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强调约束的金融监管理论
金融监管理论的形成起源于金融监管必要性的研究 ,主要包括两个视角:市场不完全性和金融体系的脆弱 性。由此形成两大理论体系:公共利益的监管理论和金 融脆弱的监管理论。
(一)公共利益的监管理论
公共利益的监管理论,以市场失灵和福利经济学 为基础,指出管制是政府对公共需要的反应,目的是弥 补市场失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外部效应(Externality)、信 息不对称(Asymmetric Information)、不完全 竞争或自然垄断(Natural Monopoly)等,监管是 一种公共产品,能够降低或消除市场失灵的手段。相应 地,形成了负外部性监管理论、公共产品监管理论、信 息不对称监管理论和自然垄断监管理论。
一、关于信用管理的主要监管理论内容
金融监管理论最早散见于金融问题的争论,表现在 两个方面:货币发行管理和“最后贷款人”制度的建立 。
(一)货币发行的管理 Adam Smith(1776)的“真实票据”理论认
为,只要银行贷款用于生产流通的短期商业票据,就不 会引发通货膨胀或紧缩,“看不见的手”能够发挥作用 ,银行应该自由竞争,没有必要施加约束。Sandon ( 1802)在《纸币信用》中Hale Waihona Puke Baidu行了反驳,强调实施货币信 用管制有必要。指出,真实票据原则并不能保证银行有 足够的流动性或货币供给弹性,从而避免银行遭到挤提 。因此,以真实票据原则发行银行券存在发行过度的危 险,应该受到集中监管。
金融监管理论
❖ 一、信用管理的金融监管理论 ❖ 二、强调约束的金融监管理论 ❖ 1.公共利益的监管理论 ❖ 2.金融脆弱的监管理论。 ❖ 三、注重效用的金融监管理论 (一)利益集团理论
1、监管供求理论 2、监管俘获理论 3、监管寻租理论 4、监管税收论 5、社会契约论 四、金融管制的辩证法理论
一、信用管理的金融监管理论
这两种思路后来分别被“银行学派”和“通货学 派”继承和发展,并在1825-1865年展开了激烈争论 。这场争论的最后,“通货学派”取得了胜利,中央银 行开始建立。
(二)最后贷款人制度
最后贷款人本质上算不上金融监管,但为中央银行 监管奠定了基础.
Hayek的“自由银行制度”理论,认为存款保险和 最后贷款人的功能不必要,主张取消中央银行。“自由 银行制度学派”的理论依据,是私人银行可以通过“选 择性条款”、“分支银行”和“指数化存款”等方式降 低和分散风险,这些方式都必须在自由经营、自由竞争 条件下才能实现。但是,“选择性条款”忽略了“逆向 选择”问题,“分支银行”也因信息的不完备而不能完 全分散风险,至于“指数化存款”,因为用于编制指数 的组合商品之间,相对价格变化的风险不可避免,也不 能消除社会公众因通货膨胀挤提银行的风险。
16世纪后半期,随着西欧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货币需求与日俱增,大量金银源源不断流入西欧,部 分解决了货币流通的需要。同时,对于新的融资工具需 求愈加迫切,近代货币信用制度应运而生,集中表现在 商业银行的兴起,信用工具的快速推广,清算制度与中 央银行的建立。18世纪初,频繁经济危机的爆发,打破 了对自由经济“看不见的手”的狂热膜拜,监管概念走 进经济视线。早期的金融危机主要起因于证券过度投机 ,如1711年英国发生的“南海泡沫”事件。为了规范证 券市场,英国议会先后于1720年通过了《泡沫法案》, 1733年颁布了《禁止无耻买卖股票恶习条例》,从发行 主体与交易主体两方面对证券市场进行监管。随之,对 于信用管理的金融监管理论悄然而至 。
1、金融机构自由竞争悖论
1、自由竞争悖论(dilemma)效率的提高需要竞争,而竞争 : 1)“优胜劣汰”机制产生的金融机构倒闭风险,将加强 金融经营活动的负外部性; 2) “优胜劣汰将最终导致垄断,最终使效率损失。
因此,为了维护稳定、保持效率需导入金融监管
2、金融经营活动的负外部效应
1、关于外部性(externalities).是指在提供一种产品或服务时, 如果: 1)生产者不能独占全部收益,即私人收益<社会收益时,则存在 正外部性; 2)私人收益>社会收益时,则存在负外部性现象. 亦可从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的大小对比中说明外部性的存在.
简要评述
总的来说,20世纪30年代以前未形成真正意义上 的金融监管理论,关于金融监管的研究较为狭隘,讨论 焦点在于是推行“自由”还是实行“监管”,内容主要 集中在货币信用和防止银行挤提两方面。另外,研究方 法单一,仅仅通过逻辑推理说明“自由”与“监管”孰 优孰劣,缺乏令人信服的论据。当然,这种状况与当时 自由资本主义处于鼎盛时期和主流新古典经济学坚持“ 看不见的手”的信条不无关系。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 市场的不完全性愈加凸现。
因此,单个银行在经营决策时并不会将类似的潜 在社会成本考虑进去,也就是说银行的产品定价、经 营活动不会将所有的风险均加以考虑。
4、金融经营负外部性的解决:引入金融监管
政府制定规则、标准、实行市场准 入审批、建立审慎性的金融监管制度, 使经营者将对他人造成的外部效应的成 本考虑在内,从而影响供给和需求,使 之达到正常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存在外部性的情况下,由于市场机制体现的 是市场主体效用最大化而非社会效用最大化,因 此,这时确定的产品价格和数量,从全社会的角 度看就不是一个均衡的数量和价格——一个非优 结果。
例如:(1)高污染企业的生产 (2)发明创造(无专利保护制度的条件下)
3、金融经营活动的负外部性
集中地体现在:一家银行倒闭时所产生的社会成 本要远远地大于该银行倒闭所带来的私人成本(可能 会导致恐慌和挤兑)。
二、强调约束的金融监管理论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使资本主义经济 陷入混乱和萧条,接连不断的经济金融危机向自由 经济发起了猛烈攻击,理论界开始认识到,“看不 见的手”无所不能不过是一个神话。经济的内在不 稳定性被察觉,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逐步占据主流 经济学的地位,政府监管成为经济运行的伴生现象 。金融领域的监管成为关注焦点之一,以强调金融 监管为基石的理论不断涌现,金融监管理论逐步形 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