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替代互补关系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7期下旬刊(总第487期)
时 代 金 融
Times Finance
NO.7,2012
(CumulativetyNO.487)
一、引言
对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已经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

最先开始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应计盈余管理,而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要滞后多年。

从Schipper(1989)的研究开始,首次将真实盈余管理包含在了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中,并且把这种盈余管理定义为:“对外部财务报告过程的有目的干预以期获得一些私人利益……”。

至此,大量的研究开始关于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

虽然针对两种类型的盈余管理方式的各自的研究有很多,涉及操控方式、监管控制、盈余管理动机和经济后果等各个方面,但是对这两种盈余管理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却非常有限,并且存在不同结论,有的研究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替代效应,而有的研究则认为存在互补效应。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二、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的文献综述
应计盈余管理主要涉及对会计处理方式等的选择以达到掩盖或伪饰真实的业务表现(Dechow and Skinner 2000)。

应计盈余管理并不会伴随着公司真实经营活动的改变,而是通过对会计方法等的选择来反映公司的活动,相比之下,真实盈余管理主要通过改变公司的真实经营活动来增加当期的收益。

两种类型的盈余管理都是管理者出于增加或者降低盈余的目的,一种影响经营活动而另一种则对经营活动没有影响。

在现有的研究中,对应计盈余管理的衡量一般采用琼斯模型或修正的琼斯模型等,而对真实盈余管理的衡量一般借鉴Roychowdhury(2006)的模型。

虽然对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存在学界达成了基本共识,但是对于这两种方式自身关系的研究却存在着不同的结论。

国外的研究中,Cohen et al. (2008)对安然事件之后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实施影响研究认为该法案对盈余管理产生了明显影响。

更为严格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强制实施并未像众多学者所想象的那样乐观,而是对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产生了影响,即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实施之后公司管理者管理盈余的手段发生了变化,由应计盈余管理转换为更为隐蔽,更不易计量的真实盈余管理。

因此,Cohen et al. (2008)研究,认为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着替代相应。

与之研究结论类似的还有Graham et al.(2005)和Chi et al.(2011)。

他们都认为,应计盈余管理容易受到监管,从而公司的管理层更加倾向于采用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来对利润进行管理。

因此,他们的观点也是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是负相关的,即存在替代效应。

然而,近期以中国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却得到了相反的结论。

例如王良成(2012)的研究就认为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并非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具有同高同低的联动关系。

学界将这种实证研究结果的差异性归纳为:中国的实际情况可能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不同,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不过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在法律基础、投资者保护意识、相关会计制度等都还不够完善,以及现在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还没有脱离激烈的业务竞争等。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不禁引发思考: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之间究竟是替代效应还是互补效应;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差异;政策制定者应该如何进一步制定规范措施。

针对这种差异是由于中国制度不完善等原因的思考也仅仅是猜测。

到底是何种因素导致了这种不同亟待进一步的检验,以为我国进一步完善制度提供依据。

三、应计盈余管理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的展望
虽然盈余管理问题研究由来已久,但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却存在着不同的研究结论。

对于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的研究能够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判断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差异,对未来的政策制定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Cohen, Daniel A., A. Dey, and Thomas Z. Lys, 2008.Real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 in the Pre- and Post-Sarbanes-Oxley period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Chi,Wuchun,L.L.Lisic,and M.Pevzner,2011.Is enhanced audit quality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real rarnings management[J],Accounting Horizons
[3]Graham, J.R., C.R. Harvey, and S. Rajgopal, 2005.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4]Zang,A.Y.,2012.Evidence on the trade-off between real activities manipulation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J], The Accounting Review, Forthcoming.
作者简介:景姣(1987- ),女,汉族,四川成都人,现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责任编辑:刘晶晶)
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替代互补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景 姣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随着真实盈余管理被纳入盈余管理的研究,除了对方式、监管、动机和后果等方面的研究,学界开始关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这两种方式自身的关系。

然而,相关研究却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本文对两方面不同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以期对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替代效应 互补效应
254 Times Fina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