成后的网络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具有较强的可用性和一定的先进性。 1、高性能与技术先进性 校园网网络系统要求具有较高的数据通信能力和较大的带宽;并在主干网上提供较强的可扩展性。为了及时、迅速地处理网络上传送的数据,网络应有较高的网络主干速度。 2、高可靠性 网络要求具有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和足够的冗余,提供拓扑结构及设备的冗余和备份,为了防止局部故障引起整个网络系统的瘫痪,要避免网络出现单点失效。在网络骨干上要提供备份链路,提供冗余路由。在网络设备上要提供冗余配置,设备在发生故障时能以热插拔的方式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恢复,把故障对网络系统的影响减少到最小,避免由于网络故障造成用户损失; 3、安全性 校园网作为一个支持众多用户、同时和INTERNET/CERNET存在连接的网络,网络安全性在整个网络中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应该采用一定手段控制网络的安全性,以保证网络正常运行。网络中应采取多种技术从内部和外部同时控制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网络系统还应具备高度的数据安全性和保密性,能够防止非法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是经济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在为经济发展的生产增长和转变过程提供重要的投入。鉴于这种双重角色,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便不再简单。自二战以后,由于资本主义面临严峻的挑战,新独立国家的人口迅速膨胀和经济长期落后的现象引起人们的关注,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吸引了许多学者的目光。 许多理论表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有负相关关系。1956年,纳尔逊在他的“欠发达国家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中提出收入的增加会导致人口增长率的提高,并且一旦人口的增长超过收入的增长,人均收入便会下降并必然导致陷入一个低水平均衡陷阱。同年,赫茨勒出版了《世界人口的危机》。在该书中,他认为人口增长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尤其对于那些现代化刚刚起步的国家来说,不发达和人口压力是并存的。寇尔和胡佛在1958年的研究分析了人口增长对人均收入的影响,也认为人口的迅速增长对经济发展有严重的负效应。上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一些机构报告也认为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但是,相当多的学者不同意上述的观点,他们更多地强调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凯恩斯认为人口增长从上升到下降或静止的转变,将给经济发展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库兹涅茨在1966年继续总结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好处:刺激需求和投资、促进发明和技术改进、利于形成规模经济等。伊斯特林在库兹涅茨周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提出了人口、劳动力和经济增长长波理论。19世纪70年代后期,博塞鲁普提出“人口推力假说”,认为人口压力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和传播,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西蒙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最为系统的理论研究,他认为,从长远来看,人口适度增长则比不增长和增长过快都更有好处。 除了上述两派学者的截然不同的观点之外,还有许多学者更多地强调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复杂性。比如坎南的适度人口论、库兹涅茨关于人口变量和经济变量之间的直接的因果关系可能相当有限的观点。另外,美国人口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提出:在多数发展中国家,较慢的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要对此做出严格的定量评估却十分困难,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纵观经济学家们有关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不难发现,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是单一的,对于经济发展的过程来说,具有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这两个方面的影响。那么,如何来区分人口增长到底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发展呢?首先,需要对人口增长的速度作以界定。人口增长的增长速度,宽泛意义上而言,可分为过度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和适度增长。不同的增长速度与模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 人口过度增长对经济发展具有阻碍作用。虽然由于人们对人口与经济关系之间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人文背景又无法一概而论,

1998年以来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九次国际代表会议述评

2008年第1期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Mar12008 (总第95期)Issues of Contemporary World S ocialism A Quarterly,No11 1998年以来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 九次国际代表会议述评Ξ 韩 冰 摘要: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的国际联系基本处于空白状态。随着各国共产主义左派力量的上升,为加强联系与交流,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从1998年迄今先后召开了九次代表会议。这些代表会议讨论了当时的国际热点问题,具有一些新的特点,也存在不足之处。这些会议的召开表明,国际共运并未消亡。 关键词: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国际交流与联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中图分类号:D0;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574(2008)01-0094-07 自1847年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性质的政党———共产主义同盟建立以来,共产党人就十分重视加强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联系。各国共产党为加强国际交流与联系,曾先后建立了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第二国际、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四个国际性组织。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各国共产党不再建立国际组织,而是采取举行国际会议的方式进行联系(如1957和1960年在莫斯科召开过三次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70年代以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国共产党大范围的国际联系基本停止。从1998年起,在希腊共产党的倡议下,召开了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作为加强国际联系的纽带。到2007年为止,该代表会议已先后举行过九次。本文拟对这九次会议作一简要述评,以期引起人们对国际共运这一新动向的关注。 九次代表会议的召开情况 从1998年到2007年,各国共产主义政党先后召开了九次代表会议,除2001年外,

网络技术基础大作业

网络技术基础大作业 大作业内容如下: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计40分) 1、OSI参考模型是由( D )组织提出的。 A、IEEE B、ANSI C、EIA/TIA D、ISO 2、拓扑结构是( B )的具有点到点配置的特点。 A、总线 B、星型 C、环型 D、都不对 3、IEEE802是( A )体系结构标准。 A、LAN B、MAN C、WAN D、以上都不是 4、基带传输系统是使用( B )进行传输的。 A、模拟信号 B、数字信号 C、多路模拟信号 D、模拟和数字信号 5、调幅(AM)和调频(FM)以及调相(PM)是( D )调制的例子。 A、模拟—数字 B、数字—模拟 C、数字—数字 D、模拟—模拟 6、异步传输中,字节间的时间间隙是( B )。 A、固定不变 B、可变的 C、0 D、数据速率的函数 7、对于( A ),警戒频带多占用了带宽。 A、FDM B、TDM C、STDM D、以上都是 8、在数据链路层是通过( B )找到本地网络上主机的。 A、端口号 B、MAC地址 C、默认网关 D、逻辑网络地址 9、在基于广播的以太网中,所有的工作站都可以接收到发送到网上的( C )。 A、电信号 B、比特流 C、广播帧 D、数据包 10、下面关于CSMA/CD叙述正确的是( D )。 A、信号都是以点到点方式发送的 B、一个节点的数据发往最近的路由器,路由器将数据直接发到目的地 C、如果源节点知道目的地的IP和MAC地址的话,信号便直接送往目的地 D、任何一个节点的通信数据要通过整个网络,且每个节点都接收并验证该数据 11、关于共享式以太网,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 D )。 A、需要进行冲突检测 B、仅能实现半双工流量控制 C、利用CSMA/CD介质访问机制 D、可以缩小冲突域 12、数据分段是在OSI/RM中的( C )完成的。 A、物理层 B、网络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13、OSI/RM的( C )关心路由寻址和数据包转发。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传输层 14、路由器并不具备( B )功能。

_中国城市人口问题研究_前沿与展望_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_

2012年第1期(总第190期)人口与经济 POPULATION &ECONOMICS No.1,2012(Tot.No.190) 会议综述 “中国城市人口问题研究— ——前沿与展望”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童玉芬,武 玉,王莹莹,刘云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人口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70) 中图分类号:C92-05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0-4149(2012)01-0111-02 收稿日期:2011-12-22;修订日期:2011-12-24作者简介:童玉芬(1961- ),女,陕西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人口与可持续 发展。 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已经达到49. 68%,预计2011年后中国城镇人口规模就将超过农村人口。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学者对城镇人口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城市人口问题的认识并加强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交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于2011年11月19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城市人口问题研

究———前沿与展望”全国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河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北京市委党校等多所国内大专院校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口学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全国妇联妇女研究中心等多家相关科研院所的10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大会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所长童玉芬教授主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丁立宏教授、北京市人口计生委徐捷副主任、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翟振武教授、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杨宜勇研究员分别向大会致辞。他们均对这次大会召开的时机和重要意义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并对大会的成功召开寄予了厚望。共有23位学者进行了各专题的大会发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黄荣清教授作了大会总结。下面按照不同专题类型将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城市人口的增长与规模调控 城市人口的增长与规模调控是近年来城市人口研究的重要热点议题。该专题由中国人民大学翟振武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郑真真教授共同主持。来自北京大学的陆杰华教授在“关于首都人口调控的几点思考”发言中,认为特大城市人口调控应当包含优化城市功能分区、优化人口产业布局和优化人口管理服务体制,提出要构建以人口服务管理为主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体制来作为人口调控的主线,并指出人口有序管理体制的内容应当是“政府决定创业,市场决定岗位,个人决定去留”。复旦大学的张力教授作了“城市人口规模调控的趋势和逻辑:基于积分落户制度的分析”的大会发言。他认为一些地方政府采取的积分落户制度作为“阶梯落户”,虽然对落户的前置条件进行了量化,具有更好的操作性和可控性,但这种方式依然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政策+指标”的城市人口调控思路。北京大学穆光宗教授作了“人口增长与‘大城市病’”的大会发言,他认为“人口过密-交通拥堵-资源紧张”的城市病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城市版图的地理扩张导致了城市人口“出行半径”的拉长,应建立便捷立体的城市交通体系,设置错时的上班制度,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和城镇的差距。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冯晓英研究员在“正视北京人口现状,促进人口有序管

上海交大18春网络技术基础大作业

大作业内容如下: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计40分) 1、OSI参考模型是由( D )组织提出的。 A、IEEE B、ANSI C、EIA/TIA D、ISO 2、拓扑结构是( A )的具有点到点配置的特点。 A、总线 B、星型 C、环型 D、都不对 3、IEEE802是( A )体系结构标准。 A、LAN B、MAN C、WAN D、以上都不是 4、基带传输系统是使用( A )进行传输的。 A、模拟信号 B、数字信号 C、多路模拟信号 D、模拟和数字信号 5、调幅(AM)和调频(FM)以及调相(PM)是( D )调制的例子。 A、模拟—数字 B、数字—模拟 C、数字—数字 D、模拟—模拟 6、异步传输中,字节间的时间间隙是( B )。 A、固定不变 B、可变的 C、0 D、数据速率的函数 7、对于( A ),警戒频带多占用了带宽。 A、FDM B、TDM C、STDM D、以上都是 8、在数据链路层是通过( B )找到本地网络上主机的。 A、端口号 B、MAC地址 C、默认网关 D、逻辑网络地址 9、在基于广播的以太网中,所有的工作站都可以接收到发送到网上的( C )。 A、电信号 B、比特流 C、广播帧 D、数据包 10、下面关于CSMA/CD叙述正确的是( D )。 A、信号都是以点到点方式发送的 B、一个节点的数据发往最近的路由器,路由器将数据直接发到目的地 C、如果源节点知道目的地的IP和MAC地址的话,信号便直接送往目的地 D、任何一个节点的通信数据要通过整个网络,且每个节点都接收并验证该数据 11、关于共享式以太网,下列不正确的说法是( B )。 A、需要进行冲突检测 B、仅能实现半双工流量控制 C、利用CSMA/CD介质访问机制 D、可以缩小冲突域 12、数据分段是在OSI/RM中的( C )完成的。 A、物理层 B、网络层 C、传输层 D、应用层 13、OSI/RM的( B )关心路由寻址和数据包转发。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传输层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和趋势 中国人口发展历程:根据中国人口出生率,结合生育政策将中国人口生育水平的变化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52~1957年)为高出生率阶段;第二阶段(1958~1961年)为自然灾害导致的低出生率阶段;第三阶段(1962~1970年)为高出生率阶段;第四阶段(1971~1979年)为出生率迅速下降阶段和第五阶段(1980年至今)为出生率在低水平上的波动阶段。 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①计划生育的提出(1953~1961年)。1953年8月,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中第一个提出和倡导节制生育。1955年3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的报告。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多次讲话中,阐述了人口要有计划地增长的思想,指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方针、原则,指明了开展计划生育的基本途径。期间,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等有关人口问题的文章和讲话,受到当时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 ②计划生育的实行(1962~1970年)。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周恩来同志在他的许多报告和讲话中,阐述了实行晚婚和节育的有关问题,计划生育工作在城市取得进展并向广大农村推行。

③计划生育的全面开展(1971~1978年)。1971年2月,卫生部等向国务院送交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并得到国务院批转。1974年底,毛泽东作出了“人口非控制不行”的重要批示。1973年7月,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1978年6月,国务院对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进行调整、充实和加强。这一时期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收到明显效果。 ④计划生育发展的新阶段(1979年至今)。1978年起,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邓小平深刻而明确地指出中国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同年,他提出了“人均目标”的概念,深化了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各级领导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正式把实行计划生育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982年底,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把计划生育列入宪法,并把计划生育列为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管理本行政区域的行政工作之一。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召开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经过不懈努力,我国计划生育工作不仅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使生育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还积累了丰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